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永,生卒年不詳。南朝陳、隋間人,名法極,晉王羲之七世孫,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世稱“永禪師”。相傳40年不下樓,書《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東各寺。退筆頭置大筆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滿。唐張懷瓘《書斷》評其書:“微尚有道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于草最優(yōu)。”北宋蘇軾《東坡題跋》言:“永禪師書,骨氣深穩(wěn),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右圖為作品局部)嫵媚俊佻,今人疑為唐人摹本。然墨本較之刻本更易直觀顯現(xiàn)古人筆法,故為習書首選范本。何況智永書法“精熟過人,惜無奇態(tài)矣”(李嗣真《書后評》),這一點無疑對初入書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較快地人手。我們這次系列講座選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跡影印本。 二、用筆概要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字文》,筆筆從空中落,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筆,誠如何所言,無論起、行、收筆均力實氣空,筆勢渾穆。 1.起筆。智永《千字文》的起筆多空中作勢,尖鋒翻筆入紙,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筆鋒落紙的一剎那有一個輕微的切筆動作,而后不露痕跡地行筆。這種起筆法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習者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穩(wěn)住筆勢。 2.行筆。關于行筆,今人多有忽視。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言:“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包世臣這段話言明了行筆與起、收筆同樣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筆豐厚遒勁、骨力洞達。臨寫時要求能裹住筆鋒,手腕沉穩(wěn)且輕虛,以達到力實氣空的線條效果。 3.收筆。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筆多蘊藉豐潤,筆去而勢未盡。臨習時,要有一種靜穆的心態(tài),注意收筆的蓄勢,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 三、臨寫準備
每當捌面對—本新帖時,應掌握—些臨帖常識,充分做好臨帖前期的工具準備與心理調解,切不可“筆不論柔與硬,腕不論低與高”。應盡可能多地去了解每—本字帖所處的時代(當時的書風、用筆、用紙、作者的取法等)、書寫的背景(作品書寫年代及作者書寫時的年齡、心境等)、相關的評論等方面的資料,以便于我們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達至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 在臨寫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筆者以為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把握字形,確定臨字的大小 此帖字徑大多不過2厘米,結構方正穩(wěn)健,氣息暢達。