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行當日出倉皇,遺恨千秋此戰(zhàn)場。碧血至今沉朔漠,丹心終古護君王。垂堂誤入奸閹計,勒鼎遙留詞客傷。昭代春秋隆祀典,滿庭生氣溢馨香。 —— 《題土木堡顯忠祠》
公元1449年的中秋節(jié),在距離北京西北兩百余里的一個叫土木堡的小鎮(zhèn)上,突然發(fā)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 時年23歲的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鎮(zhèn)被蒙古瓦剌部的騎兵俘獲,明朝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王振被部將所殺,扈駕親征的明朝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內(nèi)閣大學士曹鼐、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以下50余名朝廷重臣死于亂軍之中,在瓦剌精騎的突擊之下,明朝五十萬北征大軍,幾乎在一個上午時間里就全軍覆沒了。 五百五十七年后的今天,我們?nèi)匀豢梢韵胂蟮贸?,那一天的土木堡發(fā)成了多麼慘烈的一幕: 瓦剌騎兵蹂陣而入,四處馳沖,猝不及防的明軍一片混亂,互相踐踏,尸橫遍野,潰不成伍,英宗的護衛(wèi)親軍也被沖散了,未散的親兵試圖全力保護皇帝乘馬突圍,但到處都是亂兵,御駕根本無法出去。這位年輕的天子,下馬盤膝,面南而坐,靜靜的等待著命運的安排。當瓦剌士兵簇擁著朱祁鎮(zhèn)來到也先大營的時候,明朝使臣驚詫地認出了他們的皇帝。紫禁城的主人就這樣成了蒙古人的俘虜。 明大理寺丞蕭維禎,禮部左侍郎楊善等人僥幸逃出土木堡,而50多萬士兵中,最終跑回京城的只有極少數(shù)。隨著從前線敗退下來的士兵不斷地出現(xiàn)在京師的大街小巷上,北京的天空越發(fā)陰霾了,紫禁城里更是愁云密布,這一切就如同這個惱人的秋天。大臣們焦急地打聽著皇帝的下落,沒有人知道皇帝在什麼地方,留給這些殘兵敗將的只有那段驚魂未甫的記憶。 那場大亂過后,土木堡遺尸蔽野塞川,明朝京軍所屬的騾馬二十萬匹,以及大量的衣甲、器械、輜重、糧草均為也先所得。 消息傳至北京,明庭內(nèi)部對于如何抗擊瓦喇犯邊,分歧很大。為對付瓦喇囂張氣焰,英宗與王振決定動用京軍主力“御駕親征”,這引起了朝臣們的激烈反對。在庭議之中,兵部最先反對親征,兵部尚書鄺野、侍郎于謙上疏勸諫“六師不宜輕率出關(guān)”;吏部尚書王直率各部同僚一百余人集體上奏:“今秋暑未退,旱氣未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未充,兵戰(zhàn)兇危。”面對反對意見,英宗皇帝毅然決然,他回答說“卿等所言,皆忠君愛國之意,但虜賊逆天悖恩,已犯邊境,殺掠軍民,邊將請兵救援,朕不得不親率大軍剿之。”百官伏地叩首,懇請阻留。英宗不為所動,親征大事就這樣倉促的決定了下來。 后世對于英宗的親征決策,多有批評。有一種觀點認為,王振為了建功,故意招惹瓦喇,挑動邊釁。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因怒興師,還有的人認為英宗親征是受了王振的蠱惑挾持,甚至有人認為,英宗與王振君臣借親征為名,借機到塞外狩獵游玩,尋找刺激。這些批評對不對呢?我認為這些批評有偏頗之處。也先對明朝,表面臣服,以貢馬為名刺探軍情,入寇之心由來已久。王振發(fā)現(xiàn)其虛報名額,濫討賞賜,而且與實數(shù)出入較大,明擺著是要欺瞞明廷,故忍無可忍,按實際人數(shù)給賞,并削減馬價以為懲戒。王振此舉,從嚴格意義上講,并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為了建功,故意挑釁瓦喇”這個罪名從何談起?至于也先指責明人失信,無非是尋找開戰(zhàn)借口罷了。天子親征,原本可以激勵士氣,振奮人心,宣揚國威,從而起到上下同心,同仇敵愾的作用。瓦喇犯邊,氣焰囂張,邊境口岸多有陷落,如此危急之秋,作為一國之君,怎麼可能有閑心,借機巡狩塞上,打獵游玩呢?英宗與王振作出的御駕親征的決定,論其本意,還是可以肯定的。事后多年,英宗回憶此事,也曾經(jīng)表白說:“比先我出來,非為游獵私己之事,乃是為了天下生靈,躬率六軍,征討沲北”至于說王振為了建功立業(yè),蠱惑挾持天子,這個結(jié)論也有點嚴重了。