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帝王紀(jì)年的名稱。最早的年號當(dāng)屬西漢武帝劉徹。劉徹即位之年(公元前140年),即為建元元年。大慨漢武帝很滿意自己的這一項發(fā)明,在位五十余年,前后一共使用了十一個年號。自武帝肇始以來,從此歷代帝王即位,一般大多立有年號。而且還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由于年號的名稱,含有粉飾太平的需要。所以一般多有表達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之寓意。有些過于熱門的吉祥詞匯,如“太平”、“永安”之類,還被不同的帝王先后使用。
組成年號的字?jǐn)?shù),一般絕大多數(shù)均為二字;少有四字的,而三字的年號則極其少見。三字年號始于新朝王莽,王莽篡漢之初,所用年號即是三個字的:始建國。在中國封建歷史中,三字年號的現(xiàn)象,基本上僅為此孤例。至五代時,梁武帝大通三年(公元529年)十月,改元為“中大通”。同是這個梁武帝在大同12年(公元546年)四月,又改元為“中大同”。這兩次改元,新舊年號之間幾乎沒有明顯的差別。新的年號只是在稱謂上,表示對舊年號的延續(xù)。如果將上述二例三字年號計算在內(nèi),在中國封建歷史長河中,三字年號的現(xiàn)象也僅此三例而已。
還有因為避諱造成同一個年號,有兩種寫法的現(xiàn)象,如北宋時,西夏元昊初立,其時尚奉北宋仁宗趙禎的“明道”年號。但因其父名諱德明,為避父諱,乃改明道為顯道。所以西夏之顯道,即北宋之明道也。是為同一年號,因避家諱而形成的兩種不同的稱謂。
在中國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帝王,當(dāng)非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莫屬。在武則天當(dāng)政的武周時期,前后不過二十一年的時間里,卻使用了十八個年號,可謂空前絕后。而且武則天充分利用年號的更替,來鞏固自己武周的統(tǒng)治。如“天授”、“天冊萬歲”等等,都是在宣揚天賜神權(quán)那一套。既然上有所好,于是自有一班佞臣來附合。如公元701年,民間謠傳有天神降世,并留下巨大的足印。于是武則天立即改元為“大足”,未即一年,自覺不妥,又改元“長安”。曾加贈號曰:金輪圣神皇帝,不久又去“天冊金輪大圣”之號。神龍元年武則天死,遺制去帝號,改稱則天大圣皇后。最后大慨是明白了,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做女皇帝最難的道理。
由于一個年號,不可能一成不變地永遠(yuǎn)使用下去,所以不時有更改年號的事情發(fā)生。分析中國歷史上,更改年號的例子;可以發(fā)現(xiàn)一般更改年號的原因,大約有如下四種情況。其一。原來的皇帝不滿意正在使用的年號,而下詔進行更改的。如西漢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正月,因東巡,封禪于泰山,故改元“元封”。其二。是因為舊皇駕崩新皇剛立。如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二月,武帝死,皇太子弗陵嗣位。次年即公元前86年,即改年號為“始元”。其三。改朝換代。例如公元九年,王莽篡漢。即廢原來“初始”年號,改元為“始建國”。其四。本來的皇帝因為統(tǒng)治不力而變成傀儡,權(quán)力被原來的臣子操縱。這樣的例子在下文有多處提及,就不再重復(fù)地記述了。
有關(guān)新舊年號之間,具體更替的時間問題。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也有許多可以深入的話題。因為一年有十二個月,而新舊年號的更改,不可能總是發(fā)生在兩個自然年的更替之際。首先來分析“改元”一詞的含義,可以知道“改元”的本義中,除了“改”是更改意思之外;而“元”的意思是指元月。這個元月的意思,當(dāng)然 是指第二年的元月。原來舊皇帝雖已歿,但其年號一般仍然會順延至是年年末。因此所謂“改元”是指更改明年元月以后的年號。
具體分析“改元”的特殊情況,在上述改元的規(guī)律之外,還有四種特別的情形。其一。改朝換代。那些目空一切的開國之君,當(dāng)然沒有耐心為沒落前朝舊主等待到來年。自然是在宣布開國之日,就頒定新的年號。其二。在同一帝王當(dāng)政期間,也不必凡事都要等到新年伊始。完全可以根據(jù)需要在任何時間就宣布更改年號。如公元713年,本來是唐朝先天二年,因為十一月,唐玄宗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于是十二月就改元為“開元”。其三。雖然是在同一朝代之間的新老交替,而繼任者的輩份一般要晚于先皇。所以大多是會耐著性子,等到新年??墒侨缬龇浅r期,同樣也會有權(quán)宜之計。如北宋末年,宋高宗趙構(gòu)即位于建康,借口以慰民望,即以靖康二年五月為建康元年。其四。皇帝已成為身不由已的傀儡,凡事得看別人的臉色,也就難以說明具體的原因了。
還有原先已擬就新的年號,后來因故又被重新更換的:如南宋時孝宗乾道年間,本已改明年元月為“純熙”,后又因故再改為“淳熙”,此為同一皇帝所用年號二次變更的例子。一字之差只是音同字不同而已,背后大慨也不會有太多的故事。近年江蘇高郵地區(qū)出水了大批南宋鐵錢,其中既有面文為:“淳熙元寶”的鐵錢,還發(fā)現(xiàn)了為數(shù)不多的“純熙元寶”的實物??勺C史書中關(guān)于孝宗原擬用“純熙”為年號,后又更改為“淳熙”的記載是真實的。
另外還有一個二次更改年號的例子,就充滿了太多的血腥。這就是一般為人熟悉的清朝咸豐末年的“祺祥政變”,又稱為“辛酉政變”。咸豐十一年七月,歲次辛酉。清文宗奕濘病歿于承德避暑山莊,遺詔肅順等八人為贊襄務(wù)大臣,以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太子載淳繼承帝位。八大臣遵守遺詔、總攝朝政,擁立載淳登臨大寶,并擬定明年改元“祺祥”。慈禧聯(lián)絡(luò)在京的恭親王奕(讠斤),于九月三十日先發(fā)制人,逮捕了八大臣。慈禧再以兩后“一同治政”為名,諭用:“同治”年號,而廢“祺祥”。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祺祥”年號為八大臣于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就已確定,至十月初五被慈禧明令廢除,共僅存六十九天。感嘆“祺祥”年號之短,實為歷史少見,以致世人知清代尚有祺祥年號者不多也。其實此說不確,“祺祥”本為其時明年元月所擬用的年號,而因變故在明年元月之前被取消。所以“祺祥”年號并非是僅存六十九天,而是從來也沒有使用過,它只是短暫地存在于虛擬之中而已。
