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yī)理論而言,“濕”的一種征兆。體內有了濕氣,氣血不暢,也是一種失調,需要通過各種食補或者藥療來“祛濕”。 祛濕類食物有促進水濕排出的作用,宜于治療濕癥。 1.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氣止瀉,寧心安神。宜于脾虛水停于胃,寒濕腹瀉。不宜與米醋同食。 2.冬瓜利水消痰,消熱解毒。宜于濕熱泄瀉。虛寒泄瀉者忌食。 3.蠶豆清熱利濕,健脾澀精。宜于濕熱泄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4.赤小豆利水除濕,通乳,解毒排膿。宜于濕熱泄瀉。 5、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濕,清熱排膿。宜于脾虛水停于胃,脾虛泄瀉,寒濕泄瀉。 6、玉米補中健胃,除濕利水。宜于脾虛泄瀉,濕熱泄瀉。 7.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健胃消滯,解酒。宜于氣滯濕阻,胃脹腹痛,食欲不振,嘔吐。熱癥、陰虛癥忌食,不宜久煮。 下面介紹幾種健脾去濕食療偏方: 1.薏米紅豆粥,它的功效主要就是祛濕,能夠祛除體內的濕氣,非常適合夏季及體內濕氣較重的人食用。既能當飯吃,還能當茶喝,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的做法:薏米和紅小豆按2:1配好(大約數(shù)就可以啦)。把薏米和紅小豆洗凈浸泡一晚。把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用猛火煮開,改慢火煮至薏米爛熟即可。喝的時候可以酌量加些冰糖或紅糖。 有人說熬薏米紅豆粥的時候,加一把大米,味道更美。我勸你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大米含有濕氣,而紅豆和薏米都是祛濕的,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于加進去了濕氣,雖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對于養(yǎng)生來說并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2.參芪粥健脾祛濕 做法是:黃芪15克,黨參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紅棗2個,大米100克。先將薏米、扁豆炒至微黃,紅棗去除核,用清水洗凈黃芪、黨參并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汁。藥汁熬好后,去除藥渣,將炒薏米、炒扁豆、紅棗肉、大米一同放進藥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黃芪、黨參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夠祛濕,做成能夠養(yǎng)胃的粥,可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緩解夏季帶來的身體不適。建議可以在粥中加點荷葉,其芳香的味道能夠醒脾化濕、開胃。 需要注意的是,黨參和黃芪是補氣的藥物,冬季進補時使用更為妥當。如果氣虛、乏力的癥狀不是十分明顯,最好在粥中少放一些,避免上火。 3.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 功效:補脾、利水、消腫,其作用為補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傷正氣。 生魚一條、宰凈,冬瓜(連皮)500克,赤小豆60克,蔥頭5個,煲湯,不放鹽。 4.蘿卜蓮子豬舌湯 功效:清潤滋補,寬中下氣,可除春寒去濕困。 蘿卜750克、蓮子50克、莧實25克、蜜棗3個、豬舌500克、豬骨750克。 必修課一:內濕關鍵養(yǎng)脾胃 在中醫(yī)理論中,引起人體產生疾病的“濕”主要指內濕。中醫(yī)認為,這種我們看不到摸不著也測不出來的“濕”,和我們的消化功能密切相關。每天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jīng)過新陳代謝,便產生不少濕邪毒素,如果脾胃運化功能好,這些濕邪能通過大小二便排出體外,但一旦脾胃功能變得虛弱,濕就滯留在體內,成為一種誘發(fā)疾病的因素。這正是中醫(yī)所謂的脾“運化水濕”功能的含意。身體虛弱引起脾胃虛弱,暴飲暴食,過多油膩、甜食等超出脾胃所能正常運化的范圍,水濕就內停在我們的臟腑,濕疹之類皮膚病正是內濕的外在表現(xiàn)。 家庭作業(yè):管好嘴巴 無論是產生“內濕”的原因,還是影響脾胃功能的因素,基本上都和食物有關,因此管理好自己的飲食是除內濕,隔離皮膚病的關鍵??赡墚a生內濕的食物包括榴蓮、菠蘿、芒果等水果,以及油肥甜膩的食物,這些食物有的能困濕,有的則比較傷脾胃影響水濕運化;而健脾化濕的食物中藥則包括土茯苓、苡米、淮山等。