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錢辦大事系列(1)小本養(yǎng)土元(主持人)剛才看到的動物,模樣有點像鱉,但它比鱉小的多了,不過,它們不是生活在水里,而是在土里邊,人們形象地管它叫地鱉蟲,也叫土元。論長相,土元長得確實不咋樣,但是,它是應用很廣泛的中藥材。有人就瞄上了這個養(yǎng)殖項目。
現(xiàn)在魏斌的土元養(yǎng)殖場有1600平方米的養(yǎng)殖面積,每年有幾十萬元的收入,土元簡直成了“金元寶”,是不是他養(yǎng)的土元不一般呢?其實,這土元倒沒什么特殊,就是普通的土元。魏斌說,搞土元養(yǎng)殖成本并不高,不過,要想獲得好的效益,還得從小處著眼,盡可能少花錢辦大事。話雖這么說,但做起來就不那么簡單了。這幾年,在土元養(yǎng)殖上,魏斌沒少費心思。開始魏斌養(yǎng)土元也想用塑料盆搞立體養(yǎng)殖,經(jīng)過考察,最后還是放棄了。
(采訪)魏斌:一平方的造價,光盆的造價,大概就是說52元錢。然后再加上盆的架子,差不多就是60、70元錢,要70元錢。就是說養(yǎng)一平方米土元,光這個盆子,然后這個架子,就是說養(yǎng)殖設備都將近70元錢。 用塑料盆立體養(yǎng)殖土元,雖說空間得到了利用,20平方米的房子,養(yǎng)殖面積可以增加50平方米,但魏斌覺得成本還是比較高。 后來魏斌選擇利用水泥池進行土元的立體養(yǎng)殖。這也是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養(yǎng)殖方式。 (采訪)魏斌:1、2、3、4、5、6、7層,這個層數(shù)根據(jù)房子的高度,一般最高8層,太高了也不好,最低一般根據(jù)這個房子的設計6到8層為準。 和塑料盆相比,水泥池養(yǎng)殖,房屋的利用率進一步提高,2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有100平方米的養(yǎng)殖面積,而建造成本由塑料盆每平方米70元,降到每平方米50元。 魏斌想,土元養(yǎng)殖用這么重的水泥池有點浪費,那有沒有更輕便的材料呢?他發(fā)現(xiàn)用石棉瓦建造養(yǎng)殖池不僅省錢,而且完全能夠滿足養(yǎng)殖土元的需要。 (采訪)魏斌:一般用那種中等的,一般這一塊石棉瓦的重量大概在12~13公斤,應該就差不多了。 這種石棉瓦和水泥池相比,使得建造成本由每平方米50元,減少到25元。2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建100平方米的養(yǎng)殖面積,只需要投入2500元。不僅成本降下來,在整體布局上,魏斌也進行了重新設計。 (采訪)魏斌:這個走道,這個走道一般不低于70厘米,最寬不超過1米,因為咱要踩住這個往上去操作了,管理,你太寬了,就是跨度太大,也不好操作。太窄了咱們這轉身了,弄啥也不方便,一般70厘米到1米之間。 這樣,平日里上上下下,可以踩著池沿,不用再搬梯子,操作很方便。 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滿足養(yǎng)殖的需要,池子的深度和間距也經(jīng)過反復測算。 (采訪)魏斌:池子的深度要達到15厘米,咱那一磚是12厘米,上面要給它加一層,加一部分灰或者加那種薄的磚都可以,達到這個高度就可以了。 池子中間留出的空擋大概有25厘米,這個寬度很有講究。 (采訪)魏斌:那個盆,剛好能卡進去,然后就是說喂料的時候,底下的,我可以放底下,上面的時候可以直接往這一卡,這邊一撒那邊一撒,然后往前一走,又能卡上去,操作方便多了。 這種立體養(yǎng)殖,空間得到了充分利用,降低了建造成本,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其實這也是節(jié)約了成本。 (采訪)魏斌:這種養(yǎng)殖方法,就是說一個人一般正常情況下可以管理400平方的養(yǎng)殖面積,如果要是,原來那種養(yǎng)殖方法,就是說一個人只能管理100平方,這樣對比一下就是說,400平方可以節(jié)省3個人的勞動量。就是說節(jié)省3個人的工資,3個人工資,按最低的話,要3萬塊錢,這3萬塊錢都是凈利潤。 如今,建造100平方米的新養(yǎng)殖池成本只有2500元,和以前相比成本降了一大半。新池子建好了,這還不能算是土元的家。土元,土元,養(yǎng)殖土元自然是離不開土的。土元有晝伏夜出的習慣,白天在土里休息,晚上出來覓食。除了吃,拱土是它們的最喜愛的活動。為了讓土元住著舒服,開始魏斌也是和別人一樣,專門配制了養(yǎng)殖土。 (采訪)魏斌:原來就是用這種草木灰、鋸末、粉碎秸稈摻土。
這種養(yǎng)殖土比較疏松,適合土元的生長活動。魏斌想,在農(nóng)村,草木灰、鋸末越來越少配置養(yǎng)殖土,費時、費工。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呢?
