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1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2管仲,吾其被3發(fā)左衽4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子貢說:“恐怕管仲不是個(gè)仁人吧?齊桓公殺了他哥哥公子糾,管仲不死,而去為相輔佐齊桓公。”孔子說:“管仲為相去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拯救了天下,人民百姓到今天都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不是管仲,我們都成了披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開的野蠻人了。難道要他象普通老百姓一樣守著小信小節(jié),自殺于山溝里沒有人知道嗎?” 【說明】子路不同意孔子的意見,被孔子說服后,子貢還不服氣,于是又提出意見。這是子貢拿個(gè)人的人格來評價(jià)管仲,說管仲不仁不義。作為一個(gè)家臣,主人死了,就應(yīng)該自殺殉主,而不能茍且偷生,投降于主人的仇人,貪圖富貴做宰相。但子貢沒有弄清楚事實(shí)真相,公子糾對管仲并不好,不聽管仲的意見。“忠焉,能勿誨乎?”如果公子糾能虛心一點(diǎn),聽從了管仲的意見,那么齊國也就是公子糾的了,根本輪不到齊桓公小白。公子糾不以管仲為國士,那么管仲也沒有必要為公子糾死,這不能拿一般老百姓的觀念來責(zé)備管仲。而且管仲并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個(gè)人利益才茍全性命,他所學(xué)的知識要求他要為更多的人民著想。所以孔子說管仲為相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是他所學(xué)的知識對人民的最好貢獻(xiàn)。如果沒有管仲的知識以及他為人民著想的仁慈之心,那諸侯爭霸就會更兇,整個(gè)社會就會更亂,人民生活就會更苦,以至?xí)謴?fù)到野蠻人的地步。所以,判斷、評價(jià)一個(gè)人仁與不仁,不能僅憑他的某些個(gè)人作為,而要看他對社會、對人民方面的大的貢獻(xiàn)。如果管仲象召忽那樣自殺殉主,齊桓公就不能成就霸業(yè),歷史也將會重寫了。 —————————————————— 【注釋】1.匡:《書·太甲中》:“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書·盤庚上》:“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臺?”《詩·小雅·六月》:“王于出征,以匡王國。”《左傳·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災(zāi)患。”《國語·晉語九》:“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 2.微:《詩·邶風(fēng)·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游。”《左傳·僖公三十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禮記·檀弓下》:“雖微晉而已。”《呂氏春秋·離俗》:“神農(nóng)黃帝,猶有可非,微獨(dú)舜湯。”這里用為“不是”之意。 3.被:(pi披)通“披”。 《書·顧命》:“相被冕服,憑玉幾。”《楚辭·屈原·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楚辭·屈原·涉江》:“被明月兮佩寶璐。”這里用為披衣于肩之意。 4.左衽:衣襟向左開。這是當(dāng)時(shí)少數(shù)民族的裝扮。被發(fā)左衽:是形容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野蠻人?!稌?#183;畢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