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區(qū)橋林中學語文組 一、《趙襄主學御》 趙襄主學御于王子期①,俄而與子期逐②,三易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睂υ唬骸靶g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④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今君后則欲速臣,先則恐逮于臣。夫誘⑤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p> 導讀:王子期教趙襄主學御,特別指出:“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逼鋵嵨覀冏鋈魏问虑榻匀绱耍褙炞?,目標明確。 注釋:①趙襄主:趙襄子。御:駕車。王子期:古時善于駕車的人。②逐:追趕,這里指駕車賽馬。③易:更換。后:方位名詞做動詞,落后。④調:諧調。⑤誘:引導。⑥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趙襄主學御于王子期( ?。?nbsp; 2、術未盡也( ) 3、先則恐逮于臣( ) 4、夫誘道爭遠( ?。?/p> 二、翻譯 1、術已盡,用之則過也 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追速致遠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調于馬? 你認為趙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贊成王子期的看法嗎?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蹦司颌鄣?,遂得水。 導讀:自然萬物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學習,則萬物可為我所用,為人類造福。 注釋:①管仲、隰(xī )朋:皆齊桓公時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yè)。孤竹:古國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歸途。③掘:挖。 解釋加點的詞 春往而冬反( ) 迷惑失道( ) 遂得水( ) 翻譯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p> 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文中故事是成語 的來歷,現(xiàn)比喻 參考答案: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一) (一)、趙襄主學御 全文譯文:趙襄主向王子期學習駕車,學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駕車比賽,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說:“你教我駕車,沒把技術全教給我。”王子期回答說:“技術是全教給你了,但你在使用時出了錯誤。凡是駕車賽馬,最要緊的是馬套在車上舒適安順,人的精神和馬相諧調,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達遠方的目的地?,F(xiàn)在您落后時想趕上我,領先時又怕被我趕上。實際上趕馬上路,遠途競賽,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論領先還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怎么和馬相諧調呢?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1、.向 2、窮盡 3、被 4、發(fā)語詞 二、1、技術已經(jīng)全教給你了,(但你)在使用時出了錯。 2、人的精神和馬相諧調,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達遠方的目的地。 3、而不論領先還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還怎么和馬相諧調呢? 三、駕車講究人的精神和馬相諧調,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趙襄主卻將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贊成。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 ?。ǘ⒗像R識途 全文譯文: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去征伐孤竹國,春天出發(fā),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歸途。管仲說:“老馬的智慧能夠利用?!庇谑欠砰_老馬,隊伍跟在后面,終于找到了歸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蟻窩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會有水?!庇谑前创送诰颍徽业搅怂?。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p> 2、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馬識途 有經(jīng)驗, 能帶領新手工作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二) 浦口區(qū)橋林中學語文組 一、《學者有四失》① 學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③,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釋: ①選自《禮記·學記》。②失:過失,缺點。③失則多:意思是,失之于學得過多。④止: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或失則多 (2)、然后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 (3)、或失則易 _______________ (4)、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中的“之”與其他三項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雖與之俱學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學而時習之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楊布打狗》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矣?” 注釋: ①緇衣:黑色的衣服。②猶是:像這樣。③使:假使。 閱讀訓練 1、下面加點的“之”用法與其他不同的一項是( ) A、楊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蓮,花之君子者也 D、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 (2)、衣緇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 (3)、子亦猶是也 3、翻譯句子。 (1)、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矣? 4、學習語文重在積累。