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祛寒之劑
祛寒之劑,即溫里劑。是以溫熱藥為主組成,用于治療
里寒證的方劑。里寒證,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臟腑經絡。其
形成原因,多由素體陽虛,寒自內生;或表寒未解而傳里;
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誤治傷陽等。根據(jù)“寒者熱之“(素問
,至真要大論))的原則,而立溫里之法。由于里寒證有臟腑
經絡之別,輕重緩急之異,故溫里劑有溫中祛寒、回陽救
逆、溫經散寒的不同,臨證運用時,須辨證清楚,方能準確
施治。
I.理中湯①(張仲景)寒客中焦。
?。ā秱摗罚?br> 【歌訣】
理中丸主理中鄉(xiāng) 甘草人參術黑姜
嘔利腹痛陰寒盛 或加附子總回陽
【詞解】①理中:指本方有調理中焦脾胃的作用。
【組成】炙甘草 人參 白術 黑干姜各三兩(各 9克),
【用法】上4味藥,水煎,分三次溫服。本方制成蜜
丸,即“理中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一丸.日服二、三
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牌。
【主治】中焦虛寒(中焦陽氣虛有寒)。癥見嘔吐、下
利,腹痛,口不渴,不欲飲食,舌淡苔白或白滑,脈遲緩
等?;蜿柼撌а?或小兒慢驚,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亂吐
瀉,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虛寒所致者。
【分析】寒客中焦為本方的主證。中氣虛為本方的兼
證。故方中用大辛大熱的干姜為君,溫中祛寒,扶陽抑陰。
人參補氣益脾;白術健脾燥濕,以助脾運,共為佐藥。炙甘
草益氣和中,為佐使藥。四藥相合,中焦之寒得辛熱而去,
脾胃之虛得甘溫而復,清陽升,濁陰降,運化健,則諸證除。
【附方】附子理中丸(《閻氏小兒方論》)干姜人參
白術 炙甘草 附子各一兩(各9克)
用法:5藥為細末,煉蜜和丸,一兩作十丸。每次服一
丸(6—9克),溫開水送服。小兒酌減。(亦可作湯劑,水煎
服)。
功用:溫陽祛寒,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風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亂吐瀉,四
肢拘急等。“
按:附子理中湯(或丸)即理中湯加附子而成。辛熱的
附子能溫腎散寒,回陽救逆,故本方比理中湯的溫中散寒之
力更強,適用于脾胃陽虛寒盛的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