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如果要找代言人,一個兩個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就我一時所思所想,覺得至少有下述11位歷史名人,可以擔(dān)當(dāng)此任:
杜康。不用說,發(fā)明釀酒技術(shù)是杜康入選的主要理由。飲酒思源,我們不能忘了這位造酒業(yè)的祖師爺。杜康造酒,不只是民間傳說,文獻(xiàn)也有記載。《尚書·酒誥》“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唐孔穎達(dá)疏引漢應(yīng)劭云:“杜康造酒。”杜康因為造酒,還曾被當(dāng)作酒的代名詞。有歷史上跑得最快的人曹操(“說曹操,曹操到”)的詩句為證:“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今天,河南陜西一帶還有以“杜康”命名的酒。杜康其人,有人說是夏朝帝王,有人說是黃帝的大臣,孰是孰非,不去計較,總之他都不是草根,而是一位相當(dāng)有分量的人物。 紂王。作為商朝的末代皇帝,他是臭名昭著的人物。但是,根據(jù)孔子高足子貢的研究,紂王并不像傳說的那么壞(《論語·子張》: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司馬遷《史記·殷本紀(jì)》也說他不是平庸之輩,“帝紂資捷辨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等等,他的問題主要是剛愎自用和手段狠毒。之所以讓紂王做酒文化代言人,是因為他發(fā)明了利用酒進(jìn)行宮廷娛樂的方法:“……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場面之壯觀,可以跟羅馬帝國凱撒大帝相媲美。讓紂王做酒文化代言人,主要是為了樹立一個反面教材,警告后世帝王,如果想坐穩(wěn)寶座,不想慘死(紂王是投火自焚而死),飲酒作樂、驕奢淫逸,最好是有所節(jié)制。 孔子。孔子雖然貴為圣人,被稱作萬世師表,而實際上,他也有不少凡夫俗子的小嗜好,比如飲酒??鬃邮侵鲝堬嬀频?。《論語》中“酒”字一共出現(xiàn)過五次,其中四次出自孔子之口,可以證明他老先生平時是喜歡飲酒的。有一次他甚至說,酒席上,肉不能多吃(不要超過主食的量),但是,酒可以不限量,只要酒后不亂來就行(《論語·鄉(xiāng)黨》)。讓孔子代言酒文化,對理學(xué)家、道學(xué)家、偽君子有一定的威懾作用。 曹操。一首《短歌行》:“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不知道曾經(jīng)深深撥動過多少人的心弦。其中,“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堪稱史上最簡潔有力的勸酒格言。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人們“說曹操,罵曹操,不見曹操想曹操”,請他代言酒文化,有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好處:爭議常在,關(guān)注常在,效益常在。 劉伶。因為酒,劉伶一生留下四件逸事:一、經(jīng)常乘坐一輛鹿車(中國版圣誕老人?),攜帶一壺酒,讓仆人扛把鋤頭跟著,吩咐他:“一旦我死了,就地掩埋。”酒使劉伶如此曠達(dá)。二、一次酒精中毒了,還嘴饞,向老婆要酒,老婆摔了酒壺酒杯,哭著勸告:“您喝酒太多,對身體不好,一定要戒掉。”劉伶答道:“好。但是我無法自己戒掉,必須面向鬼神祈禱發(fā)誓,才能戒掉。請你準(zhǔn)備酒肉。”老婆依他所言做了準(zhǔn)備。只見劉伶跪下之后是這樣發(fā)誓的:“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一手拿肉,一手拿酒,邊吃邊喝,直至爛醉。三、一次醉酒后,跟人口角,那人提著拳頭就奔劉伶來了,劉伶見狀,也不避讓,從容說道:“雞肋之身受不了您尊貴的拳頭。”他人聽罷,哈哈一笑,兩人握手言和。四、在家里飲酒之后,劉伶經(jīng)常是一絲不掛。有人看見后嘲笑他,他反擊道:“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任何一件逸事,都是常人所不敢想象的。劉伶代言酒文化,可以把魏晉名士的風(fēng)度發(fā)揚光大。 阮籍。阮籍跟劉伶是好朋友,都是竹林七賢這個著名飲酒組織的骨干。阮籍雖然嗜酒如命,曾因為步兵營房里有一個善于釀酒的老廚師貯藏了三百斛好酒,就主動去做了步兵軍官(校尉),但是,他醉酒卻從不誤事:因為他醉酒后從不亂來,以至于睡在酒吧年輕漂亮的老板娘身邊,她丈夫都絲毫不介意;大醉中替人寫文章,一個字都不需要修改;借著醉酒,躲過了很多次殺身之禍。