請你寫出兩個含有“狗”的成語。 、 5、狗只認衣冠而不認人,這不足為怪。讀了本文后,你認為這則故事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參考譯文: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二) (一)、《學者有四失》 譯文:學習的人往往有四個方面的缺點,教育者必須知道(它)。人們學習,有的缺點是學得太多(而不去實踐),有的缺點是學得太少,有的缺點是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有的缺點是遇到困難就停止不前。這四種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們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補救其不足。做教師的,就是要發(fā)揚(他們)的長處,補救他們的缺點的啊。 1、(1)、有的人 (2)、補救 (3)、把……看輕 (4)、發(fā)揚 2、C 3、(1)學習的人往往有四個方面的缺點,教育者必須知道(它)。 (2)(教育者)知道了他們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補救其不足。 (3)做教師的,就是要發(fā)揚他們的長處,補救他們的缺點啊。 二、《楊布打狗》 譯文:楊朱的弟弟叫布,他穿著白色的衣服出門。天下雨了,他脫去白色的衣服,穿著黑色的衣服回家來。他家的狗不知道,沖上來對他狂叫。楊布很生氣,準備打狗。楊朱勸阻說:“請不要打它啦,你也會像它這樣。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來,難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嗎?” 1、B 2、(1)、動詞,穿;名詞,衣服 (2)、同“返”,回來 (3)、這樣 3、(1)、請不要打它啦,你也會像它這樣。 (2)、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來,難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嗎? 雞鳴狗盜 雞零狗碎 事物是千變萬化的,要想正確地認識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時的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質。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三) 浦口區(qū)橋林中學語文組 一、《魯人曹沫》①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②。曹沫為魯將,與齊戰(zhàn),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③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④而盟?;腹c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zhí)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⑤,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zhàn)所亡地,盡復予魯。 ①這里所選的是《史記》中《刺客列傳》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歡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東寧陽縣。④柯:齊邑,今山東陽谷縣阿城鎮(zhèn)。⑤快:快意。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乃獻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 (3)、曹沫三戰(zhàn)所亡地 (4)、欲倍其約 (5)、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 2、翻譯句子。 (1)、子將何欲? (2)、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 3、讀了此文后,你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刺客有了怎樣的認識? 二、《馬價十倍》① 有人賣駿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還③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④之費?!?/p>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⑤而馬價十倍。 注釋: ①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稇?zhàn)國策》,西漢末年劉向校正編訂。共三十三篇,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劉向,除編訂《戰(zhàn)國策》外,還編有《說苑》等書。②比:副詞,接連地。③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往見伯樂曰 (2)、愿子還而視之 (3)、去而顧之 (4)、伯樂乃還而視之 2、與“去而顧之”中的“去”的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C、.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D、黃鶴一去不復返 3、從下面選出與“去而顧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學而時習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貨色,而“名家”說好就認為好,人云亦云,這樣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虛推、崇拜對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譯文: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三) 一、《魯人曹沫》 譯文:曹沫,是魯國人,憑借勇力侍奉魯莊公。莊公喜好勇士,曹沫為魯國將軍,與齊國作戰(zhàn),三戰(zhàn)三敗。魯莊公害怕了,就獻上遂邑這塊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為將?! ↓R桓公答應和魯國在柯地會盟訂約?;腹c莊公已經(jīng)在壇上訂了盟約,曹沫手持匕首脅迫齊桓公,桓公左右沒有人敢動手,問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說:“齊國強魯國弱,而貴國侵犯魯國也太過分了?,F(xiàn)在魯國城墻塌壞就能壓到齊國國境上,大王一定要考慮考慮這件事!”桓公于是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說完話,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壇,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臉色不變,言辭從容如故?;腹笈?,要背棄自己的誓約,管仲說:“不可。貪圖小利來使自己快意,在諸侯中失去信義,失去各國的幫助,不如給它?!