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舟次彭澤
李中
飄泛經(jīng)彭澤,扁舟思莫窮。
無人秋浪晚,一岸蓼花風。
鄉(xiāng)里夢漸遠,交親書未通。
今宵見圓月,難坐冷光中。
1.尾聯(lián)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技巧,請簡要分析。(4分)
2.作者在詩中流露出的感情有哪些?請結合全詩,簡要概括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反襯(襯托)。(1分)以圓月之圓滿,反襯自己的孤獨,十分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了作者當時的處境,(2分)顯示出了詩人的孤獨無助。(1分)
2.①孤寂之感,詩人扁舟漂泛江湖,羈旅天涯,停泊在荒寂這地,孤寂之感油然而生;(2分)
②思鄉(xiāng)之愁,詩人漂泊異鄉(xiāng),又見明月,睹月思人,月愈圓,情愈濃。(2分)
6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風箏
高駢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是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1.下列對《風箏》的理解,不正確一項是(3分)()
A.古時候的“風箏”可以發(fā)出響亮的聲音。
B.“宮商”是指風箏的聲音就像音樂一樣。
C.“信任”、“依稀”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
D.“風箏”的聲調在風中總是高低變化的。
2.綜合分析這首詩及下面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風箏出現(xiàn)的時間及得名緣由(可以引用資料但不要照抄)。(4分)
參考答案
1.(3分)C(信任:這里是“全都任由”的意思。今義為“相信”)
2.(4分)答案示例:風箏,又名紙鳶,出現(xiàn)于唐代,后來在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所以叫風箏。
6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貫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鴛鴦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壟桑柘②深,東鄰西舍無相侵。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種像鴛鴦的水鳥。②柘(zhè):一種樹。
1.詩歌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5分)
2.詩歌的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出現(xiàn)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樣的特點?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6分)參考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1.池塘里,蒲草森森,長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壓壓的一片,微風吹過,帶來陣陣清香;(1分)一對對鴛鴦、鸂鶒,悠悠自在,嬉戲覓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樣,一點也不怕人;(1分)到處都是一片翠色蔥蘢的桑樹和柘樹,長勢繁密幽深。(1分)描繪了一幅靜謐安恬的田園之景。(2分)
2.蠶娘是一個勤勞的、因喜獲豐收而內心喜悅的形象。一條碧波蕩漾、清澈見底的小溪,抱村而流,吹著笛子,聲音清脆悠揚,一時興起,又和衣進入溪水,沐浴在綠水碧波之中,可見其快樂、頑皮。(2分)山翁則是一個淳樸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他挽著我的手臂,笑容滿面,親切熱情地指著西坡那片地對我說,瓜和豆已經(jīng)熟了,再住上幾日就可嘗新了,表現(xiàn)其淳樸善良、殷勤好客。(2分)
6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閩中秋思
杜荀鶴①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注】①杜荀鶴,晚唐詩人。此詩是作者客居福建時所寫,后人評價極高,謂工于煉字。
1.“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詩文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本詩在抒寫內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點。試結合全詩內容,從詩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寫一段賞析文字。
2.后人評說本詩工于煉字,請以“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一聯(lián)為例,試作簡析。(4分)
3.下面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第一句中的“勻”字,極準確地勾畫出雨的細密,雨的輕柔。菊花經(jīng)雨,滋潤而艷麗。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擬人的手法將“風”人格化。風吹紅蕉,蕉葉聲聲有韻,別有一番情致。
C.詩的前兩句通過對植物的描寫,抓住了閩中秋天蕭瑟多雨的特點。
D.第三句詩人拓開一筆,將筆觸由近處延伸到遠處,高度地概括出閩中的地勢特點。
4.詩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之情。(1分)
參考答案:
1.示例一:本詩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樂景襯哀情。前三句寫景,極盡明麗歡愉與氣象開闊之能事,全然無北國秋日之蕭瑟。末句兩個“堪”字,即構成心緒的對比。他鄉(xiāng)雖美,但只堪圖畫,不能解思鄉(xiāng)之苦,作者鄉(xiāng)思愈濃。詩歌無一句明言鄉(xiāng)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讓全詩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示例二:本詩以樂景寫哀情。前三句寫景,極盡明麗歡愉與氣象開闊之能事,全無北國秋天之蕭瑟。末一句兩個“堪”字,則構成心緒的對比。作者客居福建,他鄉(xiāng)雖美,但只堪圖畫,不能慰藉思鄉(xiāng)之苦,詩歌無一句明言思鄉(xiāng),思鄉(xiāng)之情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4分)
2.上聯(lián)當中“勻”“弄”兩字,運用擬人的手法,使“雨”與“風”情態(tài)畢現(xiàn),極富情趣;
“叢叢”與“葉葉”兩詞用疊字,增強了韻律感,朗朗上口,余味無窮。(4分)
3.C。
4.思鄉(xiāng)(或憂郁、憂傷)(1分)
6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秋宿湘江遇雨
譚用之
江上陰云鎖①夢魂,江邊深夜舞劉琨②。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③村。
鄉(xiāng)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誰背重王孫④。
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
【注】①鎖,籠罩。②劉琨,《晉書·祖逖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這里是作者以劉琨自喻。薜荔,俗稱涼粉果、木饅頭。為??瞥>G攀援或匍匐灌木植物。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以南。④王孫,這里指游子。
1.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的?請做簡要分析。
2.詩的尾聯(lián)以景結情,請結合詩句分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參考答案
1.頷聯(lián)寫萬里江天,極其闊大,側重寫景;頸聯(lián)寫鄉(xiāng)思難遣,仕途不遇,側重抒情。境界的闊大壯美,觸動了詩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國之思,從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2.尾聯(lián)詩句的言外之意在于抒發(fā)詩人不被理解的悲憤郁悶、壯志難酬的慷慨不平。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跡所到之處。屈原身處逆境,尚有一漁父與之對話;而現(xiàn)在詩人的情況卻是漁人看見他竟不與之言語,自管吹著長笛回島去了。詩人不被理解的悲憤郁悶、壯志難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
參考譯文
陰云籠罩,我泊舟停行,就宿在湘江,
深夜,我像劉琨一樣起舞弄劍于江旁。
萬里秋風吹拂遍地的芙蓉樹,
暮雨澆淋著薜荔叢中的村莊。
看到橘柚,使我難以忍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身處異地,誰又會把一個游子放在心上?
