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系統(tǒng)管理思想 中國古代系統(tǒng)管理思想十分豐富。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其建造,管理都體現(xiàn)了古代系統(tǒng)管理思想的萌芽。在建造工程上,明代一般分為鎮(zhèn)城、路城、衛(wèi)城、關城、堡城、城墻、放臺、煙墩等不同等級、不同形式和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在管理上,沿線設九個鎮(zhèn),每鎮(zhèn)設總兵,上受兵部指揮,每鎮(zhèn)之下又分級設“路”、“關”及城保、墩臺,形成多級管理系統(tǒng),信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傳遞迅速、反饋自如。聞名中外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都江堰工程也是系統(tǒng)工程的古代杰作。該工程由岷江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及水利信息系統(tǒng)構成,融灌溉、蓄水、防洪、排沙于一體,合理地解決了分水導江、防洪防旱、引水灌溉、排除泥沙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運用系統(tǒng)思想的典范。我國宋真宗年間,丁渭修復皇宮的方案“一舉三得”,集中反映了公元11世紀初中國管理思想的先進水平,也是運用系統(tǒng)管理思想的典范。當時,因遭雷擊使皇城失火被焚,皇帝命宰相丁渭主持修復。丁渭提出:將宮前大街開挖成河,取土燒磚,引汴水入宮,水運建材。宮修復,以廢磚爛瓦填平河溝,修復宮前大街。這樣,挖河一舉解決了就地取土、方便運輸、清理廢墟三個問題,省時、省工、省錢,符合管理的最優(yōu)化原則,成為著名的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實踐范例。 二、古代信息管理思想 萬里長城的修筑,主要目的是防御敵人的進犯,因而及時傳遞信息、掌握敵情是十分重要的,其信息傳播技術、方法都令人嘆服。長城上的烽火臺就起著“信息源”的作用,白日以煙、夜晚以火作為傳遞信息的媒介。明代規(guī)定,來敵百人左右,一煙一炮示之;五百人二煙二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五煙五炮。這種信息傳遞,既定性(敵人來犯),又定量(來敵人數(shù)),煙炮配合,光聲并舉,相互核對,幾小時之內(nèi)就能把軍情準確地傳遞至千里之外的指揮機關。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十分重視信息和情報的作用,《孫子兵法》載:“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不僅在軍事上運用信息管理手段,在經(jīng)濟管理上也運用信息手段。唐代劉晏建立全國信息網(wǎng),以迅速掌握全國各地的經(jīng)濟信息和物價狀態(tài)。他以朝庭用驛道快馬傳遞公文的辦法,設置知院官,收集各種莊稼好壞、市場價格的變動、四方物資的余缺等情報交給招募來的“駛足”,由他們一站接一站傳遞。數(shù)日內(nèi)可將全國各地的信息迅速傳遞到劉晏處,再由劉晏等人綜合各地信息,做出決策。由于信息靈活,渠道多,使市場長年保持穩(wěn)定,國家掌握了足夠資金。雖經(jīng)數(shù)十年戰(zhàn)亂,仍保證了唐代國富民安??梢?,信息管理對國家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古代的對策、決策思想 對策和決策思想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大放異彩,其豐富經(jīng)驗對今天的決策科學化很有參考價值。墨子的“三表”決策思想,提出了正確的決策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前提的思想。墨子提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即在判斷一件事是否可行時,先考察歷史,看是否符合古代圣王的遺訓;然后要聽取百姓的意見,看是否符合民心;最后看是否真正有利于國家民眾。戰(zhàn)國時孫臏的對策思想在“田忌賽馬”的故事中得到生動的反映。當時,齊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田忌屢賽屢敗。后來,田忌聽從孫臏計策,用自己的上、中、下馬,分別與齊王約中、下、上馬比賽,結(jié)果以21獲勝。這是一種“整體優(yōu)化”的對策。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士,他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謀劃了很多英明決策,因而被劉邦譽為“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最優(yōu)決策者。諸葛亮雄才大略,縱觀天下,預測未來,做出三分天下的關鍵決策,并通過聯(lián)孫抗曹,使一無所有的劉備能坐鎮(zhèn)一方,雄觀天下?!秾O子兵法》十分重視決策,提出:“用兵之道,以計為道”。孫子認為:計劃、決策應從“道、天、地、將、法”五方面入手,才能保證戰(zhàn)爭的勝利。這種決策思想同樣適用于經(jīng)濟管理。 四、古代經(jīng)營和財政管理思想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兼巨商范蠡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因為供求關系的有余和不足,建議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他提出了很多經(jīng)營原則:“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mào)易,腐敗而食之物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財政乃國家經(jīng)濟之本。荀子曾提出財政管理的許多原則,如分等征稅原則、“聚斂者亡”和“王者竄民”的財政管理原則、“上下俱富”以政裕民的原則、“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的財政支出總原則等。