醉酒不但不誤事,反而成事,古往今來,鳳毛麟角。阮籍代言酒文化,可以使人摒棄偏見,正確認(rèn)識飲酒的積極意義。 陶淵明。陶淵明是村居隱士飲酒的典型,他的解下頭巾濾酒是非常有名的故事,為后代文人所津津樂道;他如果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一派率真,令李白仰慕不已,并寫成詩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以《飲酒》為題,寫了二十首詩,首首(不是“獸獸”)皆精品。此外,他的題為《止酒》的詩,表達(dá)的卻是不能止酒的意思:“……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顯然,倘若沒有酒,辭官之后陶淵明的生活該是多么無趣。有學(xué)者考證說,陶淵明享年七十余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已經(jīng)是高壽了,可見飲酒也是可能長壽的。 李白。杜甫“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四句詩刻畫出的大唐長安“醉八仙”之一、詩仙李白,令多少人仰慕不已;李白本人的《將進(jìn)酒》、《月下獨酌》等諸多名篇,讓多少人嘆賞再三;李白的“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等等詩句,可謂震鑠千古,令人心潮澎湃。更重要的是,李白不但長得帥,精神煥發(fā),他的朋友崔宗之有五個字描述他:“雙眸光照人”;最重要的是,李白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詩歌風(fēng)格,都跟酒神的歡歌形象非常吻合。種種原因,使得李白歷來都被當(dāng)做酒樓的不二招牌,“太白樓”的牌匾隨處可見,“太白遺風(fēng)”的酒幌迎風(fēng)飄揚。按照詩圣杜甫所言“李白一斗詩百篇”的投入產(chǎn)出計算,李白代言酒文化,可以表明酒對于詩歌、文學(xué)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 杜甫。杜甫詩集中,極少李白那樣的醉話、醉態(tài),但是,這不等于說杜甫不喜歡飲酒。事實上,杜甫對酒的嗜好,不在李白之下。杜甫詩中之酒,多過李白,只不過是,杜甫很少喝醉,喝醉了也沒有什么特別反常的舉止。杜甫詩中,醉得最厲害的有兩次,一次是《醉時歌》所寫的,在長安,落魄時期,跟同樣窮困、半師半友的鄭虔喝酒,喝到“忘形到爾汝”,即忘記了年齡禮數(shù),直呼你我;還有一次是《醉為馬墜,群公攜酒相看》所寫的,在白帝城,喝高了,忘記自己已經(jīng)是五十多歲的人,恍惚間以為自己猶在少年時,飛馬下坡,結(jié)果摔得很慘。我估計,杜甫詩酒量太大,很少能喝到李白那樣爛醉。杜甫除了酒量大,還有一點必須指出:他是中國文學(xué)史里最可愛的飲酒群體形象的塑造者。他的《飲中八仙歌》,可以證明杜甫是飲酒者的知音,是酒文化的解人。杜甫代言酒文化,是詩歌、文學(xué)愛好者的福氣。 蘇軾。蘇軾是一個酒量很小的人,據(jù)他自己說,早年不能飲酒,后來經(jīng)過學(xué)習(xí),能飲一點兒,但是酒量始終不大。一次有人送他一瓶好酒,他獨飲一杯之后,便“醺然徑醉”(《與賈耘老》),又有詩云“三杯軟飽后,一枕黑甜馀”(《發(fā)廣州》),可見也就一兩杯的量??少F的是,蘇東坡不因自己量小就不飲酒,相反,他喜歡飲酒,“我雖不解飲,把盞歡意足”(《與臨安令宗人同年劇飲》)。酒量小而喜歡飲,便常常醉,醉后又能寫出《飲湖上初晴后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之類的優(yōu)秀詩詞,比起李白,蘇東坡顯然是低酒耗的大詩人,既合乎古今利潤最大化的經(jīng)濟(jì)學(xué)原則,又合乎當(dāng)今環(huán)保節(jié)能低碳的時尚理念。 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陰】),“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如夢令】),“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念奴嬌】)“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fēng)急”(【聲聲慢】)……一個多愁善感、人見人憐的女性詩人躍然紙上。倘若沒有李清照,中國文學(xué)史會缺少女性的華彩篇章;倘若沒有李清照代言,中國的酒文化也將缺少女性的嫵媚風(fēng)情。 究竟是酒成就了詩人,抑或是詩人成就了酒?我心已醉,難以說清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