就連漁夫見我也不寒暄相問,
吹一聲長笛回到自己的島上。
6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贈少年
溫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風葉下洞庭波。
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
【注】淮陰市,暗用“淮陰市井笑韓信”的典故。
1.“月照高樓”與
“月上柳梢”、“曉風殘月”中的“月”分別有什么意味?(3分)
2.清代徐增認為溫庭筠此詩是寫其“不遇”和“俠氣高歌”。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簡述理由。(4分)
參考答案
1.(共3分)“月照高樓”中的“月”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豪氣(1分),“月上柳梢”中的“月”極盡纏綿之意(1分),“曉風殘月”中的“月”含有悲涼之情(1分)。
2.(共4分)我同意這種說法。“酒酣夜別淮陰市”一句借用淮陰侯韓信的少年不得志時貽笑于淮陰一市的典故(1分),暗寫詩人才華出眾,素有大志,但因恃才傲物,不為世用(1分)。“別”字寓有以韓信的襟懷抱負期待自己,向昨天的恥辱告別之意(1分)?!霸抡崭邩且磺琛币痪浜蜕倌暌詨阎竟裁悖磉_一種豪放不羈的情懷(1分)。(如果答“不同意這種說法”的,自圓其說也可。但最高得分不超過3分。)
參考譯文
江湖漂泊,與君相逢嘆晚,卻苦離恨太多,(江海相逢客恨多,)
黃葉飄飄,洞庭風起,心海涌波。(秋風葉下洞庭波。)
知音酒不醉,夜別淮陰,祝君成功如韓信,(酒酣夜別淮陰市,)
月照高樓,心緒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風歌》。月照高樓一曲歌。)
6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注】本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永州之時。西園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⑴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時候。
⑵覺(jiào):睡醒。繁露:濃重的露水。
⑶臨:面對。西園:指詩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⑷東嶺:指住處東面的山嶺。
⑸泠泠(ling 靈):形容聲音清越。
⑹逾(yú 余):更加。
⑺時一喧(xuān 宣):不時叫一聲。
⑻倚(y? 乙):斜靠著。楹(yíng
營):房屋的柱子。旦:天明、天亮。
⑼言:說。
1.請結合全詩,說出作者寫“露”“月”“泉”“鳥”的作用。
2.作者寫“泉響”“鳥喧”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
3.詩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請扼要回答。
4.請結合全詩,說出作者寫“露墜”
“泉響”“鳥喧”有什么表達效果(4分)
5.詩中哪個詞最能明顯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請作簡要分析其有如此情感的原因(4分)
6.簡析這首詩頷聯(lián)的意境。(3分)
7.泉響”、“鳥喧”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聯(lián)系本詩意境加以分析。(3分)
8.結合全詩看,這首詩是如何寫出詩人的“寂寞”的?(4分)
9.請結合全詩,說出作者寫“露”“月”“泉”“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
10.試分析“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兩句寫法上的特點。(6分)
11.詩中寫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4分)
12.第三聯(lián)寫景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試作簡要分析。(2分)
13.詩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回答。(2分)
參考答案:
1.營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以動寫靜,反襯。
3.謫居僻遠之地,孤獨愁苦,情懷無人理解。
4.詩人以動寫靜,或反襯(2分)用露、泉和鳥的聲響來反襯環(huán)境的幽靜,營造出幽靜凄清寂寞的意境,(1分)從而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孤寂的愁苦(1分)
5.“寂寞”(1分)
原因:謫居僻遠之地(環(huán)境凄清),被貶孤獨愁苦,情懷無人理解(答對兩點即給3分)
6.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瀟瀟疏竹,泠泠水聲,(1分)營造了一種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現(xiàn)了詩人謫居中的郁悒(孤寂、傷感)之情。(1分)
7.反襯手法,以動襯靜,(1分)“泉響”反襯四野的空曠、冷寂,“鳥喧”,反襯夜的靜謐。(2分)
8.即事成詠,詩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園,倚楹至旦,體現(xiàn)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寫空曠幽寂的環(huán)境,襯托詩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二點得3分,答對三點得4分。)
9.這些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幅月夜西園圖,營造了空曠凄清的意境,寄寓謫居僻遠之地、情懷無人理解的寂寞心情。(5分)
10.運用了以動襯靜的反襯手法:從石上流出的泉水,那聲音似乎愈遠愈響,可見四野的空曠和寂靜;山鳥有時打破岑寂,偶爾鳴叫一聲,反襯出夜的靜謐。(6分).
1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鳥(2分,答對3個得1分)通過這些意象,生動地勾畫出幽深寂靜的月夜景色,營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12.采用了以動寫靜,動靜相襯的寫法,渲染了居處四周靜謐的氣氛。(2分)
13.謫居偏遠之地,孤獨愁苦,無人理解。(2分,意對即可)
6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崔道融《梅花》
數(shù)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注】①容易:輕易的意思。
1.結合首聯(lián)、頷聯(lián)的內容,簡要分析本詩中梅花意象的內涵。(4分)
2.結合本詩運用的表達技巧,簡要分析詩中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6分)
參考答案
1.寂寞(數(shù)萼),孤傲、美麗(孤標畫本難),風韻(香中別有韻),清雅(清極不知寒)。(評分標準:答到一點內涵,且聯(lián)系的詩句內容正確給1分,答到4點即可給滿分。用原文語句作答不給分,答梅花的自然屬性,如耐寒、清香,不給分。)
2.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2分)
情感要點:對梅花高潔素雅的品質的贊美之情;對梅花被吹落的惜花惆悵之情;借梅花抒發(fā)自己的身世感傷之情。(表達技巧,2分。感情每點1分,答滿3點給4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應得分。)
69.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1.這首詩勾畫的一幅恬靜、平和的水鄉(xiāng)春景圖:臨水的村莊,疏疏落落的籬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兒童……和諧而富有詩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繪出一個怎樣的農(nóng)村兒童形象?
3.本詩中的“疑”“急”表現(xiàn)了小童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請簡要分析。
4.本詩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5.請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兩句中用得巧妙的兩個字,并簡要分析其妙處。(4分)
6.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這首詩勾畫了一幅恬靜、平和的水鄉(xiāng)春景圖:臨水的村莊,疏疏落落的籬笆,悠悠飄蕩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著的柴門,奔跑的兒童······和諧而富有詩意。
2.熱情淳樸 天真可愛
3.“疑”“急”表現(xiàn)了“小童”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tài),刻畫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nóng)村兒童形象。
4.運用了白描(描寫)或動靜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幅素淡的水鄉(xiāng)風景畫,表現(xiàn)了水鄉(xiāng)恬靜、優(yōu)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5.“疑”“急”兩個字。(1分)詩人用“疑”“急”兩個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tài),描繪的惟妙惟肖,十分傳神。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nóng)村兒童形象。(3分)
6.這首詩突出運用白描手法,描繪了臨水的村莊、掩著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飄蕩的小船、奔走的兒童這樣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水鄉(xiāng)風景畫(2分),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閑適舒坦的心情(2分)。
70.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李商隱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漁樵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1.請簡要分析第一首詩中作者情緒的變化過程。(3分)
2.第二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隱者”的身份?請簡要概括。(3分)
3.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5分)
參考答案
1.乘興而往——悵惘不遇——欣賞嘆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與漁樵為伍;居室簡陋。
3.第一首詩的結句,友人的家門前寒風陣陣,正對家門的山滿覆白雪,從觸覺、視覺的角度寫出了友人住處清冷的環(huán)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詩風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潔的品性;第二首詩的結句,傍晚回來,山雨打濕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虛寫)友人整天與山為伍、與自然相融的隱逸情趣,(或者從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達作者對友人隱逸生活的羨慕之情。
