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三拼
1.拼教案 新教材變化很快,經常有很多知識點很難把握住。因此,在備課之前我會做好三件事情: (1)每發(fā)到一本新書,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教材,把這本書通讀一遍,把整本書涉及到的知識點做好分析,對本冊的知識點、教學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2)備課前對每個單元做好“單元知識點整理”,對涉及到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每個單元我都會把知識點一一羅列出來,準確地把握知識點。 (3)在單元知識整理的基礎上,設計好前測卷。對學生前測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讓我快速找準了學生的知識起點,了解到哪些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哪些知識點哪幾個學生不會,便于我更好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 有了前面的基礎,我才開始備課。備課我一般要經歷三個過程: 一備:主要依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知識起點,確定教學目標,在不參考任何資料的基礎上獨立備課。這樣的備課往往有許多自己沒有考慮全面的地方。 二備:我會找2~3個優(yōu)秀的教案,進行學習,認真與自己的教案進行比較、反思,看看哪些是自己有而別人沒有的,哪些是別人的精妙之處而自己沒有想到的,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漏洞,找出差距,提取精華。 三備:參照別人的備課,對原先的教案重新進行梳理。這是非??简炄说倪^程,需要自己能準確地把握住學生的起點與教學的重難點,根據學生的情況取長補短,不斷調整。 教師在備課上所花時間的多少直接影響著授課質量。與其說這樣備課是一種煎熬,倒不如說是一種磨礪。這樣的備課方式有利于促進我獨立思考。但堅持這樣備課,確實需要毅力。 2.拼課件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常常需要教師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利用多媒體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墒瞧綍r沒有那么多的時間自己做課件,而且水平不高。因此,我會從網上收集一些課件,把其中自認為比較好的環(huán)節(jié)拼湊起來,找到最佳的演示方法。 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時,如何測量圓錐的高;圓錐的高、底面與圓錐大小的關系是教學難點,怎樣突破這些難點呢?只利用講解或板書效果會很一般。于是,我上網收集了幾個課件,拼成了為我所用的課件。通過這樣的剪拼,教學效果很好。 從學生的知識起點出發(fā),找準課堂的重難點。利用多媒體手段使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既有效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又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3.拼習題 (1)精做 課前,我總是自己先做一遍課本上、作業(yè)本上的題目。這樣有利于了解題目涉及的知識點,更利于幫助自己理清本堂課的重難點;預設學生會遇到的困難,并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加快批改速度;快速找出學生錯誤的原因。 (2)精找 現(xiàn)在的教材進度比原來快,許多練習的量不夠,造成學生基礎不扎實。市面上有許許多多的教輔資料,這其中也有一些不錯的題目。我每個假期都要到書店選擇幾種不同版本的教輔,從中選擇一些題目在課堂上集體講解、練習。我找題的類型一般是:找學生易錯題,夯實基礎;比課本的知識點略微拔高一點的練習,供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找一些平時少見類型,拓寬學生的視野。 每個單元備課前,根據單元知識點和學生的前測情況,對每課時的易錯點進行梳理,使我精找的題目、作業(yè)的設計更具有針對性。 (3)精練 當堂練:我把與知識點有關的學生易錯題作為當堂練習的主要類型。我會逐一在投影上出示題目讓學生把答案寫在草稿上,等全部做完后邊分析邊互相批改,把學生錯得較多的做上記號放入我的“個人題庫”。 考卷練:一個單元下來,將“個人題庫”收集的題目,作業(yè)本上錯得最多的題目整理出來,作為一個單元的補充練習的重要部分,拼成一份練習卷,再次進行鞏固。 作業(yè)當堂練,既提高了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又能檢查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及時收集學生的錯誤,為以后教學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把它整理成練習卷再次練習,使糾錯真正落到實處。 課前“三拼”,為常態(tài)課的課堂教學高效開展奠定了基礎。要想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我還做了課后的“三清”。 課后“三清” 1.清批改 為了準確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我的做法是:學生的作業(yè)本個個清、天天清、本本清。做到這一點,我的奧妙在于作業(yè)的布置上。我布置作業(yè)的量是恒定的。由于我做了課前三拼,大大減少了重復作業(yè),同時不同層次的孩子作業(yè)也是有差異,從而保證了大部分作業(yè)都能在學校完成。學生的回家作業(yè)不超過30分鐘,無論什么時候都保持這個量。另外較難的題盡可能在學校里做。帶回家的作業(yè)相對簡單些,都是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的題。 2.清輔導 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對1/3后進生的輔導,除了課堂提問偏向他們,每一次的嘗試、仿練都以他們的結果為主,反饋時我每次都讓做錯題的學生站起來,這樣就可以很快發(fā)現(xiàn)有幾位學生還沒有掌握,如果人數多了,我會讓學生再仿練一道,這樣每一個知識點的落實就非常到位。由于學生對基本的知識點掌握得比較好,所以作業(yè)的錯誤明顯減少,大大減少了我的課外輔導時間。 一般我會在課堂上留給學生1~15分鐘的獨立作業(yè)時間。洋思中學的蔡校長說:“在課上做1道題,頂在課下做1000道題”。確實是這樣,下課做的作業(yè)質量遠遠抵不過課堂上的質量。一方面許多的學生下課愿意去玩,沒有了監(jiān)督,一點也不愿意去學;另一方面,你如果催得緊,就亂做,起不到什么作用。另外,當堂練習還有兩個好處,一是學生上課精力比較集中,二是還能對后進生個別輔導,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關注后進生的作業(yè)動向。學生的作業(yè)質量高了,又減少了我的課外輔導時間。 由于我在課前已經把學生作業(yè)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前做了預設,減少了錯誤的出現(xiàn),這樣就可以減少講評作業(yè)的時間。 3.清知識 學生清 對于學生的學習錯誤,除了在課堂上及時地進行反饋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反思、回顧。我經常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反思。 (1)讓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學生自己在反思中對錯誤進行分析和改正,印象會更深刻。 (2)讓學生對錯誤進行自我統(tǒng)計。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知道“這里我錯了,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再犯同樣的錯誤”,又便于老師收集錯誤,明確錯誤在哪里。 (3)每個單元結束后,讓學生自己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對單元知識點進行自我回顧。 (4)臨近考試前,我還會讓學生自己編一份試卷,讓學生把平時或復習中掌握得不好的知識編成“錯題復習卷”有利于學生對錯誤的再認識。 教師清 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對已學知識的整理。每個單元結束后,圍繞本單元最難教的知識點、注意點以及教學中的困惑等方面進行單元小結。對教材、作業(yè)本中學生錯誤率最高的題及解決方法,及時做好知識點記錄,便于下一屆的教師使用。 每單元結束我還整理易錯題。到了期末總復習階段,教師再也不用花很多時間,很多精力去找題目,讓學生埋身于“題海”中苦練。而是只要把平時整理的題目根據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分類,先分塊復習,掌握每一塊知識。最后再綜合起來讓學生練習就行了。 對從學生作業(yè)的錯誤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我將其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并用來指導學生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成績,而且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課前三拼、課后的三清”使我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到心中有數,有時甚至拿到一份試卷我都能準確地猜測到這道題哪幾個學生會錯,這幾題哪幾個學生不會,因此大大提高了我的課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