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中,最能被稱之為上品高雅代表的當屬“琴、棋、書、畫”,然而在其后兩位的必備的文化內容中就要屬“筆、墨、紙、硯”的“文房四寶”了。
特別是其中的硯,是中國傳統書法的必備用具。硯臺不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在中國據說有四大名硯之說,即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為我國傳統的四大優(yōu)質名硯。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
澄泥硯分別生產與河南的虢州(今河南陜縣新安縣)、山西的絳州(山西省新絳縣)、山東青州。這里所說的澄泥硯就是黃河澄泥硯,這里所說的洛陽澄泥硯其實就是位于洛陽西部的洛陽市新安縣出產的黃河澄泥硯,它的全稱應該是黃河虢州澄泥硯。由于黃河虢州澄泥硯出產自黃河流經的平原地帶所以這里的泥土沉淀的也最多,泥土中包含的成分也就更豐富,經這里制作出來的澄泥硯也是所以澄泥硯中最好的。曾一度訛傳,由于種種原因明末清初其制作工藝失傳。其實未必。在隨后的走訪中發(fā)現黃河澄泥硯并沒有失傳,而是一直在民間傳承。
生活在孟州黃河邊的移民小村里,世代以制作黃河澄泥硯為生的李偉一家,這個中年漢子看上去很柔弱,也不善于言吐,但是有個稱呼對李偉一家來說是最恰如其分的概述,那就是文化遺產傳承人。
據李偉說,他們家祖祖輩輩都是以制作澄泥硯為生,從他記事起,他的太爺爺和爺爺以及他剛剛去世快一年的父親就給他留下了對澄泥硯的特殊情節(jié)。可是,李偉很無奈和困頓的是這些并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眼看著這“泥巴巴活計”越來越邊緣。甚至,這項祖輩傳下來的事業(yè)可能會后繼無人。
 |
李偉夫婦要和伙計一起去黃河灘上找泥源 |
 |
一年中只有幾個月才可以在河水較小的時候在河床上選出好的河泥 |
 |
李偉在和他的伙計分析泥中含沙的成分和比例 |
 |
只要確定了目標,剩下的就是要開挖了 |
 |
終于在幾層河床雜志下找到了合格的河泥 |
 |
把挖回來的河泥要放在缸里攪合后再沉淀,大約需要半個月才能進行下一步 |
 |
這是二次沉淀后攪合的泥漿 |
 |
這個是250號的高密度篩子,篩出來的泥漿涼干了后會比人們吃的精粉還精細 |
 |
在篩子的滑道上澆的不是潤滑油是水,這樣就會避免泥的質量不會有任何雜質 |
 |
把二遍攪合的泥漿再倒到第三個沉淀大鍋內進行攪拌 |
 |
再把三次攪拌的泥漿進行篩選 |
 |
篩子是兩層的 |
 |
這就是經過細篩過濾后的泥漿,要經過一個多月的沉淀,把水分過濾后才能進行下一步 |
 |
制作好的澄泥硯原材料 |
 |
將泥塊進行配料并揉壓 |
 |
把揉好的泥填壓在做好的模子里壓實,其實,原本的泥硯做法不是這樣,因為沒有模子所以都要用純手工來捏制,所以就要求制作澄泥硯的藝人們還要兼有“捏泥人”的絕活,這個伙計就連李偉也只是知道一點而已,其余的都被老掌門帶到地下了 |
 |
按照現在通用的新工藝,把按壓好的毛胚用鋼絲做成的鋸刀拉平 |
 |
再拿出報紙蓋上,上面要蓋上模板 |
 |
把做好的泥硯毛胚猛地反過來要穩(wěn)準快 |
 |
一個硯盤毛胚出籠了 |
 |
剩下來就是要制作配套的硯蓋了 |
 |
這樣的模型也要在陰涼處涼放,約一個多月才能進行下一步 |
 |
這是李偉家庭作坊的企業(yè) |
 |
這是在給晾干的毛胚上細致的精雕 |
 |
一起邊干活邊嘮家常 |
 |
這就是澄泥硯的最重要一環(huán)的燒制用的窯體 |
 |
看看這狹窄空間就知道一次燒制的泥硯不會很多 |
 |
這個爐子是用煤炭作為原料的原始燒制法 |
 |
在爐內的火一定要均勻 |
 |
最重要的時刻就是要看好爐內泥硯的火候 |
 |
最里面被燒得紅紅的小圓盤就是泥硯 |
 |
出了爐的泥硯還要經過熏蒸 |
 |
經過熏蒸后在進行拋光,一個成品黃河虢州澄泥硯就算完成了 |
|
每個泥硯老李拿在手里都要認真查看,擦了一遍又一遍疼愛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