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過去有句俗語,“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意思是說,“臘八兒”過了之后,就離“年”相去不遠(yuǎn)了。 不過,真正意義上的年味兒,還應(yīng)該是從“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兒”這一天開始的。這一天,通俗的說法,老北京的人們應(yīng)該做的事情就是“二十三,糖瓜兒粘”。 先來說這個“糖瓜兒”是個什么東西。 “糖瓜兒”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叫做“關(guān)東糖”,如若拉制成扁圓型的,那就試我們通常所說的“糖瓜兒”了。冬天的時候,人們把“糖瓜兒”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yán)寒,“糖瓜兒”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fēng)味。而真正意義上的“關(guān)東糖”則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zhì)料很重很細(xì)。 再來說說為什么老北京人要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糖瓜兒粘”。 老北京人認(rèn)為,人們之所以要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糖瓜兒粘”,是為了“祭灶”。這里的“灶”,指的是“灶王爺”。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傳說“灶王爺” 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fù)責(zé)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稱“灶王爺”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那個時侯,每家每戶都要在自家的灶房的北面或東面設(shè)置灶王龕,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瘛]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人們還認(rèn)為,每當(dāng)“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灶王爺”都要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匯報一下各家各戶這一年來的工作與生活情況,然后,玉皇大帝再把各家各戶應(yīng)得的獎懲交由“灶王爺”來處理。領(lǐng)到了玉皇大帝命令的“灶王爺”再在于臘月的最后一天(小年二十九,大年三十)帶著一家人應(yīng)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故而,這位小小的“灶王爺”被認(rèn)為是為天上諸神的引路神。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nèi)。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 正是因為“灶王爺”如此重要,人們才會在“灶王爺”上天匯報工作的這一天拍拍“灶王爺”的馬屁,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往灶王爺?shù)淖炖锶弦粔K“糖瓜兒”,以便堵上“灶王爺”的嘴,不讓“灶王爺”到玉皇大帝面前說人類的不是。這就是所謂的“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一語的由來。也正是因為“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的重要性,才被老北京的人們稱為了“小年兒”。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過的這個“年”,其實過的就是“灶王爺”。 我們在上一期說到了“二十三,糖瓜兒粘”。這一期,我們來介紹一下“二十四,掃房子”的由來。 其實,在清朝之前的老北京人,并不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王。此前祭灶王的時間,應(yīng)該是“臘月二十四”——換句話說,曾經(jīng)的老北京人認(rèn)為,“小年兒”應(yīng)該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的。 通過上一期的介紹,我們知道,“小年兒”應(yīng)該是整個春節(jié)慶?;顒拥拈_始和伏筆。故而,“小年兒”的主要活動就應(yīng)該有以下兩項內(nèi)容:“掃塵”和“祭灶”。“祭灶”,就是我們上一起說過的“二十三,糖瓜兒粘”。“祭灶”之后,就應(yīng)該正式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zhǔn)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掃塵”了。 