71.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秋閨思
張仲素
秋天一夜靜無云,斷續(xù)鴻聲到曉聞。
欲寄征衣問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軍。
望夫詞
施肩吾
手燃寒燈向影頻,回文機上暗塵生。
自家夫婿無消息,卻恨橋頭賣卜人。
【注】回文機:前秦符堅時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惠善屬文,把對丈夫的思念織為回文旋圖詩,讀法宛轉循環(huán),詞意凄婉。
1.兩首詩都寫到了“消息”,張詩的“問消息”和施詩的“無消息”的具體內容有何不同?兩首詩都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2.第二首詩中,思婦為什么要“恨”賣卜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4分)
3.兩首詩寫景的手法有何不同?(5分)
參考答案
1.張詩的“問消息”是要探問出征的丈夫身在何處,施詩的“無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時回家。兩首詩都表達了對離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對具體內容的闡釋各得1分,“感情”分析2分)
2.詩中思婦因思念丈夫二問卜,得到的是賣卜人慣用的“好音訊”,因而她在寒燈下整夜頻頻回頭期盼丈夫歸來,看到的卻是自己孤獨的身影。所以長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賣卜人。(2分)以對賣卜人的恨來襯托對丈夫的思念之切。(2分
3.張詩動靜結合,施詩細節(jié)描寫。
7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舟次彭澤
李中
飄泛經(jīng)彭澤,扁舟思莫窮。
無人秋浪晚,一岸蓼花風。
鄉(xiāng)里夢漸遠,交親書未通。
今宵見圓月,難坐冷光中。
1.尾聯(lián)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技巧,請簡要分析。(4分)
2.作者在詩中流露出的感情有哪些?請結合全詩,簡要概括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反襯(襯托)。(1分)以圓月之圓滿,反襯自己的孤獨,十分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了作者當時的處境,(2分)顯示出了詩人的孤獨無助。(1分)
2.①孤寂之感,詩人扁舟漂泛江湖,羈旅天涯,停泊在荒寂這地,孤寂之感油然而生;(2分)
②思鄉(xiāng)之愁,詩人漂泊異鄉(xiāng),又見明月,睹月思人,月愈圓,情愈濃。(2分)
7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曾說,這首詩通篇充滿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藝術顯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2.最能直接表現(xiàn)詩人情懷的兩句詩是”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賞析這兩句詩中疊詞運用的藝術效果。
參考答案
1.同意。“杳杳”言路深幽遠,渲染了“寒”的氣氛,“落落”言澗邊寂寥冷落,給人以空曠寂寞之感;“啾啾”狀鳥叫之聲,以有聲寫無聲;“淅淅”以風聲描風的動態(tài)之感,從聲音上渲染環(huán)境的肅殺;“紛紛”繪雪飛舞之狀,從視覺上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肅殺;“朝朝、歲歲”從時間上點染寒意之久。這些迭字從不同角度運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詩寒冷氛圍的營造工作。
2.”朝”“歲”是單個的名詞,一經(jīng)疊用,就表現(xiàn)出時間的悠長。這里寫出詩人長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經(jīng)常見不到陽光,因而不知時序的變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達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與前面寂靜幽深寒冷的環(huán)境描寫自然地融合為一體。
參考譯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靜幽暗,冷寂的澗邊一片幽僻寥落。
這里常常有鳥兒啾啾地啼鳴,卻空虛冷清罕見人煙。
風淅淅瀝瀝刮向我面門,雪紛紛揚揚灑落在我身上。
我身處其中天天見不到陽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7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江陵愁望有寄
魚玄機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詩人簡介
魚玄機,唐代女詩人。初名魚幼微,字蕙蘭。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咸通(唐懿宗年號,公元860—874年)中,為補闕李億為妾,為李妻不能容,出家于長安咸宜觀為女道士,改名魚玄機。后因殺侍婢綠翹,為京兆尹溫璋處死。魚玄機性聰慧,好讀書,有才思,尤工詩歌,與李郢、溫庭筠等有詩篇往來。其詩作見于《全唐詩》,現(xiàn)存有五十余首,有《魚玄機集》一卷。
【注】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縣。②掩映:時隱時現(xiàn)。
1.“千枝”“萬枝”與后面哪個詞呼應?“枝”字的重復有什么表達效果?
2.“江橋掩映暮帆遲”,這是怎樣一幅畫面?請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作具體的描繪(30字左右)
參考答案:
1.“掩映”,通過“枝”字的重復,不僅寫出了楓葉之繁茂,而且表現(xiàn)了思婦望君的急切心情。
2.極目遠眺,但見江橋掩映于楓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見那人乘船歸來。
參考譯文
在一個凄清的深秋,楓葉漂浮于江水之上。這時一陣西風吹來,漫山的樹木發(fā)出蕭蕭之聲,聞見此景,小女子我傷感了。極目遠眺,見江橋掩映于楓林之中。日已垂暮,咋還不見情郎乘船歸來。不見情郎歸,小女子我焦灼了。我對情郎的思念如西江之水延綿不絕,流水有多長,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7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除夜宿石頭驛
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注】此詩作于詩人晚年任撫州(今屬江西)刺史時期。
1.試簡要分析首聯(lián)的作用。
2.試賞析尾聯(lián)中“又”字的妙處。
3.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時獨自滯留他鄉(xiāng)的孤苦之情,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
4.結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孤獨”之情的。(2分)
5.全詩充滿了凄涼之意,但作者為何用一個“笑”字?請具體分析。(2分)
參考答案
1.萬家團聚之際,驛館長夜枯坐,只有寒燈相伴,表明詩人孤獨寂寞之境;用設問開篇,更能突出詩人孤苦凄涼之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2.“又”為副詞,表示重復或繼續(xù),用在這里加重了語氣,表達的是詩人年年歲歲不變的際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慘命運,透露出人生遲暮、前景渺茫的無奈悲涼心境。
3.除夕或春節(jié)。詩中點題的句子是:一年將盡夜(或:明日又逢春)。(2分)
4.作者通過一個設問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獨宿旅館(1分),只有與孤燈相伴的凄苦境遇,表達了作者孤苦凄涼的心情(1分)。
5.笑,是苦笑之意,蘊含了作者對自己孤苦境遇的無奈(1分),是含著辛酸眼淚的自嘲的笑。
參考譯文
在這寂寞的旅店中有誰來看望慰問,只有一盞冷清的孤燈與人相伴相親。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夜晚,我還在萬里之外作客飄零未能回轉家門。
回首前塵竟是一事無成,令人感到悲涼傷心;孤獨的我只有苦笑與酸辛。
愁苦使我容顏變老,白發(fā)爬滿雙鬢,在一片嘆息聲中又迎來了一個新春。
7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江樓月夜聞笛
劉滄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橫笛怨江樓。
思飄明月浪花白,聲入碧云楓葉秋。
河漢夜闌孤雁度,瀟湘水闊二妃①愁。
發(fā)寒衣濕曲初罷,露色河光生釣舟。
詩人簡介
劉滄(約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蘊靈,汶陽(今山東寧陽)人。生卒年均不詳,比杜牧、許渾年輩略晚,約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體貌魁梧,尚氣節(jié),善飲酒,好談古今,令人終日傾聽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劉滄與李頻同榜登進士第。調華原尉,遷龍門令。滄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劉滄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進士。據(jù) 《唐才子傳》,劉滄屢舉進士不第,得第時已白發(fā)蒼蒼。
【注】①二妃:指傳說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為湘水之神。
1.詩的首聯(lián)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2.詩的頸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如何抒發(fā)的?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詩的首聯(lián)先點明了時間、地點、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氣氛,奠定了全詩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調;其次緊扣詩題抒寫自己江樓獨處,忽聞笛聲的寂寥;“怨”字,還是全詩的詩眼,點明全詩的主旨。
2.頸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思鄉(xiāng)思親而不得歸的愁苦之情。通過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虛實結合等)來抒發(fā)情感的,詩人借“河漢”“孤雁”“瀟湘”之景象寫羈旅孤單、思念親人、離家遙遠、歸途漫漫之情?!岸睢庇枚鸹?、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從妻子的角度寫妻子盼歸人之苦。
7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驄馬
萬楚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游盤。
朝驅東道塵恒滅,暮到沙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
詩人簡介
萬楚,唐代詩人。開元(713-741)年間進士。生平事跡不詳。存詩八首。
1.詩中的馬有怎樣的特點?