(采訪)魏斌:它本來是在土里邊,非再加這么多東西。魏斌想,直接用土行不行呢?直接用的地里土,也沒想到什么。結果咱一開始用的那些土稍微黏一些,然后一濕了,就是說那種黏性的,農(nóng)村說法是淤土。就是說它一濕了,太黏了,這個土元就鉆不進去,然后它透氣性也不好。黏土透氣差,土元不能在土里活動、休息,影響了土元的生長。
魏斌經(jīng)過進一步試驗發(fā)現(xiàn),細沙土代替原來的養(yǎng)殖土,效果不錯。
(采訪)魏斌:就那種沙土,那個比較好,就是濕一點,它不會太黏。它疏松性質(zhì)也比較好,鉆進鉆出都比較方便。 不過,土元喜歡比較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沙土太干就不行了,得有適當?shù)臐穸龋猎鸥杏X舒適。那濕度多少合適呢? (采訪)魏斌:大概的濕度,一般這個濕度就是說抓起來這個土,手攥成團,這個手攥起來是一團,落地即開就可以,這個濕度適中。 這樣的沙土適合土元的生長,成本也下來了。魏斌粗略算了一下,100平方米養(yǎng)殖面積,如果是水泥池最少也得5000多元,用塑料盆花錢就更多了。而現(xiàn)在魏斌給土元安家的費用,也就2500多元。 (主持人)魏斌就這樣以比較小的投入,讓土元住上了新家,沙土取代了原來配制的養(yǎng)殖土。不過,光有土還是養(yǎng)不了土元的。土元長大同樣離不開吃喝,在土元的吃喝上,魏斌也有一套既省錢又科學的辦法。 要說這土元對吃的沒什么特別要求,它們屬于雜食性昆蟲,葷素都可以。 (采訪)魏斌:啥都吃,一般的樹葉、這些瓜果類、葉類都可以。就是說不爛、不變質(zhì)都可以。 雖然土元吃的比較雜,不過人家還是有自己的喜好的。魏斌知道,土元對香甜、多汁的食物比較感興趣。所以,他給土元安排的伙食,除了定量的麥麩,每天喂的最多的就是瓜果蔬菜。 為了省錢,魏斌在房子周圍種上了南瓜等瓜果蔬菜,這樣可以給土元提供一部分口糧。隨著土元的長大,這點菜就不夠用了,魏斌不得不去買菜。 不過,他買菜和別人不一樣,他專撿最便宜的買。 (采訪)魏斌:像這個西葫蘆,你像好的這個,比較好看,勻稱的,像咱買的都是這個,長得比較難看,都賣不掉的,到咱們手里也是相當便宜。菜的長相不好,營養(yǎng)是一樣的,錢卻省下了。你比方說就像同樣的東西,你從咱批發(fā)市場買那種清底的,不好的。你到市場零買那種好的,那種差10倍這種都有。 盡管土元不怎么挑食,但也有些小脾氣,如果吃慣了一種飯,突然換成別的,往往不適應,弄不好要絕食。所以,在選便宜菜上還是有講究的。 (采訪)魏斌:比方說我正喂著西葫蘆呢,西葫蘆快沒有了,該用南瓜了,到交換時候了,你可以西葫蘆摻著南瓜,摻著一點,然后帶著過來。 也就是說,給土元變換食譜不能太著急,得有個過程。只有循序漸進,土元才會適應新的伙食。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得總體考慮土元的食譜。 (采訪)魏斌:永遠喂最便宜的,咋能省錢,又能保持它雜食性,這是最好。 如果說魏斌在買菜上是精打細算,那在飼喂上,他簡直就是有點摳了。他總是給土元喂七、八成飽,這倒不是單純?yōu)榱耸″X,這可是魏斌在養(yǎng)殖的失敗中不斷摸索、得來的經(jīng)驗。其實,剛開始他也和其他養(yǎng)殖戶一樣,總怕土元不夠吃,盡量多喂。 結果出了問題。土元的食量越來越少,剩料也越來越多,甚至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死亡。難道是飼料有問題。