所謂“掃塵”,通俗的說,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子”,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搞衛(wèi)生,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xí)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大掃除之際,一般會準(zhǔn)備據(jù)說是有辟邪清穢能力的青竹葉,清除高處的灰埃蛛網(wǎng)。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fēng)俗由來已久,據(jù)《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fēng)俗。“有錢無錢,打掃干凈好過年”。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xí)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當(dāng)然,那個時侯的人們,還沒有把“掃塵”的具體日期確定為“臘月二十四”。 早在漢代以前,“祭灶”的時間還是在夏天。當(dāng)然,那個時候的人們就已經(jīng)認(rèn)為,“灶王爺”在人間有個特殊的責(zé)任,他是向上天報告屋主功罪的神明,“灶王爺”的報告會左右玉皇大帝對人的賞罰,影響著人們未來的命運。故而,要在特定的時間“祭灶”。 時至北宋,終于有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兒”的記載。也就是說,北宋的時候,人們要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同時進行“掃塵”和“祭灶”兩項活動?,F(xiàn)在的問題在于:什么時候,“小年兒”的習(xí)俗發(fā)生了變化呢?這話,要從清朝說起。 從清朝的雍正年間開始,皇帝每年都要在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祭祀各種神靈。那個時侯的雍正皇帝,為了宮廷的開支,順便就把“灶王爺”也祭拜了。從此之后,清朝的王族、貝勒紛紛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再后來,便有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官府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一般民家在“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舉行“祭灶”活動。 轉(zhuǎn)眼,就到了臘月二十五了。這一天,最重要的習(xí)俗有以下幾項: 第一、“二十五,糊窗戶”。 臘月二十三祭了灶,臘月二十四掃完了房子之后的臘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該糊窗戶了。過去的北京人,家家戶戶都住在四合院里。那個時候的房子,沒有我們現(xiàn)在這么多的玻璃門窗,更多的則是那種帶窗欞的、上下對開的、在窗欞上貼上宣紙或白紙或報紙的、窗欞把窗戶分成了一個個的小格子的、格子里面被貼上了窗花的窗戶。 此外,我們還要知道的是,那個時候的人們,都是通過在房間里燒火做飯的辦法取暖。因此,一年下來,不但前一年用上好的紙張糊過的窗戶被弄得是塵土飛揚,就連所有房屋的頂棚也都被熏得黑咕隆咚——也就是說,臘月二十四掃完了的房子,也就是沒有了蜘蛛網(wǎng)和塵土而已,要是想讓諸位神仙看著順眼呀,這老北京人,還是要做上許多耐心細(xì)致的工作才可以的。而這,也正是我們老北京人“二十五,糊窗戶”習(xí)俗的由來——當(dāng)然啦,我們老北京人的家家戶戶“糊窗戶”可不光是為了“對付”諸位神仙,更多的,還是自己看著順眼。 您想啊,誰不想在被修飾的煥然一新的環(huán)境里過新年啊。您要知道,這掃房子,那是“內(nèi)功”;而這糊窗戶,那可是“外面兒”。老北京人,最注重這“面子”了。此時,過了臘月二十五以后,您再看看各家各戶,這窗戶,是新糊的;這頂棚,是新裱的;這各式各樣的窗花,是新貼上的。這被掃掉的,是去年的不順心;這新糊上的,是來年的好盼頭。另外,家里干凈了,再忙著置辦年貨也顯得從容了許多,這就是我們過年的精氣神兒。在這一掃一糊一裱一貼之間,“新年”的“年味兒”不就一下子全都出來了、全都盡在眼底了么? 這可跟我們今天的人們家家戶戶都住在樓房里面完全不同。住在樓房里的人,都是窗明幾凈通透的玻璃,完全沒有糊窗戶的必要。 現(xiàn)如今,居住在樓房里的人們,“糊窗戶”是大可不必啦,但在我看來,貼個窗花、貼個福字、掛幅對聯(lián),還應(yīng)該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第二、“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說起來,這“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實際上是老北京人在準(zhǔn)備春節(jié)期間必備的所有“年貨”的開始。 據(jù)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fā)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shù),安坐獲泉布。”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fēng)俗。究其因,是當(dāng)?shù)貍髡f灶王上天匯報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沒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寫照。 