由于這是智永書寫的一本普及性書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險絕多變的體勢,而是注意結字的穩(wěn)健、勻稱,力求符合大眾的審美觀,以便于人們欣賞、學習。我們在臨習時,要抓住本帖的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點。初習時可懸腕書寫,字形基本與原字相當為宜;待有一定基礎后亦可懸肘書寫,略放大字形。 2.對筆、紙、墨的選擇 此帖真書介于中楷與小楷之間,可視為小楷。小楷在結字上要“舒展開疏,間可跑馬”,因此對臨寫者指、腕的要求甚高,執(zhí)筆要緊,運腕要活??傮w而言,臨習真、草二體,可如虞世南《筆髓論》中言:“真—(距筆頭—寸)、行二、萆三,指實掌虛。” 小楷落筆及草書的折轉引帶全仗筆尖部位運行,所以動作要爽潔、清勁、準確,宜用彈性較強的純狼毫書寫。 在用紙上,由于所臨字較小,線條纖細,點畫間留白較少,因此不宜在滲化嚴重的生宣上書寫。平日臨帖可用毛邊紙,創(chuàng)作可選用七成熟的宣紙,如色宣、仿古宣、瓦當宣等。 在用墨上,同樣應防止?jié)B化,切忌為追求墨色變化而兌水書寫。(下圖為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 ![]() 智永用筆“精熟過人”,其筆法絢爛多姿,富于變化。我們在臨習前應先認真讀帖,留意帖中相同點畫的不同寫法,找出規(guī)律。 (一)橫的寫法 1.長橫 作為—字的主畫,長橫起著穩(wěn)定字勢、調節(jié)節(jié)奏的作用,應寫得生動得勢。此帖中的長橫一般有三種形態(tài): 其一如左圖中“舉”字長橫,書寫時筆管略向左下方傾側,筆鋒落紙后向左下方切筆,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筆時將筆稍抵提起回鋒。此橫寓凌厲遒勁之勢。 其二如左圖中“妾”字長橫,筆行至中段稍提,收筆向右下稍頓而成。此橫呈輕靈婉轉之態(tài)。 其三如左圖中“具”字長橫,尖鋒入紙后迅速挺直右行,前輕后重,剛直有力。此橫有勁健流動之勢。 2.短橫 短橫在此帖中的形態(tài)頗多,或筆鋒上行,取俯勢,如左圖中“老”字上橫;或筆鋒下頓,取俯勢,如左圖中“杯”字右部之橫;或尖鋒入紙,求勁利,如左圖中“情”字右部的橫;或切筆向右上提鋒,求果斷,如左圖中“求”字的橫;或平直堅挺,求沉實,如左圖中“耳”字的上橫;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左圖中“且”字的下橫。 3.橫的變化 漢字中的橫畫最多,因此其形態(tài)、體勢的變化也頗多。深諳于此的智永在用筆上更是多變,下面拈出幾例說明。左圖中“土”字兩橫并列,上橫前重后輕,取仰勢而放之,下橫前輕后重,取俯勢而收之,對比鮮明。而左圖中“任”字右部的三橫,上仰、中平、下俯,長短各異,變化自然和諧。又左圖中“聲”字中的橫畫,自上至下依次減細,且各橫之間均有筆勢上的照應,至末橫處理成提畫的走勢。臨寫中,對橫畫較多的字,應多觀察分析,找出共性,舉—反三。 (二)豎的寫法.
漢字橫多豎少。豎是字的骨干,起著支撐字形、穩(wěn)定重心的作用,宜寫得勁健挺拔。 1.長豎 此帖中的長豎有以下三種: 一為懸針豎,如下圖中“傲”字右豎,起筆時與上一點畫呼應,筆鋒迂回而下,收筆時出鋒,顯出暢意流美之態(tài)。 二為垂露豎,如下圖中“辭”字最后一筆豎,收筆時回鋒,顯得渾厚沉靜。 三為“行意豎”。由于此帖行意濃厚,因此字中時有行書筆意的點畫,如下圖中“斬”字末豎,顯然是為求流暢的筆勢而帶出。 2.短豎 短豎在寫法上與長豎相似,有起、收筆上的藏露變化,有相向、相背的體勢變化。 (三)點的寫法 待橫、豎將手、腕訓練得較為穩(wěn)定后可轉入對點的學習。