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與俗人只是意識力的不同,無所謂誰痛苦誰快樂,意識力高的哲人,看到了俗人沒有看到的美,同時也看到了俗人看不到的丑,所以其快樂度與痛苦度比俗人都高。有人說,哲人的苦比俗人的少,我不太贊同,只不過是被其更多的快爾抵掉了而已,而俗人比哲人意識力低,麻木一些,快樂少痛苦也少。哲人到了頂級,量變發(fā)生了質(zhì)變,把美與丑統(tǒng)一了,看透了,達到了更高一層次的麻木,痛苦與快樂感消失,對世俗的包容性特別大了,這就是精神世界的“神化“,哲人升為神了。升為神后的哲人是沒有孤獨感的,因為孤獨這個詞對“高級麻木“的神是沒有意義的。
哲人依然是人,孤獨只是人類的一種感情存在。
選擇,每個人都會做,而結(jié)果不同。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類的天然屬性。孤獨是因為排斥異己,健談是因為志同道合。
獨處之道 不外乎人心
心中有愛 則處處天堂
哲人與俗人只是意識力的不同,無所謂誰痛苦誰快樂,意識力高的哲人,看到了俗人沒有看到的美,同時也看到了俗人看不到的丑,所以其快樂度與痛苦度比俗人都高。有人說,哲人的苦比俗人的少,我不太贊同,只不過是被其更多的快爾抵掉了而已,而俗人比哲人意識力低,麻木一些,快樂少痛苦也少。哲人到了頂級,量變發(fā)生了質(zhì)變,把美與丑統(tǒng)一了,看透了,達到了更高一層次的麻木,痛苦與快樂感消失,對世俗的包容性特別大了,這就是精神世界的“神化“,哲人升為神了。升為神后的哲人是沒有孤獨感的,因為孤獨這個詞對“高級麻木“的神是沒有意義的。
哲人依然是人,孤獨只是人類的一種感情存在。
選擇,每個人都會做,而結(jié)果不同。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類的天然屬性。孤獨是因為排斥異己,健談是因為志同道合。
排除了思想的不同和表達的不同,依然只是人。不同的存在而已。
獨處的是心,是靈魂,是精神,而非肉體與現(xiàn)實,所以,獨處是一種狀態(tài)。然而痛苦與否那要取決于哲人自己,如果一切都看透,還有什么痛苦與歡笑呢,淡漠出世,低調(diào)做人。
人生有多種多樣,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歸結(jié)起來,也不外乎有二種;活得累和活得瀟灑。面對同一個客觀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為什么有的人活得極其艱難,有的人相對就活得輕松自在?其中除了天賦差異外,就是聰明人懂得調(diào)整個人與客觀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審時度勢,超然處世,順應(yīng)自然,這樣才有可能沖樊籠破撥去萬累。
在人生的曲折道路上,當(dāng)遇到難解的人生方程式的時候,明智的人就選擇“順其自然”,“靜觀其變”,因勢利導(dǎo)的做法。樂天知命。了解規(guī)律并尊重規(guī)律。規(guī)律是不可違背的,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尊重規(guī)律的經(jīng)驗之談。凡事看淡,看開,看遠,什么功名利祿,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終身為此,忙忙碌碌,巴巴結(jié)結(jié),實在活得累,不值得。
萬物有生有死,這是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對生和死的態(tài)度,形成了每個人的生死觀,生死觀是一個人世界觀的重要內(nèi)容,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有什么樣的處世哲學(xué);生活態(tài)度。生和死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人的生和死是不可避免的,就象白天和黑夜一樣平常,“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個人的降生是依循著自然界的運動而生,一個人的死亡也只是事物轉(zhuǎn)化的結(jié)果;生若浮游天地之間,死若休息于宇宙懷抱,一切都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生也好,死也罷,平平常常,沒有什么可怕的。
從根上說:“人”最初本來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連生命的氣息也沒有。“人”僅僅是夾雜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的狀態(tài)中,而后才有了生命氣息;這種氣息變成形體,形體再度就有了生命,現(xiàn)在又變?yōu)樗?。這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循環(huán)運行一樣。“人”死了是很平靜地躺在宇宙這間巨大的居室里,沒有徹悟生命的本質(zhì)了。
“人既然已經(jīng)死了,就等于回歸了宇宙自然之中,暴尸或深葬,為鳥啄,為蟻食,反正都一樣,何必那么在意?承認生命的自然屬性,當(dāng)生則生,不當(dāng)生則不生。生則好好生活,死則超然以對。生命遏不住,死神更難扼,何況從宏觀上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是人類的新陳代謝。有新新陳代謝,歷史長河才源遠流長。
人的生死有時就是“有定數(shù)”應(yīng)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順其自然,就是在大勢已去時,想得開,不能鉆牛角尖,特別是對少年夭折,中年短命,突然變故,死于非命的打擊,要尋找平衡就得這樣想,才能解脫。不然你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眼前的現(xiàn)實,最終死而不能復(fù)生,活人總要活下去,一切悲觀消極都無濟于事。