老北京的民間諺語說得好,“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當(dāng)然,此話也可以簡化為“二十六,燉大肉”,說的是臘月二十六這一天,老北京人的主要任務(wù)是籌備過年的肉食。 但凡上了點兒年級的老北京人都知道,早先那個時代,一般人家的日子都比較清苦,而且家里的人口又都比較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趕上青黃不接的時候,還要外出討些吃的。即使是條件稍微好點兒的人家,也不過是在平日里,能保證天天吃上點兒窩頭咸菜什么的,到了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可以改善改善生活而已。 好不容易盼到了臘月二十六,終于快過年了。此時,忙碌了一年的家里的勞力們——不關(guān)事窮苦人家兒的也好,還是稍微富裕些的人家兒也罷,紛紛開始宰殺自家兒養(yǎng)的豬;而沒有養(yǎng)豬的人家兒,也要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過年——這就是所謂的“年肉”。 這里的“大肉”,其實指的也是“豬肉”。因此,臘月二十六這一天的習(xí)俗就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或“二十六,燉大肉”。 講究一點兒的老北京人家兒,在“燉大肉”的時候,一定要做成紅燒肉,因為“大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一天期盼的。 即使到了今天,人們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在臘月二十六這天置辦點兒“大肉”也仍然是許多老北京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tǒng)——發(fā)生了變化的,只是昔日的“大肉”香飄一條胡同,如今香飄整棟樓房。 在過去的那個年月,臘月二十六這一天,是所有的孩子們都熱切期盼的節(jié)日——因為,盼望了一年的他們,終于可以第一次吃到一點兒葷腥兒了——即使他們遲到的,就是那可憐的一點兒點兒用“大肉”的肥膘兒熬完了“大油”之后剩下的油渣兒而已,就更甭提說看著那一碗碗噴香熱乎的“燉大肉”了。此時,即使是那些個肚子里面不缺油水的人,也準(zhǔn)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塊兒瘦的,就著點兒小酒兒,揀塊兒肥的,解饞。這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過癮、更實惠,也更有家的感覺。吃著吃著,年味也漸漸濃了。 與此同時,除了“殺豬割年肉”之外,從臘月二十六這一天開始,豐盛的其他種類的年夜飯也要陸陸續(xù)續(xù)的“出鍋”了。人們上街置辦著過年的貨物,干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采購的目標(biāo)。 除此之外,老北京人在這一天還有“臘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之說。這些,被稱為“洗福祿”。 在老北京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和鄉(xiāng)下,這一天絕對是個趕大集的日子,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吹贸鰜恚?#8220;年味兒”已漸濃了起來。 老北京的民間諺語說,“二十七,殺公雞”。也就是說,在臘月二十七這一天,老北京人有宰殺公雞的習(xí)俗。 這里就有個問題:為什么老北京人要宰殺的,一定得是公雞呢?母雞難道就不行嗎?主要應(yīng)該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加以解釋: 第一、在以男子為主導(dǎo)的父系社會,人們的潛意識里已經(jīng)認(rèn)同了男子為大的觀點,認(rèn)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過年這么隆重的節(jié)日,自然也就要宰一只公雞了,而且公雞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的顯著氣派。這天宰好燉熟的公雞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場。 第二、家庭主婦是舍不得宰殺母雞的。因為鄉(xiāng)村夫婦常常和雞鴨相依為命。家里少了油鹽錢,拿幾個雞蛋鴨蛋去換油鹽。女人要買個針頭線腦的,也是打雞蛋鴨蛋的主意。有些家庭甚至把孩子的學(xué)費都寄托在雞鴨身上。但是要過年了,到了殺雞宰鴨的節(jié)骨眼兒上了,別人家殺了,咱能不殺?!別人家飄出雞鴨香味兒了,咱能沒有?于是也就只能事先挑出那些暫時沒有太大用處的公雞宰殺而已。 當(dāng)然,實在沒有辦法時,這相依為命了多年的老母雞也得被殺掉那么一兩只。既然殺都?xì)⒘?,就不能悄悄地殺,就要攆得雞鴨亂飛亂叫,攆得一村人都聽見了大響動。那意思就是在向鄉(xiāng)鄰們宣告:今年這個“年”,俺家也有肉吃——而且,是代表著“大吉大利”的雞肉。 除了必須要宰殺雞鴨之外,老北京人還要準(zhǔn)備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備過年的時候享用。通常必須準(zhǔn)備的肉菜主要有:燉肘子、燉牛肉、壇子肉、米粉肉、回鍋肉、松肉、扣肉、燉吊子、炸咯吱等。除了葷菜外,老北京的家庭主婦們還要特意準(zhǔn)備芥末墩兒、醬瓜丁、豆豉豆腐、豆兒醬這四樣小菜。 芥末墩兒是以大白菜為原料,把大白菜切成寸斷,狀似小墩兒。