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劉京海
關(guān)于教育的本質(zhì),自然有許多專家、教授有權(quán)威的解釋 。然而我認為,任何理論的闡述,在離開實踐離開真切的體驗前,總是那樣的蒼白。我對教育本質(zhì)一直在思考,用我的經(jīng)歷,用我的腦子,我覺得這是一個必須思考清楚的重要問題 。也許值得我們從事教育的實踐工作者,花費一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 。有人說教育就是把本來“傻”的人教得聰明。我想來想去,覺得不妥 。“傻”與“聰明”本來就與先天有直接的關(guān)系 。教育能從根本上改變?nèi)说南忍斓谋詥幔课幢啬苻k到 。有人說教育能塑造真 、善 、美的人 。愿望當然是好的,可是人能像大工業(yè)產(chǎn)品那樣成批地塑造嗎?不可能,而且即使可以成為現(xiàn)實,那也太可怕了。一模一樣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一模一樣的思維,......這樣的社會還了得!人當然生來有的比較聰明,有的比較“傻”,從正常人的角度,這些智力上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 。難道說,我們無法改變這個先天的稟賦,就不要教育了嗎?當然不是。在我看來,教育的本質(zhì)正在于如何把人的天賦激活,成為現(xiàn)實,成為未來的現(xiàn)實 。教育要讓本來聰明的學生所具有的聰明才智激活,展現(xiàn),發(fā)展。教育同樣也應該讓本來“傻”的學生所具有的聰明才智激活,展現(xiàn)出來,成為現(xiàn)實,并且獲得發(fā)展 。誰能說“傻”是絕對的呢?誰能說“傻”的外象里面就沒有聰明才智呢?同樣,誰又能說本來聰明的學生就只有這點聰明呢?在聰明的背后,難道就沒有更多的聰明還沒有顯露,沒有發(fā)展,沒有成為現(xiàn)實的聰明?那么教育如何才能讓“傻”變得聰明,讓聰明的人更聰明?我發(fā)現(xiàn)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信,十分的自信 。相反,不成功者中則少見自信,多見自卑。自信者,永不言敗,哪怕似乎到了絕路,也終能絕處逢生,開拓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天地,反之,自卑者,哪怕為他創(chuàng)造了條件,搭設(shè)舞臺,也會畏畏縮縮,不能理直氣壯,不能走出卑微。這如同聰明的學生與“傻”的學生一樣,前者多一點自信,后者多了點自卑。那么難道自信與自卑是天生的嗎?其實一年級新生進學校的時候都是高高興興 、興高采烈的,教育部作了調(diào)查,到小學四年級只有70%的孩子喜歡讀書,到了九年義務(wù)教育的九年級70%的學生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不想讀書了。九年義務(wù)教育的結(jié)果使多數(shù)學生自卑 、自我缺失,而消極的自我正是人格不健康的重要標志,是孩子學習積極性消失的心理原因 。為什么那么多孩子自卑,說到底是與學習過程相連的,一般而言,學習過程成功多于失敗的孩子是自信的,相反學習過程失敗多于成功的孩子往往是自卑的 。造成失敗成功的多少主要有兩個原因。一 、是我們的教學和考試知識點太多了,要求太高,在宏觀上必然造成失敗增加;二 、是我們學校和教師往往把分數(shù)高低作為教育目的,很少有教師把積極的自我概念(自信)健康人格列為教育目標。其實這個問題不只中國有,世界各國都存在,1994年召開的第三次國際教育大會正式提出:“為成功而教,讓成功多于失敗 。”這次大會國際教育同行和專家形成了一個共識,成功多于失敗是好的教育,失敗多于成功是不好的教育 。一般而言智力是先天的,是遺傳的,是較難改變的。我們能改變的是人的自信,因為自信是積極自我的核心,有了自信,主體的積極性才能表現(xiàn) 、發(fā)揮 、發(fā)展 。蘇聯(lián)的一位科學學專家說“最可悲的人是當他走向墳墓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其實每個人都會走向墳墓的,問題在于,一個人自卑了,從而束縛他認識自己的才能,不能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才能的發(fā)展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教育是從他律走向自律的,真正的教育是讓每個人表現(xiàn) 、發(fā)現(xiàn) 、發(fā)展自己的才能,教師的水平也在于此 。當年練跳遠的劉翔并不知道自己有跨欄的才能,在經(jīng)歷多次失敗后,是沈海平教練建議他練跨欄,一次次的成功從而造就了一代奧運冠軍。如果劉翔繼續(xù)練跳遠等待他的一定是一次次的失敗,一個自卑的劉翔是不會有成就的 。教育過程存在著兩級分化的傾向:即好學生越來越好,差學生越來越差,一般來說,反復成功的學生越來越好,反復失敗的學生越來越差,因此可以認為不同的過程形成不同的結(jié)果。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的作用點,即首先作用于孩子的自我概念 、自我認識和自信心,這些正是人格的核心,而學生正是依據(jù)自我概念去塑造自己的。自我心理學有一句名言: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你才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是自我塑造的,教師和家長不能塑造學生,而是在知識能力發(fā)展過程中影響學生的自我概念、自我認識 、自我信心 。