不少廣東人有用這些中藥煲湯的習慣,這值得肯定,因為這正是在濕氣天預防皮膚病發(fā)生的好辦法。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不確定自己或者家人身體是不是“濕”,最好還是先讓專業(yè)中醫(yī)師幫忙判斷。 必修課二:外濕不忘清環(huán)境 吃一樣的東西,有的人容易動濕氣而引起皮膚病,那可能是脾胃體質不同引起的反應不同;而同一個人遇到濕熱天氣而使?jié)裾畹绕つw病發(fā)作,那就是外濕引起的問題。所謂外濕,即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潮濕天氣。中醫(yī)理論認為,內濕跑到身體外是化濕而不引起外濕,但外濕入侵人體則會產生內濕。所以防止?jié)駳庖鸬钠つw病,保持居住等環(huán)境干爽也相當重要。 家庭作業(yè):隔離濕氣 濕氣大、陰雨天的時候,最好不要常開窗,不過還是要注意室內通風,不少家庭空調機有抽濕效果,可以適當開一下,或者可以使用專業(yè)抽濕機;如果居住環(huán)境實在太過潮濕,濕疹之類皮膚病又很厲害,那想辦法換個房子也是可以考慮的;寧可穿臟一點的衣服,也不要勉強穿不干的衣服免得誘發(fā)你的皮膚?。涣苡隄衲_之后請及時擦干,腳氣也算是濕氣引起的皮膚病之一。 必修課三:謹防小玩意作亂 在廣東,天氣再暖一點的四五月份,不少人身上會長一粒粒紅色的小疹子。專家說,這很有可能是丘疹性蕁麻疹,這是因為你剛剛從櫥柜里拿出的草席竹席出了問題。去年夏天留下的汗跡夾雜著螨蟲跳蚤細菌一起生長,小玩意一叮咬皮膚,過敏體質的人可能就出現(xiàn)一大片瘙癢的紅疹子。此外,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花花草草中存在的不少細微花粉,可能通過呼吸道等各類腔道進入人的身體,也是導致春季皮膚產生過敏的一個重要因素。 家庭作業(yè):曬太陽 懷疑自己是花粉過敏引起皮膚病者,最好遠離可能引起過敏的花草,此外,適當體育運動鍛煉等是增強體質的好辦法。而小跳蚤螨蟲叮咬引起蕁麻疹的人,則要檢討一下你的居住衛(wèi)生,夏天用完的涼席,冬天用完的被子,在存放入柜子和使用前,一定要清洗并在陽光下曬一曬,防止蟲卵和細菌生長。此外,涼席和被褥在使用期間,最好也能過一段時間清理和曬太陽,除了殺菌,也還能除去人體在這些床上用品上留下的濕氣,以免皮膚因自己的皮膚而得病。 鏈接 這些皮膚病與濕氣有關 雖然身體有濕氣者很多都表現(xiàn)為皮膚病,但并非所有皮膚病都與濕氣有關,因為中醫(yī)理論中侵蝕皮膚的外邪除了濕,還包括風、熱、寒等。以下是春季最常見和濕氣有關的幾種皮膚病。 濕疹:是最常見的一種皮膚病,春季潮濕天往往多發(fā)。西醫(yī)認為這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中醫(yī)則著重從濕氣入手尋找其病因。所以在治療方式上,西醫(yī)多用抗過敏的藥物以及止癢的外用藥,而中醫(yī)處方除了除濕的藥物還往往加了一些健脾的中藥。濕疹本身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可發(fā)生在身體任何部位,急性的皮疹表現(xiàn)多多,可能為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和結痂等。急性者容易轉成慢性,且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 帶狀皰疹:是春季最易流行的一種病毒感染性皮膚病。中醫(yī)認為是因為肝膽火盛及脾濕郁久,外感毒邪而發(fā)。現(xiàn)代醫(yī)學則證實這是因為人體受到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病毒潛伏在體內,當身體勞累、或患上消耗型慢性病時,本病開始發(fā)作,由于這種病毒有親神經(jīng)的特點,發(fā)病總是沿神經(jīng)走向,呈條帶狀,故稱“帶狀皰疹”。民間把這種病稱作“串腰龍”、“蛇纏身”、“纏腰火丹”等,侵犯胸腰部位的帶狀皰疹占60%,此外還可侵犯頭、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民間傳說這種皰疹繞腰部一圈即有生命危險,是不可信的。不過醫(yī)生還是建議患者在尚未出現(xiàn)疼痛時,及早就醫(yī)確診。 腳氣:很多人腳氣的問題在春夏加重,秋冬減輕。中醫(yī)也稱之為腳濕氣,西醫(yī)則認為這種病主要是靠人體分泌汗液來生存和繁殖的霉菌引起的。人體腳趾間部分濕氣平時很難散發(fā),就為霉菌活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腳氣表現(xiàn)可分為干性和濕性兩種類型:干性主要表現(xiàn)是腳底皮膚干燥、粗糙、變厚、脫皮、冬季易皸裂;濕性主要表現(xiàn)是腳趾間有小水泡、糜爛、皮膚濕潤、發(fā)白、擦破老皮后見潮紅,滲出黃水。兩者都具有奇癢,也可兩者同時存在,反復發(fā)作。治療一般首先外用療法,飲食注意健脾胃化濕,或者攝取稍多的的維生素B1也有利于疾病恢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