燒好一鍋水,將一碗白菜墩兒放在笊籬上,用開水沖澆白菜墩兒,這樣連澆三下后,趁熱將白菜墩兒碼放到事先準(zhǔn)備好的瓦盆內(nèi),蓋上蓋子,等碼過一層后,撒上芥末粉、白糖,再碼第二層,一直碼到瓦盆的頂端,最后倒入米醋,注意保溫。兩天后,再放到室外,隨吃隨取。 豆兒醬的做法也很簡單。先用豬蹄煮好白湯,再將適量的熏干、胡蘿卜、水疙瘩、燉熟的豬蹄切成丁兒,和青豆一同煮熟,煮時可以放少許的紅辣椒。撈出來后放入肉湯中再煮一開,再放入適量的蔥姜、蒜末、醬油、鹽等,然后拿到屋外放涼,冷卻后在低溫中自然會變成凍兒。這是一道下酒的好菜。 此時,老北京的人家兒,家家戶戶,每天的廚房里,都是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外面冰天雪地,北風(fēng)呼呼,一推門,就是各種香味兒和著熱氣撲面而來,還有滿屋子的笑語喧闐,屋外的鞭炮齊鳴。 年,就這樣帶著形、聲、色、香、味,定格在老北京人的記憶中。 老北京的民間諺語說,“二十八,把面發(fā)”。也就是說,臘月二十八這一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yù)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老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fā)”,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把面發(fā)”,指的是準(zhǔn)備主食。按老北京人的老理兒說,從初一開始到初五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春節(jié)期間絕對不能說出口的“不吉利”的“破話兒”。 人們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順順利利,于是就刻意將那些聽起來諧音不和諧的“破話兒”和“破事兒”一一避開。 所以在過去社會發(fā)展低下,還沒有現(xiàn)代比較方便的發(fā)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fā)面不愛壞,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所以老北京人習(xí)慣在大年二十八這天“把面發(fā)”,開始做有關(guān)主食的準(zhǔn)備工作。 問題在于:為什么老北京人要比其他地方的人慢上半拍,在“二十八”這天才“把面發(fā)”,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呢? 因為過去沒有速效發(fā)酵粉,普通的白面在老北京冬季的常溫下,很不容易發(fā)酵成功,只能是在“二十六,燉大肉”和“二十七,殺公雞”之后,家里面已經(jīng)熱氣騰騰的條件下,才最容易把面發(fā)酵好。這發(fā)酵好的面,才能在第二天蒸出上好的饅頭。 在年前的這兩天,老北京的人家,家家戶戶還要繼續(xù)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這兩天的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jié)物品,例如:鞭炮、春聯(lián)、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 各種必備物品買回來了之后,老北京人還要張貼上各種各樣的具有濃濃的年味兒色彩的年畫、春聯(lián)、窗花、福字和各種神碼,稱為“貼花花”——也就是老北京口中的“年紙”。 貼春聯(lián)的習(xí)俗源于古代的“桃符”。中國古代,人們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xué),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lián)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lián)”。后來,隨著造紙術(shù)的問世,才出現(xiàn)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lián)的習(xí)俗。 窗花又稱“窗戶花兒”,是民間一種紙剪藝術(shù)品,一般人家是用紅毛邊紙剪刻成鏤空的各式吉祥圖案,貼在窗戶上,表示迎春。 除此之外,老北京人在這兩天還要繼續(xù)洗衣服、洗澡。在民間的傳說中,這兩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氣,洗去一年的疾病,其實就是為了祈求來年能健健康康,無病無疾! 一般而言,有臘月三十的臘月二十九這一天被人們稱作“小除夕”。老北京的人們在這一天要干的事情主要是老北京的民間諺語說的那樣,“二十九,蒸饅頭”。咱們先說這“小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zāi)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qū)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過去的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biāo)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jié)是大節(jié),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現(xiàn)在,再來了解一下老北京人的“蒸饅頭”。 