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臺烏藥散(李東垣)
?。ā夺t(yī)學(xué)發(fā)明》) 【歌訣】 【組成】 兩(各15g)川楝子十個(l2g) 巴豆七十粒(12g) 檳榔二個 (9g) 【用法】上八味藥.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 黑,去巴豆及麩皮不用,合余藥共研細末,和勻,每次服一 錢(3g),溫酒送下。 【功用】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氣滯,小腸疝氣(即寒疝),癥見少腹引 控睪丸而痛,偏墜腫脹等。 【分析】足厥陰肝經(jīng)循少腹,絡(luò)陰器,寒凝肝脈,氣機 阻滯而致寒疝結(jié)痛。故寒凝氣滯,小腸疝氣為本方的主證。 方中烏藥辛溫,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為君藥。小茴香暖肝 散寒;青皮疏肝破氣;木香行氣止痛;高良姜散寒止痛,四 藥均為辛溫芳香之品,合用助君行氣散寒,共為臣藥。檳榔 直達下焦,行氣化滯;苦寒的川楝子與辛熱的巴豆同炒,去 巴豆不用,而用川楝子,這既可減川棵子之寒,又借巴豆之 辛熱下行,而增強其行氣散結(jié)之功,共為佐使藥。用酒送 服,則增強行氣散寒的功效。諸藥合用,使寒凝得散,氣滯 得行,疝痛自除。 按:本方是行氣疏肝與散寒藥相配,但以行氣為主,故 在《方劑學(xué)》中,均將本方歸于理氣劑中,為行氣的代表 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