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為幸福人生奠基
肖川 生命是上天賜給我們最豐盛的禮物。我們作為活生生的生命個體而生存于生命世界之中,人的生命并不是純然作為一個觀察、分析、思維的對象性存在。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是一個個對世界充滿新奇的心靈世界,如何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純真的東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讓孩子在漸漸成長的過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是我們生命價值最為完美的體現(xiàn)。我十分欣喜地看到:直面教育,直面人生,以成全每一個富有個性的人的發(fā)展為自己價值祈向的"生命教育"新理念,正成為越來越多以教育為天職的人們的共同旗幟。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詞原本是在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作為社會中的吸毒、自殺、他殺、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的現(xiàn)象的對策而出現(xiàn)的??梢哉f,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現(xiàn)的。通過生命教育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消解對生命的威脅。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并很快波及到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 隨著生命教育在全球被逐漸推廣和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教育。20世紀末期,我國臺灣地區(qū)將“死亡教育”引入,稱為生命教育,并在學校教育中逐步推廣實施,現(xiàn)已形成了相當?shù)囊?guī)模,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掀起了一股生命教育的熱潮。如臺灣教育行政部門設立了“生命教育委員會”,并曾將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他們認為, 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是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香港教育學院公民教育中心于2002年明確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全校的公民及價值教育。2006年春季開學后,湖北咸寧市在全市所有中小學實施《生命教育》實驗教學,從三年級到九年級試行,成為我國首個生命教育的實驗區(qū)。近些年來,我國不少地區(qū)和學校在生命教育方面也開展了一些專題性的實踐探索,積累了大量有益的經驗。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在應試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義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失落了,教育成為“訓練”的代名詞,成為塑造“單向度的人”的工藝流程。我們的教育無助于學生生命尊嚴的提升,卻有愧于學生生命尊嚴的失落。 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激發(fā)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則構成生命教育的目標。 生命教育重要的是要培植學生的生命情懷。生命情懷是個體對自我生命的確認、接納和喜愛,是對生命意義的肯定、欣賞和沉浸,以及對他人生命乃至整個生命世界的同情、關懷與珍惜。我們有太多的理由需要強調生命教育。每年高考、中考前后,關于中學生自殺的報道便會驟然增多。如果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一下“中學生自殺”,電腦立即顯示出27萬余條信息。據(jù)衛(wèi)生部去年上半年公布的調查, 15歲到34歲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醫(yī)學上束手無策的什么疑難病癥,而是自殺,并且自殺者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有識之士驚呼:自殺,一個就太多了,何況是青春少年! 對生命的遺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 在今天,生命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有如下三個層次的涵義: 生命教育的第一個層次: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我們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生命質量負責,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生命教育旨在幫助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確立起生命質量與生命尊嚴的意識,使他們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偟纳|量領域應包括生活體驗的全部。生命質量是代表一個人全部生活的術語,不僅僅是個人生活的部分,而應該是個人生活的全部內涵。生命質量是一個包含有終極關懷在內的概念,包含有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概念,是人作為精神的存在內在關照,因而更多地文化設計和文明的內在品質相關。 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首要的意義在于:對人的尊重,必須落在對于個體生命的尊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唯一性的尊重。一切以犧牲個體生命為代價而換取的所謂“大業(yè)”, 所謂“圓滿”,不管它冠以何種美妙的名字,其正當性都是值得懷疑的。一切以“虛幻的共同體”的名義,對于人作出犧牲的要求都是缺乏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尊重學生就意味著尊重學生的需要。 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范中解放出來,從心靈之間永無寧日的戰(zhàn)爭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勢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tǒng)、群體壓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任何教育無論它處于什么層次,以哪一方面為側重點,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都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應是其根本性內涵。 