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水滸傳》以招安為結(jié)局的必然性 中文05成本班 余建華(鉛山 ) 內(nèi)容提要:我國古典長篇白話章回小說《水滸傳》中的“招安”問題。自該小說問世以來,歷代眾家對其發(fā)表過議論與評價。有對水滸英雄們“替天行道”、“忠義雙全”大加贊賞,但卻對以宋江為首的領(lǐng)導者,走了投降路線(招安),造成眾多英雄命運的歷史悲劇而批判,指責的;有對水滸英雄們(尤其是指宋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接受“招安”,其主觀愿望是為了“平虜,保民,安國”這種愛國的正義舉動大加贊賞的;也有對以上觀點采取折衷辦法的。 本文是想從宋江起義和招安史料上有明文記載;民間傳說、話本,宋人的筆記和元人雜劇等文藝體裁的文字記錄;以及作品本身結(jié)構(gòu),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作者主觀創(chuàng)作意識。這三個層面來談一談對這部書,最終以梁山好漢被朝廷招安的結(jié)局的必然性,作一些粗淺的探索。 關(guān)鍵詞:水滸英雄 招安 歷史的必然性 文學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性 作者思想的動因力 中國古典文學小說——《水滸傳》是一部累積型白話長篇章回小說。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講史與小說的合流。它內(nèi)容與體裁既來源于小說,但又不全是小說的繼承,同時還采用了長篇的講史體制,從而把講史與小說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了。 “招安”問題歷來是眾寫手的“金字招牌”。無非或褒,或貶,或折衷。筆者今天不想再走他們的老路子,僅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猛子”精神,和近二年內(nèi)在學校收集到的一些資料,也就斗膽地想從三個小層面淺議《水滸傳》以招安為結(jié)局的必然性。以求教 一、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和招安(投降),史書上有明文記載 《水滸傳》是作為一部小說流傳在讀者中間的,但它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又并非完全出于虛構(gòu)。大凡熟悉宋代歷史的人,都能在宋史典籍里見到幾處零星記載著宋江與方臘的起義(叛亂)的內(nèi)容,只不過文字簡略罷了。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我國北方爆發(fā)了一場以宋江為首的農(nóng)民起義(叛亂)。歷史上的宋江起義與南方方臘起義約略同時。關(guān)于這次起義,《宋史·徽宗本紀》,《張叔夜傳》,《東都事略·侯蒙傳》等史籍都記載極為簡略,關(guān)于宋江等人的結(jié)局,或言擒之,或言降之,互有出入。 《宋史》卷二十二《徽宋本紀》云: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張叔夜傳》云:……以徽猷閣待制再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轉(zhuǎn)掠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動巨舟十馀,載鹵獲。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shè)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zhàn),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南宋人所撰野史中述及宋江等事跡的,如王稱《東都事略》卷一百零三《侯蒙傳》云: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清谿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閑不忘君,忠臣也。”起知東平府,未赴而卒。 李燾《續(xù)宋編資治通鑒》卷十八云:宣和二年十二月,盜宋江犯淮陽及京西,河北,至是入海州界,知州張叔夜設(shè)方略討捕,招降之。 李zhī《十朝綱要》卷十八云:宣和元年十二月,詔招撫山東盜宋江。又云:(三年六月),辛丑,辛興宗與宋江破賊(指方臘)上苑洞。 由以上各項記載,我們可以看到或者說可以證明北宋末年確有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于河、朔,京東一帶的事實,且聲勢浩大,其結(jié)局是梁山宋江一伙招安了(也就是投降了),做了正規(guī)軍去替朝廷出力了。這些史料固然簡單、單薄一些,但其大體方向是一致的——起義軍招安了。只不過《水滸傳》的作者把它演義出更加轟轟烈烈一部大起義小說罷了。 二、《水滸》故事取材于民間傳說,說話人的話本,宋人筆記,元人雜劇等體裁中 上面也說了單憑簡單的史料,當然寫不出一部波瀾壯闊的斗爭史詩。《水滸》的故事大部分是有一定的根據(jù)來的。它們有的是根據(jù)民間傳說,有的根據(jù)說話人的話本,有的根據(jù)宋人筆記,有的又是根據(jù)元人的雜劇等。 北宋末年,正值女真、蒙古民族先后南侵中原。加之政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致使外憂內(nèi)患,民不聊生,民族危在旦夕。飽受虐待的百姓,恨透了統(tǒng)治階級。凡是能夠與貪官污吏作斗爭的團體或個人,都成了他們同情與頌揚的對象,寄托希望并以此來鼓舞自己的斗志。 