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以后興起的格律詩和詞曲,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瑰寶。格律詩和詞曲都要講究用字的平仄和押韻,這正是在充分利用中國文字具有四聲的特點,以造成詩歌高低回環(huán)的音韻美。因此,格律詩和詞曲自從誕生以來,歷經千余年而不衰,名家名篇,層出不窮。因其精巧,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稍有點文化的中國人,誰會背不出幾首唐詩宋詞呢?就是到了現(xiàn)代,格律詩詞的寫作也并沒有停止過。毛澤東、朱德、魯迅、郭沫若和一大批共產黨、國民黨的黨政要人和著名的文化人,都創(chuàng)作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 毛澤東同志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二日給臧克家同志的信中說:“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這些話僅供你們參考?!笨梢哉f,自從這封信公開發(fā)表以后,中國大陸寫格律詩和詞的人就少了。這和逐步地把毛澤東同志的話當成“最高指示”,必須“緊跟照辦”、“堅持不走樣,捍衛(wèi)不動搖”的極左思潮的泛濫不無關系。毛澤東寫這封信的一九五七年,中國還是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毛澤東同志這樣講,是可以理解的??墒?,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寫作古典詩詞,已經成了越來越多文化人的自覺的愛好。在這種情況下,還以古典詩詞的寫作束縛思想為借口,對當代人寫古典詩詞給以非難,我以為就是毫無道理的了。 格律詩和詞曲的寫作,的確有嚴格的規(guī)定,“束縛”甚多。但是,凡是作為一種藝術,哪一種又不是“戴著鎖鏈的跳舞”呢?芭蕾舞,偏偏只能用腳尖跳;吹笛子,偏偏有人要用鼻子吹;你在高速公路上走,誰肯來看?偏偏在綱絲繩上走就觀者如堵。因此,離開了特定的“束縛”,就談不上藝術。 寫格律詩詞的那一點束縛,比起雜技演員的束縛來,比起體育運動員的束縛來,我以為,恐怕未必就能相提并論。只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只要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只要堅持練習不止,都是能夠學會寫古典詩詞的。唐代從皇帝到歌女,都能寫格律詩,當然不能說那時的人比我們聰明,只不過是形成了社會氛圍而已。 改革開放以后,寫古典詩詞,已蔚然成風。不僅有許多詩詞刊物,出了許多詩詞專著,許多文學網上還有古典詩詞板塊。我任編輯的筆友網上,就不下千人。唐詩被稱為詩歌的高峰,近三百年,全唐詩也只有九百卷。平均每年三四卷而已。我們現(xiàn)代人寫的古典詩詞,每年可能是這個數量的幾十倍。至于質量呢?我以為不能說現(xiàn)代人寫的詩詞就比不上唐宋人的作品。應該說比起名家名篇來,當然還有些距離。但今人比起古人來,思想更加科學,生活更加豐富,眼界更加廣闊,趣味更加廣泛,技巧更加靈活。事實上,已經有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詞出現(xiàn)。只是因為忽視今人作品的思想慣性作怪,還很少有人研究、很少有人評論今人的詩詞作品,因此,今天的名家名篇,還沒有流傳。僅憑筆者看過的今人詩詞作品,不少佳作,放在唐代也毫不遜色。 不論古人還是今人寫詩,都是寫“眼前景,心中事”,都是寫自己的見聞感受,反映社會生活,反映所生活時代的理想追求,因此,從內容來說,今人的詩詞,不可能比前人差。至于技巧,文字功力,煉字煉句,布局謀篇,則今人雖也有高手,但從總體來說,則還有待于提高。 至于青年人寫古典詩詞的問題,筆者以為,完全應該由別人自己決定,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但既然標了格律詩或詞曲,那就必須合乎規(guī)范。不合規(guī)范,就不能稱為古典詩詞。筆者以為,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高中文科班的學生,是應該學習寫古典詩詞的。