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真、放逐與無奈---莊子與李白(九) 三、山水篇 我們在這一篇中將看一看二位詩人、哲人漫游的結(jié)果。那就是,李白漫游出了絕妙的山水情結(jié),而莊子則漫游出了一個偉大的文藝理論家。 縱樂山水型的詩人在中國并不少見。晉代,就有不少人都有游樂山水的愛好??v樂于山水之間,其實就是讓自己的精神進行自由的漫游的一種具體形式,也是讓自己的本真放逐的最佳手段。 與其說是縱情山水,不如說是寄情于山水??v樂山水顯然與莊子哲學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聯(lián)系的,因為,古代的文人游山賞水、留連忘返通常與“隱居”、“尋仙”或曰“尋道”是分不開的。“隱逸縱情”應該是“縱樂山水”的有力的說明。 李白的尋仙之路通常是在山水之間,而所謂的安陸、大梁是與山水之仙境不能比的。一個詩人在安陸、大梁逗留的時間最長,未必就說明他不貪戀山水,更不能依此判定李白與道家緣份不深,或者說他根本就不喜歡訪仙尋道(安陸是他第一個家所在地、大梁是他失意后的棲息之所)。 有詩句為證“十五游神仙”,說明李白少年時期即喜歡訪仙尋道,山、水本身似乎也成了道的象征,或可算為蘊含道之所在。更何況李白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山水詩,足以證明他對山水熱愛至深。而他對安陸、大梁這些如此熱鬧繁華的城市卻很少有詩描述之或歌頌之,《梁園吟》也只是抒發(fā)了詩人當時的失意和悲憤心情。這難道不足以說明能夠激發(fā)詩人靈感的不是城市,而是山水! 另外,山水之美其實就是道之所在。莊子的道也蘊含于山水之間。由此,中國文學中有了山水文學,中國畫中的山水畫及其理論也從中生成,如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劉宋有、宗炳的《畫山水序》都使人感受到莊子與山水畫方面的關(guān)系。徐復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說宗炳的生活,“正是莊學在生活上的實踐”,《畫山水序》里“全是莊學的思想”。 李白于山水詩方面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許多評論家都于不同的角度對李白的山水詩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限于篇幅,我們在這里不想繼續(xù)探究李白山水詩之美,我們只想探討一下李白山水詩蘊含的道,也就是與莊子的關(guān)系。 有人專門對莊子的道與中國畫之間的關(guān)系做了詳盡的探討,在莊子看來,在“天地”即大自然當中,存在著客觀的“天地之美”,他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厚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游篇》),“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莊子·天下》)天地的本質(zhì)是什么? 《莊子》認為就是彌淪于天地萬物之中的世界最高原理一一道。 中國畫以道為天地之美的最高本質(zhì),在作畫時,不拘泥于有限的具體事物的形與色,而是畫翁之意不在物,“畫者舞筆,意在天道”。中國畫在作畫時,“以一管筆擬太虛之體”;“以一點墨攝山河大地”,“噓吸太空、牢籠萬有”,中國畫的審美前提便是“心師造化”、“以天地為師”、為“自然傳種”。 天地之美何以會美?美就美在它體現(xiàn)了道的無所不在性。道存于萬物之中,萬物由此而有生氣,有靈性。山水之靈氣更是閃耀著道的光輝。 莊子曾說道無所不在,甚至說:“在螻蟻”……“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正是領(lǐng)會了道的無所不在性,中國畫的要旨便是不對萬物的形與色進行簡單的再現(xiàn)與摹仿,而是突出其神韻,其實,這種神韻就是道所發(fā)出的光芒。于山水畫,則更是如此。山水畫講究“氣韻生動”,“虛實相生”,也就是突出了《莊子》所講的“氣”。人與萬物無形無貌、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最終都要化為氣的虛靜狀態(tài)。“凡物得天地之氣以成者,草木各有其神,欲以筆墨肖之,當不惟其形,惟神也”。清·代宗騫《芥舟學畫編》。“夫虛靜恬淡……萬物之本也”。(《莊子·天道篇》) 中國山水畫還體現(xiàn)了莊子道的自然無為之美?!肚f子》認為,萬物的生長、消亡都不是人為的,完全是自然的,而這種自然無為,便是萬物的美的本質(zhì)。中國畫強調(diào)自然,畫畫的人則要胸無雜念,讓精神處于絕對自由的狀態(tài),讓畫筆自然游走,無拘無束,才能捕捉到山水的神韻之所在,才能將自然而充滿神韻的反映出來。所以,畫家講究悟性,即悟出道的所在,才能不滯于物,任精神自由奔騰,將自己的感情融于山水之間,也因此才能畫出精美的作品!莊子的“得魚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在這里也能找到答案。中國畫家總把“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作為他們作畫的座右銘。得意之時而忘形色,這是靈感畢現(xiàn)的時候。莊子筆下的“解衣般礴”的畫家形象:“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坦坦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莊子·田子方》) 莊子還認為“道未始有封”、道“無古無今,無始無終”。那么,中國的山水畫是怎樣表現(xiàn)這種無限極之美的呢?在有限的畫面上、有限的時間里,中國的山水畫采用了幾種方法來表現(xiàn)道的“無限之美”。“以大觀小法”、“三遠法”,(即宋郭熙提出的高遠、深遠、平遠“三法”)。“三遠法”,先仰望那峻峭高聳的山巔(高遠),再俯視幽遠的山谷(深遠),再平眺河灘葦蕩(平遠)。這種對大自然一視同仁、無微不致的眷戀四顧的三遠法,打破了畫幅對時空的限制,把更廣闊的空間和景致組織入畫,大大擴展了藝術(shù)空間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