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與教育——兼論教育的游戲性
【摘要】: 游戲是兒童生活自然而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兒童用以理解其生活于其中的自 然、社會與人生的手段,更是兒童主要的生活方式。游戲因而成為重要的教育手段。 但由于歷史的、復雜的原因,教育與游戲逐漸分離,并喪失了富有魅力的游戲精神 而轉變成令人生厭的、封閉的、具有強制性的,有時甚至是簡單、粗暴的一種活動, 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兒童厭學、逃學等現象的發(fā)生。本文即是針對此種情況,試 圖從現象學的闡釋學以及實踐活動論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分析游戲與教育的關系,倡 導人們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著手,用與兒童現實生活密切相連的教育價值規(guī)范、引 導游戲行為,同時,也是更為重要是,通過恢復、開發(fā)教育的游戲內涵——即教育 的游戲性來煥發(fā)教育的活力與情趣。 文章綜合運用了現象學的闡釋學方法、歷史方法、理論研究等多種方法,試圖從 四個部分出發(fā)全面探討游戲與教育之間的關系。 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兒童生活家園特性,筆者傾向于將其聚焦在“附魅”的家 園、“游戲”的生活和“真純”的個體三個方面。在此基礎上,考察了當今我國基礎 教育危機的表現及其產生根源,指出由于工具理性思維范式和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 甚囂塵上,使人們往往固著于成人世界的視域,割裂了教育與兒童游戲的生活世界 的聯系,從而導致某種程度的兒童厭學、逃學、視學習為“苦差”等現象的發(fā)生。 針對這種現象,人們試圖通過愉快教育或在教育過程中引進游戲等方式或途徑解決, 但效果并不明顯。因為,這只是“治標”而沒有“治本”。 第二部分:主要從游戲的漢語詞源學分析和歷史解讀入手,探討了游戲與工作、 娛樂以及藝術之間的關系,劃分了游戲類型,提出游戲作為一種獨特的活動,它具 有多方面的特性,尤以其活動的主動性、為活動而活動以及在自由與結構/限制之間 保持適當的張力等意向性特征為重。這其中“活動的主動性”突出了人的主觀自由, 但這種主觀自由又存在著層次之別;“為活動而活動”則意味著游戲總是試圖維持過 程的連續(xù)性;“在自由與結構/限制之間保持適當的張力”是在尊重主體主觀自由的 /。,、、\。d刃 上,’.三/。/一 基礎上,意欲用一定的限制來規(guī)范與引導游戲行進的方向。 第三部分:集中考察了西方歷史上游戲與教育關系在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的變遷 軌跡,得出在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游戲與教育的關系至少可人為地劃分為三個 階段:非形式化教育階段,教育與游戲的直接同一;形式化教育階段,教育與游戲 逐步分化;制度化教育階段,教育與游戲的片面結合.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有關 “教育”與“游戲”的定位是二者關系確立的前提,“教育”主要通過兒童現實的生 活世界與游戲發(fā)生全面而深刻的聯系。 第四部分:在將教育界定為一種培養(yǎng)兒童成為完整生活主體的社會活動的刎 上,文章試圖從兩個角度闡明游戲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從教育的角度審視游戲,要 求我們既要把游戲視為兒童的一種天性行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又要克分 體認它的教育價值與功能,用與兒童現實生活密切相連的教育價值與目標規(guī)范、引 導游戲活動;從游戲的角度關注教育,提出了“游戲性”及“教育的游戲性”等概 念,并將游戲性視為游戲之神,即自主的精神、平等的精神和在自由與限制之間保 持適當張力的精神。與此同時,倡導人們通過為受教育者提供一個寬容、開放的社 會一心理一文化環(huán)境;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等多種途徑挖掘、開發(fā)教育的游戲性. 游戲是兒童主要的生活方式。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教育真正成為促進兒童生 動活潑、主動發(fā)展意義上的“游戲”,我們才能自豪地說—一那一天就是教育的節(jié)日、 游戲的節(jié)日,更是兒童的節(jié)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