南宋書學理論家姜夔言:“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 背,隨字異形。” 點為字之神,點亦富于變化,但何時用什么點并非可以隨心所欲,而是要遵循—定的規(guī)律。如左右兩點用于字首、字中,—般就是如下圖中“糠”、“嫡”、“少”的寫法;用于下部,一般就是如下圖中“涼”、“員”、“異”幾種寫法。四點底一般也只有如下圖中“熟”、“謙”等為數(shù)不多的幾種變化。而上下兩點的寫法,由下圖中“鈞”、“扇”二字可見,上下三點由“沉”、“落”二字可見。 此帖中點單獨出現(xiàn)時,形態(tài)最多的是側點,書寫時筆取側勢,鋒尖入紙用力向右下,待毫鋪開后筆鋒稍頓,衄挫回鋒。其他還有直點、長點、垂點、撇點、挑點、平點等,書寫時要留意它們與不同筆畫搭配時的形態(tài),找出規(guī)律睦。 ![]() (四)撇的寫法
撇、捺好比字的雙翼,要左右呼應對稱。撇是向左伸展的一筆。 1.長撇 本帖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長撇為蘭葉撇,如右下圖中“房”、“史”二字之撇,輕鋒入紙向右下輕點,然后將鋒調正,由輕漸重,腕同時向左上方翻,自中下段漸行漸提,出鋒撇出。此擲飄逸搖曳。 另外兩種長撇在起、收筆上作了變化:長曲撇起筆先向右下切入,而后筆致清晰地撇出,如右圖中“飽”字左撇;回鋒撇收筆處向左下輕蹲,得勢后迅速向左上挑出,與下—筆呼應,如右圖中“合”字之撇。 2.短撇 短撇與長撇筆法相似,只不過長度較短,在起、收筆及角度上變化更細微豐富一些,由右圖中“黍”、“稅”、“畝”、“易”四字可見。同時,短撇用筆迅疾多變,要求臨寫時手上的動作要干凈、準確,不可有多余動作。 (五)捺的寫法 捺是字中向右舒展的一筆,其筆法來源于隸書,要有起有伏。 1.長捺 此帖中的長捺豐潤婉轉,起伏含韻,一波三折。如下圖中“令”字之捺,起筆空中作逆入之勢,筆鋒落紙右行(取平勢),為一折;而后順鋒向右下行筆,為二折;至捺腳翻腕捺出,為三折。 另有如下圖中“聆”字的回鋒捺,筆至捺腳處不出鋒,而作回鋒之勢,顯得含蓄厚重;而“奏”字之捺至捺腳處圓鋒而亡,隸意十足。 捺貴舒展,臨寫中應注意用筆的節(jié)奏感,不可行筆過快。 2.短捺 此帖中短捺化為反點者居多,如下圖中“散”、“欣”二字的捺;也有類似于長捺筆法者,如下圖中“囊”、“濟”二字的捺。 ![]() (六)鉤的寫法
作鉤之法,需蹲鋒,令鉤飽滿勁健。鉤的變化較多,但寫法大致相似,只是方向、長短、粗細的差異而已。豎鉤的起、行筆與豎相同,至將轉筆處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后向左平推而出,如右下圖中“則”字之鉤。 本帖中的豎鉤也有拖鉤法,即出鉤時將筆鋒調正,掣住筆勢向左稍行鉤出,如右圖中“孰”字左下的鉤畫。 鉤的形態(tài)一般有以下幾種,茲列出典型字例,可強化練習,如右圖中“宅”、“弱”、“飄”、“心”、“賊”、“處”字中的豎彎鉤、橫折鉤、彎鉤、斜鉤、臥鉤等。 (七)折的寫法 折是由橫和豎搭接而成的。智永真書的折筆多暗轉,勁力內斂,如右圖中“伊”、“旦”二字的折,轉處筆勢稍頓,圓鋒而下,折處圓勁而有張力。而右圖中“曲”、“忠”二字之折,則筆至轉角處提筆換鋒,抵住下行,折處筆力盎然,似切金斷玉一般。 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書的筆法特點。需要提醒臨寫者注意的是,此帖真書類似于行楷,筆致流暢圓潔,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現(xiàn)其筆端靈便暢達的氣息,則必須具備一定的行書基礎。因此在I臨寫此帖的同時可穿插臨寫王羲之的行書帖,以切準智永楷書與王字行書的契合點,達到由形入神的目的。 ![]() 五、草書的用筆分析