這一方面是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精細作風的需要。寫古典詩詞,可是要字字斟酌的。 當然,古典詩詞的寫作,也有一個適應時代潮流,不斷創(chuàng)新的問題。我以為創(chuàng)新,必須在堅持規(guī)范的前提下去說。丟掉規(guī)范就不是古典詩詞,因此也就談不上什么創(chuàng)新了?,F(xiàn)在有一個問題是全社會都有了共識的,就是用韻問題。 前人寫詩詞,用的平水韻。平水韻,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當時對語音的研究并不完全合乎科學,有不少韻母相同、相近的字,歸入了不同的韻部,形成了200多個韻,這給寫詩詞人為的增加了難度。另一個問題是,隨著語音的演變,平水韻里原本是一個韻的字,現(xiàn)在已經不是一個韻了。照平水韻寫的詩,今人讀來,已有不少是不押韻的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解放前,就出現(xiàn)了十八韻,就是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兒、七齊、八微、九開、十模、十一魚、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東。 最近,經過專家學者們研究,將漢字歸納為十四韻,也就是將十八韻中的二波和三歌,合為一韻;將六兒、七齊、十一魚合為一韻,將十七庚、十八東合為一韻。十四韻,被稱為新韻,也就是用普通話音韻。這種歸類,使得寫詩詞用韻就更加容易了。隨著社會的前進,普通話日益普及,因此,用普通話音韻寫古典詩詞,應該是古典詩詞寫作的發(fā)展方向。鑒于現(xiàn)在寫古典詩詞的老年人,掌握普通話有困難,因此,平水韻、十八韻,也還在繼續(xù)用。估計,新舊韻雜陳的時間,還會長期延續(xù)下去。但年輕人,已經掌握了普通話語音系統(tǒng)的人,就以新韻寫詩詞為好。我自己就是堅持用普通話寫古典詩詞的。 不喜歡或沒有掌握寫格律詩的人,完全可以寫不講格律的古體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唐以前不必說,就是唐興起格律詩后,不講格律的古體詩,依然大量存在。唐代詩歌中最為有名的詩歌,如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北征》,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都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風。曲藝,如金錢板之類,都可以說是從這種不講格律的古體詩發(fā)展而來的。所以,在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上,格律詩詞,不講格律的古體詩,是并行的。也就是說,標明了是律詩絕句、詞,就一定要講格律。不標明,就完全可以自便。 現(xiàn)在的各種刊物和選本,大都重格律詩詞而輕非格律的古體詩,這使得寫古風的人非常少,佳作也就不可能多。我們看一看《唐詩三百首》,五古、七古、七言樂府占了一半的篇幅。如果現(xiàn)在要搞一個當代古典詩歌的選本的話,恐怕就只有選格律詩了。因此,提倡寫五古、七古、七言樂府,應該是現(xiàn)代古典詩詞作者的當務之急。古體詩因其篇幅長,容量大,是我們馳騁才華的好天地。但是,古體詩,雖然不講格律,其難度卻絕不亞于格律詩詞。這就好比指揮一個軍與指揮一個排不可相提并論一樣。以為古風不講格律,好寫,完全是一種誤解。正因為寫長篇古風難,所以筆者才呼吁同仁予以重視。 最后,還要附帶說一下新詩。人們喜歡寫新詩,這是好事。但詩歌就要像詩歌。新詩也得有自己的規(guī)范。那么得有些什么規(guī)范呢?從大的方面說,詩歌屬于韻文類,應該把押韻視作新詩的常規(guī),把不押韻視作新詩的變體。詩歌的特點,是十分精粹的,也必須堅持形象思維,必須注意煉字煉句,必須在立意謀篇、遣詞造句上下一番功夫。詩,總得要有點詩味。什么是詩味?有思想性,讓人有想頭;有藝術性,給人以美感;有音樂性,讓人可誦讀。這樣,新詩才可能有廣大的讀者群。 2007年6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