那時候,“蒸饅頭”的講究可多了:蒸好的饅頭上面還要點上五個紅點兒,以示鴻運當(dāng)頭。點紅點兒所用的東西,就是先把一小塊兒紅紙沾上點兒水,然后再用一頭兒很齊的、五根兒高粱秸桿兒捆在一起的東西,沾上一點兒這被水浸濕了的紅紙,最后在沾到即將成熟的饅頭上面。幾分鐘之后,上好的饅頭出鍋啦,一切就OK啦。 過年的饅頭可以捏成各種形狀,佛手形的面餅為“福”、桃形的豆包為“壽”,還有名目繁多的雕刻精細(xì)的面??梢灾谱鞒鑫遄拥强频耐尥揎灐⑾矐c豐收的雙魚餅、富貴滿堂的園福餅等面食。“忙年”是一個充滿喜悅、充滿希望、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 除了“蒸饅頭”之外,還要蒸些帶棗的,帶餡的,帶花兒的,諸如蒸饅頭、蒸喜、蒸花卷、蒸棗泥方圃、蒸豆沙圓包、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等。如若因為火候太大兒而導(dǎo)致蒸出的饅頭裂開了口子,得馬上說上一句,“瞧,饅頭都笑了”。雖說這發(fā)面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但是還有不少人仍愿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 老北京人認(rèn)為,因為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管理各家各戶的灶王爺已經(jīng)上登天界,一直要等到大年三十才會回到人間視察工作,故而從臘月二十五到臘月二十九的這些天里,人間百無禁忌——所以,此時的人們,可以趁神靈不在家的機會隨意干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這“自己喜歡的事情”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青年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 其實,此時操辦婚姻大事的真正原因在于,歲末年終之際,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為孩子們操辦婚姻大事,既有時間和精力,又有豐盛的食物作為支撐,這絕對是一個好時機——這也算是窮家富路吧。 轉(zhuǎn)眼就到了大年三十了。俗話說得好,“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農(nóng)歷每年的臘月三十日,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時候。大年三十這一天,是所有老北京人一年里最美好的一天,更是所有老北京的孩子們最期盼的一天。因為,只有這一天,孩子們才可以穿上新買的或新做的衣服,放肆的點著炮仗,信馬由韁的哼著吉慶的歌兒,玩兒啊,樂啊。 孩子們在玩耍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dāng)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實際上,老北京人的年夜飯是分成兩頓的。 晚上五點多鐘開始,老北京人就開始吃一年中的最后一頓飯了。 在吃這一頓飯之前,老北京人還有很多事情要辦。其中,必須要辦的事情就是貼“春聯(lián)”、“福”、“抬頭見喜”、“肥豬拱門”、“牛羊滿圈”、“出門見喜”——有新婚夫婦或考試得中的人家,還要貼上“雙喜臨門”等等吉慶祝福的話。然后便是放鞭炮——這個鞭炮一般都要由家里的男姓家長或長子或長孫來主放。 此后,便是家家戶戶最為熱鬧愉快的時候了。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象征著年年“吉慶有余”的雞和魚。主食一般是以饅頭和米飯為主。這一天,即使不會喝酒的孩子,家長也要讓他們多少喝一點,以示全家人長長久久。 這頓飯吃完之后,就到了“守歲與接神”的時候了。 守歲的主要活動內(nèi)容是包餃子。“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點起蠟燭或油燈,搟面皮的搟面皮,包餡的包餡,歡聲笑語,喜氣洋洋。當(dāng)然,那個時候,并不是所有的人家兒都吃得起純白面做皮兒的餃子的,餃子的餡兒里面的肉的多少也會因為各自家庭的狀況而多少不等。之后便圍坐在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老北京人還習(xí)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需要簡單交代一下的是,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一般而言,老北京人是在“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此時,就到了老北京人吃“更歲餃子”的時候了。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和賀年,是我國行之已久的一項重要習(xí)俗。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老北京人的拜年方式是文明、衛(wèi)生、莊重、大方且沒有身體上的接觸的。 具體而言,清朝以前,人們的拜年方式主要是以下三種:一是叩拜,即跪拜磕頭,現(xiàn)在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兇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fù)u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后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三是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于平輩間的拜年。 