孫過庭《書譜》云:“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因此對草書的用筆把握首先體現(xiàn)在使轉上。智永筆法精熟,“筆筆從空中落”,故而可以說,智永此帖草書教科書般的筆法為我們做了極好的示范。 (一)使轉 此帖在使轉上達到了“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孫過庭《書譜》語)的藝術效果。其轉筆淳厚流暢,靈動而不詭異,沉實而不呆板。 1.下轉。如圖中“霄”、“易”二字之橫下行時,腕部要隨之緩緩外轉,使鋒居于正中,忌勾指直接向下。 2.上轉。如圖中“充”、“腸”二字,在筆上轉時不可懈怠(勿猛提筆),稍駐后翻轉而上,忌機械硬轉,令鋒散開。 3.平轉。如圖中“飽”、“畏”二字筆至平轉(撇折)時腕要稍向內翻,并在轉處稍頓。行筆時注意要手腕輕虛,避免動作過大。 4.連轉。如圖中“輔”、“鷗”二字,轉筆處順勢相連,行筆動作基本—致。但轉折中應注意動作到位和連轉處的變化。 草書使轉中最(隹的是上、下轉交替進行,如圖中“委”、“寓”二字。臨寫時首先要看清行筆線路,其次要把握好腕部動作,可先在空中熟悉兩遍后落筆。檢驗連轉動作是否正確的方法是審視線條的起、行、收處,不能出現(xiàn)散鋒或尖薄的情況。如果動作不對,應及時調整,直到準確為止。 ![]() (二)橫
草書中多牽絲映帶,許多點畫相互依存,橫畫也不例外。它可以與豎、撇、捺、點等連接在一起,難分彼此,如右圖中“佐”、“曲”、“弱”、“營”等字。當然,相對獨立的橫畫也會以不同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字中,與字的其他部分互相呼應。 1.短橫 草書中獨立的短橫一般為字的首筆或末筆,其起、收有輕重,體勢有俯仰。一般上橫多用輕起、仰勢,如右圖中“飄”字;亦有切筆人紙重起者,如“青”字。下橫多取俯勢,如右圖中“士”字;有重起輕收者,如“旦”字,也有重起重收者。 短橫中還有一種逆勢寫法,如右圖中“執(zhí)”字。此法多用于橫連豎,目的是順勢。 2.長橫 長橫多為一字之主筆,一般呈左低右高之態(tài)。長橫在用筆上變化頗多,如右圖中“晉”字中橫尖鋒殺紙而入,凌厲勁??;“恥”字上橫尖鋒輕入,輔以提按,含蓄蘊藉;“每”字上橫翻鋒入紙后提筆右行,至收筆處頓鋒上轉,沉實婉轉;“并”字末橫取隸意,一波三折,意趣自足;“丁”字之橫呈下俯之態(tài),顧盼含情。 (三)豎 字中豎畫好比搭臺的支柱,一般寫得挺直厚重。 1.短豎。根據(jù)所處的位置,此帖中的短豎有以下幾種形式:位于左,多用垂霹,只是起筆或輕或重,如右圖中“佳”字;位于中,大多與其他點畫相連,變化多端,如“維”字;位于下,一般厚重有力,支撐上部,如“閑”字。 2.長豎?!肚ё治摹返氖痉缎约s束著作者的個性發(fā)揮,因此本帖中沒有抒情暢意的特長豎,只有相對較長的豎。如右圖中“植”字的長豎居于左,切筆下行,豐潤秀逸;“刻”字的長豎居于右,行筆輕重變換,頗有動感;“想”字的長豎承上啟下,巧妙地將字的氣息綰結于一體。 ![]() (四)點
其實,看似簡單的點往往是書法中最具變化、最難表現(xiàn)的,因此臨寫時一定要多觀察、多比較,體會其用筆的細微變化,抓住其個性與共,陛特征,使之成為點睛之筆。 1.單點 單點并非孤立存在,它與其他點畫仍有相呼應的關系。單點作為首筆或末筆時,一般多用俯勢,筆毫入紙后向右下稍頓彈起,如下圖中“廟”字;亦有取仰勢者,如“躍”字的左上點,起筆與橫法類似,筆鋒向右稍轉后即折回而下。 另外視字的結構,具體作點時還應留意其角度的變化。 2.雙點 雙點一般筆勢相連,分為上下點和左右點。 (1)上下點。如下圖中“論”字末熟練的提按,在上點完成后順勢帶出下點;“嗣”字右部兩點稍作翻腕,一筆而成,凝練有神;“祿”字中右兩點開張大氣,氣勢洶涌,角度、收放變化自然;“盜”字左上兩點行筆穩(wěn)健,氣息相連。 (2)左右點。如下圖中“涼”字右部下兩點飽滿沉實,遙相呼應;“羲”字上兩點筆力干鈞,峻急飛動;“乎”字的兩點提按自如,一氣呵成;“微”宇的兩點縱橫交錯,輕靈灑脫。 3.多點 多點并列要注意各點的不同寫法及相互間的呼應。 (1)橫式。如下圖中“密”字中部的點,重起頓筆后轉腕提筆,而后翻鋒向上完成左點,至右時,腕外轉頓筆順勢完成右點。再如“羔”字中的橫點,筆勢起伏,提按、頓挫極富節(jié)奏感。 (2)縱式。如下圖中“清”字上點采用單點的寫法,下兩點一筆寫成并順勢提出與下一筆呼應。“落”字中左下三點一筆寫成,由輕漸重,簡約而凝練。 ![]() (五)撇
