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手法古詩鑒賞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diào)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shù)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huán)境、景物等進行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云端。鄉(xiāng)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yù)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寫寒秋時節(jié)詩人漫游長江下游時所產(chǎn)生的思鄉(xiāng)的悲哀和對前途的迷惘。首聯(lián)“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寫出深秋時節(jié)的景象。木葉漸脫,北雁南飛,北風呼嘯,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颯的氣氛。詩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從正面極力描寫秋寒,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顯突出。用在詩文中則指從側(cè)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鮮明突出。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lián)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凄涼景象,頷聯(lián)寫天上地下,江間關(guān)塞,到處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cè)面著意,用筆墨于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詩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并不意味著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xiàn)手法往往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懷》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颯的氛圍,再通過這種氛圍烘托出詩人思歸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緒。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種沉郁悲壯、蕭條涌動的濃重悲涼的氛圍,再以這種氛圍烘托內(nèi)心的情感。 記敘文中,運用渲染這種表現(xiàn)手法,對文章中環(huán)境和人物著意描寫、烘托,以加強氣氛,深化主題。 渲染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1)反復: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復出現(xiàn),以抒發(fā)情感,渲染情緒,突出主題,如《周總理,您在哪里》一文。 (2)烘托:它借描寫環(huán)境或特定的氣氛,表現(xiàn)人物的一定情緒。魯迅小說《故鄉(xiāng)》開頭對故鄉(xiāng)冬景的描寫,就是這樣,這樣的環(huán)境和氣氛,對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題,起著有力的渲染作用。 二、渲染具有如下特點: 1、有中心,正面描寫。 渲染,是圍繞一定的中心來展開。在繪畫中,這個中心形象就是指“需要強調(diào)的地方”;在詩歌中,則是指抒情主人公的感情或描繪的中心事物。 例如,白樂天《琵琶行》第二節(jié)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中心:音樂的高妙。 正面描寫:極盡筆墨之能事,用絕妙的比喻,正面對琵琶聲及其富于變化的演奏的鋪敘渲染。詩中圍繞音樂,以“急雨”“私語”“玉盤”等多角度渲染,把無形的聲音寫得如在近前。 2、要著“色”,濃郁突出。 渲染,就是在畫幅需要強調(diào)之處,濃墨重彩。引入詩歌之后,這“色”就是指景物中鮮明的顏色,事件描寫中酣暢的筆墨,包括美妙的詞語,精美的比喻等。 渲染的技巧,詩人李白最得其妙,他搦筆濡墨,無不借形而傳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借深湛的潭水,來寫友誼的深摯;“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這是借笛聲而抒鄉(xiāng)思的纏綿。 在考試當中,我們既要能識別渲染,也要會對渲染進行簡要的闡述。闡述應(yīng)該包括以下內(nèi)容: ①辨別渲染。②分了哪幾個層次來層層渲染的描寫中心的?③這樣層層渲染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目的往往是一種情。 三、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江上看山 蘇轍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題目:本詩是如何描寫山之美景的? [講解] ①辨別“渲染”。第一,描寫中心是“江上看山的美景”,大多從正面落筆。第二,運用了比喻手法,從不同角度鋪敘“美景”。所以運用了渲染手法。 ②分了幾層渲染。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 的“荒村”、“落曰”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 ③渲染的目的。通過對美景的渲染,讓詩人對美景嘆為觀止,抒發(fā)感嘆: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 [練習]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2004年遼寧卷) 蝶戀花/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請簡要賞析。2.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么?請結(jié)合詞的內(nèi)容簡要賞析。 1.①“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huán)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tài)美。