宋江等人在山東地界起事,大約確如《水滸傳》中所說,以“替天行道”為標榜,“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先斬何濤巡檢首,京師獻與 南宋時“說話”盛行(宋人稱說書為“說話”,說書藝人為“說話人”,說書人所用的腳本為“話本”,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及吳自牧《夢梁錄》)。 有人把宋江等英雄故事筆錄下來,作為說話人的話本。也有人憑著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英名,虛構(gòu)些可喜可悲的事情,寫成話本,供給說話人演出,于是這類故事便在民間越傳越神,越說越豐富起來,流傳面也就越來越廣了。 水滸英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時候,也適好是說話、雜劇等眾多的文學樣式繁榮和成型之時。宋后期以來,水滸英雄的故事,已被藝人們演義得淋漓盡致,民眾也以聽水滸故事為樂事。(只不過當時所演的英雄故事,不叫水滸英雄故事罷了,“水滸”一詞是《水滸傳》的作者加上去的。)眾多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話本和雜劇相繼問世。宋廬陵人羅燁所著的《醉翁談錄》的“小說開辟”一節(jié)內(nèi),錄有話本一百零七種,分為八類。其中公案類有“石頭孫立”一種,樸刀類有“青面獸”一種,桿棒類有“花和尚”,“武行者”兩種,大概都是水滸故事的芻形吧?!端疂G傳》中所寫孫立,楊志,魯智深,武松等人的事跡,或許有一部分便是根據(jù)這幾種話本,可惜現(xiàn)在那話本只存目錄,故事如何,無從知道了。 元代的無名氏所輯的《宣和遣事》涉及水滸故事的部分,雖內(nèi)容非常簡單,可能只是說話人的提綱,但卻給我們展示了《水滸傳》的最原始風貌,恐怕是最早話本了。此書著力敘寫了“楊志賣刀”,“晁蓋七義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情節(jié),末尾還提及受張叔夜“招誘”,并說:“后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jié)度使。”元代也出現(xiàn)了一批水滸劇目,水滸的情節(jié)和人物,也日漸曲折和豐滿。水滸英雄也由原先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記錄的三十六人發(fā)展到七十二人,后又發(fā)展壯大為一百零八人。對故事的主要發(fā)生地水泊梁山的描寫,也更接近《水滸傳》了。其中的英雄人物“李逵、武松、楊志、林沖、魯智深、宋江”等已有生動的描繪。 《宣和遺事》云:朝廷不奈何,只得出榜招諭宋江等。有那元帥姓張名叔夜的,是世代將門之子,前來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敕,分往諸路巡檢司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jié)度使。 從《宣和遺事》的記載中,我們更能看出《水滸傳》后半部宋江等受招安平方臘的藍本了。元朝和明初雜劇盛行,很多取才于梁山泊英雄故事,如今已大半失傳了,除此之外,宋人筆記如王明清《揮麈后錄》,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鄒浩《道鄉(xiāng)集》都或多或少地記錄了一些后被《水滸傳》為藍本的故事,在此就不一一錄出了??傊?,宋江一伙受招安的結(jié)局,在那時的各種體裁文藝中均能找出來。 三、《水滸傳》以宋江等英雄受招安的結(jié)局:即是小說創(chuàng)作規(guī)律本身的要求,也是作者自身主觀意識形態(tài)的書面表達 縱觀這部巨著,可謂洋洋灑灑,書中的故事真是可歌可泣。讀之:使人捧腹大笑,使人暗然傷神;使人嗟嘆不已,使人悲咽不止。天下奇書也!這樣一部極富生命力的作品,其思想性理所當然是復(fù)雜的,多樣,豈能用一法去量之、裁之。文學作品的鑒賞定要依據(jù)文學自身的規(guī)律而論,只有這樣才是鑒賞之宗!過去,很多人一談到《水滸》中的“招安”問題,就會馬上用“階級論學說”去套,就會用“政治思維”去理解“文學思維”。筆者認為,這本身就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實踐論”,更不是“實事求是”地去看待問題。人類社會中的階級產(chǎn)生是人類野蠻社會過渡到人類文明社會的標志。如果我們不按照其自身規(guī)律辦事,就會出現(xiàn)偏差和謬誤。 下面我們先從這部小說的結(jié)構(gòu)上來分析,看看作者安排水滸英雄最終以招安為結(jié)局,是不是有其特殊地歷史必然性。 小說可以看成是“聚義——忠義——招安”的三部曲。第一部:聚義。從第一回至第六十回。作者首先花了大量的篇幅敘述了水滸起義其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遭遇,向整個社會伸延開去,勾畫出來宋代社會生活的復(fù)雜面貌,顯示出不同的人物怎樣在其獨特的命運里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英雄們之所以走上水泊梁山,作者突出的是“逼”與“無奈”。正因為突出了這一點,眾人物的舉動就被染上悲壯的英雄色彩。這就和那些傳統(tǒng)地唱出“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打此處過,留下買路財。”山大王們劃清了歷史的界線。正如金圣嘆所云:“則是亂自上作也。亂自下生,不可訓也,亂自上作,不可長也……” 水滸英雄被“逼”而上水泊梁山后,又是通過什么來結(jié)伙的呢?也就是說他們凝聚力是什么?一個斗大“義”字使然。