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敘真
![]() 太極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術,更不是"舞術"健身操。太極拳是實實在在的武術,是內功拳。是內外兼修、健身為基、修心為法、練身為用的武術。
一、拳理簡述話太極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太極拳之所以被稱之為"太極拳",是因其以太極理論為指導,取其形、用其意,畫圈、走圓、繞8字,勁由心,力走螺旋,柔化剛打,化打合,是謂太極拳也。 練太極拳要明理、入行、合道、悟道、得道。道者,道家理論,一陰一陽之謂也。又道理、道德、自然法則,規(guī)律是也。陰陽乃自然界之玄機,萬物之根本,非指具體事物,是事物規(guī)律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生觀和方法論,是對世界本元的看法,是讓人聰明的學問。文之作者或功力與其相若之人耳.高處不勝寒,誠然.) 拳,不惟太極。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協(xié)調,力之運用,其無二至。"五弓"也好,"整體力"也好,"上下相隨"也好,均在其中。人之力平衡、協(xié)調、運用,無不賴于肌肉、筋腱的松緊帶動骨胳的運轉、折迭而生。道之謂陰陽,太極陰陽合抱,陰陽互動互生,互轉互換。松緊便是陰陽的具化,矛盾、對立,統(tǒng)一。至于拳,一松一緊之謂也。松緊就是拳,松緊亦是道,是陰陽理論的具化和實用,松緊便是人身之太極,乃拳之不二法門。 二、入門法則述真 太極拳入門,松靜為本,守中為根,發(fā)力為用,熟招為法,要領為綱,平衡為要,協(xié)調為命。呼吸自然,心態(tài)自然,拳法自然。順自然,合自然,自然而超然,超然而然。 修心為上,在內不在外,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不氣純剛。氣需養(yǎng),呼吸順拳,深長均靜,輕慢圓勻。心為一身之機,心流神氣,心命百骸。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力自到。 形之于外,靜則松,松則柔,柔則輕,輕則靈;沈則穩(wěn),穩(wěn)則實,實則厚,厚則剛。內外合一,剛柔相濟,方謂太極。 平心靜氣求自然,呼吸順拳乃關鍵,惟求平衡與協(xié)調。靜力平衡,動力協(xié)調,協(xié)調平衡自奧妙。頭領要虛,肩松、肩活、肩開、腋虛,肩扣后而沈。背拔、身拔、足撐、臂裹、胯坐、腰拉、腰塌、腰活,關節(jié)松活氣騰然,自然撐掤因勢變。奪造化,盜天機,須知陰陽變虛實,松中求,靜中悟,緊中得,推手驗,戰(zhàn)中用。松緊入手,分松分緊,松緊相系,緊中求松,松中求緊,松緊合融,松緊瞬變,運松落緊,松緊一瞬,方能分剛分柔,合剛合柔,融剛融柔,不剛不柔,亦剛亦柔,似剛似柔,非剛非柔,即剛即柔,柔即剛,剛即柔,剛柔瞬變,飄忽不定,無力根,無力源,無滯點,無形、無像,不用意,一切皆在自然中,自然而超然。氣機動,無處不剛柔,即可達前人之述"太極不用手,渾身都是手;全身無處不太極,著何處何處擊"之妙。君若識得此中理,內外相合,上下相隨,以手領身,以身運手,步隨身換,繞手纏絲走太極(走8字),螺旋轉圓不等閑,外動、內動、內外動,不動而動仍太極。