所以我們一直說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人做人,而教人做人的前提是教人認識自己是好人 、能人,最終逐步成為好人 、能人,不可否認現(xiàn)在的教學過程往往一是失敗多于成功,二是教師又沒有意識地去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有意識地增加教學過程中成功的概率,使成功大于失敗;(2)有意識地強化正面激勵,使學生充分體驗每一次成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3)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失敗,教學過程中失敗不可能等于零,失敗也應是教育的資源 。 現(xiàn)代教育提倡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其內(nèi)涵是很豐富的,無論怎么豐富,其基本點在于承認學生是獨立的生命體,進而理所當然地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是讓學生有“我”,有一個積極的我,這就是以人為本,就是教育的起點 。孩子生下來的時候“主我”和“客我”是混為一體的,在幼兒階段“主我”、“客我”逐步分離,“主我”即我的產(chǎn)生就是一種進步,有“我”才有主體,才有主體的作用。中國歷來認為教是為了不教,就是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從外部進入孩子內(nèi)部,所有教育最后能否真正起作用,就在于主體的“我”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作用在于學生自我概念的變化,因為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變化會支配學生行為等發(fā)生變化。這個變化是借助于學生學習知識 、發(fā)展能力過程實現(xiàn)的 ?,F(xiàn)行的教育重視知識能力的結(jié)果,忽視了這一過程導致自我概念的變化這正如,再好的學校也不能使所有的學生考進北大清華,而再普通的學校都必須都使所有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好人,要做個好人、自己是聰明人,還會變得更聰明 。其實好人和聰明的標準是不盡相同的,關(guān)鍵是主體是否有積極的體驗 。從這個意義看,知識能力是第二位的,積極的自我和健康人格是第一位的。 有“我”才有主體,有“我”的教育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有“我”的教育才是教育起點 。 我們必須明確指出,有“我”不是教育的終點,人是社會的人,學生最終是要進入社會的,教育在此基礎(chǔ)上必須解決人如何融入社會,只有能進入社會,成為社會人,這才是教育以人為本的終極目標,說得簡潔一點,教育先讓學生“有我”,再讓學生“忘我”,奉獻“我” 。兩者是有矛盾的,但必須不斷調(diào)節(jié),尤其是學生主體的我,學會不斷調(diào)節(jié)人與人即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才能做到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這大概就是古代圣人所說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這個問題上,古今中外都是有爭議的 。 縱觀我國的教育史,可以說歷來強調(diào)的是“無我”,而非“有我”??鬃泳鸵恢碧岢?#8220;克己復禮”,提倡“仁”;孟子崇尚氣節(jié)磅礴大氣,崇尚骨氣崇尚獻身精神。這種“忘我”精神是可貴的,是中華文化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仍然要傳承發(fā)揚,然而怎樣才有資格“獻身”呢?對一位自我卑微的人而言,又怎么能要求他為真理為民族做出犧牲?自然孔子也并非絕對否定“有我”,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等等,然后畢竟重點在“忘我”,而非“有我”。還是先秦的莊子卻屢有驚人之舉,他居然能把孔子批得體無完膚。在他眼里孔子要人家“忘我”,自己也做到了“忘我”,但是自己卻形容憔悴 。他提出,把人家的“本真”還給人家 。他所說的“本真”,在我看來,就是“自我”。 我國先秦時代的知識分子是很有特點的,特別表現(xiàn)在自我意識的覺醒上。自我意識覺醒的人,不會簡單的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張,有自己的操守,為了追求理想,可以什么也不顧 。 近代西方強調(diào)個性張揚,自我覺醒,這無疑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會變?yōu)橹囌`,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種種問題無不與他們過度突出自我,忽視人的社會性有關(guān)。 我的思考是教育必須首先讓學生“有我”,有一個積極的自我,在此基礎(chǔ)上才能進行“忘我” 、奉獻“我”的教育 。沒有的東西是沒有無法忘記的條件的,只有“有我”,才能“忘我” 、奉獻“我”。一個沒有完善的自我的人是一個不能融入社會的人,這與教育的基本目的相違背。 教育的邏輯順序往往影響教育的結(jié)果,有我忘我是一個典型的教育的邏輯,邏輯搞亂了,效果自然南轅北轍了。 我們的教育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又必須體現(xiàn)在對“我”的評價上。這樣說并沒有否定分數(shù),成績的作用法,然而教育是最根本的不僅僅為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站得起來的人,因為社會太需要高尚的有自我操守的人,科學家是如此,普通勞動者也是如此 。我們的教育,應該讓學生充分地發(fā)展自己的成功,可以是分數(shù)成績上的成功展現(xiàn),還應該是他們的各方面的展現(xiàn),在展現(xiàn)中形成成功感 。這種展現(xiàn)不能僅僅著眼于升學,而應著眼于各個方面 。