這伙人的出身反映出的是社會的多層面:他們并不完全是農(nóng)民,其中有漁民、流民、城鎮(zhèn)平民、手工業(yè)者、獵戶、小商人,也有下層的知識分子、行腳僧、江湖道士,有封建政權(quán)機構(gòu)中的小官吏、小軍官,甚至有不少中小地主,也在不堪官府壓迫下參加了起義軍的行列。正如書中所云:“仗義疏財歸水泊,報仇雪恨上梁。”在這個階段,作者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獨特的命運描述,深入地刻畫了英雄們義聚梁山的窘境。 第二部:忠義。從第六十四回至第八十二回。在第六十回里,書中寫道厚首領(lǐng)晁蓋在曾義市中箭身亡,宋公明被義推為梁山的新首領(lǐng)。宋江也就發(fā)表“易幟”的演說詞:“小可今日權(quán)居此位,全賴眾兄弟扶助,同心合意,共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聚義廳今改為忠義堂……”從此開始,梁山的精神也逐漸從“聚義”走向“忠義”。在小說里最突出的體現(xiàn)就是:把原來的“聚義廳”改為了“忠義堂”。形式發(fā)生了變化,內(nèi)容自然也有新的內(nèi)涵。這無疑不是作者為后來英雄們的集體招安埋下的有力伏筆。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標志著梁山的武裝力量已經(jīng)達到了空前的高峰??芍^形勢喜人,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象。這個階段是梁山的軍事鼎盛時期。宋江高舉“替天行道”;“護國保民”的義旗,利用忠、孝、仁、義的個人魅力,團結(jié)攏絡(luò)諸多好漢,智取盧俊義,燕青,賺關(guān)勝,擒索超,捉史文恭;兵打北京城,智取大名府,兵陷東平府;兩贏童貫,三敗高太尉。就是在這一種情形下,作者也沒有忘記對“義”的延伸和對“忠”的鞏固的刻畫。智賺盧員外,活捉史文恭,張清等好漢是義的延伸,放走童貫、高太尉等人也正是忠于朝廷的表現(xiàn)。 第三部:招安。從第八十二回至第一百二十回。以八十二的“梁山泊分金大買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為轉(zhuǎn)折,梁山受招安已成定局,正式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宋江將梁山寨前一直懸掛的杏黃旗幟:“替天行道”,撤換為兩面紅旗:一面是“順天”;一面為“護國”。真正地“易幟”了,身份正了,成了朝廷命官了。“順天”后的英雄們,自然也就得去“護國”了。 水泊里的英雄們?yōu)槭裁磿?#8220;聚義,忠義走向招安”的道路呢?從上面的結(jié)構(gòu)和情節(jié)分析中,我們不難認識到英雄們是受了傳統(tǒng)的忠、孝、仁、義的禮教束縛。他們把歸依朝廷是“忠義”的最完善的終結(jié)。正如宋江對武行者(武松)所言:“……如得朝廷招安,……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燕順勸“霹靂火”秦明投靠梁山時,秦明聽罷,便下廳道:“秦明生是大宋人,死為大宋鬼。朝廷教我做到兵馬總管,兼受統(tǒng)制使官職,又不曾虧了秦明,我如何肯做強人,背反朝廷?你們眾位要殺時,便殺了我。”此時的秦明對入伙一事,可謂以死相報,不肯相從。“他們”要留一個好名,怎肯做強人,背反朝廷,這是大逆不道之事,這種思想不要講是在宋朝,就是到了辛亥革命后,大多數(shù)國人還有這種思想,故而有那么多的“臣民”還要留辮子(清朝的特產(chǎn))。英雄們在那種制度下還不可能認識到“趙官家”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是自己坎坷命運的根源,是天下所有民眾受苦受難的根源。他們只能是一種混濁不清的感覺。只知“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還只有一些“死生相托,吉兇相救,患難相扶”同姓弟兄之誼罷了。真可謂“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杰靈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相同。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并無差……惟宋江肯呼群保義,把寨為頭。休言嘯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廟。” 雖有魯達,武松,李逵,林沖等人的反招安之聲:“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干凈?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但最終還是以宋江為代表的招安派占了上風,“瞻依廊廟”去了。因此,我要說水滸英雄故事結(jié)局為招安是該書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人物性格所致,其必然性就在此。 翻過頭來看一看,本書作者的主觀意識如何?談到本書作者又是一個頭痛的問題。因為至今學術(shù)界尚存有爭議。(作者的問題,非本文求證,暫放一放不談),但大抵不出是羅、施二人。 依據(jù)文學創(chuàng)作本質(zhì)論而言,每個時代的作品必然會帶有那個時代的氣息。一個作者的作品同樣也會印刻上那個作者的印記。這是創(chuàng)作規(guī)律,無可回避地事實。《水滸》這部巨著也是如此。 《水滸傳》這部小說是在長期民間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說話人的綜合加工再創(chuàng)作,又經(jīng)不同思想傾向的文人多次增刪修改累積而成的。書作者廣泛搜集了宋元以來的有關(guān)水滸題材,依據(jù)了少量真實史料,吸取《大宋宣和遺事》采取長篇講史規(guī)模的長處,同時又保持“小說”虛構(gòu)的特征與生動細膩的描繪技巧(圣嘆有云,春秋之筆)。