边@樣,桓公就割還了侵占的魯國領土,曹沫三次戰(zhàn)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還給了魯國。 1、(1)、來 (2)、在 (3)、失去 (4)、通“背”,違背 (5)答應 2、(1)、你想干什么? (2)、現(xiàn)在魯國城墻塌壞就能壓到齊國國境上,大王一定要考慮考慮這件事。 3、他們“為知己者死”的道德準則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二、《馬價十倍》 譯文:有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在市場上站著賣馬,結果沒有一個識馬的?! ∷叭グ菀姴畼?,說道:“我有一匹駿馬想要賣掉,可是接連三天在市場上站著賣,沒有人來問一聲,我希望您去圍著馬轉一圈看看,離開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一看,我愿意獻給您一早晨的費用。” 伯樂于是去市場上環(huán)繞著馬看了一圈,離開的時候又回頭來看了看,結果一天之中馬的價錢漲了十倍。 1.(1)、拜見 (2)、尊稱對方,您 (3)、回頭看 (4)、于是 2、A 3、B 4、不對。應該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四) 浦口區(qū)橋林中學語文組 一、《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③,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④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⑤不知類⑥也?!?/p> 注釋: ①選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遠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國去楚國的路途為遠。④惡:厭惡。⑤此之謂:這就叫做。⑥不知類:不知輕重主次。 1、下列句中,“則”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項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則如惡之 C.心不若人,則不知惡 D.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2、.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解釋。 (1)如有能信之者 (2)則不遠秦、楚之路 3、翻譯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 (2)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4、“此之謂不知類也”“此”指代什么?“不知類”應該怎樣理解? 二、《兩虎相斗,必有一傷》① 莊子②欲刺虎,館豎子③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北迩f子以為然,立須④之。有頃,兩虎果斗,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 注釋: ①選自《史記?張儀列傳》。②莊子:此指卞莊子,春秋時魯國的勇士。 ③館豎子:旅館的童仆。 ④須:等待。 1、解釋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1)兩虎方且食牛 (2)卞莊子以為然 (3)館豎子止之 (4)有頃,兩虎果斗 2、解釋句中加點的“之”。 (1)館豎子止之 (2)從傷而刺之 3、下列句中加點的“之”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輟耕之壟上 B、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C、從傷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譯句子。 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5、你想到的與這則故事意義相近的成語是 。 這則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從人和動物兩個角度來回答)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四)參考答案: 一、《屈而不信》 1、C(C項中的“則”當“竟然,卻”講;A.B.D.項中的“則”當“就”講。) 2、①“信”是使動用法,使……伸直。 ②“遠”是意動用法,以……為遠, 3、(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這個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為遠(而去求治),這為的是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就知道厭惡它;內心不如別人,竟不知道厭惡(它),這就叫做不知輕重主次。4、“此”指代“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安恢悺钡囊馑际恰安恢p重主次”。 譯文:孟子說:“現(xiàn)在有(個人),(他的)無名指彎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礙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這個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為遠(而去求治),這為的是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一個)手指頭不如別人,就知道厭惡它;內心不如別人,竟不知道厭惡(它),這就叫做不知輕重主次?!?/p> 二、《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1、①正②代詞,“這樣”;③阻止④過了一會兒2、①代詞,代莊子②代詞,代老虎3、AD.(AD.動詞,到,赴;B.助詞,的;C.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4、從受傷的老虎下手刺殺,一下子便會得到刺殺兩虎的名聲。5、提示: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蓮娜?莊子)的角度亦可從動物(老虎)的角度回答。如:人要善于動腦,力爭做事,一舉兩得,事半功倍;人與人之間、動物之間都要相互團結,相互依存,否則就難以長久生存。 譯文:卞莊子要刺殺老虎。旅館的童仆勸阻他,說:“兩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吃得香甜時一定要爭起來。一爭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會大的受傷,小的被咬死。從受傷的老虎下手刺殺,一下子便會得到刺殺雙虎的名聲?!北迩f子以為這話對,就站著等待它們。過了一會兒,兩只老虎果然斗了起來,大的受傷,小的被咬死。卞莊子就從受傷的老虎下手刺殺,一下子果然獲得殺雙虎的功效。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六) 浦口區(qū)橋林中學語文組 一、《請君入甕》① 周興與丘神勣通謀,太后命來俊臣鞫②之。俊臣與興方推事③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⑤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導讀〕:本文寫的是來俊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及周興作法自斃的故事。 