②“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2.答案可以有兩種,答其中一種即可。①同意。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意境開闊??傊?,詞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處處可見曠達之語。②不同意。起句寫花之凋零,青杏酸澀,為整首詞投下了悲涼的陰影;二、三句寫燕子翻飛、綠水繞人家,雖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卻是以樂景襯哀情;四句說柳絮飄飛,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詩詞中常用來寫愁情,此處亦然,“天涯何處無芳草”即言愁情無限。因此,這首詞中對“絮飛花落”等景物的描寫,依然浸透著傷春之情,并非曠達之語。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5年江蘇卷) 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苗發(fā)、司空曙是李益詩友。 ⑴詩以“微風”開頭,并貫穿全篇。請對此作具體說明。⑵“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兩句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⑶詩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知音”的故事? ⑴頷聯(lián):微風吹開門,吹動竹子(引起懷念故友之情)。頸聯(lián):微風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階下青苔上)尾聯(lián):希望微風吹進簾幔(拂去塵埃)⑵清冷、幽靜、孤單、寂寞⑶“為拂綠琴埃” ★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雙調(diào)]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注】①嘆新豐句:化用馬周困新豐的典故。據(jù)《新唐書·馬周傳》唐初中書令馬周貧賤時,曾住在新豐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備受冷落。 (1)“落燈花棋未收”一句描寫了什么情境?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情懷?(2)本曲開頭兩個詩句的數(shù)量詞疊用有什么妙處?請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進行賞析。 (1)描寫了紛紛落下的燈蕊余燼及散亂的棋局,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作者夢前以棋解悶,夢后獨對孤燈百無聊賴的情懷。(2)作者在此取“一”的聯(lián)想意義:一點點兒梧葉芭蕉之動,都會牽動秋的愁緒,羈旅的惆悵;一聲聲滴落在芭蕉葉上的嘀嗒雨響,都使得愁思更濃。正是這“一點”“一點”、“一聲”“一聲”使得三更夢醒后的作者輾轉(zhuǎn)枕上,綿綿相思、悠悠鄉(xiāng)情涌上心頭。開頭兩句詩的數(shù)量詞疊用不僅巧妙地表現(xiàn)了作者愁腸百結(jié)、夜不能寐的心理狀態(tài),而且讀來讓人有抑揚頓挫之感,同時又渲染了孤寂惆悵的氣氛,使詩句蘊含更豐富的內(nèi)容,耐人尋味。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長安秋望/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①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②。 【注】①鱸魚正美:吳郡人張翰,晉時為齊王司馬冏的幕僚。秋風起,想起家鄉(xiāng)的鱸魚、莼菜,辭職而歸。②后人以南冠、楚囚為囚徒的代稱。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請就這種體裁形式的特點作簡明解說。(2)前人評說,首句“凄清”二字“極妙”,請簡析其妙處。(3)本詩的景物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氛圍?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1)七言律詩(或七律)。特點:四聯(lián)八句,每句七個字;偶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偶;全詩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用韻、平仄、對仗只要求答出一點即可給1分)(2)①“凄清”二字,寫秋意的冷清,實襯心境的凄涼,并奠定了全詩凄清的感情基調(diào),(2)用云霧、殘星、秋雁、菊花、枯荷以及高樓的笛聲,層層推進,反復渲染,勾勒出一個凄冷清涼的意境。抒發(fā)了羈旅思鄉(xiāng)歸隱的感情。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聽曉角/唐•李益 邊霜昨夜墮關(guān)榆,吹角當城漢月孤。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 注釋:墮關(guān)榆,邊關(guān)榆葉飄落?!缎斡凇罚瑯非?。 由詩句的描繪你能感受到角聲應(yīng)該是怎樣的?抒發(fā)了什么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角聲應(yīng)該是悲涼哀怨的。抒發(fā)了征人凄涼冷落的邊愁鄉(xiāng)思之情。點撥:這首詩只寫了吹角以及所吹的曲子是什么,沒有對角聲進行具體的描繪,而只是寫了吹角的環(huán)境:邊霜、墮關(guān)榆、孤月、塞鴻飛不度、秋風,從而渲染了一種寂靜、凄清、冷落的環(huán)境氛圍,由這中環(huán)境氛圍我們不難推測出角聲應(yīng)該是悲涼哀怨的。文中也沒有明寫人,但是,我們從“邊”“關(guān)”“漢月”等可知其中的人是“征人”,詩篇采用的是鏡中取影手法,是以環(huán)境和角聲折射出征人的處境和心情,寫身處邊關(guān)的他們此時此地的凄涼冷落的邊愁鄉(xiāng)思。詩歌不直接寫角聲,而角聲猶如在我們的耳邊回響;不直接寫人,而人在詩中;不直接寫情,而情見篇外。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長信秋詞/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注:“長信”,原指漢代長信宮,這里指皇帝的后宮。“漏”,宮中的滴漏,古代的計時器。 (1)分析一二句景物的特征及寫景的目的。(2)第三句“無顏色”三字用得好,有實有虛,試作分析。(3)末句中的“清”“長”二字充滿暗示,分析詩中人物的感情。 (1)深秋黃葉,夜寒霜重。景物描寫渲染了蕭瑟冷寂的色彩,烘托了人物孤獨,凄涼的怨情。(2)實寫冷宮里室內(nèi)用具的陳舊,色彩黯淡。虛寫人物心情的暗淡凄涼。(3)暗示詩中人心境凄清,幽怨難眠,才會感到漏聲凄清,漏聲漫長。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 訪城西友人別墅/雍陶 澧水橋西小路斜,日高猶未到君家。村園門巷多相似,處處春風枳殼花。 這首詩題為“訪城西友人別墅”,但詩中卻并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別墅,這說明作者在寫人方面不落俗套。請你就此談?wù)勛约旱目捶ā?/font> 這首詩巧妙地運用了以境寫人的烘托手法,詩人并沒有把主要筆墨花在描寫友人居處的見聞上,也沒有渲染好友相逢時的情景。然而,單從這個自然、優(yōu)美、脫俗的村野風光中,讀者也不難想象到這位友人恬靜自適的高雅情懷。這種寫法清新別致,更耐人尋味。 ★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蟾宮曲·九日①/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②,歸雁橫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fā),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shù)點寒鴉。 注:①九日:農(nóng)歷九月九日,中國人素有登高思鄉(xiāng)習俗。②對青山強整烏紗:意為自己勉強登高。烏紗泛指帽子。③歸雁橫秋:應(yīng)為“橫秋歸雁”的倒裝句式。④金杯錯落:酒桌上觥籌交錯。 這是元曲作家張可久寫的一首被后人稱為“清而且麗”的散曲。張可久終生仕途失意,故終日沉湎詩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間。你認為這首曲中揭示主題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shù)點寒鴉”點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的描寫是否與主題有關(guān)? 從標題“九日”及全文內(nèi)容看,本文主題應(yīng)為重陽佳節(jié),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應(yīng)為表達主題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shù)點寒鴉”點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這種氣氛的渲染,有助于思鄉(xiāng)主題的表達。“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憶從前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用從前歌舞升平的稍縱即逝襯托現(xiàn)實中人老白發(fā)的凄涼,告誡游子不再留念他鄉(xiāng),而是“倦思”故鄉(xiāng)。這恰是主題的最好表達。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語言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出詩人怎樣的情感?②后人評價“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詩在全詩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對這一評價請簡要闡述你的鑒賞體會。 ①首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出詩人在異鄉(xiāng)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②A。“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詩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詩的直抒胸臆,顯得深沉含蓄。B。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zhuǎn)一面,化出幻覺,寫家鄉(xiāng)的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詩人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似乎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少一人”的缺憾更須體貼。這正是這兩句的出乎常情之處,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無窮。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海棠/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1)詩歌的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2)古人對于后兩句詩曾有“造語之奇,構(gòu)思之巧”的評價,請結(jié)合三、四兩句詩來賞析一下。 (1)詩歌的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兩點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側(cè)面結(jié)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種空蒙迷離的境界和氣氛。“裊裊”寫其微風吹拂的動態(tài),崇光是高潔美麗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獨的心理。(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被譽為“造語之奇,構(gòu)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詩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癡語。同時,也化用了李商隱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照殘酒”(《花下醉》)卻又無斧鑿之跡。故這首絕句流傳千古。 ★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踏莎行/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近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這首詞表現(xiàn)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⑵文字以少勝多,用一字而神態(tài)畢現(xiàn),境界全出,叫煉字;使思想出眾,句意警人,叫煉意。古人評詩,有“煉字不如煉意”的說法。請選出詞中煉字或煉意的一個例子并作簡析。 ⑴遠行客子的思鄉(xiāng)之情。⑵①“候館梅殘,溪橋柳細”中的“殘”“細”可謂煉字精品,既寫出了時令特點,又把滿眼春光寫得凄楚動人。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變成了具體的形象,讓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長、時間變久而產(chǎn)生的離愁;③“寸寸柔腸,盈盈粉淚”,用疊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對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離愁無限;④“平蕪近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對比、襯托手法,寫出春山已遠,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將情景融為一體,景在想象中擴大了范圍,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層層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西樓/曾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shù)聲雷。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象?詩的前兩句從什么角度來渲染這種景象?(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 (1)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的壯美景象。詩的第一、二句分別從視覺與聽覺兩個方面寫浪卷、云涌、風吹、雷鳴、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nèi)心豪情。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guān)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錢起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1)詩的前兩句,重在表現(xiàn)什么內(nèi)容?并簡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2)詩的后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詩的前兩句重在表現(xiàn)“春殘”(或暮春時節(jié)凋零空寂的氣氛)。詩的前兩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盡”、“飛”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2)詩的后兩句,既表現(xiàn)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發(fā)了對“不改清陰”的幽竹的憐愛和禮贊之情,歌頌了不畏春殘的幽竹內(nèi)美與外美的和諧統(tǒng)一。 ★閱讀下邊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軍城早秋/嚴武 咋夜秋風入漢關(guān),朔云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①前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②三、四兩句寫出了詩中這位將軍怎樣的形象特點? ①渲染了一種陰沉肅穆的氣氛;明寫景物,暗寫外敵人侵,戰(zhàn)云密布。②對戰(zhàn)爭的警覺和敏感;剛毅果斷的氣魄;必勝的信心和決心。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村行/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如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時間里,寫了不少山水詩?!洞逍小肥瞧渲械囊皇? 詩中哪一句是轉(zhuǎn)入抒情的關(guān)鍵句子?為什么?試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作者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何事吟余忽惆悵”是關(guān)鍵句。因為它引出了下面的答案:“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點出了“惆悵”之因。起頭兩句突出“行”,于動態(tài)中寫美景,中間的四句著力渲染大自然的美,最后兩句抒情。作者由眼前的美景感到如此熟悉和親切,原來這美景正是故鄉(xiāng)風物的再現(xiàn)啊!于是,由游之野興頓時轉(zhuǎn)為鄉(xiāng)思,再由此又想到貶官在外,有家難回,壯志難酬,更是憂愁感嘆。抒寫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及不得志的惆悵之情。 ★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減字木蘭花·競渡/(宋)黃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呼震地,驚退萬人爭戰(zhàn)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歸。 (1)各用兩個字分別概括上下兩闋描寫的內(nèi)容。(2)為了渲染竟渡的熱烈緊張氣氛,本詞運用了哪些寫作技巧?試簡要說明。 (1)上闋:爭渡;下闋:奪標。(2)①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比擬(“飛出”)、比喻(“春雷”)、夸張(“直破煙波”“驚退萬人”)渲染熱烈緊張的氣氛。②著力對色彩和聲音的描繪。前者如紅色的旗幟,綠色的楊柳,白茫茫的煙波,金碧的樓臺;后者如賽船的擊鼓聲和觀眾的歡呼聲。這些都再現(xiàn)了爭勝的英雄氣概和參加盛會的熱烈氣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