到秦始皇時期,專門設立治粟內(nèi)史統(tǒng)管全國財政,為兩千多年封建集權統(tǒng)一的財政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礎。 五、中國古代用人思想 中國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選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認識到“知人善任,禮賢下士”的重要性。墨子提出要“察其所能而慎予官”。荀子告誡執(zhí)政者“無私人以官職事業(yè)”,切不可任人唯親,而主張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晏子則進一步指出: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應當讓人專司一事,不能要求他無所不能。用人的優(yōu)點,不用他的短處;用人所擅長的,不用他所不擅長的。這就是任用人才的要略。秦始皇能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是因為重用了蹇叔、商鞅、張儀、范睢等人。楚漢之爭,項羽因“嫉賢忌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以至敗退垓下,陷入“四面楚歌”的絕境。而劉邦則重用在某些方面比自己高明的張良、肖何和韓信,從而大獲全勝,建立了漢王朝。他的用人思想在于量能授賢,不拘一格。關于擇人的原則,《六韜》中有六字標準:一曰仁,二曰義,三曰恕,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此外,“為官擇人”、“任人唯賢”、“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等論述,均反映了古人的用人思想。北宋王安石的人才管理思想更加系統(tǒng)化、理論化。他的用人思想可概括為“教之、養(yǎng)之、取之、任之”。其中,教之之道,即堅持學用一致,造就人才;養(yǎng)之之道,即維持政府官員生活的俸祿報酬應采取的方針--“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取之之道,即選拔官吏的途徑;任之之道,任用人才首先要根據(jù)其專長,知農(nóng)的為農(nóng)官,知工的為工官。王安石把通過教育培養(yǎng)人才作為人才管理的起點,從根本上入手,這比他的前人進了一大步。 六、古代行為管理思想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對人類心理和行為的研究,有許多精辟的學說。在探索人類行為動機、需要的奧秘方面,中國古代先祖?zhèn)兤鸬搅藙?chuàng)始人和開路先鋒的作用。韓非曰:“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即天有天的規(guī)律,人有人的規(guī)律。孫子也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即關于人的心理活動應該進行研究,不研究是不行的。對于人的本性問題,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而孟子則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地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認為人性無善惡,“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人性如水,向哪兒引導就向哪兒流淌。對于人的欲望和需要方面,荀子提出:“養(yǎng)人之欲,給人以求,使欲不窮乎物,物必不屬于欲,兩者相持而去。”管仲也指出:“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在激勵和獎懲方面,孫子提出:“合軍聚眾,務在激氣。”主張“文武兼施”,“恩威并重”。諸葛亮指出:“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誅罰不避親戚,賞賜不避仇怨”,應做到“無黨無偏”。對于管理者品行修養(yǎng)的研究,中國古代也十分重視。孟子主張“自反”、“內(nèi)省”來修養(yǎng)自己,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并認為“知恥”是修養(yǎng)的先決條件。荀子提出“治氣養(yǎng)心之本”,即“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diào)和;勇毅猛戾,則輔之以道順;狹隘偏小,則廓之以廣大。” 七、古代管理藝術思想 古人極重視管理的藝術性,《論語·為政篇》中指出:“君子不器”,即領導者主要從事管理工作,而不應自己一味“沖鋒陷陣”。孫子指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之就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并強調(diào)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的重要性?!度嫛罚荚趹肚Р钊f別、千變?nèi)f化的復雜局面,要“審時度勢”、“時變境遷”、“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撫蠻夷,所用戰(zhàn)略不同;他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出岐山、五路退敵,其戰(zhàn)術也不一樣。這種根據(jù)時間、地點、條件而采取不同方法的作法,是中國古代“權變”思想的萌芽。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管理思想雖未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也很少有專門的研究,但其價值極高,對現(xiàn)代管理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偉大貢獻。而作為初步研究的精淺認識,以上七個方面遠遠不能概括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之源,需要我們繼續(xù)挖掘、研究、繼承這筆寶貴的遺產(chǎ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