渾身太極無敵手,撒放摔打任自由。 三、真功上身之宗 前人云:"別看太極柔,剛柔腰中求。"腰為一身之主宰,運動之樞紐,腰活全身皆活。前人重腰,其理至要。命門要穴在腰,其內兩腎相藏,腎主水藏精,精為命之基。精化氣,凝神驟氣精亦固。中為丹田,氣之源。腰為帶脈,絡全身之脈,一脈通百脈皆通。故腰為太極之魂,腰活:胯活身活力活。 腰胯之功,太極發(fā)力之宗,腰擰胯挫,力出勁足。太極揉球,非轉腰胯,揉球只是活腰,腰胯須分,有分有合。轉胯非轉腰,亦是活胯。轉腰要定住膝,管住胯;動胯要穩(wěn)住腰,專動胯。 能發(fā)力只是一個方面,太極乃是一整體。無功招法皆空,無招法功無以為用。招不熟無以為巧,功不到無以為好,身心不合無以為妙,機不知無以為奧。明理、入行、合道,拳之本力也。拳之道平衡協(xié)調,拳之法松松緊緊,拳之用剛柔相濟。拳之氣在心,拳之意在心,拳之力亦在心。 太極拳沾連粘隨最為要,舍己從人須做到。發(fā)力隨機不可妄,化打合一方為上。心中身中自不偏,心合身合自相隨;心不貪身不過,心不縮形不癟,心不煩氣自和,心不邪德自正。 太極拳雖法門獨特,但并不難,千里之行始足下,先學走來后學跑,健步如飛能做到。慢到慢時慢不了,身輕如燕根如山,蓄勁納百川,發(fā)勁似雷電,動中求靜靜猶動,剛柔不分入上乘。 如能修得太極功,練拳推手兩相容。練拳不推手,不知有沒有。懂勁由推手得,沾連粘隨由推手悉,機遇由推手求,發(fā)力由推手驗,功夫由推手證。推手為太極獨門綱要,習者不可不視。 打手要點:松亦打,緊亦打,不松不緊不能打,前勁已斷,后勁未續(xù),瞬間力發(fā),化力、泄力順敵勢,借力、順力機緣找,主觀臆斷全不要,因敵變化神奇妙。 四、拳之氣說 太極拳惟講心態(tài)平和自然,既是入門之道,又是出門之法。 內力即內勁,由養(yǎng)氣而得,所謂"尚氣者無力,養(yǎng)氣者純剛"。前人之論精辟至極,乃實踐之體悟。今之印證亦然,有力者無勁,無力者勁足,在心不在氣,氣在心而不在身。 五、功夫層次、階段論 太極拳功夫層次,目前尚無統(tǒng)一說法。拳論云:"招熟、懂勁、神明。"孫祿堂先生分為"水下、水中、水上"三層。吳圖南先生把功夫定為"全身透空",乃楊少侯先生之凌空勁是也。 太極拳功夫一般分為三層,即下乘:招熟,拆招破勢承轉自如,剛柔可分,柔化剛打,或先柔或先剛。中乘:懂勁,知己亦知彼,能聽出對方勁之斷續(xù)、虛實,來龍去脈,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變化,一般為太極態(tài),陰陽交融,亦松亦緊,剛柔相濟,化即打,打即化,化打合一。上乘:神明,為無極態(tài),全身透空、虛無,無剛柔,無化打,沾身便彈,出手便摧,無力可擋。 太極拳訓練大體有五個階段,即初級階段:呼吸促不能隨,軀硬肢僵力拙,平衡難控,協(xié)調不順。重點是熟悉要領,熟招記勢。 第二階段:為人陰柔化期。呼吸平和自然,已入腹式呼吸,體松肢柔,協(xié)調平衡可控,動勢仍不穩(wěn)定,拳無力,是謂脫胎換骨。 第三階段:為平衡陰陽期。呼吸順拳,心態(tài)平和,有剛有柔,外柔內剛,勁由內發(fā),出拳有力,勁力充足,平衡協(xié)調自控,身備"五弓",上下相隨,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內勁強,是謂強筋健骨。 