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寫字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 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 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dāng)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 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jù)說平時走路的時候, 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 劃破了。經(jīng)過勤學(xué)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 名。當(dāng)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dāng)寶貝看待。 據(jù)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 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 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 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 字,當(dāng)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rèn)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 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 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shù)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yǎng)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 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jīng)》??墒撬劳? 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jīng)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yǎng)了 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dāng)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 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 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 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 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jīng)。”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jīng),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尤克勤 王獻(xiàn)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xué),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xué)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xiàn)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xí)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xiàn)之手中的毛筆,獻(xiàn)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dāng)復(fù)有大名。”小獻(xiàn)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xiàn)之在扇子上寫字,獻(xiàn)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xiàn)之靈機(jī)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xiàn)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xiàn)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xiàn)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xiàn)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xiàn)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wěn)。”獻(xiàn)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獻(xiàn)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yáng)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fù)u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xiàn)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xiàn)之。 小獻(xiàn)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xí)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xì)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rèn)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xiàn)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jié)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jīng)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dá)到目的的!” 獻(xiàn)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fù)有心人,獻(xiàn)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jìn)。后來,王獻(xiàn)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天臺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神奇秀麗的天臺山風(fēng)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xì)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fēng)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fā)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xì)細(xì)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里納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jīng),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xué)寫字,讓你領(lǐng)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jìn)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于領(lǐng)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jié)構(gòu)的訣竅,都體現(xiàn)在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后,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臺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jīng)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里,后人就叫它“黃經(jīng)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游者,還要爬上黃經(jīng)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jīng)》呢!東床擇婿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dāng)時,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鑒,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后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范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dāng)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消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xué),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學(xué)堂里,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 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象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fù)]筆寫字。這天,天氣并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松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rèn)真的神態(tài),使人禁不住發(fā)笑。 郗鑒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xué)堂進(jìn)行了一番觀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xiàn)不那么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象對于老大人選擇女婿這么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 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xì)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認(rèn)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書法事業(yè),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xiàn),有這樣的鉆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后來他真的成了杰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里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鑒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xiàn)之,后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幅對聯(lián),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家伙!