生命是寶貴的,短暫的,重生樂生,在有限的生命歲月,創(chuàng)造更多更高的人生價值,使生命更有意義,不枉來世上走一趟。世間的事情永遠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也許正因為這樣,才會有人一輩子都去追求完美的東西。歌德有句名言:“生活在理想的世界,就要把不能的東西當(dāng)作仿佛是可能的東西來處理。”是的,既然活著,就應(yīng)該好好歌唱,活著就應(yīng)該笑,因為只有笑,在是苦難最好的歸宿。“笑對生活”就是樂生重生。“順其自然”,追求高,看得透,想得開,活得既設(shè)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證(尋求證據(jù),求得證實)。求實(講求實際)。求同存異。求全責(zé)備。求賢若渴。實事求是。
懇請,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醫(yī)。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過于求。
求,在這里是強求;得在這里是得到。
人有欲望,欲望只知道求,不知道順應(yīng)自然法則,所以欲望時常在有意無意之中,逼迫人去強求一些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人的欲望,由簡至繁,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卻由惡向善。所以毒販成了一萬富翁也要做善事求善果。
求為得到。
得:(詞典解釋略,網(wǎng)速太慢找不到)
得到有其一其二;
其一:
得到,為緣起;失去,為緣滅。
人者,有生有死;緣者,有起有滅。
其二:
得到,也有其機會成本。
在我面前有兩條道路,我選了其中一條走下去,則失去走另一條的機會。
所以,有得必有失。
求與得的關(guān)系:
人,缺啥補啥,缺鋅補鋅,缺蓋補蓋。
所以,缺什么,則求什么。
求為得到;
若求到,則心滿;心滿,則另有它求;永不停息,不死不滅。
若求不到,則心煩;心煩,則意亂;意亂,則喪失本性;
最終!
要么痛不欲生(大部分人在一般事物求不到的時候,短時間會痛不欲生,喪失斗志,借酒消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逐漸模糊,感覺逐漸麻木,則成歷史,被淡忘)。
要么自行了斷(多數(shù)人有過想法,少部分人付諸行動)。
無所求
無所求,則無所失;
無所求,則無不所求;
所以求的道還在此!
論道
老大師曾提出過 “天道自然,人道無為”一說
天道 有—個特點:“不言”。天道廣大無邊,囊括—切,但它“不言”,不需爭斗,不管親疏,大公無私。
人道 中心在于“無為”。“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勉強去做。爭可爭,執(zhí)可執(zhí),放需放,留需留。
神即道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摘 自 約 翰 福 音)
道法自然
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間的關(guān)系,是人們處事必須遵循的原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大師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種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間的聯(lián)系之后,所作出的論斷。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人受大地的承載之恩,所以其行為應(yīng)該效法大地;而大地又受天的覆蓋,因此大地應(yīng)時時刻刻效法天的法則而運行;然而,“道”又是天的依歸,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則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萬物之母,其性是無為的,其發(fā)展變化是自然而然的,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為,因此說“道法自然”。實際上“自然”是“道”的自性,“道”本來就是自然無為的。
如來實際意義為: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jīng)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圣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就錯了。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并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來時是小佛 無法言 無法記憶 有欲望卻無知
去時是大佛 無需言 無需回憶 無欲望卻自知
我的解釋是錯 因為禪不可說 一說就錯
算是一種聲音 在禪機周圍回旋 希望能嗅到一絲禪義
通俗一下:人亦可為神(潛臺詞) 神的生活處事法則就是天道(神即道) 所以當(dāng)人成為神的時候(潛臺詞) 則道與法的規(guī)律 自然存于心中(道法自然) 如何讓人成為神?(潛臺詞) 像佛祖一樣(潛臺詞)修身養(yǎng)性 求知悟道(如來) 即可!
再進一步通俗一下
每一個都可以達到作為人的最高境界 那就是神人
神的生存法則就是天道
只要大家修善心 結(jié)善緣 種善因
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求知悟道 修身養(yǎng)性的心
那么人成為神就不是一句空話
當(dāng)那一天到來 道與法的規(guī)律 自然生長出人的心中
而你我之心則就是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