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lián)有正對、反對、串對,一般要求上下聯(lián)內(nèi)容要相關(guān),配合要緊密。而“無情對”的特點卻是:只講究上下聯(lián)字詞相對,至于內(nèi)容則各講各的,絕不相干,相差越遠越好,使人產(chǎn)生奇譎難料,回味不盡的樂趣。下面是幾則無情對的趣事:
解放前,上海一家報紙懸高獎出上聯(lián)征對:
五月黃梅天;
聯(lián)壇妙手各逞文思,紛紛應(yīng)征。結(jié)果出人意料,金榜獲選的下聯(lián)卻是:
三星白蘭地。
原來這是酒廠老板在報紙上別出心裁地做廣告。“五月”對“三星”,“黃梅天”對“白蘭地”,字字工整,可意思卻風馬牛不相及。征聯(lián)活動使“三星白蘭地”酒名聲大振,也使“無情對”廣為人所知。
清末大臣張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對句佐興。一客以一句詩出上聯(lián),張之洞作答:
樹已千尋難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
“樹”對“果”,乃物名;“千尋”對“一點”,皆量詞,古八尺為尋;“斧”對“干”,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種兵器。可謂字字工整,但句意卻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張之洞出對:
陶然亭;
按常理下聯(lián)亦應(yīng)對以地名,但一客卻以人名為對:
張之洞。
因下聯(lián)對得精妙,眾人皆相視大笑:“張”對“陶”,皆為姓;“之”對“然”,是虛詞;“洞”對“亭”,乃物名,字字成對而聯(lián)意又極“無情”,情趣卻也由此而生。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載,有葉先生出聯(lián):
雞冠花未放;
有人對:
狗尾草先生。
字詞相對,而意則各不相干。前句本為主謂句,表意為雞冠花尚未開放,而對句成了偏正結(jié)構(gòu)句,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語,與葉先生開了個玩笑。
有一聯(lián)句,出句為唐詩,對句竟是三個國名:
公門桃李爭榮日;
法國荷蘭比利時。
初讀兩句簡直勢同水火,細加品味莫不嘆服對得工巧。傳說明成祖朱棣曾對文臣解縉說:“我有一上聯(lián):‘色難’,而甚難其對。”解縉應(yīng)聲答:“容易。”朱說:“既云易矣,何久不對?”解說:“臣適已對了。”朱始恍然。“色難”,既面有難色之意。“色”對“容”,“難”對“易”,實乃精巧之無情對。
無情對,大多為信手拈來,偶然得之,絕非“拉郎配”、“亂點鴛鴦”所能成功,對句也必須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給人帶來突然情趣,卻又回味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