王振雖為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權(quán)傾朝野,但英宗親政有年,絕非傀儡木偶,有明一代,君主集權(quán)更勝前朝,一個太監(jiān)居然挾持天子親征,在明朝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要說在親征之事上,王振與英宗心心相通,所見略同,恐怕更為可信一些。 英宗的御駕親征的決定,雖說草率,但也并非完全是因怒而興師。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明初的國防戰(zhàn)略了。 明朝初年,明太祖防范蒙古內(nèi)侵,遣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經(jīng)營北平,后又分封諸子典兵,與沿邊各將分守塞下,建立親王巡邊之制。洪武帝臨歿之際,仍以北部邊防為念,曾對建文帝親授御邊機宜: 如果北騎南行,不寇大寧,即襲開平??擅鳑龆贾笓]同知張文杰、莊德;開平都督宋真、宋晟;遼東武定侯郭英皆以兵會。遼王以護衛(wèi)軍悉數(shù)北出,山西、北平諸王亦然。令郭英、宋真翼于左;莊德、張文杰翼于右。燕、代、寧、遼、谷諸王居于中,彼此相護,首尾相救。 明太祖塞前出擊的計劃,其目的是殲敵于塞外,以開平、大寧為外圍據(jù)點、以北平、宣府、大同為防御縱深。以塞王護衛(wèi)軍會同沿邊明軍,在防御正面吸引阻滯敵軍。而后在東西兩翼,調(diào)集明軍精銳。莊得、張文杰率軍出寧夏;郭英、宋真率軍出遼東;從左右兩翼突然實施鉗形突擊,務求殲敵于長城之外。這個防御計劃,猶如擺了一個東西數(shù)千里的口袋陣,虛其腹心,實其兩翼,其實是一個宏大的“坎尼”式的作戰(zhàn)方案。 洪武塞外殲敵的計劃,作為戰(zhàn)略構(gòu)想尚可,但是實際執(zhí)行起來,難度很大。一,在冷兵器時代,這個計劃所涵蓋的戰(zhàn)場容量過于龐大,尤其是東西兩翼,一為遼東,一為寧夏,相隔數(shù)千里,難以協(xié)同,兩翼之軍,千里襲敵,難以保密,撲空事小,若有不慎,很有可能被各個擊破。二,保證這一計劃的順利實施,需有運籌全局的統(tǒng)帥以及強有力的指揮中樞,以便有效的調(diào)配各藩與邊將的行動。而建文帝長于深宮,未經(jīng)軍旅,威信不彰,又無良將帥才可用,顯然無法駕馭全局。三,這個計劃幾乎動員了所有沿邊諸軍,而北騎南下,原本趨利,有利則進,無利則退,更兼機動作戰(zhàn),飄忽不定。作為防御計劃而言,明廷動用兵力過于龐大,全攻全守,雖為積極,并非實用,恐勞軍糜食,得不償失。 以后,明成祖以燕藩起兵靖難,遷都北京之后,天子駕重而御輕,明朝遂成擎裘之勢,此舉雖有利于控制北方,但首都畢竟在國境線邊緣,戰(zhàn)略位置過于靠前。尤其是永樂帝將大寧送與蒙古兀良哈部后,開平失去犄角之勢,孤懸于塞外,一旦有警,難以固守。成祖為肅清沙漠,改積極防御為主動出擊,調(diào)精兵勁旅于九邊,傾其國力,先后五次遠征漠北,打擊北元殘余勢力,意圖削弱蒙古各部,防患于未然。明成祖的這種“以攻為守”的國防策略,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斧頭”戰(zhàn)略,在潛在對手沒有形成威脅之前,突然一斧子劈將下去,以重兵掏其心腹,予以沉重打擊,使其常懷恐懼,無法安寧,以防止其成勢坐大。 另外,后人對明成祖將大寧故地贈與兀良哈,多持批評意見,認為大寧、東勝兩衛(wèi)內(nèi)遷,開平、興和孤懸于外,九邊外圍喪失依托,是自撤藩籬之舉,這直接導致了明中后期邊防之患,屬于戰(zhàn)略失策。此論雖說不無道理,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明成祖命寧王內(nèi)遷,其背后的政治背景姑且不論,將大寧贈與兀良哈,約其為外藩的籠絡政策也可以不談。單從軍事角度去看,塞外開平、興和、大寧、東勝四鎮(zhèn),雖為壩上第一道防線,但是地勢開闊,無險要可憑,無邊墻可依,北騎朝發(fā)夕至,四面圍攻,阻斷外援,明朝不發(fā)兵相救,則無法固守;發(fā)兵相救,則有可能被敵所趁。因此,明成祖即使不把大寧送與兀良哈,隨著明朝中后期,整體軍事力量的下降,塞外四鎮(zhèn)也難以保全?,F(xiàn)在看來,明成祖將大寧之地贈與兀良哈是經(jīng)過一番考慮的,寧王就藩大寧,麾下多精兵驍騎,所處塞外之地,一旦勾結(jié)北元問鼎神器,中原恐不能制。