2.詩中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結尾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高貴、敏捷、矯健、氣度不凡的良馬。(答相關意思相同的詞也可)
2.詩歌采用象征的手法。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業(yè)、為國獻身的機會,哪怕是奔赴長城內外和歷盡艱難險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辭,表現(xiàn)了驄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圖的雄心壯志,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昂揚奮發(fā)的進取精神和立功邊陲的宏偉抱負。
7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晚登江樓有懷
李嘉祐
獨坐南樓佳興新,青山綠水共為鄰。
爽氣遙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閑鷗鳥時相近,事簡魚竿私自親。
只憶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詩人簡介
李嘉祐,字從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天寶七年(748)進士,授秘書正字。以罪謫鄱陽,量移江陰令。上元中,出為臺州刺史。大歷中,又為袁州刺史。與李白、劉長卿、錢起、皇甫曾和皎然相識。善為詩,綺麗婉靡。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卷上評曰:與錢、郎別為一體,往往涉于齊梁,綺靡婉麗,蓋吳均、何遜之敵也。如“野渡花爭發(fā),春塘水亂流”,又“朝霞晴作雨,濕氣晚生寒”,以為“文章之冠冕也”。又“禪心超忍辱,梵語問多羅”,役使許詢更出,孫綽復生,窮極筆力,未到此境。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李嘉祐詩》一卷,《全唐詩》編為三卷(卷二〇六——二〇八)。
【注】李嘉祐,天寶年間進士,授秘書正字。以罪謫鄱陽,貶為江陰令。
1.詩歌前兩聯(lián)寫了哪些景色?這些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5分)
2.你怎樣理解詩中的“心閑”與“欲沾巾”?請加以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1)碧水邊青山矗立,夕陽下有人渡江。(3分)(2)喜悅之情。(2分)
2.(1)“心閑”,表層是悠閑,深層則是苦悶、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閑心境,但想起際遇,則苦悶、無奈。)(2)“欲沾巾”,表現(xiàn)出眷戀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3)“心閑”與“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閑更襯內心的苦悶。(每點2分)
79.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春日閑居
徐通
草閣春方暮,檉①陰日未斜。
蝸涎分斷壁,鶯語并鄰家。
曲塢藏修竹,輕云覆落花。
卑棲②有至性,長此臥煙霞③。
【注】①檉(chēng):即柳樹。②卑棲:居于低下的地位。③煙霞:山水勝境。
1.第二聯(lián)寫了一幅怎樣的圖景?詩人是如何寫的?(4分)
2.尾聯(lián)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蝸牛爬過的斷壁上,留下銀白色的蝸涎,深黑的墻壁被劃分為二。院內院外,一片鶯啼之聲。這是一幅美妙靜謐的山村暮春圖景。(2分)此聯(lián)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先寫“蝸涎”之靜,后寫“鶯語”之動,以靜顯動,以動襯靜。(2分)
2.尾聯(lián)用“卑棲”“至性”“長此”“臥煙霞”等表達自己甘于淡泊、出塵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遠過悠閑自在的隱居生活的情感。(4分)
8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別離
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詩人簡介
陸龜蒙(?~公元881年),唐代農(nóng)學家、文學家,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蘇吳縣人。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后隱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鎮(zhèn)),編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xiàn)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陸龜蒙與皮日休交友,世稱“皮陸”,詩以寫景詠物為多。
1.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改變了送別詩纏綿難舍的老調,顯得別具一格。
B.“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通過對比寫出了充滿豪情的離別者形象。
C.“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總束前文,點明離別不值得感嘆的原因。
D.此詩通篇抒情,格調高昂,境界雄奇?!皫轫嵰孕小?,給讀者以壯美的感受。
2.簡析:頸聯(lián)“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在詩歌中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D(3分)
2.共4分。承上啟下(2分)?!膀笊唧?,壯士解腕”,本意是說,毒蛇咬手后,為了不讓蛇毒攻心而致死,壯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斬斷,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1分)。這一聯(lián),緊扣“離別”,更為尾聯(lián)題旨升華蓄勢(鋪墊)(1分)。
8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書邊事①
張喬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肅宗以后,河西、隴右一帶長期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眾起義及吐蕃將領降唐,其地又全歸唐朝所有。本詩大約寫于此時。②“梁州”,當指“涼州”。地處今甘肅省內,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與涼州一東一西遙遙相對。
1.對詩句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斷”字,將“調角”與“清秋”融而為一,渲染了聲色并茂、深廣清幽的意境。
B.頷聯(lián)中作者的視線從青冢又移到?jīng)鲋?,此時夕陽西下,余輝一片,一派日麗平和的景象。
C.頸聯(lián)“窮邊”二字,寫出了西北邊塞因長期戰(zhàn)亂而造成生產(chǎn)廢弛、民生凋敝的凄涼景象。
D.本詩運用了虛實結合、對比映襯等多種藝術手法,抒寫詩人于邊關的所聞、所見、所感。
2.請結合詩句,分析“倚”字的妙處。(4分)
3.請從藝術手法的角度,對尾聯(lián)進行賞析。(4分)
4.結合全詩,請簡要分析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5.這首詩首聯(lián)描繪了一幅怎樣圖景?請結合詩句簡要敘述。(4分)
6.這酋詩尾聯(lián)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愿?(4分)
7.首聯(lián)兩句中各有一字用得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4分)
參考答案
1.C
2.用“倚”字,寫出征人倚樓的安閑姿態(tài),像是在傾聽那悅耳的角聲和欣賞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傳達出邊關安寧、征人無事的主旨。
3.尾聯(lián)兩句“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運用生動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寫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這大河一樣,長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該多好啊!詩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現(xiàn)出詩人渴望民族團結的愿望。
4.久無戰(zhàn)事,一派安寧和平的氣氛(2分)。前三聯(lián)烘托渲染了邊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發(fā)了作者暢游邊塞的喜悅心情(2分)。尾聯(lián)以比喻作結,表現(xiàn)了當時民族之間的良好關系,表達了渴望民族團結的美好愿望(2分)。