終于形成了中國第一部真正地白話長篇章回小說。它標志著講史與小說的合流,是中國小說文體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這次革命體現(xiàn)了作者豐富的文學想象與巨大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形成本書感人的藝術(shù)形象。如宋(江)十回,武(松)十回,石(秀)十回等就是本書的新亮點,精彩華章。這些傳奇故事體制是作者的新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了作者在長篇創(chuàng)作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認為“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都必須把它提高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去考察”?!端疂G傳》中的招安問題,究竟產(chǎn)生于怎樣一個“歷史范圍”,它的出現(xiàn),究竟蘊涵怎樣的時代意義? 宋江這支起義軍的千軍萬馬的大聚義,雖然不盡符合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它卻符合宋元明三代以至中國封建時代的多次農(nóng)民起義實際情況與客觀規(guī)律。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從秦朝的陳勝、吳廣,直至清王朝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國歷史上的農(nóng)民起義和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規(guī)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正因為中國有這樣的歷史,才產(chǎn)生了《水滸》這樣的小說。 《水滸》反映的時代,確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化的歷史時期。北宋王朝一方面對外屈膝,繳納歲貢;一方面窮兇極惡,掠奪民眾。有名的“花石納”,使百姓破產(chǎn),激起“饑民并起為盜”?!端疂G》選擇了這個時代,把宋江起義軍的歷史事件描寫成聲勢浩大的千軍萬馬攻城奪縣的人民大起義,也是符合這一時期歷史生活的真實的。 但同時還必須看到,水滸故事在本書形成之前,曾長期流傳于民間,又經(jīng)過了說話藝術(shù)與元雜劇的種種藝術(shù)手段的再加,從而距歷史上的宋江起義越來越遠,打上了種種的民間意識,增添了濃厚的市民色彩。比如“招安”與“征遼”就體現(xiàn)了梁 山好漢“順天護國”的愿望,而“到邊庭上一刀一槍,博個封妻蔭子”,也成為書中眾好漢的共同人生理想,這些都需要我們后人來結(jié)合宋元以來,民族矛盾的歷史相聯(lián)系,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關(guān)于施耐庵,沒有什么可靠的歷史記載。民間傳說他曾參加過張士誠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未必可信。但他生長淮北,時代較羅貫中為早,元末轟轟烈烈地農(nóng)民大起義,當是親身經(jīng)歷過的。正因為作者的身世的原由,才以作品在“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的悲劇氛圍中結(jié)束。盡管其中含了“早知鳩毒埋黃泉,學取鴟夷泛釣船”的一些人生遺憾,但他們畢竟是道義上的勝利者(風風火火闖過九州嗎?。┧麄冎挥腥绱诉x擇,從而獲得了“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的某種人生崇高感。 至此,作者基本上完成了他的悲劇情節(jié)的構(gòu)建,也不正是自身情感的一種宣泄嗎?小說這種結(jié)局理所當然為作者自身主觀意識形態(tài)的書面表達。是書中情節(jié)所至,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真實! 注釋: ① 中國古代小說專題/張燕瑾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重印 參考頁碼:(90頁—96頁)ISBN7-04-010497-0 ② 魯迅全集(9)/魯迅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2重印 參考頁碼:(139—149頁)ISBN7-02-001532-8 參考文獻: 1. 張燕瑾主編《中國古代小說專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魯迅著《魯迅全集》(9)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3. 游國恩等編《中國文學史》(四)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 4. [清]金圣嘆評點 文子生校點《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上、下) 5. 施耐庵 羅貫中著《水滸全傳》岳麓書社 1990 6. 何心著《水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朱一玄 劉毓忱主編《水滸傳資料匯編》南開大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