草書中的撇畫多與其他點畫相連或相映。 1.長撇 此帖中長撇或厚重沉實,線條遒麗,如下圖中“映”、“初”二字;或凝練老辣,勁挺暢意,如“廉”、“碑”二字;或筆意婉轉,飄逸灑脫,如“沙”、“接”二字。 2.短撇 短撇變化較多。如下圖中“欣”字之撇藏鋒入紙,腕夕囀撇出;“戚”字之撇由上一筆順勢帶出,翻轉靈活;“求”字上撇由橫變異而來,狀若蘭葉;‘夙”字之撇露鋒直下,迅速發(fā)力。 (六)捺 草書為了取勢的需要,形態(tài)完整的捺一般出現(xiàn)較少,取而代之的多為反捺。 1.長捺 長捺多以反捺出現(xiàn)者居多,如左下圖中“義”、“履”之捺均輕入輕收,中截渾厚;而“秦”、“岳”之捺取章草意,收筆含蓄。 2.平捺 此帖中平捺的寫法較為統(tǒng)一,多尖鋒入紙后向右下行筆,漸行漸按,至尾部稍頓捺出,隸意盎然,如左下圖中“逸”、“運”二字。 3.短捺 在草書中,短捺多化為姿態(tài)不同的點,如左下圖中“讀”、“笑”、“實”、“囊”各字。獨立者多飽滿厚重,如高山墜石;連帶者多婉轉流暢,似泉水奔涌。 ![]() ![]() 虞世南《筆髓論》言:“草即縱心奔放,覆腕轉蹙。”筆勢的迅疾自然給草書結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肚ё治摹穼榱晻鴦?chuàng)制,因此其草法相對工穩(wěn)、規(guī)范了許多。 1.氣息綰結 文章要“形散而神凝”,書法亦然。草書更應講究跌宕起伏、大開大合間的氣息綰結。如右圖中“嵇”字翻轉騰挪,一筆而成,體勢緊湊;“臨”字各部分雖相對分離,但筆勢不斷,氣息貫通。 作草求勢,或連綿轉折,或筆斷意連。而勢的表現(xiàn)主要通過改變筆順和簡化點畫達到。如右圖中“并”字先寫兩豎再完成兩橫,令整字行筆便捷順暢。再如右圖中“躬”字本來較為復雜,而經過簡化筆畫,自然就容易貫氣了。 2.字形多變 草書講究整體美,而這種美靠什么實現(xiàn)呢?表現(xiàn)在字法上便是字形變幻和大小穿插。相對來說,《千字文》作為習書范本,其大小變化并非十分突出,佃臨習時不應忽視,尤其應注意訓練以結字大小調節(jié)書作的節(jié)奏。而字形的多變是根據(jù)字的結構來隨機處理的??偟脑瓌t是在注意字形飽滿的同時避免出現(xiàn)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字勢,力求以形變增強書作的節(jié)奏與韻律。 3.揖讓有度 王羲之在《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中言:“意在筆前,然后作字。”作草尤需如此。下筆前應預想各部分的空間比例,然后落筆。如右圖中“飄”字,其左部上揖下讓,右部上讓下揖,巧妙搭配,渾然一體。 4,伸縮得體 字法要打破正方或長方的呆板體勢,就必須要注意伸縮。一般情況下,左右、左中右結構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長短參差,勿使齊平,如右圖中“絳”字;上下、上中下結構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寬窄搭配,如“寥”字;獨體字要注意點畫的伸縮,令字形多姿多彩,如“毛”字。 5.疏密映襯 智永草書《千字文》中,有左密右疏者,如“散”字;有左疏右密者,如“誰”字;有上密下疏者,如“歷”字;有上疏下密者,如“帶”字;有中疏外密者,如“領”字;有中密外疏者,如“感”字。 總體看來,智永草書《千字文》由于其書寫宗旨的制約,在結字上仍以勻稱、沉穩(wěn)為主。當然,如果運用于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放開一些,增加行筆的連帶及體勢的變化,讓筆意更抒情一些。 七、歷代《千字文》名帖介紹
