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當歸四逆①湯 (張仲景)
?。ā秱摗罚?br> 【歌訣】 再加大棗治陰厥② 內(nèi)有久寒加姜茱 不用附子及干姜 【詞解】①四逆:此指手足原冷,只是手從指至腕,足 從指至踝不溫。 ?、陉庁?即寒厥。此是因陽虛血弱,又受寒邪,寒凝經(jīng) 脈,四末失其溫養(yǎng),而致手足原冷。 【組成】當歸三兩(12克) 細辛三兩(1.5克) 炙甘草二兩(5克) 木通二兩(3克) 大棗 二十五枚(8枚) 【用法】上7味藥水煎,分3次溫服。 【功用】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復脈。 【主治】陽氣不足而又血虛,外受寒邪。癥見手足厥 冷,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沉細。亦可治寒入經(jīng)絡而致腰、 股、腿、足疼痛。 【分析】陽虛血弱,經(jīng)脈受寒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當 歸辛甘溫,補血和血,暢通血行;桂枝辛甘溫,溫陽散寒, 溫經(jīng)通脈,以祛經(jīng)脈中的寒邪,共為君藥。芍藥酸苦微寒, 養(yǎng)血和營,與當歸相合,以補血虛;細辛助桂枝溫經(jīng)散寒, 共為臣藥。炙甘草、大棗益氣補脾,以資氣血生化之源,使 血虛得補。且甘草合桂枝,又辛甘化陽,加強桂枝溫陽散寒 之力,甘草合芍藥,則酸甘化陰,加強芍藥補血養(yǎng)陰之效; 木通通血脈,利關節(jié),又防桂枝、細辛辛燥傷陰,共為佐 藥。甘草兼有調(diào)藥使藥之用。諸藥合用,共奏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 血通脈之功。 按:本方所治陰厥與四逆湯(見祛寒之劑)所治陰厥大 有區(qū)別。本方證是因為陽虛血弱,經(jīng)脈受寒所致,只限手足 厥寒,其肢厥程度較四逆湯為輕,并見舌淡脈細等血虛之 象。而四逆湯證是腎陽衰極,陰寒內(nèi)盛所致,其原逆嚴重, 肢冷上過肘,下過膝,并見全身虛寒征象,臨證須注意辨 別。在《(方劑學》中,均將本方放在溫里劑中論述,乃是溫 經(jīng)散寒的代表方劑。 【附方】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傷寒論》)本方即 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二升(5克)生姜半斤(15克)而成。 寒,脈細欲絕等。 絕的陰厥,就須在當歸四逆湯中加吳茱萸、生姜以溫中單寒, 姜與桂枝、細辛相合,又可發(fā)散在表之寒。 附子、干姜均為大辛大熱之品,可助陽散寒治陰厥。但辛 熱太過易灼傷陰血,本方證雖有陽氣不足,然肝血亦虛,所以 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