5.這兩句描寫了清秋季節(jié),萬里長空,角聲回蕩,悅耳動聽,看那征人倚樓的安閑姿態(tài),多像是在傾聽那悅耳的角聲和欣賞那迷人的秋色?。。ǎ卜郑┧羞@些呈獻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幅邊塞軍旅生活的安寧圖景。(2分)
6.尾聯(lián)運用生動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愿,使詩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詩人望著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緒聯(lián)翩,蕃情能像這大河一樣,長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該多好??!這表現(xiàn)了詩人渴望民族團結的愿望。(2分)
7.上句:斷,占盡(劃斷、斷續(xù))。動態(tài)地表現(xiàn)了角聲充滿(回蕩)于清秋天地的深廣意境。
(2分)下句:倚,憑倚(倚靠、斜倚)。細膩地表現(xiàn)了征人悠閑登樓、邊關一時安寧的意趣。
參考譯文
清秋的邊地號角劃斷寧靜,征人悠閑地倚著哨樓遠望。
陣陣和風吹拂著昭君墳墓,邊城梁州普照著和煦陽光。
浩瀚沙漠看不見軍兵阻擾,邊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賞。
蕃人的情意好像這條流水,愿永久歸附中原流向南方。
8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秋庭夜月有懷
李澄之
游客三江外,單棲百慮違。
山川憶處近,形影夢中歸。
夜月明虛帳,秋風入搗衣。
從來不慣別,況屬雁南飛。
1.詩歌抒發(fā)了詩人
和
的情感。(2分)
2.簡析本詩后兩聯(lián)的表現(xiàn)手法。(5分)
參考答案:
1.(2
分)孤獨思歸(意思相近即可)
2.(5
分)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和襯托(答出其中兩種"表現(xiàn)手法"給2 分)。
情景交融:月光照耀,虛掩帳門,因為渴望和月光交流;
直抒胸臆:"從來不慣別";
襯托:"雁南飛",人卻未歸。(結合詩句解析3 分)
8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
白居易
朝來又得東川信,欲取春初發(fā)梓州。
書報九江聞暫喜,路經(jīng)三峽想還愁。
瀟湘瘴霧加餐飯,滟預驚波穩(wěn)泊舟。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
【注】本詩為作者元和十二年冬在江州所作,當時作者的弟弟白行簡將于次年春天從梓州赴江州,先以信告知作者,這是白居易接到信后答復他的一首詩。
1.請簡要分析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5分)
2.請鑒賞尾聯(lián)運用的藝術手法。(6分)
參考答案
1.作者乍喜還愁。(1分)乍喜是因為有得來信,得知弟弟將要在初春時來江州與自己相會;(2分)但轉念想到弟弟途中要經(jīng)過瀟湘瘴癘之地和三峽驚波,因而又不禁為弟弟沿途要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過于惡劣而擔心和憂愁;想要托江水寄去自己的兩行淚水而不得,更是平添一絲愁緒。(2分)
2.尾聯(lián)作者主要運用了反襯(對比)、擬人、想象的手法。(答對兩種即可得2分)作者以江水之無情襯托自己之有情,將江水擬人化,寫自己欲托江水寄去自己思念弟弟的眼淚,想象江水不肯為自己而回頭西流(具體分析,2分);新穎而又奇特,突出自己對弟弟的思念與牽掛之情。(分析效果,2分)
84.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題鶴林寺①僧舍
李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春晚游鶴林寺寄使府諸公
李端
野寺尋花春已遲,背巖唯有兩三枝。
明朝攜酒猶堪賞,為報春風且莫吹。
【注】①鶴林寺:今江蘇省鎮(zhèn)南郊著名古寺,湯文宗時李涉貶官南方曾游。
1.請指出兩首詩運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并作簡要分析。(4分)
2.兩首詩表現(xiàn)的感情有什么異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4分)①李涉詩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寫自己終日醉生夢死、帶著勉強情緒登山賞春是抑,寫自己偶過鶴林寺與僧談話、偷來平生難得的閑暇是揚。②李端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寫春末意興盎然地尋得山寺旁兩三枝難得的野花、央求春風切莫吹落這野花是實寫,想像明天攜酒重賞這野花是虛寫。(每點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2.(4分)相同:兩首詩都表現(xiàn)了春末游寺的快樂。李涉詩表現(xiàn)的是逢僧談話、難得清閑的快樂,李端詩表現(xiàn)的是尋得佳花、愛惜難舍的快樂。(2分,觀點1分,分析1分)不同:李涉詩還表現(xiàn)了惜春與懷才不遇的惆悵。終日醉夢、勉強登山、慨嘆清閑難得透露著惆悵情緒。(2分,觀點1分,分析1分)
8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霜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聽曉角
李益
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
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
【注】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簡稱。②《小單于》:樂曲名。
1.下列對這兩首濤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D
A.這兩首詩都是邊塞詩,都通過寫邊關“聽”樂含蓄地表達了戍邊戰(zhàn)士內心的情感。
B.《梅花落》為曲調名,高詩將“何處”二字嵌入其中,意謂“何處吹奏《梅花落》”。
C.高詩尾旬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一個“滿”字表面是寫曲滿關山,實則表現(xiàn)情滿關山。
D.李詩三四兩句寫秋風中傳來了《小單于》的曲調,就連塞鴻也為之陶醉,盤旋不度。
2.這兩首詩起筆一句有什么共同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3.“月”是中國古詩詞中的傳統(tǒng)意象,有著豐富的內涵。請結合這兩首詩中的一首,并聯(lián)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詩句,談談你對“月”這一意象的內涵的認識。
參考答案:
1.D。
2.這兩首詩起筆一句都寫了邊塞秋景(或都寫了邊關寒霜滿地的情景),都和第二句的邊關明月共同構成了聽樂的氛圍(或都渲染了聽樂的氣氛),為全詩奠定悲涼的感情基調,含蓄地表達了征人身處邊關的孤寂之情(1分)。
示例一:都用“霜”字點明了描寫的時節(jié)和環(huán)境,秋意寒霜,營造了悲涼之感,也都寫出了寫作的地點和背景,寫出了戍邊戰(zhàn)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達了愁緒,意味無窮。
示例二:都以“霜”字開頭。這樣寫能夠介紹當時所處的時節(jié),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情感。借著“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發(fā)內心的感情,表現(xiàn)詩歌的主旨。(意對即可)
3.月是清冷、孤寂的?!堵爼越恰芬辉娭小按到钱敵菨h月孤”一句,描繪出孤月高懸、獨照人間的景象,表達了作者遠離家鄉(xiāng)、戍守邊疆的孤獨。遼闊長空中竟無一顆星辰與素月分輝,月亮是多么寂寞啊,以此自比的人又是多么孤單?!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孤單的詩仙與孤獨的月亮在某個晚上互相陪伴,聊以慰藉。一人一月還是太少,再加上影子吧,孤獨之情溢于言表。一個無與爭輝,一個才華無人能及,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兩個孤單的存在聚在一起,可以消除點寂寞吧。千年萬載,悠悠長夜,一月照世,月亮當為孤獨的代表。
86.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聽角思歸
顧況
故園黃葉滿青苔,夢破城頭曉角哀。
此夜斷腸人不見,起行殘月影徘徊。
【注】①故園:故鄉(xiāng)。②夢破:夢醒。③曉角:拂曉的號角聲。
1.從題目看,這首詩抒寫了思歸之情,然而全詩沒有出現(xiàn)一個“思歸”的字眼。詩人是怎樣曲折、生動地表現(xiàn)思歸之情的呢?請作簡要分析。
2.就詩中作者怎樣運用記夢來表達鄉(xiāng)思之情做簡要的分析。
參考答案
1.詩人先寫夢見故園情景,用夢境寄寓思歸之情。接著寫早晨哀怨的角聲更引發(fā)了思歸之情,于是愁腸欲斷,而又無人知曉。最后寫起床獨自徘徊,唯有殘月相照,用寂寞冷清的環(huán)境氣氛來烘托思歸之情。
2.詩人描寫夢中的故園已經(jīng)荒廢,說明離家已久,思情更切,長夜漫漫,夢魂顛倒,夢醒時分更覺斷腸,繼續(xù)入夢已不可能,起看殘月,顧影徘徊,復聽曉角,更是悲從中來。
8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耒陽溪夜行
戎昱
乘夕棹歸舟,緣源路轉幽。
月明看嶺樹,風靜聽溪流。
嵐氣船間入,霜華衣上浮。
猿聲雖此夜,不是別家愁。
1.試分析本詩前六句,體味作者在詩中寄寓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并說明作者是怎樣抒發(fā)這種感情的。
