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爭權(quán)奪利 【原文】魯孟孫、叔孫、季孫相戮力劫昭公,遂奪其國而擅其制。魯三桓公逼,昭公攻季孫氏,而孟孫氏、叔孫氏相與曰:“救之乎?”叔孫氏之御者曰:“我,家臣也,安知公家?凡有季孫與無季孫于我孰利?”皆曰:“無季孫必?zé)o叔孫。”“然則救之。”于是撞西北隅而入。孟孫見叔孫之旗入,亦救之。三桓為一,昭公不勝。逐之,死于乾侯。 【譯文】魯國的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聯(lián)合起來齊心協(xié)力脅迫魯昭公,隨即奪取了魯國而改變了國家制度。魯國三桓公開逼迫魯昭公時(shí),魯昭公攻打季孫氏,而孟孫氏、叔孫氏互相商議說:“去救季孫氏嗎?”叔孫氏的車夫說:“我,是個(gè)家臣,怎么知道公家的事呢?有季孫氏與沒有季孫氏哪樣對我們更有利?”大家都說:“沒有季孫氏必然就沒有叔孫氏。”車夫說:“那么就去救他吧。”于是他們從西北角沖開包圍打了進(jìn)去。孟孫氏見到叔孫氏的戰(zhàn)旗沖進(jìn)來,也出去救援。三桓軍隊(duì)匯合為一,魯昭公不能取勝。就被三桓逐出魯國,死在晉國的乾侯那個(gè)地方。 【說明】本節(jié)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君臣之間的利益不同,當(dāng)然心思也就不同,魯昭公想保住君主地位,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卻想推翻他。魯國在僖公時(shí),由桓公之子季友秉政,其后代稱季孫氏。季友之兄慶父、叔牙之后為孟孫氏、叔孫氏。這三家皆為桓公之后,故稱三桓。僖公以后到春秋末,魯?shù)恼?quán)基本上由三家所把持。襄公時(shí),季孫宿執(zhí)政,三分公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