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詞押韻的一般規(guī)則 押韻,也稱協(xié)韻或葉韻。 押韻是同韻母的字在相同(按:說“相應(yīng)”為好)位置上重復(fù)出現(xiàn)。在相同位置上重復(fù)出現(xiàn)的同韻母字,自然稱為韻腳。第一個韻腳的出現(xiàn),稱為起韻。 古代詩韻是怎樣押韻的呢?在隋唐以前,是從當(dāng)時口語的近似音中選擇韻腳字。在隋唐以后,出現(xiàn)了韻書,便從韻書規(guī)定的同韻中選擇韻腳字。韻書的出現(xiàn)以至定型,是幾經(jīng)修改的?,F(xiàn)在所說的古代詩韻,指的是平水韻。金代的王文郁合并《廣韻》、《集韻》中的舊韻為一百零七韻,劉淵將其刻成韻書印行,因為王、劉的籍貫都是平水(今山西省絳縣),所以稱為平水韻。到了元末,陰時夫在平水韻的基礎(chǔ)上,考定詩韻為一百零六韻,為后人所沿用。清代及其以后通行的《佩文詩韻》,也是這一百零六韻。 詞韻和詩韻有些區(qū)別。在南宋以前,還沒有一部人所共守的詞韻;在南宋以后,不少人參照詩韻制定詞韻,也是幾經(jīng)修改,到清代,戈載作《詞林正韻》,定詞韻為十九部。詞韻的第一部至十四部,包括平、上、去聲韻,十五部至十九部為入聲韻。詞韻的每一部,是幾個詩韻的合并。如詞韻第一部,便是平聲東、冬韻,上聲董、腫韻,去聲送、宋韻的合并;詞韻第十五部,便是入聲屋、沃韻的合并。因而,詞韻比詩韻要寬。也就是說,填詞比寫詩,在選擇韻腳字方面的余地要大些。 和韻,寫詩填詞時,數(shù)人相唱和,后者用前者的韻,稱為和韻。和韻的情況有三:第一,是用原韻,而不必用原字,稱為依韻;第二,是用原韻也用原字,并且韻腳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稱為次韻;第三,是用原韻原字,而韻腳字的先后次序不同,稱為用韻。 限韻,數(shù)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用一個韻,稱為限韻。限韻的情況有二:第一,是限韻不限字;第二,是限韻也限字,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疊韻,用自己作過的詩詞的原韻,再作一首或幾首,稱一疊或幾疊。 二、近體詩、古體詩和詞的押韻 (一)近體詩 1、一般只押平聲韻 2、兩句一押韻,韻腳在偶句的句末。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韻的。 3、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4、必須在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不能鄰韻通押,更不能四聲通押。只有首句起韻的可用鄰韻(只有首句起韻的才允許在首句用一個鄰韻字)。 5、不能出現(xiàn)重復(fù)的韻腳字。 (二)古體詩 1、可用平聲,也可以用上、去、入聲。 2、有的是兩句一押韻;有的是一句一押韻;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韻。 鮑照以前的七言古詩都是一句一押韻的。一句一押韻的七言古詩稱為柏梁體。 3、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 如王維的《桃源行》,全詩32句,平聲韻和仄聲韻交替使用。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韻,五至十句用入聲一屋韻,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韻,十五至十八句用入聲十四緝韻,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刪韻,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聲十七霰韻,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韻。 4、可以從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屬用本韻。同近體詩);也可以從相鄰的兩個或幾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屬通韻。近體詩除首句起韻的特例之外,不存在這種情況)。 5、在通韻方面,不僅同聲中的鄰韻相通,而且聲之間也可通韻。聲之間通韻的,上、去聲通押的為多。 6、可以出現(xiàn)重復(fù)的韻腳字。 (三)詞 1、押韻有密有稀 ⑴一句一押韻的。如“長相思” ⑵兩句一押韻的(較常見)如“卜算子”等。其中也有首句起韻的。如“玉樓春” ⑶在兩句一押韻間雜著一句一押韻或間雜著天、四句一押韻。 ⑷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韻的。這在長調(diào)節(jié)器中較多見 2、有的一韻到底,有的可以換韻 3、換韻的幾種情況 ⑴相隨式。如“菩薩蠻”,第兩句一韻,依次換下去,不出現(xiàn)同韻。 ⑵回環(huán)式。如“釵頭鳳”、“惜分釵”現(xiàn)韻相換,先是甲韻換為乙韻,然后再由甲韻換乙韻。 ⑶懷抱式。如“定風(fēng)波”。詞的上片首尾為甲韻,中間為乙韻。 ⑷兩韻或幾韻相換,但以一韻為主。如“相見歡”、“定風(fēng)波”?!岸L(fēng)波”有甲乙丙三韻相換,以甲韻為主,韻腳步字最多(丙韻字最少)并且詞不達(dá)意的首尾都為甲韻 4、有的用本韻,有的通韻 通韻方面的幾種情況: ⑴不同部的韻通用 ⑵同部不同聲的韻通用 ①有一些是隨便通用不同聲的韻,平、上、去、入四種聲通押的都有,但以上、去聲通押為常見。②有的詞則明確規(guī)定,平聲要和上、去、入通押。如“西江月”、“換巢鸞鳳”。 5、有的可以出現(xiàn)重復(fù)的韻腳字 ——芙蓉書閣整理自劉福元、楊新我《古代詩詞常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第一版,1982年9月第2次印刷)P26—40, P60-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