2.本詩最后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請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作者在詩中寄寓了一種歸家的喜悅之情。作者把這種喜悅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獨絕的月夜旅行圖里。作者在夕陽中登上歸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滿了喜悅。路轉船行,來到幽深的溪谷。此時萬籟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掛在高高的山嶺上的樹梢上,望著那輪明月,詩人心中溢滿了回家的喜悅。即使嵐氣飄入船間,霜華沾濕了衣服,詩人也沒察覺,或者說沒有去理會,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悅中。
2.第一句中的“歸”字是本詩的感情基礎,飄泊在外的游子,回家時的心情是無比喜悅的,李白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喜悅,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興奮另外,詩歌寫景是為了抒情,要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仔細品味出其中的感情
最后兩句詩運用了襯托(反襯或以哀寫樂)手法猿聲凄慘,但在這歸家的晚上,聽到它,喚起的不再是離愁別緒,從而襯托出心中的喜悅之情。
8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秋宿湘江遇雨
譚用之
江上陰云鎖夢魂,江邊深夜舞劉琨。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
鄉(xiāng)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誰背重王孫①。
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
【注】①王孫:指游子。
1.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的?請做簡要分析。
2.詩的尾聯(lián)以景結情,請結合詩句分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參考答案
1.頷聯(lián)寫萬里江天,極其闊大,側重寫景;境界的闊大壯美,觸動了詩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國之思,從而情因景生,景與情合。
頸聯(lián)寫鄉(xiāng)思難遣,仕途不遇,側重抒情。
2.尾聯(lián)詩句的言外之意在于抒發(fā)詩人不被理解的悲憤郁悶、壯志難酬的慷慨不平。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跡所到之處。屈原身處逆境,尚有一漁父與之對話;而現(xiàn)在詩人的情況卻是漁人看見他竟不與之言語,自管吹著長笛回島去了。詩人不被理解的悲憤郁悶、壯志難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
89.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送孫勝
元稹
桐花暗澹柳惺憁,池帶輕波柳帶風。
今日與君臨水別,可憐春盡宋亭中。
武陽送別
沈宇
菊黃蘆白雁初飛,羌笛胡笳淚滿衣。
送君腸斷秋江水,一去東流何日歸。
1.試比較兩詩一、二兩句寫法上的共同點。(4分)
2.兩首詩都寫到“水”,試比較“水”意向的不同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采用了以景襯情手法。元詩以暗淡桐花、低垂楊柳襯托離情。沈詩以枯黃菊花、雪白蘆花、南飛大雁、低沉樂曲襯托離情。
2.元詩“今日與君臨水別”之“臨水”,指送別的環(huán)境,是沒有比興意味的實體性意象。沈詩“送君腸斷秋江水”之“秋江水”是比喻性意象,以水之浩渺比情之悠長,以水之一去不返比人之一去難歸,凸顯詩人的離愁別恨。
9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秋夜曲
張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注】①張仲素,中唐詩人。其詩多為樂府歌詞。②漏水:漏壺(古代計時工具)滴水。
1.請描述詩歌前三句所描繪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飛霜”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情感?(2分)
3.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處?
4.簡析這首詩藝術表現(xiàn)上的特色。
5.請描述詩歌前三句所描繪的景象。
6.“征衣未寄莫飛霜”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情感?
7.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龍點睛之筆,透過它可以推知詩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個什么人,有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作簡要回答。(4分)
8.“秋逼暗蟲通夕響”一句在整首詩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9.詩歌的抒情主人公是個什么身份的人?詩歌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10.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漏壺滴水,“丁丁”作響,秋野何其漫長;②無邊的輕云緩慢移動,月光時隱時現(xiàn);③深秋時節(jié),
天氣寒冷,暗處的秋蟲通宵鳴響。(3分,每點1分)
2.表達了主人公對丈夫深深的思念和無限的關心之情。(2分,“思念”“關心”各1分)
3.“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蟲的叫聲,襯出思婦難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婦轉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對即可)
4.這首詩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畫龍點睛,讀者讀至未句頓時明白:原來是思婦在漫漫秋涼的夜晚,擔憂著遠征的愛人尚無御寒的衣物。詩人在詩中所要彈奏的,正是思婦心上那根幽思綿綿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5.漏壺滴水,“丁丁”作響,秋夜何其漫長;無邊的輕云緩慢移動,月光時隱時現(xiàn)。深秋時節(jié),天氣寒冷,暗處的秋蟲通宵鳴響。
6.主人公對丈夫深深的思念和無限的關心之情。
7.詩中主人公是位丈夫遠行的思婦(或“……的婦女”,或“……的閨中女子”)。(2分)詩歌表現(xiàn)她丈夫遠行獨守閨中的凄清孤寂和關懷(關心)丈夫的無限深情。(2分)
8.照應詩題(1分);表現(xiàn)秋蟲嗚叫時間之長(1分);暗示思婦(主人公)徹夜不眠(1分);襯托思婦(主人公)離情縈懷和難耐的寂寞(1分)。
9.詩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遠行的思婦(或“……的婦女”,或“……的閨中女子”)。(1分)詩歌表現(xiàn)她因丈夫遠行,獨守閨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對丈夫的關心、思念之情。(1分)
從“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耙拐L”、“通夕”表現(xiàn)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飛霜”則表現(xiàn)她對“征人”的關心和惦念。(2分)
10.借助動景,以動襯靜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岸《÷┧保瑒又酗@靜,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蟲通夕響”,不僅以動襯靜,而且曲折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內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參考譯文
計時的漏壺在靜夜里響起“丁丁”的滴水聲,
天幕上輕云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
暗處的秋蟲通宵一直在鳴叫著。
突然想起還沒有給丈夫準備寒衣,此時千萬不要下霜。
9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寫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筆, 先拈寶鏡寒。
已驚顏索寞, 漸覺鬢凋殘。
淚眼描將易, 愁腸寫出難。
恐君渾忘卻, 時展畫圖看。
【注】薛嬡是晚唐濠梁(今安徽鳳陽)人南楚材妻。楚材離家遠游。潁(今河南許昌)地長官愛楚材風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書等物?!吧茣妫顚傥摹保ㄒ姟对葡炎h》卷上)的薛嬡,覺察丈夫意向,對鏡自畫肖像,并寫了上面這首詩以寄意。
1.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概括說明。(5分)