第四階段:陰陽相濟,呼吸暢達,無形無意,身自協(xié)調平衡,步隨身換,動亦靜,靜亦動,化即打,打即化,內氣強,是謂太極態(tài)。 第五階段:煉神還虛,呼吸綿綿,全身透空,虛無己身,天人合一,形似隨風而飄,無剛無柔,無化無打,勁力凌空,是謂無極態(tài)。 六、真言苦口正誤 前人之論,多假借物像類比推理,更有個人之體悟,且文字晦澀,切不可憑字妄臆,關鍵是要知道前人所述者為何。 如以"四兩拔千斤"喻太極亦是一比,乃力學之旋轉力(離心力、向心力、螺旋力)、杠桿力(支點力、靜力、平衡力、動力)之運用,切莫當真,以此為耀,若當真莫過于以卵擊石,終被巨力打敗無疑。 太極拳不是神拳、玄拳,亦非無敵。然,太極拳乃好拳,非無敵之拳可比。天下本沒有無敵之拳,只有無敵之人。拳無優(yōu)劣,招無好壞,人化皆精,出神都妙。世上更無絕招、絕技。招多雖好,然招不在多,招在熟,在巧,在變,在運化,純熟巧妙自絕。一變十,十化百乃是勝招。別人之絕非你之絕,只有自己的才是真實的。 太極拳舍己從人非舍近求遠,不舍己從人不能沾連粘隨,必丟頂抗,敗北難免。舍己從人是沾連粘隨的必經之路,沾連粘隨是得機之門,它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制敵、御敵,是為瞬之機發(fā)力創(chuàng)造條件,打基礎、尋隙機,是致勝的前提,乃太極拳之奧。 太極拳之妙在于得機,舍己從人,粘連粘隨便能引進落空,懂勁、功到方能合即出,化力、泄力、順力、借力自合。太極之髓在于發(fā)力一瞬,適時適機,覺時已晚,小力勝大力于一念無念之間。 太極10年不出門,乃未得其法,終未入道,而非其拳奧。拳打萬遍,其理自現,摸也;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法也。所以,方法科學一年勝十載。 太極拳之柔與剛,松與緊,不是嘴能做到的。要根據自己練功的層次或階段有所側重,不能不求,不能硬追,層次有交迭,但無捷徑可跳躍,扎實的腳步才能走出順暢的路來,否則終將竹籃打水一場空。 神功、絕技君莫迫。"虛無大師"、"空靜尚人"、"賈圣宗"、"甄思"、"魏之名"之流,孔方兄不拒,美元更喜。軌跡李紫劍,《少林與太極》之拳打惡人乃是真理;大成楊波,《精武》軟硬兼施述真經。太極拳惟求心態(tài)平和自然,呼吸綿綿,神藏于內,斂入骨,射于外入敵之髓,非"心存歹意"可比。 愚雖不才,習太極30余載,只為健身,于功無緣,經驗沒有,教訓不少,愧對太極。惟明一理:武以德為尚。向不信神功絕技,隔空、隔墻打人不過游戲。筆者若錯,君可論理。君若不棄,愿以身相讓,莫說隔空,神君可否貼身打人放人乎?筆者雖無功無力,即入太極,大氣不敢出,身無根,只沾人連隨若粘,放人只會輕彈,被打之人不過電擊,可與絕技匹敵?愿與神功絕技以身試藝;更愿與同好交,向明人請教,與同道磋藝;亦愿輔助后學求得真技。(atop注:吾與作者同,自覺相較仍有不足,對作者鉆研功力之深,深感佩服.) 筆者無意流淚,觀人玩術,學子受欺,心亦滴血。今之所述,真言苦口,意為弘揚中華武術之魂,以太極為喻。拳本無門,實為習承而已。承武之精,運武之髓,揚武之威,展武之德,乃武之魂,武林共尊。(atop注:作者真言句句皆atop心中之話,惜本人文筆呆滯難以表達,中國現代尚有此奇人,令atop無限敬佩,雖無緣親會,但亦愿神交.普天之下能看得懂我所手著之(「擊技科學」基本原理及「動態(tài)平衡訓練儀」)者,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