永樂帝以靖難起家,深恐后世再有靖難之事。在朱棣看來,大寧內(nèi)遷,其利有三:一可削弱寧藩,消除隱患;二可履行諾言,取信于外;三可籠絡兀良哈部,起到分化北元的目的。永樂帝的國防戰(zhàn)略實為:對人不對地,不計較塞外一城一地之得失,注重打擊分化漠北各部的有生力量,從而確保明朝在軍事上的絕對優(yōu)勢與戰(zhàn)略主動權(quán)。這其實是一種“先發(fā)制人”的遏制性戰(zhàn)略。 永樂帝共五次大舉出塞,每次動員全國之力,所率馬步火器諸軍五十余萬,配有龐大的輜重部隊,對漠北實施深遠突擊,每次歷時五個月,兵鋒直至斡難河(今蒙古國鄂嫩河)與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前三次,戰(zhàn)果頗豐,后兩次無功而返。宣德帝即位后,雖然繼承了祖父的積極防御的戰(zhàn)略思想,但是放棄了遠征漠北的計劃,宣德三次巡邊,實際上是將“積極的遏制戰(zhàn)略”調(diào)整為“有效的嚇阻戰(zhàn)略”。 從永樂五蕩邊塵,到宣德三巡北境。在四十年的時間里,明朝皇帝共八次御駕親征,征討漠北,雖然成效各不相同,但是可以看出這段時間,明王朝憑借強大的國力,更兼士馬雄盛,火器精良,其國防戰(zhàn)略極具進攻性。 歷史總有慣性的一面,統(tǒng)治者的戰(zhàn)略決策有時也被以往的慣性思維所左右。明王朝自1368年北伐中原以來,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掌握著對蒙古人的軍事優(yōu)勢。從來都是明朝主動出擊,很少有被動挨打的時候。這種以往的軍事優(yōu)越感,在明朝統(tǒng)治者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如今瓦喇居然主動犯邊,挑釁天庭,這在明朝皇帝看來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在如此情況下,紫禁城的主人朱祁鎮(zhèn)與他思想上的“導師”王公公,其內(nèi)心深處的惱怒是不難想象的,“御駕親征”似乎也就成了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了。不過這種盛怒之下做出的決定,應該說是對明王朝以往“以攻為守”的國防戰(zhàn)略的一種傳承,御駕親征本身無所謂對錯,問題是如果在軍事操作,戰(zhàn)役組織與后勤補給上沒有做好,那就有可能釀成一場真正的軍事災難。 土木之變一個月之后,整個戰(zhàn)場仍然慘不忍睹。 九月十二日,提督居庸關(guān)都指揮同知楊俊上報兵部:近日在土木拾到所遺軍器,計盔6000頂,甲5080頂,神槍1100余支,神銃600支,火藥18桶。 九月十三日,宣府總兵昌平伯楊洪又報知兵部:于土木拾到盔3800余頂,甲120余領(lǐng),圓牌290余面,神銃2200余把,火箭44000余枝,神機火炮800門。 朱祁鎮(zhèn)所率的50萬大軍是明朝京營的所有精銳,就這樣窩窩囊囊的斷送于瓦剌之手,而也先所率的瓦剌騎兵總數(shù)也不過2萬人。50萬大軍敗于2萬人之手,中國戰(zhàn)爭史上除了“淝水之戰(zhàn)”之外,還不曾有過這樣的戰(zhàn)例。最糟糕的是明朝皇帝也被瓦剌人俘虜,消息傳來,舉國震驚,沒有什麼新聞比這更具爆炸性,從官員到老百姓,大家憂心忡忡地議論著,史稱“英宗北狩”。這是明王朝建國八十一年以來,從沒有過的一次恥辱。隨著土木戰(zhàn)場上的一片狼藉,長達十四年的正統(tǒng)時代,也在此嘎然而止了。 北京的秋天應該是最美的季節(jié),而“土木之變”后的京城,朝野上下,忐忑不安,那出自草原的戰(zhàn)爭狂飆即將席卷而來。土木慘敗的次日,皇帝被俘的確鑿消息自西長安門悄然傳入皇宮。第二天京師戒嚴,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淅瀝拉拉的秋雨侵襲京城,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絲寒意,更預示了一個多事之秋。 也許1449年的中秋節(jié)注定不會花好月圓,也許這個叫土木堡的小鎮(zhèn)注定要被載入史冊。