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格律詩形成于南北朝,而盛行于唐,并在唐朝得到發(fā)展。讓我們打開唐詩三百首,就會發(fā)現(xiàn)找不出幾首完全合乎格律的。于是就有許多初學(xué)者提出異議。以此來提出廢除格律 格律形成于南北朝,那就說明在唐初就開始流行了,只是還沒形成定式。格律詩的形成定式 是唐朝對中國詩歌史的一次偉大貢獻。今天我將繼續(xù)細說昨天所講的內(nèi)容:前人提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因為一些應(yīng)注意要點沒說,以致讓后人如墜于五里霧中,而不知何所適從。今天我們再在前章的內(nèi)容上加以補充 一、不可犯孤平 孤平必救。前人自全唐詩里面只找到兩句犯孤平而未救者,今視如下: 醉多適不愁,(高適:淇上送韋司倉) 百歲老翁不種田。(李頎:野老曝背) 二、不可有三平(三平腳)或三仄(三仄腳) 但是唯一可以例外的是專有名詞不能移換位置的,如果出句是三仄腳,對句就要用三平腳來對。 如下例: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韋應(yīng)物:簡盧陟)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甫:秦州雜詩) 草色全經(jīng)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王維:酌酒與裴迪) 但是初學(xué)者千萬不要輕易嘗試,恐養(yǎng)成習慣,而壞了格律。以上是周師對三平三仄所持的論點。然而我們看看唐人的作品中,其中出現(xiàn)許多三平三仄的例子,尤其以五言居多。下面舉例說明: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 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韋應(yīng)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劉慎虛:闕題)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劉禹錫:蜀先主廟)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馬戴:灞上秋居)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杜荀鶴:春宮怨) 鄉(xiāng)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韋莊:章臺夜思) 我們看看上面的例子,它并沒有在下句以三平來救。這樣就有了三種說法: 1.董文煥的【聲調(diào)四譜】中,已引為定例。 2.近人又有人提出可救可不救 “而如于對句作下三平以救之,則又形成上下聯(lián)皆為古體詩之格律,反為不妥”。 3.另有部分詩論家,則認為以對句之首字該仄而平救 然而拗而不救的,例子也很多,即可證明此論不是很正確的。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殘螢委玉露,早雁拂銀河。(許渾:早秋) 至于三平腳的例子卻不是很多,大概是因為仄有上去入之分,不至于過分單調(diào),而三平則無法產(chǎn)生抑揚頓挫的原因。但是也有那么一些些,例如: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金昌緒:春怨) 以上是五言三平三仄的例子,而七言的相對較少。 如: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杜甫:卜居) 林塘幽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沈佺期:獨不見) 獨不見 骨肉他鄉(xiāng)各異縣,衣冠今日是何年。(元好問:眼中) 各異縣 綜上所說,我們盡量避免三平三仄,除專有名字外,實在避不開的情況下,在對句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平聲救。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些是在名人的詩中出現(xiàn)的沒人敢說他的不是,就像武則天造了個照字,你當然敢說,你要是在那個時代,我想給你十個腦袋你也不敢說。還會說皇上了得,(*^__^*) 嘻嘻……要是我們這些毛毛蟲出現(xiàn)這種問題,那肯定被人恥笑,所以我們盡量避之,知道有這么回事就行了。 我們再看看固定格式 平 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我們再舉幾個例子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宋之問:大庾嶺北驛)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風雨病相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金谷園)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杜甫:先主廟首聯(lián)) 巫峽啼猿數(shù)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杜甫:武侯祠)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 這個在詩人中已經(jīng)成為一種風尚,可以表現(xiàn)出詩的高古,例子實在太多,唯一要注意的是五言的這種句式第一字盡量避免用仄聲字,還有七言的第三字,否則就犯了孤平。但是也有五言第一字用仄,在對句中第一字用平救得例子。七言第三字用仄,在對句中第三字用平救的例子。舉例如下: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首聯(lián))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首聯(lián))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李白:聽蜀僧浚彈琴次聯(lián)) 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貢性之:涌金門見柳) 對于初學(xué)者來說還是盡量避免為好!切記!切記?。。。? 因為包括上面的三平三仄都不為現(xiàn)今為律者之主流所接受?。。?! 下面我們再說說折腰體。 折腰體,我們已經(jīng)說過,它因為王維的《渭城曲》,又名“陽關(guān)體”。 渭城朝雨挹輕城,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第三句的平仄,不與第二句相協(xié)(粘),而轉(zhuǎn)為相對。 竹里行廚洗玉盤,花邊立馬簇金鞍; 非關(guān)使者征求急,自識將軍禮數(shù)寬; 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 看弄漁舟娛白日,老農(nóng)何有罄交歡。 老杜《嚴公仲夏枉駕草堂》 第五句的平仄,不與第四句相協(xié)(粘),而轉(zhuǎn)為相對。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至今疑。 老杜《詠懷古跡》 第三句的平仄,不與第二句相協(xié)(粘),而轉(zhuǎn)為相對。 寄題杜二錦江野亭 嚴武 漫向江頭把釣竿,懶眠沙草愛風湍; 莫倚善題鸚鵡賦,何須不著鵔鸃冠; 腹中書籍幽時曬,肘后醫(yī)方靜處看; 興發(fā)會能馳駿馬,終須重到使君灘。 第三句的平仄,不與第二句相協(xié)(粘),而轉(zhuǎn)為相對。 韋應(yīng)物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游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 第三句的平仄,不與第二句相協(xié)(粘),而轉(zhuǎn)為相對。 岑嘉州之【使君席上夜送嚴河南赴長水】: 嬌歌急管雜青絲,銀燭金尊映翠微;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辭;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馬去遲; 寄聲報爾山翁道,今日河南異昔時。 八句皆拗。 再舉幾個五言的例子: 自君之出矣 張九齡 自君之出矣,不復(fù)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白下驛餞堂少府 王勃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侍宴歸北堂 虞世南 歌堂面淥水,舞管接金堂; 竹開霜后翠,梅動雪前香; 鳧歸初命侶,雁起欲分行; 刷羽同棲集,懷恩愧稻粱。 散關(guān)晨渡 王勃 關(guān)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 白馬高談去,青牛真氣來; 重門臨巨壑,連棟起崇隈; 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 這在第七句的平仄,不與第六句相協(xié)(粘),而轉(zhuǎn)為相對。 題鄭家隱居 唐求 不信最清曠,及來秋已空; 數(shù)點石泉雨,一溪霜葉風; 業(yè)在有山處,道歸無事中; 酌盡一杯酒,老夫顏亦紅。 上下句上下聯(lián)都“對” 好的,今天我們對過去所學(xué)的內(nèi)容補充就到此,目的是幫助大家在讀唐詩的時候解決格律上面存在的困惑。把視野放得更開闊一些。但是我們還是要走正途的知道有這么回事,就行了?。。。? 今天就講到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