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讀過幾本書的人大都聽說過“知行合一”,但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會眾說紛紜。
一般來說,都把知當作了認知,或知識;行,自然是行動,或實踐。于是,“知行合一”就被理解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結合,或結合的不夠,就是書呆子,教條主義,本本主義。
這樣的理解是自成系統(tǒng)的,這個系統(tǒng)就是近現(xiàn)代的西方認識論和實踐論。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來談“知行合一”,也沒什么錯。只是不要把這個理解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行合一”扯上,二者是兩碼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是自成體系的,它的“知”和“行”,都與今天人們熟知的(西方意義上的)涵義很不相同。古代最先談“知”的是儒家。儒家認為它是人的一種本能,屬于道德層面,而不是知識層面。孟子稱這個本能為“良知”,認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寶貴品質。至親骨肉的情感就是人的良知。怎么樣獲得并保有這個良知,就屬于“行”的問題了。明朝大儒王陽明,發(fā)現(xiàn)了一個簡單直截的修養(yǎng)方法,能夠在體認到“良知”的同時就解決了行為的問題,是所謂“知行合一”。這個修養(yǎng)方法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人性解放高峰。“知行合一”的修養(yǎng)方法,不是傳授知識,或現(xiàn)代意義上的認識論,而是一種人格的養(yǎng)成。它的傳承依賴的是儒者,不是大學的學者、教授。如果參照西方文化,這些儒者就是圣徒,而“知行合一”屬于圣義,而非俗諦。
近百年來,我們的教育成功地剝去了文化中的圣義,剩下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俗諦。我們向西方學習,學來的也都是俗諦。在這個認識基礎上,我們再來看“知行合一”,就順理成章地把它們理解成了“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和人格的養(yǎng)成,和圣義、圣徒,判然兩途。
當今國學熱,涉及到了“知行合一”,但恐怕很難觸及到它的真實涵義,只能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西方俗諦的角度上來推究一番。明白的,原來就明白;不明白的,最后也不明白。因為我們的教育根本沒有圣義的內容。
圣義的層面早就被破壞殆盡了,現(xiàn)在處于俗諦的世界。如果硬是努著勁,強作解人,就只能是誤讀,誤導,誤學。近代的什么知難行易,行難知易,知也不易,行也不易,先知后行,先行后知…… 大致都可以作如是觀。
一句話,若不恢復圣義的傳統(tǒng),一切不過是俗諦的自說自話;說東,說西,反對或贊成,都和圣義無關,也與“知行合一”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