〔注釋〕:①甕(wèng):大壇子。②鞫(jū ):審訊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燒烤。⑤內狀:宮內遞出的狀辭。推:追究,檢舉。 一、解釋加點的詞。 1、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 2、囚多不承 3、當為何法 4、因起謂興曰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之”。 1、太后命來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譯下列句子。 1、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 四、來俊臣請周興入甕,是采用了 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 戲③,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兒可得全不⑤?”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⑥。 〔導讀〕:八九歲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難時毫不驚恐,很是了不起。說明孩兒的明理聰明,也反映了封建社會中株連迫害的罪惡。 〔注釋〕: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觸怒曹操,坐棄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內外非常驚恐。中外,指朝廷內外。③二兒故琢釘戲:兩個兒子仍然在玩琢釘游戲。琢釘,古時一種兒童游戲。④罪止于身:罪責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屬。⑤二兒可得全不:這兩個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們生命?⑥亦收至:捕他們的人也到來了。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兒可得全不 4、尋亦收至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2、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 三、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并說明它的比喻義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六)參考答案: 一、《請君入甕》 周興和丘神勣合伙謀反,太后讓來俊臣來審訊他。來俊臣趁著跟周興一邊吃飯一邊研究事情的當口,對周興說:“犯人大多不肯招供,應當采取什么辦法?”周興說:“這很容易,拿一個大壇子,用炭火在周圍烤,讓犯人進到里邊,什么事敢不承認!”“來俊臣于是找來一個大壇子,按周興的方法周圍升起炭火,站起來對周興說:“宮內有人遞出狀辭檢舉你謀反,請兄進到這大壇子里去吧!”周興驚恐萬狀,連忙叩頭認罪。 一、1、正在,正當 2、承認 3、應當 4、于是,就 二、1、代詞,代周興 2、代詞,代囚犯 三、l、周興說:“這很容易!拿一個大壇子,用炭火在周圍烤,讓犯人進到里邊,什么事敢不承認!” 2.于是站起來對周興說:“宮中有人遞出狀辭檢舉你,請你進到這大壇子里去吧!” 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內外非常驚恐。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兒子還和原來一樣在玩琢釘游戲,一點害怕的樣子都沒有??兹趯κ拐哒f:“希望罪責僅限于自己一身,兩個兒子可以保全性命嗎?”他的兒子從容地進言說:“父親難道見過傾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不碎的鳥蛋嗎?”不一會兒逮捕他們的人也到來了。 一、1、逮捕 2、希望 3、同“否” 4、不久 二、1、父親難道見到過傾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不碎的鳥蛋嗎? 2、兩個兒子仍然在玩琢釘游戲,一點害怕的樣子都沒有。 三、覆巢無完卵。比喻整體遭殃,個體不能幸免。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五) 浦口區(qū)橋林中學語文組 一、《床頭捉刀人》 魏武將見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頭④。既畢⑤,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蔽何渎勚窔⒋耸?。 [導讀]: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識英雄,決非平凡之才。曹操當機立斷派人追殺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釋]:①魏武將見匈奴使:曹操將要接見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數(shù)民族。②雄遠國:威震遠國。③崔季珪: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據(jù)說長得很有威儀。④帝自捉刀立床頭:床,古時一種坐具,不是臥具。⑤既畢:指接見完畢。⑥雅望非常:高雅的風采很不一般。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 ) 2、使崔季珪代( ) 3、帝自捉刀立床頭( ) 4、魏王何如( ) 5、然床頭捉刀人 ( ) 6、魏武聞之( ) 二、填空 “魏武將見匈奴使”的“使”,詞性為 ,解釋為 ; “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詞性為 ,解釋為________ 。 三、翻譯句子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四、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但曹操卻是氣度非凡。說明曹操雖“形陋”,但英雄氣質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你對曹操的看法是怎樣的? 二、《太宗罷朝》 大宗曾罷朝①,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后②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征,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焙笸硕叱⒂谕ィ垠@曰:“皇后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備數(shù)后宮,安敢不賀?” [導讀]: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魏征正言直諫很多。盡管如此,也經(jīng)常會觸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時,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賀,也算是獨具卓識之人。 [注釋]:①太宗曾罷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時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罷朝,指因生氣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長孫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謚文德,故稱。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見被反對而窩火。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會殺此田舍漢( ) 2、誰觸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4、皇后何為若是( ) 5、豈過魏征( ) 6、安敢不賀( ) 二、翻譯 1、豈過魏徵,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備數(shù)后宮,安敢不賀? 三、用“‖”標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讀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請你談一談。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五)參考答案: 一、《床頭捉刀人》 譯文:曹操將要接見匈奴使臣,認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遠國,便讓崔季珪代替,自己握著刀在床邊侍立。接見完畢,派間諜問使臣:“魏王這人怎樣?”匈奴使臣回答說:“魏王高雅的風采很不一般,但是床頭握刀的人,這才是一個英雄?!蔽何涞勐牭竭@些,派人追殺了這位使臣。 答案: 一、l、認為 2、代替 3、握 4、怎樣 5、但是 6、代詞,這句話 二、名詞 使者; 動詞 讓 三、譯:魏王高雅的風采很不一般,但是床頭握刀的人,才是一個英雄。 四、言之有理即可。 二、《太宗罷朝》 譯文: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時中途散了朝,發(fā)怒說:“定要殺掉這個莊稼漢!”長孫皇后問:“誰冒犯了您?”太宗說:“難道有超過魏徵的嗎?經(jīng)常在朝廷上同我爭辯,使我難堪不痛快?!遍L孫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時的禮服,戴上風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驚地說:“皇后為什么這樣?”長孫皇后回答:“我聽說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誠。現(xiàn)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宮充數(shù),怎敢不為您祝賀呢?” 譯文: 一、1、定要 2、觸犯 3、穿戴 4.這樣 5、難道 6、怎么 二、1、難道有超過魏徵的嗎?經(jīng)常在朝廷上同我爭辯,使我難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宮充數(shù),怎敢不為您祝賀呢? 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言之有理即可。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七) 浦口區(qū)橋林中學語文組 一、樂以天下,憂以天下①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②,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③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④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⑤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⑥天下,憂以天下;然⑦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①選自《孟子?梁惠王下》②雪宮:齊宣王玩樂的郊外別墅。③對:回答。④非其上:即以其上為非,認為他們的統(tǒng)治不對。⑤民上:人民的統(tǒng)治者。⑥以:介詞,相當于“把”。 ⑦然:這樣,代詞。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賢者亦有此樂乎 ?、跇访裰畼氛?/p> ③然而不王者 ④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 2、下列“以”字與“樂以天下”中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C、策之不以其道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與“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A、何陋之有 B、子何恃而往 C、甚矣,汝之不惠 D、吾誰與歸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從文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張統(tǒng)治者應___________,“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被升華為 二、為者常成,行者常至① 梁丘據(jù)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②矣!”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③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于人也。常為而不置④,常行而不休者,故⑤難及也?” 注釋:①選自《晏子春秋?內雜下》。②夫子:先生,對尊長的敬稱。③常:一定。④置:棄置,放棄。⑤故:通“胡”,何,什么 1、解釋下列句中真,,及”字的意義。 ①故難及也 ②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③若有作奸犯及翠為忠善者 ④不及汪倫送我情 2、翻譯句子。 ①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②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難及也? 3、晏子認為怎樣才能容易的達到目的?(請用原文中的句子來回答) 4、這則小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示?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七):答案 一、《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1、 ①享樂 ②以…為樂 ③稱王 ④轉折,卻 2、B 3、C 4、①作為人民的統(tǒng)治者卻不能與人民共同享樂,也是不對的。 ②這樣做了卻不能統(tǒng)治天下的,從來沒有過啊。 5、與民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齊宜王在雪宮里接見孟子,說:“你們這些賢人也有這樣的享受嗎?” 孟子回答說:“有啊。(您的這種享受)人們得不到,那么就要責怪他們的統(tǒng)治者了。因為得不到(享受)而責怪統(tǒng)治者,是不對的;(但是)作為人民的統(tǒng)治者卻不能與人民共同享樂,也是不對的。