生命教育的第二個層次是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存在型態(tài)――生命教育就是為了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所進行的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應該是真正充滿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導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 讓課堂充滿關注生命的氣息,讓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讓智慧之花盡情綻放,應該成為所有教學的自覺追求。生命教育強調用生命去溫暖生命,用生命去呵護生命,用生命去撞擊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用生命去燦爛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確定起人的內在的不可讓度的尊嚴,樹立起生命神圣的觀念。而在我們的社會中,漠視生命,輕賤生命,甚至是踐踏與摧殘生命的事時有發(fā)生,讓人感到生命教育的必要與迫切。生命教育,其現(xiàn)實途徑就在于: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把握;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面對;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創(chuàng)造。高揚生命的價值,反復吟唱生命的禮贊,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積極的存在狀態(tài)――投入、傾注、熱力四射、興味盎然。緣此,“貼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領成長的方向,探尋生命的意義,成全生命的價值”應該成為全部教育的自覺追求。 生命教育的第三個層次是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實踐領域。生命教育是一個有著明確的價值追求而又涵括著多重主題的教育實踐領域,因而是地方課程與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建設的重要主題和領域。讓兒童遠離意外傷害的教育,如熟悉安全防護標志、火災和地震演習;意外傷害的救護和自我救護;了解個體生命的成長歷程,如青春期教育;艾滋病和毒品預防教育;珍愛生命與預防自殺;自尊、自信與直率性格的培養(yǎng):生命情懷的養(yǎng)育;終關懷與死亡教育;人權教育――公民的人身權利,文化與社會權利;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的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國防與世界和平教育等等。 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根據(jù)學生自己的報告,導致中學生輕生的前兩位原因,分別為學習壓力和個人情感問題,前者占34%、后者占30%。眾所周知,學習壓力大,是當前中學生存在的最嚴重的心理問題。因課業(yè)任務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 生命教育也要求我們超越和提升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因為,既不存在脫離人的生活而抽象存在的道德,也不存在沒有道德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道德是為了人們更好的生活,人不是為了道德而存在”。推崇生命教育,主張用生命教育超越和提升道德教育,其理由就在于:道德教育是社會本位、成人中心的,它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的基礎上,那就是“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因而道德教育強調外在規(guī)范,而不是著眼于兒童的內在需求。 生活是人的生命賴以表征展開與充實的形式。在生命教育的視域中,兒童的生活,應包括這樣幾個層面:自然的、自發(fā)的生活――表現(xiàn)兒童內在沖動、童真與童趣的活動;非強制性和組織化的生活。 教育情境中的生活――教育者自覺創(chuàng)設的情境與活動,服務于兒童的成長與發(fā)展。不論是自然的、自發(fā)的生活,還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都應努力做到:遠離危險與意外傷害,確保兒童的安全與健康。學校與校外教育機構都有對兒童進行監(jiān)護的職能。 主動的、快樂地生活――兒童的生活,是兒童自己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理當沒有禁錮,沒有恐嚇,沒有強制,沒有苛嚴的規(guī)訓;它遠離功利、拒絕媚俗,服從興趣,關注當下。 理智地生活――兒童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容易沖動,常常將幻想與現(xiàn)實混淆,是其心理活動的主要特征,讓兒童學會計劃、規(guī)劃、設計活動,學會合理的期待和對活動的結果的想像是理智的生活品質的要求,這樣才可能使兒童學會有責任感的生活。 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不滿足于現(xiàn)狀,總是試圖去改變,不滿足于單調的、簡單重復的生活,窮盡可能性,換一種方式,在尋求改變中體味生活的樂趣。 生活總是與對生活的感受相聯(lián)系的,兒童的生活也不例外。引導兒童接納生活、品味生活,感知生命的復雜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培養(yǎng)兒童對于生命的莊嚴感、神秘感與敬畏感,是我們關注兒童生活的意旨所在。讓我們一道構筑保衛(wèi)童年,守護童真的堅固防線! 沒有人能阻止你更多地愛自己,愛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變得更加完美。我們期待著通過生命教育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師生校園生活的質量,并進而樹立起生命神圣的觀念,在生命的根基上確立起人的內在的不可讓渡的尊嚴。我們期待著通生命教育,使學校變得更有吸引力;通生命教育,使個性變得豐富而舒展,使人格變得正直而強??;通過生命教育幸福從此熙熙攘攘,幸福從此溢滿心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