清軍入關(guān)以后,滿族人的拜年習(xí)俗逐漸在老北京流行起來,此時,人們的拜年方式主要是以下三種:一是蹲安。具體可以分為兩種:晚輩給長輩行這種禮儀的時候,具體姿勢是作為晚輩的男子左腳先向前邁一步,左手順勢扶膝;右腳跪下,右手順勢下垂。平輩之間在行這種禮儀的時候,姿勢不必到位。二是跪安。只可在“天地君親師”五者面前行此大禮。具體姿勢是男子左腳先向前邁一步,左手順勢扶膝;右腿跪下,右手順勢下垂;左腿再下跪,右手順勢扶膝。 20世紀(jì)以后,鞠躬逐漸成為老北京人的通用禮儀,用于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于平輩間,男女皆行。 此外,萬福是老北京古代婦女通用的禮儀,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側(cè)腰肋間,上下微晃數(shù)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dāng)代已經(jīng)很少有人如此了。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按老北京人過年的習(xí)俗,正月初二是祭財神的日子。 關(guān)于這一天的情形,《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有比較詳細(xì)的介紹:“正月初二各家祭財神,其所祭財神,有由店鋪購買者,有自小孩手中買下來。此類童子大半為貧困人家出身,欲乘此新年機會撈摸若干錢文,于是做成財神,向各住戶串售,于門口大呼‘送財神爺來了!愿意要者,付以一兩枚銅元之代價,既滿意而去。若不要者,亦不能回以‘不要’,蓋避不祥也。只答以‘已有’。祭時所供為雞和活鯉魚,又有在家中祭祀不算,必須赴彰儀門及財神廟燒香,并借元寶,惟借一枚需還十枚”。 老北京人由于身份和職業(yè)各有不同,所以在供奉和祭祀財神上也是各有不同。老北京人不一定常年供奉財神爺,只是每到大年初二,都要臨時從香蠟鋪中“請”來一幅名為“增福積寶財神”的紙像。紙像上印的就是人們常說的比干丞相。除了“增福積寶財神”外,南方各省客居北京的商人則祭祀武財神,一般是從香蠟鋪中請來的印有黑虎玄壇趙公明元帥的紙像。而山西人及北京附近省份的人在京城開的小作坊、小商店供奉的則是關(guān)圣帝君。 按照老北京的風(fēng)俗習(xí)慣,不論平時是否供奉財神,也不論信仰、供奉的是上述哪位財神,都要在正月初二祭財神,為取新年進寶得財之意。初二當(dāng)天早晨的家宴必須是餛飩,也叫“元寶湯”。因為餛飩的形狀像元寶。吃餛飩就是招財進寶,取財源如湯水滾滾而來的意思。 一般元寶湯的餡兒有兩種:一是以豬肉、菠菜、青韭為餡。一種是以羊肉、白菜為餡。 王府宅門及紳商富賈在供品上是相當(dāng)講究的。例如:北京著名的“八大祥”、同仁堂等大商號,在歷年祭財神時都用五宗大供:一、整豬或用豬頭、前后爪、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豬;二、整羊或者用羊頭、前后蹄、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羊;三、整雞;四、整鴨(雞鴨煺了羽毛只留后尾上的翎子)。五、紅色活鯉魚兩條,用紅綠線拴上,供在正中央,謂之“吉慶有余”(“魚”與“余”諧音),又叫“一魚二龍”,有借水得財之意。 正月初二當(dāng)天,除了在家里祭祀財神外,還不能算是完全了卻心愿。有條件的還要鄭重其事地去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內(nèi)進香。每當(dāng)這時候,三更半夜就會有人起床等候在城門口,等到開城門后爭取去燒“頭炷香”。 初二早上天剛破曉,街市上祭財神的爆竹聲就會響成一片。街道上車水馬龍,有錢人駕馬車、轎子車,一般人家騎著驢,還有的干脆步行,大家都朝五顯財神廟奔去。一些喜歡耗財?shù)母辉H思?,剛進廣安門就開始從車窗往外撒銅板,表示進香的路上大做濟貧的善事。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民間對正月初三很重視。據(jù)說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jié),后又稱“小年朝”。 正月初三,舊時又稱“開井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要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欄,并將井上除夕所封的紅紙條揭去,名曰“開井”。初三夜,要把年節(jié)時用的松柏枝及所掛門神門箋等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的俗諺。民間以為,正月初三還是谷子的生日。這一天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和豆類,因為“豆”與“斗”同音,不吉利。 民間亦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還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被老鼠叼走。