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昔人回馬地,進馬跋巖扃。 夫子有明訓,功毋一簣停。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guān)、瑞仙巖,這里山重水復,峰回路轉(zhuǎn),景色十分優(yōu)美?,F(xiàn)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qū)著名景點。關(guān)于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恒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guān),“瞳昽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zhuǎn)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xiàn)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清宋思仁編寫的《泰山述記》中記載:“回馬嶺,重巖疊嶂,一名石關(guān),應(yīng)劭謂之天關(guān),至此馬不能行矣……相傳宋真宗回馬處。”民國十一年版趙連儒著《泰山游覽志》也記載:“回馬嶺,一曰瑞仙巖,在壺天閣北,……過此馬不能登矣,蓋山腹脈絡(luò)盤行,至此又一大折,相傳為宋真宗回馬處。” 但考稽史料,宋真宗趙恒來泰山封禪并不是騎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立于泰山下岱廟的《宋真宗封祀壇頌碑》中記述:“上乃乘輕輿,陟絕(山獻),躋日觀,出天門。”登山是攀盤道石階,“輕輿”應(yīng)是指山轎而不是馬車,也就談不上回馬。另據(jù)《宋史記事本末》記載,宋真宗趙恒來泰山行封禪時“道徑險峻,降輦步進”。清唐仲冕編寫的《岱覽》說得更清楚:“上必降替徒步,至回馬嶺。”而且早在唐朝由道士郭行真立于岱廟的《唐岱岳觀造像記碑》中就有“回馬嶺”之名:“山人王昌宇大歷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登泰山時,真君道士卜皓然、萬歲道士郭紫微各攜茶果徂候于回馬嶺。”可見,“回馬嶺”之名并非始于宋真宗趙恒封禪泰山之時。 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明蕭協(xié)中著《泰山小史》(1932年版)和1986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導游》認為,“回馬嶺”之名是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725 年)騎馬登封泰山時,至此山勢高峻陡拔,馬不能上而得名。據(jù)唐鄭棨著《開天傳信記》載,唐玄宗登封泰山,“從益州進白騾至,潔郎豐潤,權(quán)奇?zhèn)ギ?,上遂親乘之,柔習安便,不知登降之勞也”。隨唐玄宗李隆基一起封禪泰山的中書令張說在記述這次封禪大典的《封祀壇頌碑》中記載:“皇帝御六龍,陟萬仞,獨與一二元老執(zhí)事之人,出天門,臨日觀……”?!杜f唐書。禮儀三》中也有“玄宗御馬而登”的記載。李白和唐玄宗李隆基是同時代的人,他的《泰山吟》六首流傳很廣,其中一首描繪唐玄宗李隆基騎馬封禪泰山的情景:“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馬跡繞碧峰,于今滿青苔。”由此可見,唐玄宗李隆基騎馬登封泰山是確信無疑的。但認為“回馬嶺”之名源出唐玄宗登泰山又有牽強之嫌。 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1984年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泰山游覽》和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東岳泰山》認為,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時,在此回馬,遺名“回馬嶺”。清末著名學者,楊度先生的老師王闿運先生也傾向這種看法,他在登泰山時賦詩《回馬嶺柏樹歌》中云:“霍家都尉死山頭,漢武匆匆旋玉輪,自此群臣陪法駕,行至松前盡回馬。”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jù)是《泰山封禪儀記》的記載:劉秀“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不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此文的作者是隨漢光武帝劉秀一起登山的泰山郡守應(yīng)劭,可信性較大,“且相半”一句,正與回馬嶺石坊下的壺天閣門聯(lián):“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中的“一半”相吻合。以此推斷漢光武帝劉秀在此回馬有一定的道理,但還需解決如下疑點:一是“至中觀留馬”,“中觀”即中廟,泰山歷來分上、中、下三廟,《水經(jīng)注》轉(zhuǎn)引《從征記》:“泰山有下、中、上三廟,城闕嚴整。”《泰山道里記》轉(zhuǎn)引《從征記》:“中廟去下廟五里,屋宇又崇麗于下廟,廟東西夾澗。”明《岱史》載:“是岱岳觀在元以前為東岳中廟矣。”即泰安城中岱廟為下廟,山麓岱岳觀為中廟,山頂東岳廟為 上廟(中廟、上廟均已圯)。中廟岱岳觀正置盤道始處,在此“中觀留馬”上行,合于事理,但此處又與回馬嶺相距4 公里之遙。二是“回馬嶺”之名的緣起與漢光武帝劉秀登封泰山之間的聯(lián)系尚不見任何記載。 因此,三種流行的說法除宋真宗趙恒回馬一說可明確否定外,唐玄宗李隆基或漢光武帝劉秀登封泰山時,孰以回馬?
來自: 老彗星 > 《祖國大地》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中國六位泰山封禪的皇帝,第一位毫無懸念,最后一位有點牽強
中國六位泰山封禪的皇帝,第一位毫無懸念,最后一位有點牽強。怕被罵啊,能夠泰山封禪的必定是有豐功偉績的千古一帝,比如秦始皇、漢武...
歷史上泰山封禪的帝王
歷史上泰山封禪的帝王。封禪儀式在中岳嵩山和東岳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shù)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始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
歷史上都有哪些帝王封禪過?
封禪是指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時由皇帝親自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封禪的傳說,但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第一次封禪...
歷史上只有六位皇帝敢做的事
漢武帝好大喜功,前后共五次封禪泰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他也是歷史上封禪泰山次數(shù)最多的皇帝。貞觀十五年,李世民覺得國家富強...
世界遺產(chǎn)之中國——泰山
世界遺產(chǎn)之中國——泰山。通天街,是登封泰山的引子。唐玄宗天寶四年,杜甫來到了泰山腳下,在這里,杜甫留下了他那首詠贊泰山的那首詩篇《望岳》,而這首詩,在歷代詠贊泰山的詩歌中,力壓群才,堪稱...
大年初一游岱廟
我們距泰安不遠只要有時間抬腿就到,游岱廟登泰山已是好多次了,每年的初一岱廟總是免費開放的,今天來到岱廟這里又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
《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成為宋無法言說的痛,宋真宗進行泰山封禪
《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成為宋無法言說的痛,宋真宗進行泰山封禪。
【行者】泰山石景,意味悠長
【行者】泰山石景,意味悠長。登泰山之巔,要經(jīng)過三座“天門”。清乾隆帝和清史學家宋思仁,都提到過“回馬嶺”之名的緣起——宋真宗趙...
漢光武帝東封泰山
漢光武帝東封泰山。參加了綠林軍,王莽的統(tǒng)治被推翻后,劉秀聯(lián)合地主武裝,吞并了農(nóng)民隊伍,擴大勢力,于公元二五年自稱皇帝,重新建立劉氏政權(quán),史稱為東漢。劉秀臨死之前,曾率君臣東封泰山,刻石記...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