把老百姓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的,老百姓也會把他的快樂當作是自己的快樂;把老百姓的憂愁當作自己的憂愁的,老百姓也會把他的憂愁當作啟己的憂愁。把天下人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把天下人的憂愁當做自己的憂愁,這樣做了卻不能統(tǒng)治天下的,從來沒有過啊。” 二、《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1、 ①達到 ②到,至 ③和,與 ④如,比得上 2、①(無論多么難做的事)總去做,就一定能做成;(無論多么遙遠的路)總是走,就一定能到達。 ②(只要你)總去努力而不中斷,總是前進而不休止,還有什么難以達到的呢?” 3、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 4、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最終會得到成功。 譯文:梁丘據(jù)對晏子說:“我到死也趕不上您了!”晏子說:“我聽說:(無論怎么難作的事)總去做,就一定能做成;(無論多么遙遠的路)總是走,就一定能到達。我并沒有比別人兩樣的(地方)。(只要你)總去努力而不中斷,總是前進而不休止,還有什么難以達到的呢?” 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 文言文閱讀練習(一)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p> 其后夫自損抑⑦。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⑧。晏子薦以為大夫。 注釋:①御:馬夫。 ②駟馬:四匹馬拉的車。 ③去:離開,這里指離婚。 ④相:擔任國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東西。⑥自下:謙虛。⑦自損抑:克制自己,保持謙卑。⑧對:回答。 1.解釋下列短語。(1)意氣揚揚: (2)名顯諸侯: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晏子是古代名相,結合選段,用自己的話說說他選用人才的有何標準。 答案:1.(1)趾高氣揚,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諸侯各國都有很大的名聲。2.今天我看他出門,雖然志向遠大,深謀遠慮,卻總是顯出自己很謙虛的樣子。 3、晏子的標準則是:有了缺點能虛心接受意見,并及時加以改正。 (二) 孝公①既用衛(wèi)鞅②,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個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印L泳靡膊豢墒┬绦唐涓倒域埙簪芷鋷煿珜O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 (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注釋:①孝公:秦孝公。②衛(wèi)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種肉刑。 11.與文中“將法太子”的“將”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 ) A.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詠雪》) B.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C.曉霧將歇,猿鳥亂鳴(《答謝中書書》) D.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12.給文中畫曲線的句子用“/”斷句。(2分)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師 公 孫賈 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直線的句子。(2分) 14.從本文看,衛(wèi)鞅變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 答案:8.(1)到、靠近(2)的 (2分。每小題1分) 9.(1)窮盡、完結(2)貧窮(窮困) (2分。每小題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為山水之景而醉,為 滁人歡樂而醉,為宴會的豐盛而醉,為宴會中賓客的歡樂而醉)(2分) 11.C(2分) 1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2 分。畫對后3處得2分,畫對后3處中的2處得1分,畫對后3處中的1處不得分) 13.百姓認為(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有人敢移動(它)。(2分。全句連貫、順暢得1 分,“怪”字翻譯正確得1分) 14.取信于民。(1分。寫“講求誠信、違法必究、執(zhí)法嚴明、效果明顯”等均可) 觀 月(有刪改) ◆張孝祥 ①月極明于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裼嘀谓鹕扯眩?),其具是四美者與? ②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云,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huán)之水,近者猶數(shù)百里。余系船其下,盡卻(2)童隸(3)而登焉。沙之色正黃(4),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臺、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于是為備。書以為金沙堆觀月記。 注釋:(1)金沙堆:在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是由湖沙堆積而成的小島。(2)盡卻:全部退去。(3)童隸:書僮仆役。(4)正黃:純黃。 6.寫出“天無纖云,月白如晝”的大意。 7.解釋文中加點的“宜”和“是”的意思。 8.作者所說的“四美”具體指什么?請用第②段中的原話回答。 9.文中有一個四字詞與“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請寫出這個詞。 答案:6、天上沒有一點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晝 7、宜:適合 是:此 、這 8、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 9、八月之望 [甲]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博學審③問,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⑥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狈蛞钥鬃又?,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⑥乎? (節(jié)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注解]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③[審]詳細。④[庶幾]差不多。⑤[子羔、原憲]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戶 B.故余雖愚 雖有子羔、原憲之賢 C.