并要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正月初三的老北京,嫁出去的女兒們,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時,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xiāng)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xiāng)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dāng)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jīng)送了,可這一次意義卻有不同。 在老北京,丈母娘及其丈母娘家中所有人在對待姑爺?shù)倪@個問題上,那是格外的好,可以說只能用“非常的客氣”一語來形容,有個俗話叫做“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正是這好字的注腳。 具體到如何的好,可以以老北京的姑爺們的座次來證明。 那個時侯的老北京人,走親訪友論到坐次時,坐中無論長幼尊卑,姑爺?shù)淖斡肋h(yuǎn)是頭席的,姑爺坐下之后才是尊卑長幼依次而坐。不僅如此,家中來了一般客人,自家人作賠即可。若是姑爺上門,僅自家人賠客是不夠的,還必須到村里請有身份的外人如長輩如村長之流作賠才行。由此可見其規(guī)格之高。其對姑爺之重視跟好來。 走親訪友中,若無特殊事物,一年中姑爺一般只拜見一次丈人——也有兩次的,但不多見——這一次便是在正月初三。 在過去,正月初三這一天,一家子早早收拾準(zhǔn)備妥當(dāng)?shù)群蚬脿斏祥T。覺得時辰差不離了,就派一個小孩,在大門外了望著。見來了便跑回去報告。一家子除了丈母娘外都要去大門外迎接。 丈母娘呢?有更重要的大事要做。即:煮荷包蛋。一般是煮兩只,家境好的也有煮四只六只的不等,而且煮好荷包蛋后要親手端著,笑瞇瞇地望著甫一進門的女婿,只待姑爺親親熱熱地喊一聲“媽,您老過年好。”便答應(yīng)著趕緊遞給姑爺享用。 大年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下界諸神都在送神時升天向玉帝拜年并報告人間行為的善惡,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據(jù)說神明上天述職,稟報人間善惡,到了大年初四會再返回人間,繼續(xù)接受祭拜與監(jiān)察人間的善惡,因此該日必須非常謹(jǐn)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稱為“接神日”。 俗語說得好:“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卻在下午四點鐘左右。過去家家戶戶備牲禮果菜,并焚香、燒金紙、放鞭炮以示恭迎。 老北京還有個傳說:初四灶王爺要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離家。這些說法雖是無稽之談,但符合人們連續(xù)過節(jié)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調(diào)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許多地方亦有初四忌門的習(xí)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方民俗特色。 老北京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北京人口中的“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nèi)撣塵,屋內(nèi)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zhǔn)備“扔窮”。 在過去,老北京一般的商店都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伙計,分發(fā)紅包。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說官話。”宴會有酒有菜,酒后慣例是吃包子。掌柜這時舉杯祝賀,向大家道“辛苦”,這就叫“官話”。官話講完后,包子端上來,掌柜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辭退之人飯后自動收拾行李告辭,所以這頓便宴俗名叫“吃滾蛋包子”。 另外,一般商家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按說接五路是在初五,為何要在初四晚上?原來,初五才是俗傳財神生日,因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點迎到財神,于是,這時間就一點點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早晨,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那時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fā)財致富。 初四日下午三點,接五路儀式的準(zhǔn)備工作開始,直到晚上九、十點鐘結(jié)束。先是擺案桌,一般用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即可。頭桌是果品如廣橘、甘蔗,寓意財路廣闊,生活甜蜜;二桌是糕點,寓意高升、常青;三桌為正席,供全豬、全雞、全魚,并元寶湯等。半桌是飯、面、菜,一碗路頭飯中插一根大蔥,蔥管內(nèi)插一株千年紅,寓意興沖沖、年年紅。第三桌上的酒菜須等接上五路財神后方可奉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