2.賞析頸聯(lián)的寫法和內涵。(6分)
參考答案: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離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憂慮丈夫移情別戀的痛苦,委婉地表達了對丈夫應忠于愛情的提醒。
2.“淚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腸”指心靈的痛苦,一“易”一“難”,互為映襯。在矛盾對比中,刻畫了懷念丈夫的深情。
9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謫嶺南道中作
李德裕
嶺水爭分路轉迷,枕榔椰葉暗蠻溪。
愁沖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
五月臺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
不堪腸斷思鄉(xiāng)處,紅槿花中越烏啼。
詩人簡介
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字文饒。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宰相李吉甫之子。穆宗時﹐因與牛僧孺﹑李宗閔政見不合﹐發(fā)展成為黨爭。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執(zhí)政
6年﹐內馭宦官﹐外敗回紇﹐平澤潞節(jié)度使劉稹叛亂﹐朝廷一時呈中興之勢。后宣宗即位﹐牛黨執(zhí)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貶為潮州司馬﹐再貶崖州司戶參軍﹐于貶所去世
【注】《古詩十九首
》有“越鳥巢南枝”句,意謂南方的鳥北飛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樹枝,
1.清人沈德潛
評第二聯(lián)是“一語雙關”,請對此簡要說明。(4分)
2.“紅槿花中越烏啼”一句是怎樣表現(xiàn)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的?請簡要分析。(4分)
3.(2)詩人無罪被貶嶺南,其情感異常復雜,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4分)一方面寫出貶謫途中處處提心吊膽的情狀,表明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環(huán)境的惡劣,表明小人當?shù)?,志者難行的現(xiàn)實(2分)。(語意相近即可)
2.(4分)①化用典故。詩人被貶異地,聽到越鳥在枝頭啼叫,聯(lián)想飛鳥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現(xiàn)自己的故園之恩(2分)。②借景抒情(以樂景襯哀情)。詩人描繪了“紅槿花”開,“越鳥”啼嗚的景象,表現(xiàn)(反襯)出自己被貶南方后的思鄉(xiāng)之情(2分)。(答出一點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語意相近即可)
3.①詩人面對貶謫途中的惡劣環(huán)境,內心對前途充滿愁苦和畏懼之情;②詩人被貶謫嶺南,見到異地風物,引發(fā)內心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③朝政昏暗,詩人遭受排斥貶謫,對此有著憤懣之情。(答對一點2分,二點3分,三點4分)
參考譯文
嶺南道中溪流縱橫交錯,地勢迂回曲折,置身其間,茫然不知身在何處。沿途隨處可見高大的喬木,綠樹叢陰下,溪流顯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膽,擔心遇上毒霧,碰著蛇草;為了躲避沙蟲,看見燕子銜泥也會急忙讓開。這里的風俗很特別,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雞就打鳴,每當漲潮,它還會按時啼叫,這時津吏就會通知鄉(xiāng)民潮汛要來了。這一切讓人一時難以適應,看著那鮮艷欲滴的紅槿花,聽著那樹上越鳥的鳴叫,想到想起家鄉(xiāng),這謫居歲月何時是個盡頭,想起這些真是肝腸寸斷。
9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秋懷(其二)
孟郊
秋月顏色冰, 老客志氣單。
冷露滴夢破, 峭風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 腸中轉愁盤。
疑慮無所憑, 虛聽多無端。
梧桐枯崢嶸, 聲響如哀彈。
【注】①秋懷:孟郊老年居住洛陽,在河南尹幕中充當下屬僚吏,貧病交加,愁苦不堪?!肚飸选肪褪窃诼尻枌懙囊唤M嗟傷老病窮愁的詩歌,而以這第二首寫得最好。②老客:指詩人自己。③印病文:喻臥病已久。轉愁盤:謂愁思不斷。
參考譯文
秋月臉色冰冷寒氣森森,老客壯志已經(jīng)消磨殆盡。秋夜寒氣侵人,冷露滴落,夢被驚醒,勁峭的秋風像一把梳子侵襲著人體,使人從頭到腳徹骨寒冷。臥病床上已經(jīng)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斷。還是不要作無根據(jù)的猜想,也不要聽沒來由的瞎說吧。梧桐葉已凋落,冷風吹著枯葉瑟瑟作響,聽去好像誰在彈奏悲哀的曲調。
1.簡述首聯(lián)中“冰”、“單”兩個詞的妙處。
2.第三句中的“露”,既指____,又指____,用雙關的手法,表現(xiàn)自己__________。
3.第五句的關鍵詞是“_____”,寫自己_____;第六句的關鍵詞是“____”,寫自己____。
4.詩末詩人以“____”比喻自己,“聲響如哀彈”比喻________。
5.詩歌前四句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2分)
6.
“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二句中“滴”與“疏”用得十分巧妙,請說說它們的好處。(4分)
參考答案
1.“冰”,形容秋月臉色冰冷,寒氣森森?!皢巍睂懽约喝斯聞輪?,仕途失意。以月亮襯托自己。
2.夜晚的露水
自己的淚水 為理想的破滅而傷心
3.病
臥病已久
愁
愁思不斷
4.枯桐
苦吟一生而潦倒一生
5.詩中通過描寫秋月冰冷,寒氣森森,秋露滴落破碎了詩人的夢,料峭的秋風入股寒冷來營造了一種凄清、肅殺氛圍,表達了詩人客居異鄉(xiāng)的孤寂、愁苦。(意境概括1分,情感1分)
6.滴,擊穿打破。秋夜的冷露之聲足以破夢?!暗巍苯o了夢以具體的形象,使輕夢如肥皂泡、蜘蛛網(wǎng),可見詩人多么難于安眠。(2分)
梳,把秋風比喻作一把梳子。勁峭秋風“梳”過每條神經(jīng)、每個骨縫?!笆帷弊謱懗隽孙L流動形態(tài)的特點,也寫出了詩人從頭到腳徹骨寒的感受。(2分)
9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除夜有懷
崔涂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獨異鄉(xiāng)人。
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注】據(jù)《唐才子傳》卷九記載,崔涂“窮年羈旅,壯歲上巴蜀,老大游隴山,家寄江南,每多離怨之作”。
1.本詩寫于作者
(限兩字)時期。(1分)
2.有人認為全詩籠罩在悲苦的氛圍里,請具體說說有哪些可悲之事。(6分)
3.尾聯(lián)在詩中的作用上什么?詩人把鄉(xiāng)思之情放在除夕夜來寫收到怎樣的表達效果?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1.壯年
2.這首詩抒寫旅途之中適逢除夕之夜的悲愁。離家遠行,一可悲也;行當窮鄉(xiāng)僻壤,“亂山殘雪”之處,二可悲也;適逢春節(jié),孤獨無親,三可悲也。(每點2分)
3.尾聯(lián)起點題、點眼的作用。表達了嶺夜除夕,詩人正在飄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慶團圓,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飄泊,這就把因飄泊而引發(fā)出鄉(xiāng)思之苦更推進了一層。
參考譯文
巴郡巴東巴西,離家多么遙遠;漂泊在這艱險之地,真難容身。
山巒錯落,大雪下到更殘漏盡;孤燭一支,徹夜伴我異鄉(xiāng)客人。
我與骨肉親眷,不覺漸離漸遠;只有身邊僮仆,跟我越來越親。
漂泊生涯之苦,怎么經(jīng)受得了?除夕一過,明日又是新年新春。
9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詠山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
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
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詩人簡介
儲光羲(706或707—760或763)唐代詩人。兗州(今屬山東)人。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汜水尉后為安宜縣尉尉。公元751年(天寶十年)轉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監(jiān)察御史。安祿山陷長安時,受偽職。安史之亂后,被貶謫,死于嶺南。為盛唐著名田園山水詩人之一。其詩多為五古,擅長以質樸淡雅的筆調,描寫恬靜淳樸的農(nóng)村生活和田園風光。有《儲光羲集》5卷,《全唐詩》編為4卷。
1.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钡拿钐帯?/p>
2.這首詩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詩人借詠山泉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懷?