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買賣,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見鋪內(nèi)有口開水大鍋,設(shè)在一道矮墻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墻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準(zhǔn)確無誤。 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后坐下。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象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頓飽餐之后,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lián)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jī)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lián),也不辜負(fù)我來此一場——想到這里,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計用手指著矮墻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墻后。” 王羲之繞過矮墻,見一白發(fā)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搟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zhuǎn)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后,白發(fā)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墻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墻而過。 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象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后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么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 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請,只是不好請??!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里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dāng)。于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lián),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賣當(dāng) 作者: 曹德全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很愛游山玩水,走進(jìn)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 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橋,舉目四望,見前邊有一座小 村莊,飄揚(yáng)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輝中閃光,裊裊的炊煙從茅屋頂上緩緩升起,三三 兩兩的農(nóng)人向村莊走去,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圖畫呀,他有些流連忘返,在橋邊 停下,月亮升起的時候,村莊一片朦朧,更是一番景致,沽來一壺清酒,買了幾 盤小菜,自斟自飲起來,夜半時分,帶著幾分醉意,漸漸睡去。 第二天醒來,忽覺頭上沉重,回到館舍躺下就病了,書童請來了蘇州的名醫(yī) 為王羲之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費也已用光,要到 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這怎么辦?他想了想,忽然記起,在他住的旅館對面有一 個當(dāng)鋪,他記得那個“當(dāng)”字已經(jīng)破舊不堪了,我何不寫個當(dāng)字去當(dāng)了?這是個 好主意,于是就叫書童鋪紙磨墨。他寫好一個當(dāng)字,叫書童拿 去當(dāng)了,價格是30 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dāng)。 書童來到當(dāng)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個好字,就問當(dāng)多少 錢,書童說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板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 是帶著病容,不值不值。” 書童回來把老板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說:“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 了,好!我就再寫一個。”王羲之又寫了一個字,讓書童拿去,老板一看,說 道:“這個當(dāng)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 交給書童30兩銀子。 王羲之有了錢,又可以上路了。 他來到杭州,見了朋友,朋友設(shè)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 的親戚,開著一個當(dāng)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dāng)字,當(dāng)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jīng) 寫好了一個當(dāng)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王羲之把當(dāng)票掏出來,交給那人。那人 帶著銀兩就望蘇州而去。 到了蘇州,見了當(dāng)鋪老板,就要回當(dāng)。老板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么遠(yuǎn)要回 當(dāng),以為他是個瘋子。一看當(dāng)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盤子一撥拉,連 本帶利開口要他40兩,那人掏出40兩給了老板。老板有點納悶,明顯是坑他,他 卻喜滋滋地掏出40兩銀子贖當(dāng)。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么珍貴的?” 那人說:“這是當(dāng)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 哼!再會!” 老板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50兩銀 子要了你的當(dāng)字,要不100兩,100 兩!” 那人聽都沒有聽,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了那個當(dāng)字。 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嚓嚓”兩下把那個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不 得了,一步晚了,沒能救出那個當(dāng)字。 王羲之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么,這個字是 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發(fā)脾氣的時候?qū)懙?,帶著幾分怒氣,不好,我現(xiàn)在 再給你寫一個,包準(zhǔn)你掛出去能發(fā)財。”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dāng)’ 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人人都夸這個當(dāng)字極好極好。 這個當(dāng)字經(jīng)高級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生意也非 常熱鬧。從此以后,杭州城的當(dāng)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dāng)鋪。 書法是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古時候的讀書人尤其重視,因此,歷代都有成名的書法家。其中,最能夠集書法大成,被后人尊稱為「書圣」的,就是東晉的王羲之。 袒腹東床 王羲之的書法「鐵畫銀鉤」,流傳千古,而他一生的趣聞軼事,也膾炙人口。 有一次,大官郗鑒到王導(dǎo)丞相家中,想在王丞相的子侄里挑一位當(dāng)女婿。消息傳來,一群二十來歲的男孩子無不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的,希望能被選上。只有王羲之毫不在意,躺在靠東邊地床上,衣衫不整,露出肚皮吃東西。郗鑒看了,反而覺得這個年輕人灑脫自然又有氣度,就決定把女兒嫁給他。這就是「袒腹東床」「東床快婿」典故的由來。 代表作—蘭亭集序 王羲之的作品中,「蘭亭集序」可說是他一生中的代表作了??上н@一件佳作被唐太宗用來殉葬,今日我們看到的已不是當(dāng)年的原作。 「蘭亭集序」如何能成為「書圣」的代表作?這一幅作品被王羲之孫視為傳家之寶,又怎麼會在傳了七代之后,落入唐太宗的手里? 「蘭亭」位置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近郊。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好朋友,還有兒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一到蘭亭舉行修褉儀式。 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叫做「修禊」?!感揿故枪糯环N消除污穢的祭祀,也就相當(dāng)於現(xiàn)在的清潔運動。一般多是在農(nóng)歷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時,選擇水邊,一方面祭神,同時大家也洗洗手腳,據(jù)說可排除邪惡不祥。這項儀式從西周就開始了,最初大概只是祭神,后來逐漸增加唱歌、宴會、作詩等節(jié)目。再到后來,「修禊」已重在賞玩景物、飲酒作詩,成為士大夫文人的游戲,祭神、清除污穢的原意逐漸消失。 所以王羲之與好友在蘭亭玩的十分盡興,他們一邊閑談吟詩,一邊飲酒歡樂。玩到最開心的時候,大家要求王羲之為這一次聚會寫一篇序文作紀(jì)念,王羲之一口答應(yīng)了。他那時已喝得有一點醉意,便順手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作文章。文章中他描寫風(fēng)景的優(yōu)美,好友聚會的歡樂,同時也聯(lián)想到人生的短暫和宇宙萬物的變換無常,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感嘆。 「蘭亭集序」全文總共三百二十四個字,字字遒媚勁健,有如神助。王羲之酒醒之后,自己也對這一篇文字相當(dāng)滿意,他又很用心的照原文重新抄寫好幾遍,但是再也寫不出那樣的書法了。於是「蘭亭集序」成為王羲之的最愛,并珍藏起來,留傳給子孫。 蕭翼賺蘭亭 「蘭亭集序」傳到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在山陰永欣寺當(dāng)和尚,也擅長法。據(jù)說智永活到近百歲才去世,「蘭亭集序」於是落到其弟子辨才手中。辨才博學(xué)能文,精於琴棋書畫,得到這一件珍品,寶愛萬分。 當(dāng)時皇帝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墨寶,四處搜求,最后終於從辨才手中得到「蘭亭集序」。太宗臨終時,囑咐一定要以它陪葬,於是「蘭亭集序」的真跡就永遠(yuǎn)埋沒了。 至於唐太宗是如何從辨才那兒得到「蘭亭集序」的?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唐太宗命蕭翼計取蘭亭,是留傳最廣的一種,故宮博物院的「蕭翼賺蘭亭圖」,畫的就是這一則故事。 據(jù)說,唐太宗三番兩次向辨才要「蘭亭集序」,辨才卻始終推說不知道在哪里。后來只好設(shè)計讓監(jiān)察御史蕭翼假扮為一名潦倒書生,借住到永欣寺,慢慢和辨才結(jié)為至友,而后套出「蘭亭集序」的下落,太宗終於得到真跡。 這一則故事生動有趣,但也有人說未必是真的。因為唐太宗乃一國之尊,在那個時代,皇帝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辨才不過是一名老僧,怎感欺瞞皇上?因此有人認(rèn)為這也許是好事者所編造的一段趣事罷了 4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