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五岳獨尊,雄居于華北大平原之上。 歷史記載,第一個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 保存在岱廟的兩塊殘石,9個半篆字是由秦丞相李斯書寫的,俗稱秦刻石,原本立于岱頂,碑文記述了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登峰泰山,周覽東極的赫赫功業(yè)。 秦始皇在此筑壇祭天,表示歸功于天,這叫做“封”,然后他又下山后到山前的小山丘上設(shè)壇祭地,這叫做“禪”。封建時代的泰山封禪由此拉開了帷幕。 秦始皇封禪泰山,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quán)制的帝國,正式向天地隆重報告它的莊嚴(yán)誕生,泰山成為江山一統(tǒng)的神圣象征。 一百多年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在實施他準(zhǔn)備多年的封禪計劃時,首次明確提出了封禪泰山的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掃平宇內(nèi)、一統(tǒng)天下;第二,必須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第三,必須不斷有吉祥的天象出現(xiàn)。為了消除封禪期間邊境發(fā)生戰(zhàn)事的隱患,漢武帝率領(lǐng)18萬騎兵,北出長城征伐匈奴,位于長城外邊的匈奴聞風(fēng)遠(yuǎn)逃。于是漢武帝欣然東行,他首先祭拜華山,然后再祭嵩山,最后來到了泰山東麓,在山腳下舉行封禪大禮。 從東漢光武帝劉秀開始,封禪泰山的意義開始受到質(zhì)疑。劉秀自愧沒有秦皇漢武的豐功偉績,可是他也要登封泰山。建武32年,也就是公元56年,光武帝終于登上了泰山。從此,泰山封禪不再是有作為皇帝的專利,那些不那么顯赫的帝王也紛紛舉行泰山封禪的祭禮。 作為唐朝的中興之主,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13年決意封禪岱岳,謝誠于天。從他開始,泰山在帝王心中的地位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唐玄宗下令將泰山神封為“天齊王”,泰山雖然與天等齊,但畢竟還是王一級。這同過去被奉若天神的泰山相比,地位委實低了一些。 公元1004年,蕭太后率20萬遼軍大舉南侵,直逼宋都開封 。軟弱的宋真宗趙恒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每年要向遼國交納白銀10萬兩、絹20萬批匹。 公元1008年初,宋真宗親自導(dǎo)演出一幕泰山降天書的鬧劇。當(dāng)金秋十月到來的時候,宋真宗從汴京起身,東封泰山,想借泰山之力來鎮(zhèn)服敵國。岱廟天貺殿里的壁畫《泰山神起蹕回鑾圖》,真實記錄了當(dāng)年宋真宗封禪時的豪華與奢靡。 宋真宗走上泰山極頂后封建帝王封禪泰山的歷史也就結(jié)束了。 通天街,是登封泰山的引子。它的盡頭就是岱廟,岱廟是封禪活動的起點,古代帝王登封泰山舉行祭祀大典時便居住在這里。廟內(nèi)建筑群突出了一條長達(dá) 400米的南北中軸,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這些主要建筑沿著軸線依次展開。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筑之一的天貺殿,高聳于露臺之上,顯示出神權(quán)和皇權(quán)合一的至高無上的尊嚴(yán)。 一天門,是天梯的起步處??缛肓艘惶扉T,人仿佛進(jìn)入了仙境,紅門宮、飛云閣、萬仙樓、斗母宮、一路上神府仙宮接駕,游人已是半人半仙。這一路山水相嵌,林木幽深,的確是風(fēng)月無邊。 過了壺天閣,就看見中天門了。只有登上中天門,云步橋斷層所形成的泰山胸腹,完全敞現(xiàn)在游人面前時,泰山才露出它崢嶸偉岸的胸懷。 北京大學(xué)教授楊辛:“在中天門看南天門是一個最佳視點,因為這個地方視野非常的開闊,對泰山整體雄渾的氣勢,表現(xiàn)的最充分?!?/span> 南天門坐落在飛龍嶺和霞鳳嶺夾峙而成的山口上,是登山者心目中一個攀登的目標(biāo),天門云梯也就是成了泰山的標(biāo)志。18盤是登山路上最艱難的一段路程,共有1597級臺階,不足一公里的盤道,垂直高度卻有400余米,可見其陡峭的程度。 年過八旬的楊辛教授說,“泰山的魅力,在于攀登”。這位曾經(jīng)38次徒步登上泰山的老者,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泰山的內(nèi)涵。自古以來,攀登泰山就是啟迪人生的精神之旅,不同時代的登山者把他們的感受化為警句,刻在了盤道兩側(cè)的巖石上,激勵后人不斷進(jìn)取攀登。 進(jìn)了南天門,便是登封泰山的天子們眼中的仙境了。天街、碧霞祠、玉皇廟、瞻魯臺,在僅有0.6平方公里泰山頂上徐徐展開。這一組建筑與山下的通天街、岱廟遙相呼應(yīng),所不同的是從山下的人間已進(jìn)入了仙境。 2400多年前,一個秋高氣爽的晴天??鬃觼淼搅颂┥?,春秋亂世的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登上了泰山極頂。 在孔子當(dāng)年站立過的巖石上,一位清代的泰安太守刻下了這樣兩句話:“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 。 從孔子開始,一直到以后的2000多年里,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陸續(xù)來到泰山攬勝。自春秋時期以來,歷代僅有名有姓的詩人歌詠泰山的詩歌有近千首之多,一些詩篇和詞句被后人刻在泰山的巖石上,成為泰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詩人們在登泰山過程中,隨著山路兩旁的景色不斷變化,漸入佳境,對泰山的理解也隨之漸漸入深。 那些題詠登山的詩歌,真實記錄了登山途中的風(fēng)景,同時也寫出了登泰山時的興奮心情。 快到南天門時,十八盤那陡峭的石階,就像是有意給人們安排的最后考驗“云梯掛青壁,仰見蛛絲微”。明代詩人王守仁的這首《登泰山》,生動地描繪了十八盤的艱險。 在歌詠泰山的詩歌中,并不僅僅是單純對景色的描寫,而是通過描寫景色來抒發(fā)登山的感受。因此,借泰山來抒發(fā)自己的豪情壯志,就成了泰山詩歌中最為重要的一種。 “迢迢造天庭”的泰山,往往激發(fā)起人們奮發(fā)向上的豪情。晉代文人陸機“長吟泰山側(cè),慷慨激楚聲”的詩句,道出了登泰山時詩人們的共同感受。 唐玄宗天寶四年,杜甫來到了泰山腳下,在這里,杜甫留下了他那首詠贊泰山的那首詩篇《望岳》,而這首詩,在歷代詠贊泰山的詩歌中,力壓群才,堪稱千古絕唱: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分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陵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于1987年被評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這不僅因為泰山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更因為泰山已經(jīng)同黃河、長城、長江一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世界上很難有第二座山像泰山那樣,幾千年來深入到整個民族億萬人的心中。 |
|
來自: 白水清風(fēng) >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