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無盡江月有歸 ║ 138cm×138cm ║ 紙本水墨 ║ 2015年 于此可作逍遙游 ——傳統(tǒng)自然山水審美基點管窺 文/鄧維明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 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這是莊子《逍遙游》開篇,徐復觀先生在《中國藝術(shù)精神》中指出:“'游’之一字,貫穿 于《莊子》一書中?!鼻f子的思想總是體現(xiàn)在自然而然之中排除物欲,使精神極大自由,以期達到生命的“至美”,在《莊子》里“游”也有被賦予普通意義上的含義,如“莊子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秋水》),但更多的是精神世界層面上的“游”,如“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xiāng)?!?《應帝王》)“游”在道家思想里更多是一種內(nèi)在生命的體驗方式,莊子的主體思想其實在逍遙和游之間就已經(jīng)體現(xiàn)的很清楚了。文中對于“游”的描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一氣……忘其肝膽, 遺其耳目,反覆始終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塵詬之外,逍遙于無為之業(yè)?!?nbsp; 山水閑情 ║ 138cm×68cm ║ 紙本水墨 ║ 2015年 那么游的對象是什么呢?《田子方》里寫道:“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請問 游是?!像踉唬?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边@里的“游”就是游于 道,這是游心于道境時,道境之“至美”之于“至樂”審美過程,《知北游》談到了“天地之美”:“天 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 理。”。“天地有大美”,體現(xiàn)的是審美對象的審美存在,萬物的生機吸引著人們對山水之美的向 往?!吨庇巍酚謱懙溃骸吧搅峙c!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莊子”“自由”的美學思想的內(nèi) 核在這句話里顯示得淋漓盡致,在他看來,心游于山水皋壤之間,即游心于道,從而感悟天 地大美。如何理解“欣然而樂”呢,這就是“游”所達到的境界,即道的指向又回歸心之所求而 形成審美閉環(huán)。 桃源煙嵐 ║ 138cm×68cm ║ 紙本水墨 ║ 2016年 這種樸素山水之美帶來的感受與宗炳等魏晉以來的山水理論在審美形式上是一致的。宗 炳給我們留下的山水精神就是“澄懷觀道,臥以游之”,這一命題,是以心靈情懷之空澄通透, 以觀照自然山水,獲得“暢神”的結(jié)果。由觀物而上升到主體精神變化的審美感受源于莊子《外 物》篇:“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勝?!贝罅智鹕街砸巳雱?,并非由于物質(zhì)本身, 而是由于審美主體置身其中頓感心神舒暢的緣故。所以宗炳在《畫山水序》寫到“竊觀自古 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依仁游藝,采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畫”時,是想表達 山水的靈趣和人生之道是相融合的,“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不管是游真山水還是 觀山水畫,都是為了心靈的那一刻自由。 中國山水審美的基點基本上就是源于莊子的“天地有大美”和“欣然而樂”。自然世界成為 最好的精神世界的釋放點。莊子的天地,就是自然而然的世界,是不假人飾的世界,山水畫 的美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天地之美”的指導思想下展開的。 壬辰孟夏客于京華隨筆 云山遠望秋意蕭然 ║ 138cm×68cm ║ 紙本水墨 ║ 2016年 清流觀云 ║ 138cm×68cm ║ 紙本水墨 ║ 2017年 瑞云秋雨 ║ 138cm×68cm ║ 紙本水墨 ║ 2018年 瑞云問道 ║ 138cm×68cm ║ 紙本水墨 ║ 2017年 瑞云曉嵐 ║ 138cm×68cm ║ 紙本水墨 ║ 2013年 夢山圖 ║ 180cm×98cm ║ 紙本水墨 ║ 2015年 千山有水千山月 ║ 245cm×120cm ║ 紙本水墨 ║ 2017年 春江云起 ║ 69cm×35cm ║ 紙本水墨 ║ 2015年 秋雨放云靜山林 ║ 69cm×35cm ║ 紙本水墨 ║ 2015年 瑞云初雪 ║ 69cm×35cm ║ 紙本水墨 ║ 2016年 文筆觀云 ║ 69cm×35cm ║ 紙本水墨 ║ 2016年 冷月千山 ║ 69cm×46cm ║ 紙本水墨 ║ 2017年 疏月流水閑云青山 ║ 69cm×46cm ║ 紙本水墨 ║ 2017年 東山望月 ║ 40cm×40cm ║ 紙本水墨 ║ 2017年 橫屏欣賞 效果更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