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解讀] [心靈藥方] 不能自以為是,真正的智慧是不為事務的表現(xiàn)所迷惑,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詩譯] 善于行走無痕跡,善于言談無瑕謫; 善于謀劃無籌碼,善閉無閂門不開; 善于束縛打結(jié)者,不用繩索也無解。 因為圣人善救人,所以世上無棄者; 因為圣人善用物,所以世上無棄物。 這就可以叫做“明”,含而不露起作用。 善人可為不善師,不善就是善之鑒。 不尊重師不惜鑒,其實就是糊涂蛋。 貌似智慧實際愚,玄妙要理在此間。 【評析】 老子在本章中要求人們尤其是管理者要恪守“無為而治”的原則。有道德者順任自然以待人接物,要有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心懷。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面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發(fā)揮其作用的機會。 仁和時候都要考慮到事物所包涵的對立的兩個方面,不要只從一個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葉;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為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