經(jīng)過觀察,魏斌發(fā)現(xiàn)飼料雖然便宜可沒有變質(zhì)的。進一步觀察,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蟲子,請教專家才知道原來是一種螨蟲。
(采訪)魏斌:螨蟲它一般在土的表層,它鉆不到土里邊去,一般都在表層。土元出來,螨蟲隨著土元鉆到土里,寄生在土元身上。
最后土元成為了螨蟲的口糧。
這么多螨蟲又是怎么繁殖起來的呢?經(jīng)過研究,魏斌發(fā)現(xiàn),原來還是飼料惹的禍。喂的多了,土元吃剩下的飼料,正好有利于螨蟲的滋生。 為了避免螨蟲的危害,魏斌開始嚴格控制土元的飼喂量。他開始做試驗,用塑料片作投料臺,觀察土元每天的采食量。 (采訪)魏斌:比方說我6點喂,喂好了以后,大概兩個小時我去檢查一下,看看還剩下多少?如果說你兩個小時進去了,基本上都吃完了,那證明它不夠吃了。 通過進一步試驗,魏斌發(fā)現(xiàn),喂的時候給土元七、八成飽,效果比較好。這樣,不僅不會有剩余的飼料,土元也能正常生長。那這個火候怎么把握呢? 魏斌的經(jīng)驗是,在投料臺上加料,經(jīng)過兩小時以后觀察。 (采訪)魏斌:如果還剩下差不多是1/3左右,到明天早上又不剩食,這差不多是七、八成飽。 掌握了土元大體的飼喂量,接下來飼喂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把飼料撒在床面上,這樣能夠提高飼喂效率,減少用工量。 土元一般是晚上出來覓食,為了提高采食效果,最好是在天黑以前飼喂,一天一次就可以。到了晚上九、十點鐘,夜深人靜,土元就爭先恐后出來美餐了。 經(jīng)過精心管理,大致半年的時間土元就長成個了。魏斌估算了一下,這期間,100平方米養(yǎng)殖面積需要的飼料成本大致是3000元,比以前省了1500元。加上建造成本總共就是2500元左右,大體花費了5500元左右。 那最后能出多少成品呢? (采訪)魏斌:20平米的房子,用我們這種方法去養(yǎng),可以增加到100平方的養(yǎng)殖面積,然后出成品,大概出到700到900公斤,好的能達到1000公斤干品。 這樣,可以獲得2萬元的土元干品。如果用塑料盆養(yǎng)殖,20平方米的房子只有50多平方米的養(yǎng)殖面積,那產(chǎn)量就少了一半。 (主持人)值得說明的是,在這里,并沒有算人工投入和土元種的投入。許多農(nóng)民養(yǎng)殖土元,還得買土元種,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魏斌是個有心人,他琢磨著自己繁育土元,這樣,100平方米的養(yǎng)殖面積光土元種就能省下近6000元。為了提高繁育效果,魏斌每天觀察土元的生長變化,摸準土元的脾氣搞人工孵化。 (采訪)魏斌:一般就是說公蟲大概蛻8次皮到9次皮,蛻了以后,都會變成帶翅膀的。就是說羽化,羽化了以后,就像這種,這種長翅膀的會飛了。羽化過了以后,它就可以交配了。 一只雄蟲可以和12只雌蟲交配,交配完十幾天雄蟲就會死亡。而雌蟲不會長翅膀,它們是一次交配終生受孕。一般交配一周以后,雌蟲開始陸續(xù)產(chǎn)卵。雌蟲屁股后面長出的可不是新尾巴。原來土元的卵就藏在這里,這是土元的卵鞘。 (采訪)魏斌:它跟梅豆角形似的,但是它里邊是雙排卵,就是說這邊一排那邊一排,一排大概有6、7個,就是12個到14個,一般一個卵殼里邊12個到14個小蟲。 