歷史也注定要在這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一切盡然如此的沉重。 五個世紀以來,有許多人憑吊過土木古戰(zhàn)場,其中不乏文人墨客,徘徊沉吟,吊古傷懷。也許除了詩文懷古之外,有人會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這次慘重的軍事失利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哪些人應該為這場悲劇負責?筆者試圖圍繞這些問題,去揭示這場軍事災難的本來面目。 第一章 六師無奈出京都 其實,說到整個事件的起因,就不得不提到王振這個人。 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王振,河北尉州人,早年在地方上當過幾任學官,永樂末年,自殘入宮。 此人入宮時,大概三十歲上下的樣子,且有家有子,擁有一定的社會經(jīng)驗,非涉世未深的小宦官可比。王振原本就是儒生出身,識文斷字,知書達理,且頗有城府,在明初宦官群體中算得上是佼佼者。 明宣宗在宮中設內(nèi)書堂,由王振來教諭宦官讀書,此后王振被宮人尊稱為“王先生”,這實際上為王振日后確立“中官領(lǐng)袖”的地位鋪平了道路。不久,明宣宗派王振贊襄東宮為局郎,侍奉小太子朱祁鎮(zhèn)讀書,在王振的精心照料與敦敦誘導之下,太子對他不僅感情深厚,而且敬畏有加。英宗即位之初,太皇太后掌權(quán),三楊輔政。王振在這段時間里不僅表現(xiàn)得非常收斂,而且樹立了一個“正派”老仆的形象。他勸諫幼帝,禮敬閣臣,為太后分憂,頗得人望。 正統(tǒng)七年(1441年)太皇太后病故,三楊也先后病歿退仕。王振為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自稱“周公輔成王”,蒙蔽天子,口含天憲,持寵自恣,殘害臣工,不覆上奏,在朝中被呼為“翁父”,日益專權(quán)驕橫閣臣皆不能制。在王振專權(quán)的這段時間,一大批宦官神氣洋洋,春風得意。明朝宦官勢力進入第一次膨脹期,氣焰之囂張為明朝立國七十年所未有。 北京西郊翠微山麓有一座法海寺,為正統(tǒng)四年(1438年)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李童所建。李童,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江西廬陵人。此人雖不如王振權(quán)勢熏天,但也是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景泰五朝之顯宦。他在永樂初年入選宮中,1421年明朝遷都后,李童來到北京。宣宗時,曾隨駕平定漢王高煦之亂,后又隨駕出喜峰口征討蒙古兀良哈部。在法海寺中李童的塑像竟然于羅漢塑在一起,供人參拜。明正統(tǒng)年間,宦官之囂張狂镠,由此可見一斑。 正當明朝內(nèi)部宦官勢力膨脹之時,北方的蒙古瓦喇部卻悄然崛起。正統(tǒng)九年(1444年)瓦喇勢力進入甘肅,并脅迫哈密衛(wèi)歸附。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瓦喇又控制了蒙古兀良哈部。至此,也先的勢力東至遼東女真,西至青海烏思藏及新疆畏兀,南面則與明朝接壤。也先對明朝表面尊順,暗中遣使以“貢馬”為名,虛報名額,濫討賞賜,并派細作沿進京路線,刺探明軍虛實。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喇使團至京,該使團二千人,卻偽稱三千人向明朝政府邀賞。王振指示禮部按使團實際人數(shù)給賞,并削減進貢馬匹價格的五分之四。也先借口明人違約失信,悍然于當年七月,分四路大舉進犯內(nèi)陸。 瓦喇東路軍,匯合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軍攻甘州;中路軍分為兩部,由也先與阿喇知院分別統(tǒng)率,直攻明朝邊防重鎮(zhèn),宣府、大同。 瓦喇中路軍勢如破竹,大同、宣府以外各邊防口岸紛紛陷落。大同參將吳浩戰(zhàn)死于貓兒莊。明朝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萬騎出擊,全軍覆沒。 明朝西起甘肅東至遼東,萬里九邊,全線告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