參考答案
1.這兩句從聲與色的角度描寫了山泉的情態(tài)。山泉平緩流淌時,清澈見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飛流而下時,水石相擊,如風雨之聲。山泉雖然無名,卻有映地照天,興風作雨的奇觀。這兩句與前兩句先抑后揚。前兩句寫山泉的平淡無名,為抑;這兩句彰顯泉流山中的奇觀,為揚。為詩歌最后兩句贊美山泉做了鋪墊。
2.這首詩在表現(xiàn)山泉得天地之聲色,具有滿澗平池之能的同時,又表現(xiàn)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詩人借詠山泉表現(xiàn)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懷。
9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別薛華
王勃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1.首聯(lián)的“窮”字點明了什么樣的送別環(huán)境?句中的兩個疊詞“送送”、“ 遑遑”是什么意思?(5分)
2.這首詩和一般寫景抒情的送別詩有何不同?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窮”字表明路途遙遠而艱難,四周荒寂,人煙稀少。“送送”的意思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詩人與友人依依難舍;“遑遑”的意思是分別后詩人想到友人踽踽而去,沿途問路,惶惶不安,令人無比牽掛。
2.這首詩沒有通過寫景來抒情,而是在敘事和想象中抒發(fā)感情;表達了詩人對友人薛華的依依深情,并且巧妙運用雙關手法,反復詠嘆漫漫長路的艱險和悲涼,實則表現(xiàn)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
9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春盡
韓偓
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見酒痕。
細水浮花歸別澗,斷云含雨入孤村。
人閑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
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
1.頷聯(lián)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4分)
2.本詩是怎樣以“春盡”統(tǒng)攝全篇的?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3.試分析頷聯(lián)兩句的意境:
參考答案:
1.頷聯(lián)選取了“水、花、云、村”四個意象(2分),描繪出片斷的云彩隨風吹灑一陣雨點,涓細的水流載著落花漂浮而去的畫面(2分)。
2.首聯(lián)抓住“醉”“酒痕”來突出“春盡”時的惜春之情(1分)。頷聯(lián)選取“細水浮花”“斷云含雨”等典型景物來描寫“春盡”的畫面(1分)。頸聯(lián)緊扣“春盡”,寫出了“人閑”時對春歸的惆悵(1分)。尾聯(lián)借流鶯相顧、春愁略解,含蓄地表達了對“春盡”的感傷和悲嘆之情(1分)。
3.枝頭的花瓣片片飄落到水面上,又隨著涓涓流水漂浮前去,孤零零的小村上空一塊一塊的云彩隨風灑下一陣陣雨點。這正是南方春天正在逝去的景象,落花、流水、雨點都是讓人傷感的物象,不僅如此,詩人還自然的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隨風帶雨的云塊,漂泊無依,正是詩人浪跡江湖的寫照。流水、落花帶走的是人間美好的春光,作者由此聯(lián)想到正在走向沒落的晚唐社會,對于一個念念不忘國事的愛國詩人來說,這將盡的春光讓他那敏感的心更加凄涼哀傷,眼睜睜的看著唐王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才是最大的痛苦。這兩句所描寫的景物色彩是凄清的,所烘托的詩人的情緒是悲涼的。這兩句把物境、心境、與身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意味雋永的效果。
9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楚江懷古①
馬戴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
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云中君②不見,竟夕自悲秋。
【注】①唐宣宗大中初年,詩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書記貶為龍陽(今湖南漢壽)縣尉,寫下了《楚江懷古》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②云中君:云神。“云中君”為《楚辭·九歌》篇名,此處指代詩人屈原。
1.“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是晚唐詩中的名句,除“對仗”外,本句還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達效果如何?請結合詩句加以賞析。(4分)
2.全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原詩作簡要分析。(6分)
3.簡析此詩頷聯(lián)在寫景上的特點。(4分)
4.概括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兩句詩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1分)。“廣澤生明月”,“廣澤”即廣闊的洞庭湖面是靜的,“明月”本來也是靜的,但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以活潑潑的生命,將其冉冉升起的動感寫出來了,該句以動寫靜,描繪出了洞庭湖的闊大與靜(1分);“蒼山夾亂流”,“蒼山”是靜的,“亂流”是動的,該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青山茫的蒼,江流的喧鬧(1分)。兩句動靜結合,描繪出了一幅闊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圖,給人以無限的遐想(1分)。(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給分)
2.詩題懷古,實是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聽到“猿啼”,看到“微陽”、“亂流”等蕭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讓詩人倍感寂寞悲涼,對景懷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來?!霸浦芯灰姡瓜ψ员铩?,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無由得見,屈子也邈矣難尋,詩人自然更是感慨叢生了。(2分)全詩以悲愁作結,既抒發(fā)了對忠君愛國但報國無門的屈原的愛慕、緬懷之情(2分),又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傷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3.頷聯(lián)(1分):“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一句寫聽覺,一句寫視覺(1分)
一句寫物,一句寫人(1分);上句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1分)。
4.表達詩人遭貶后悲涼落寞的心境和遠謫他鄉(xiāng)的孤單離索的情懷。(意思對即可)
98.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華清宮
吳融
四郊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便干。
綠樹碧簾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1.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xiàn)手法,并作簡要說明。
2.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①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
②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雪陰云,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掩映,溫暖如春。
2.第二首今昔(或時間)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
第一首詩通過寫景狀物,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于享樂的統(tǒng)治者。
第二首詩通過詠史抒懷,諷刺統(tǒng)治者荒淫誤國,感嘆王朝興衰。
99.閱讀下面一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汴河曲
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汴河懷古
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教多。
【注】①汴河:即通濟渠,隋煬帝時開挖的大運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龍舟:當年隋煬帝出游時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較多:差不多。
1.兩首詩都以“汴河”為題材,但所寫的重點不同,抒發(fā)的感慨也不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2.這兩首詠史詩的表達方式各有側重,請分別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
1.李詩重在通過敘寫汴河春色和隋宮的荒廢,抒發(fā)了對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傷今之意)。皮詩看似為汴河洗刷“罪名”,實則巧妙地對亡國之君進行了強烈的斥責。
2.李詩以描寫為主,觸景生情;皮詩以議論為主,欲奪故予,角度獨特。(意思對即可。)
10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雨雪曲
盧照鄰
虜騎三秋入, 關云萬里平。
雪似胡沙暗, 冰如漢月明。
高闕①銀為闕,長城玉作城。
節(jié)旄②零落盡,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闕:指長城兩邊的山。②節(jié)旄:符節(jié)上裝飾的牦牛尾,此指唐軍旗幟。
1.頷聯(lián)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2分)
2.頸聯(lián)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請簡要分析。(4分)
3.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2分)①雪像胡地的風沙一樣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樣明亮(1分),描繪了一幅滿地冰雪,天寒地凍的深秋邊塞景象(1分)。
2.(4分)①比喻(1分),將冰雪比喻為銀、玉,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塞外奇麗風光(1分)。②反襯(以樂景寫哀情)(1分),以美麗的雪景反襯戰(zhàn)況的慘烈(1分)。
3.(4分)①對邊關將士的同情(2分);②對邊關將士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