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為公為私? 【原文】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沮,人臣之私義也。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義。修身潔白而行公行正,居官無私,人臣之公義也;污行從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則人臣去私心行公義;亂主在上,則人臣去公義行私心。故君臣異心,君以計畜臣,臣以 【譯文】禁令,是君主的道路。但必須要明于公與私的分別,彰明法制,去除私人恩怨。禁令要實行,所禁止的必須要停止,這是君主治理國家的義務;必然要行為于私利,對朋友講信用,不可能被獎賞所勉勵,不可能被懲罰所阻止,這是臣子維護私利的義務。私利的義務風行就會混亂,公家的義務風行就會得到治理,所以公與私是有分別的。做臣子的都有私心,也有為公的義務。修身養(yǎng)性廉潔清白而且行為于公行為于正直,當官無私,這是做臣子的為公的義務;貪污行賄放縱欲望,只顧自己安逸家庭有利,這是做臣子的私心。 【說明】韓非在本篇最后提出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君主立法,是為公為私?雖然韓非沒有明確說出君主也有私心,但他通過對公與私的描述,我們仍可以了 全篇《飾邪》,講的就是整治邪惡,怎么樣整治邪惡呢?只有依靠法制。離開了法制,任何邪惡都整治不了,因為按個人意愿來整治,顯然是行不通的,個人只會被迷惑。邪惡的產生,就是私欲的膨脹,依靠法制,就能遏制私欲,人們多一點公心,就會少一點私欲。多一點法制,就會少一點邪惡。然而公心的培養(yǎng),并不能完全依靠法制,而是要依靠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教化。 |
|
來自: 傳統(tǒng)文化網(wǎng)站 > 《飾邪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