這彎曲的像鋸齒一樣的是卵鞘的通氣孔。卵鞘從母體上掉下來之后,要及時把卵鞘收集出來,進行人工輔助孵化,孵化好壞直接影響到下一輪的養(yǎng)殖。孵化時,濕度的把握很重要。 (采訪)魏斌:太干了,把卵塊本身里邊的水分給它蒸發(fā)掉了,這卵塊就不行,都孵化不出來了。它里邊水分蒸發(fā)掉了,它的胚胎就發(fā)育不成了。太濕了也不行,太濕了就是說它這個水分進到卵塊里頭了,對不對?浸泡進去了,這個卵塊就壞掉了,那也不行。 為了讓土元卵鞘里卵能順利孵化,魏斌用鋸末和細沙土專門配制了孵化土,卵鞘和孵化土的比例大致是1:1,但效果還不是特別理想。魏斌觀察發(fā)現(xiàn),卵鞘對透氣性要求比較高。孵化土很容易擋住卵鞘的通氣孔,造成卵鞘里的卵窒息死亡。盡管每天翻動卵鞘,孵化率也就60~70%。 (采訪)魏斌:在孵化中為了改進,就是說為了讓它透氣性更好。 后來,魏斌試著只用少量的鋸末來代替孵化土,增加了透氣性。具體的做法是,先往鋸末里加少量水,拌勻,再和卵鞘拌均勻,卵鞘和鋸末的比例是3:1。孵化一般在塑料盆進行,可以放在養(yǎng)殖池的中間或者最上方,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幾天以后,土元的幼蟲就可以陸續(xù)出來了。 (采訪)魏斌:剛開始孵化,這個很有意思,就是說剛開始這個卵塊它是合著的,對不對?合著的時候,假如該出來的時候,它卵塊會崩開。崩開了,這里邊十幾個小蟲,慢慢、自動地滾出來,等一會兒自己就爬、跑了。 看著這些小家伙,魏斌是滿心歡喜。通過改進孵化方法,在沒有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工作效率一下子提高了4倍,孵化率也由過去的60~70%提高到85%以上。這樣,不僅省去了再去買種的錢,而且剩余的種還可以提供給其他養(yǎng)殖戶。魏斌自己繁育土元,種的投入就很小了,也就幾百元。這樣下來,100平方米的養(yǎng)殖面積,一個養(yǎng)殖周期8個月,也就6000多元的投入,可以生產(chǎn)700公斤以上的干品,去除成本還有2萬多元的收益。 土元養(yǎng)殖,總體上投入不多,管理相對容易一些。如今在農(nóng)村,有不少閑置的房子,適合土元小規(guī)模養(yǎng)殖,當然,要想養(yǎng)好,還得細琢磨。 (采訪)魏斌:琢磨每個環(huán)節(jié)怎樣去減少投資?省錢?還一個就是說琢磨這個技術,就是說在省錢的同時,還不能把技術給忘了,還不能影響產(chǎn)量,更能提高產(chǎn)量。 確實是這樣,幾年來,魏斌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花錢不多,卻成就了一番事業(yè)。如今魏斌不僅自己養(yǎng)土元,還帶動當?shù)厝罕姼沭B(yǎng)殖,土里長出的“金元寶”鼓起了農(nóng)民的錢袋子。 (主持人)魏斌的故事告訴我們,搞養(yǎng)殖離不開創(chuàng)新與探索,在科學的基礎上把成本降下來,其實也就提高了效益。人們常說同行不同利,就是這么個理兒。說到這,還得提醒想搞養(yǎng)殖的朋友,養(yǎng)殖畢竟有風險。
|
|
來自: 農(nóng)業(yè)aishuzhai > 《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