又有同一帝王一年換了三個年號的奇怪現(xiàn)象。如西晉永安元年(公元304年)正月,先是東海王司馬越囚長沙王,改元永安,七月奉惠帝命討伐太弟穎,因兵敗,惠帝被太弟穎所迫,改元建武。十一月張方逼惠帝遷長安,復(fù)改元永安,十二月立豫章王熾為皇太弟,改元永興。是故,歷史上的公元304年,在中國的年號紀(jì)年之中,又可以被分別記作:晉惠帝司馬衷甲子:1)永安元年(公元304年一月)、2)建武元年(公元304年七月)、3)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十一月)、4)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十二月)。發(fā)生在西晉的故事,在東晉時幾乎又被同樣復(fù)制了一遍。公元402年,正月改元元興,下詔討桓玄,桓玄舉兵東下,三月,桓玄入建康,復(fù)稱隆安六年,未幾,改元大亨。所以東晉安帝司馬德宗于公元402年壬寅,一年之間前后使用了:元興、隆安、大亨三個年號。
有關(guān)洪武年號的故事,也是年號中的一個比較特殊現(xiàn)象。本來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稱皇帝,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高皇帝。至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太祖死。太孫朱允(火文)嗣位,是為惠帝,改明年元為建文。建文初立,大慨是躊躇滿志,希望能有一番作為。于是想通過撤藩,來鞏固中央集權(quán)。誰知引火燒身,逼得燕王以“靖難”為名,起兵造反。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師攻入京城南京,宮中火起,惠帝建文不知所終。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七月,詔自六月以后,革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五年。所以洪武紀(jì)年之中,無洪武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卻有洪武三十五年,亦少見之怪事也。
在中國古代喜歡頻繁改元的皇帝,為數(shù)甚多。可是也少數(shù)皇帝,有沿用先帝的年號的情形,如五代時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六月,晉高祖死,兄子重貴嗣,是為晉出帝。而此后的公元943年和公元944年,都沒有按慣例改元,而是沿用天福年號。所以又有天福八年和天福九年的紀(jì)年。分析原因估計是因為本來晉稱臣于契丹,而在晉高祖死時,出帝衰告于契丹,文中稱孫而不稱臣,以致契丹主怒。本來晉高祖于天福三年七月,上尊號于契丹主及太后,契丹主止晉主稱臣,命稱兒皇帝,十月契丹冊封晉主石敬瑭為英武明義皇帝。所以晉出帝嗣位,由于沒有得到契丹主的首肯,一時到有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是故才有沿用先帝年號的故事。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軍閥混戰(zhàn),政權(quán)林立天下大亂的現(xiàn)象。主要有晉末的南北朝時期,以及唐末的五代十國時期。反應(yīng)在紀(jì)年的年號上,也是紛亂異常。翻開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fā)現(xiàn)本來一個普通的年份,使用中國古代的年號紀(jì)年方法,竟然會有十余種之多。例如南北朝時期的公元403年,共有不同年號十一種。轉(zhuǎn)摘如下:晉元興二年、大亨二年、桓玄永始元年、魏天興六年、后燕光始三年、后秦弘始五年、后涼神鼎三年、南涼弘昌二年、北涼永安三年、西涼李暠四年、南燕建平四年。又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公元936年,也有不同年號達八種之多。轉(zhuǎn)摘如下:“丙申。唐清泰三年、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南漢大有九年、吳天祚二年、契丹天顯十一年、閩永和二年、通文元年、后蜀明德三年”。面對如此眾多的年號,不免讓人有頭暈?zāi)垦V?。大慨縱然有再好的記性,也難以記得明白無誤。
由于年號太多難免有導(dǎo)致紀(jì)年混亂之弊。所以自明至清,歷任帝王,從登基到駕崩,只使用一個年號。如清圣祖玄燁雖然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之久,已是中國歷代皇帝中執(zhí)政時間最長者,所以“康熙”也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而號稱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歷,執(zhí)政時間也長達六十年之久。但在年號上也是沒有什么新的創(chuàng)意,也正因為如此才得以讓今人,能夠如此清楚地記得乾隆的逸事。
在中國近代史中,使用時間最短的無疑是袁世凱的“洪憲”年號。恰好說明了所有違背歷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只能是如同露水一般的曇花一現(xiàn)。也為在中國施行二千余年的年號紀(jì)年,敲響了最后的喪鐘。至清宣統(tǒng)三年十一月十日,各省代表開會于南京,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并決定采用公歷紀(jì)年。這才結(jié)束了中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余年的年號紀(jì)年方法,從此翻開了歷史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