比如我們的成功教育,很重視學生的各項特長的展現(xiàn),美術(shù)的,音樂的,體育的,只要是素養(yǎng)能力,都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展現(xiàn)。甚至武術(shù)表演,模特表演,講演,運動會及其他活動的組織等,都可以 。我們的校園布置也以能讓學生展現(xiàn)才華為原則。不必責備他的膚淺,幼稚 。你能常常感到驚喜,所以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賞,在這樣的贊賞的目光中,學生認可自己,贊賞自己 。 我們可以說自信是自我賞識的核心,當然自信也應該是健全人格的核心。有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潛能,相信自己能夠發(fā)現(xiàn)才能展現(xiàn)成功,并且能使自己不斷地從成功邁向更大的成功 。而我們教育所做的正是如何讓學生養(yǎng)成自信,從而激活學生本來所具有的潛能,使之能在學習,在生活中展現(xiàn)出來,贏得成功。這樣的成功者的健全的人格特點一旦養(yǎng)成,就不會為一些挫折所嚇倒,他們會自信地戰(zhàn)勝困難 。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 如果說作品是作者對社會生活本質(zhì)認知的外化形式,那么學生作為教育的作品,應該展現(xiàn)的是教育的本質(zhì)外化。不僅如此,學生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結(jié)果,學生的現(xiàn)實的成功,正是學生健全人格的外化形式 。所以我說,教育的本質(zhì)是讓學生學習自信,讓學生的潛能展現(xiàn)時才能夠獲得充分發(fā)展 。這就是我們成功教育所孜孜不倦求索 、研究的最大的課題和境界 。 (作者系上海市閘北八中校長,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長,首屆上海市教育功臣) (《上海教育》 2009年05A 2009年5月1日出版 )
來自: hjr811 > 《教育》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課堂筆記】英才是怎樣造就的
家長為了孩子可以不顧一切,但結(jié)果是有的孩子茁壯成長,成績斐然;一些家長把孩子送到了學校之后就不管不問,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責任...
精準瑜伽其實是個笑話——潛能瑜伽創(chuàng)始人楊華
精準瑜伽其實是個笑話——潛能瑜伽創(chuàng)始人楊華《精準瑜伽其實是個笑話》我問“如果為了火爆,就放棄了潛能瑜伽回歸瑜伽本質(zhì)的宗旨,那還要潛能瑜伽干嘛?”之所以要潛能瑜伽,就是要掃盲,掃瑜伽之盲!...
【讀書感悟】代宇佳:千錘百煉始成鋼 玉汝于成終有時——讀《追光燈下的女孩》有感
對于一名尚未成熟的學生來說,教師一個激勵的目光,一句由衷的贊美,一個適時的賞識舉動都猶如注入興奮劑,使學生在賞識中強化自我認同...
小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
學生的自信心也是如此,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對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會表現(xiàn)出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傾向,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本質(zhì)上是學生對自己所具...
如何當好老師
一個教師的修養(yǎng)高,他就能夠影響到學生,使學生對你服氣和敬佩,學習不得不認真。教師愛學生,最重要就是要相信每個學生,每個學生都具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學生的潛能是不一樣的,只有獨具慧眼,發(fā)...
理想的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
理想的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理想的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朱永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一個理想的教師,一個要成為大家的教師,一個想成為教育家的教師,他必須從基礎(chǔ)抓...
自信是成功的搖籃
我堅信,“每個人都有發(fā)展的潛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都能成為一種稀有資源!”熱愛一個學生就等于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于毀壞一個學生。我正是從尊重學生的人格入手,讓學生找...
【家庭教育】如何轉(zhuǎn)變暫時成績落后的孩子,讓他變得更優(yōu)秀些?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欣賞孩子的家長。很多家長,為教育孩子,總是拿班上學習好的同學來和自己孩子比較,或拿自己單位同志的孩子...
學到終極看自主
要想讓學生樂學,關(guān)注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尊重學生,欣賞、鼓勵學生,將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學生面前,關(guān)注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訣。只教給知識,而沒有培養(yǎng)信...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