俯身傾耳以請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賢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窮僻之域 C.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D.若既不出戶 10、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從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2分) (1)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 (2)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11、甲乙兩段文字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這兩段文字所說的道理,其共同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有哪些? (2分) 答案:8、B 9、A有時 B地方區(qū)域等 C交往 D門 10、(1)曾經(jīng)跑到百里之外,追隨本鄉(xiāng)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長者,拿著經(jīng)書向他討教。(2)一個人做學問,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進步,那就會每天退步。 11、共同之處:①要勤勉好學,②做學問要與人研討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討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處:甲文①從為學之難的角度說勤勉,②也談了尊師之道;乙文①談“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②要認真鉆研獨立思考,③要出門學習生活(或開闊眼界)(不同點各講出一點即可得滿分) (三) 羆(①) 說 柳宗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羆。羆之狀,被發(fā)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為百獸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罌火(④),而即之山。為鹿嗚以感其類,伺其至,發(fā)火而射之。貙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捽(⑤)搏(⑥) 挽(⑦) 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注釋 】: ①羆:獸名,又名馬熊或人熊。② 貙(chū ) :獸名,形狀像狐貍而形體較大的一種虎屬猛獸。③ 寂寂:悄悄地。④ 罌火:用瓶子裝著火。嬰,一種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zuó):楸住。⑥搏:搏擊。⑦ 挽:拿來。 14.用“ / ”給下面的文字斷句(斷3 處). ( 3 分) 貙 走 而 虎 至 愈 恐 則 又 為 羆 虎 亦 亡 去。 15.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 、羆之狀,被發(fā)人立(通“披”) ( 2 分) B、為鹿鳴以感其類(感動) C 、伺其至,發(fā)火而射之(點燃) D、貙聞其鹿也,趨而至(快步行走) 16、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3 分) 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 意思: 17、這篇短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 分) 答案:9 、“數(shù)重圍”、“殘兵千騎” “獨(領)” 10 、“碎”、“獨” 兩字刻畫了-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出生入死、驍勇無比的悲壯英雄形象。 (二)( 10 分) 11、① 偏愛 ② 指責 ③(受)蒙蔽 ④ 使……聽到;傳 12 、一年以后,即使想要進諫,也受什么可說的了。 13 、鄒忌采用設喻說理的方法,言辭委婉地進行勸說,既不失對齊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啟發(fā),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見。 (三)( 10 分) 14 .走而虎至 / 愈恐 / 則又為羆虎亦亡去。 15 、B 16、那人害怕了,就模擬老虎吼叫的聲音來嚇唬貙。 17、:人要立足社會,靠的是真才實學;如果一味依賴外在力量,反而會害了自己。(或:諷刺了社會上那些不學無術、缺少真本領的人;這種人雖然能依靠欺騙手段蒙混一時,但在緊要關頭,難免原形畢露,以致害了自己。)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華亭人。其父文榮,游楚客死歸州官舍矣。芳容十四歲,祖父母相繼死,臨終撫芳容嘆曰:“安得汝為尋親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負骨歸葬之念。芳容自顧年已及壯,可跋涉險阻,乃自奮曰:“天下豈有無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廟曰:“此去不父骨,誓不歸矣?!?/p>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風霜雨露中,寒燠(燠:讀yù,熱)失度,饑飽無時。投止旅店,頭暈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見芳容病狀,懼不敢留,欲徙置鄰廟。芳容乃曰:“吾病雖劇,心實了然,藥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當告以故?!蔽磶桌镎?,聞言色動,邀醫(yī)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蝻L雨驟至,往往淋漓達旦?;虺嗄_行山蹊中,踵決膚裂,流血不已。終至歸州,賴老役指迷,獲父骸。 芳容負骨登舟,半月余竟達里門。葬父于祖墓旁,得報祖父母遺命于地下。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芳容泣而志之 (2)藥之可以即愈 (3)且吾有大事未了 (4)聞言色動 9.下列句中的“于”與“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告之于帝 B、賢于材人遠矣 C、倉鷹擊于殿上 D、萬鐘于我何加焉 10.翻譯下列句子。(3分) (1)天下豈有無父之人哉?。?分) (2)為吾招里正,當告以故。(2分) 11.全文表現(xiàn)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答案:8.(4分) (1)記:記住 (2)給……吃藥 ; 吃藥;用藥治 (3)結束;完;了結 (4)臉色;神色;面色 9.(2分)C 10.(3分)(1)(1分)天下哪里(難道)有沒有父親的人呢(嗎)?(得分點:豈) (2)(2分)替我叫來(招呼)里正,(我)到時候(或:當面)把原因告訴他。(得分點:為:“當告以故”句式)(句子翻譯基本通順,看得分點) 11.(2分)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堅強,一諾千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