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燕窩營養(yǎng)豐富價格高昂,堪稱滋補圣品,特別是在東亞地區(qū)燕窩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就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在黝黑的洞穴中僅靠簡單的設(shè)備攀巖采集燕窩,這群人被稱為采燕人。
![]() 在馬來西亞沙撈越的尼亞洞中,我看到另外一些在洞中冒著生命危險凌空攀登的人——采燕人,即采燕窩的人。他們在洞中攀登不為興趣,為謀生。 ![]() 尼亞洞在馬來西亞赫赫有名,因為這里發(fā)現(xiàn)了4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的遺跡和古老的巖畫。但它留給我的深刻印象,卻是采燕人在洞中大廳凌空留下的一根根桿子。 ![]() 這些桿子,是采燕人用以攀爬和下降的工具,就像探洞者專業(yè)的繩索。 ![]() 還沒進入尼亞洞,我就聽到山谷中縈繞著一片唧唧喳喳的燕鳴。接近洞口,就看到空中穿梭不息的黑影,那都是飛翔的金絲燕。據(jù)說,尼亞洞中棲息著500多萬只金絲燕和蝙蝠。 ![]() 走進去,我被尼亞洞的巨大所震撼。因為沙撈越已經(jīng)有了那么多的喀斯特之最,怎么這個以巖畫和古人類遺址聞名的尼亞洞,竟也如此巨大。其實尼亞洞應(yīng)該算作一個大廳,它寬250米,高60米,長度比較復(fù)雜,因為中間變窄了,好像兩個大廳中間被屏風(fēng)隔開。第一個大廳的長度約有300米。 ![]() 大廳像一個巨大的穹隆,洞中彌漫著一股難聞的氣味——燕子和蝙蝠的糞便氣味,頭上、衣服上不時地會染上一塊塊白斑——飛落而下的金絲燕糞。地上隆起兩個黃褐色的丘陵,軟軟的很有彈性,仔細看,方知是燕子和蝙蝠糞堆積而成。 ![]() 再向前,要走在木板鋪就的廊道上,木板上落滿燕子糞,稀稀的,很滑很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洞向縱深延伸,越來越窄,也越來越潮濕,不時有水滴落,地上巖石滿是青苔,像涂了綠漆。當(dāng)轉(zhuǎn)過一面巖墻,突然眼前的景象讓你目眩,一個巨大的大廳里兩道光柱凌空而下,直刺雙眼。洞頂兩個天窗高達百余米,像巨人的雙目,光柱由此貫入。 ![]() 我抬頭望去,在那陡峭的洞壁上又看到了采燕人留下的桿子。遺憾的是現(xiàn)在不是采燕時節(jié),因此看不到他們凌空操作的情景。可以想象一旦失手,就會粉身碎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