《千字文》是傳統(tǒng)的蒙學范本之一,相傳為梁武帝時員外郎周興嗣所撰,敘述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內容。全文共1000字,無重復者,成四字韻語。與其他蒙學書有所不同的是,《千字文》是專為學書而創(chuàng)制的,因此歷代書家以《千字文》為題材的作品很多,茲選出幾種予以介紹,以便開闊視野,有比較地學習。 唐代為中國書法的鼎盛時期,懷素更以其富有特色的草書譽滿書壇。晚年其亦以小草書寫了《千字文》(圖一為作品局部)。該帖84行,1045字,藝術風格不像其大草般縱橫狂怪、奔放險峻,而是給人以恬淡灑脫、神定氣閑的藝術感受。 唐人高閑在書法史上并不出名,但其傳世草書墨跡《千字文》殘卷(圖二為作品局部)卻顯露出深厚的書法造詣。該卷行筆遒勁剛健、靈動跌宕,盤旋流轉間盡顯盛唐的氣度與風范。 宋人的《千字文》名作當數(shù)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千字文》及草書《千字文》,另有徐鉉的篆書《千字文》也頗可觀。至元代,趙孟頫的六體《千字文》(圖三為作品局部)一枝獨秀,廣為流傳,亦為“趙體”的一時風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明、清及近代,作《千字文》者亦不乏其人,如文彭的楷書《千字文》、沈粲的草書《千字文》(圖四為作品局部)、徐霖的篆書《千字文》(圖五為作品局部)、徐渭的行書《千字文》,還有王寵、傅山、于右任、來楚生等都有《千字文》書法傳世,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廣為流傳。 ![]() 八、部分《千字文》書法名篇賞析 1.臨作 隋智果乃智永同時代人,并曾向智永學習書法,書論《心成頌》為其所著。 圖一真萆《千字文》(為作品局部)傳為智果所書,就其風格而言可視為I臨作。與原帖相比,此篇用筆更為沉靜入骨,而且瘦勁敦厚了許多,頗有幾分逸少《樂毅論》的影子。 南宋趙構的真草《千字文》(圖二為作品局部)顯然屬于實臨作品。其用筆、結字皆忠實于原帖,只是筆法及字法上顯得過于謹小慎微,氣度小了許多,此亦或為情性使然。 由上兩例可以看出,歷史上一些書家的臨作可供我們臨寫時參考、借鑒,但一般不宜直接拿來作為范本。 2.創(chuàng)作 與趙構相比,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千字文》(圖三為作品局部)則顯得亮麗豁達了許多。該貼點畫勁健飄逸,舒展開張,結字清瘦方正,寬綽灑脫,自成—格。不可否認,從純然書法的角度去分析,瘦金體有著書法藝術的諸多缺憾,但今天它對我們訓練筆法、轉腕、骨力等方面無疑仍是—劑良方。 傅山,一個在當代書壇仍很流行的名字。我們熟悉他“四寧四毋”的藝術主張,熟悉他雄強恣肆的大草,而他的這件不起眼的楷書《千字文》(圖四為作品局部)也頗受后人推崇。章炳麟評其“小楷乃獨淳古”,于右任謂其“小字乃溫厚和平,如此乃知有道君子真不易測也”。傅山晚年此作橫見輕靈,豎則淳厚,撇捺隸意盎然,結字奇崛多變,顯出高古的氣息及別張一幟的面貌。 與傅山的《千字文》相比,王寵的真書《千字文》(圖五為作品局部)在用筆上與之相近,捺取隸意,筆致厚重。但細加推敲,二者又迥然有別。用筆上,王寵著力追求簡約含蓄,以韻取勝;字法上亦不若傅書匠心獨運,而追求自然樸實、疏朗靜穆的藝術效果。 觀—葉而知秋,歷代書家的《千字文》墨跡無疑可視為中國書法發(fā)展史的一個剪影,它為我們學習傳統(tǒng)書法開啟了一扇軒窗。我們應當重視對《千字文》的學習與研究,讓這篇專為書法而創(chuàng)制的蒙學教材發(fā)揮其更大的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