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Deborah Tannen
“就不能談談嗎?”(節(jié)選自:你根本不理解)
一對夫婦坐在車里,妻子扭頭問丈夫,“想停下來喝點什么不?”
“算了吧,”他實話實說。于是他們沒停下來。
結果呢?妻子真的很想停車,她覺得男人沒考慮她的喜好,變得煩躁起來。丈夫看著他生氣的妻子,也顯得很失落。她為什么不能直說自己想要什么?
不幸的是,他搞錯了。他的妻子只是隨便問問,而不是要立刻做決定。女人也沒意識到,他丈夫說“算了”的時候僅僅在表達他的偏好,而非決斷。男人和女人用這種沖突的方式溝通同一件事兒,也怪不得他們在這時候常常憤怒的指責對方自私頑固了。
作為語言學專家,我研究過男女談話方式的差異。我們沒法把男人或女人統(tǒng)統(tǒng)歸類。但這些表面上毫無意義的誤解常出沒于我們的關系中,男女不同的談話規(guī)則能部分的解釋它們?yōu)槭裁闯霈F(xiàn)。
每當我寫下或談起這個問題時,人們常常告訴我,得知問題的起因使他們感到寬慰——他們過去總把這事兒歸咎于自己的失敗。
弄懂這些差別,讓男人跟女人都調到可以有效溝通的頻段,可以幫助我們不再指責對方,真正的交談。下面列舉一些常會發(fā)生沖突的地方。
身份地位 vs. 支持鼓勵
在男人成長的世界里,交談時常是一種競爭,為了占據(jù)優(yōu)勢,也為了防止被他人擺布。然而對女人來說,談話多是她們換取認同和鼓勵的方式。
我在和丈夫分處異地工作時發(fā)現(xiàn)了這種情況。人們經(jīng)常這樣評論,“那肯定很難過,”,“你怎么受得了?”我接受他們的同情,有時這種感覺甚至變得更加強烈,我對他說,“老在收拾行李實在是太惡心了。”
但我丈夫常常煩躁的回應這些話。我們的情況還好啦,他解釋說。作為學院教師,我們每周有四天在一起,也有每年夏天四個月的長假。
他說的一切都是實情,但我不懂他干嗎要說出來。他告訴我,那些評論有暗示性:“你那不叫真正的婚姻。我妻子跟我可沒你這么不幸,我要高你一等。”直到那時我才反應過來,這話是有點兒那意思。
現(xiàn)在我知道了,我丈夫像很多男人那樣,僅僅靠近一個世界,那兒的人都努力達到并保持地位。另一方面,我跟許多女人一樣,都靠近一個為尋求鼓勵和達成共識而建立關系的世界。
個人獨立 vs. 親密關系
女人們認為,要親近和鼓勵,就應當努力維持親密關系。男人,考慮到身份地位,更關注個人獨立性。對于同一情況,這些特點有時導致男女產生完全不同的看法。
喬希上班的時候,他的高中老友打電話給他,告訴喬希他正在這個城市,喬希邀請他共渡周末。那天晚上,他告訴琳達他們有客人要留宿。
琳達感到失落。喬希怎么都不跟她談談就擅自決定?她可絕不會這樣做。“你為什么不告訴你朋友,你得征求妻子的意見?”她問。
喬?;卮?,“我不能讓他覺得我是妻管嚴??!”
對喬希來說,征求妻子的意見意味著他不能自由行動。那讓他感到自己像個孩子或妻子的部下。倒是琳達真的很愿意告訴別人,“我得征求下喬希的意見。”向別人顯示她和丈夫的生活緊密相連,這讓她感覺很好。
建議 vs. 理解
伊娃剛切除了乳房上的良性腫瘤。她向丈夫馬克傾吐苦惱,縫針改變了她的胸部輪廓,他回答,“你隨時可以做整形手術。”
這句話讓她很不爽。“你不喜歡這個樣子我很遺憾,”她反對道。“但我不會再去手術了!”
馬克既傷心又困惑。“我不在乎那個傷疤,”他說。“完全無所謂的!”
“那你干嗎叫我去做整形手術?”她問。
“因為你為它難看的樣子傷心啊。”
伊娃覺得自己是個混蛋。馬克在她手術時一直那么支持她。她現(xiàn)在怎么可以罵他呢?
問題在于考慮問題的態(tài)度。對很多男人來說,抱怨是一個必須解決的挑戰(zhàn)。馬克覺得告訴伊娃有辦法解決她的傷疤能讓她安心。但女人通常需要溫情的鼓勵,而不是解決辦法。
當我母親告訴父親她不舒服時,他絕對會提議帶她去看醫(yī)生。毫無疑問,母親對他的反應很失望。跟許多男人一樣,他專注于他能做的, 然而母親需要的是關心同情。
信息 vs.感受
在一幅卡通畫上,丈夫打開報紙,問她的妻子,“在我看報之前你還有什么要說的?”我們知道她沒什么要說,不過一旦男人開始看報,她的妻子就有事兒了。
卡通畫很有趣,因為人們從中看到自己。不好玩的是,很多女人在丈夫不跟她們說話時會傷心,男人則會因為這種讓他們感到莫名其妙的狀況而失落。
麗貝卡是一個快樂結婚的女人,她告訴我,跟她丈夫斯圖雅特在一起簡直就是不快之源。每當她訴說自己的想法時,丈夫總是默默的傾聽。當她問他有什么想法的時候,他回答,“沒想法。”
麗貝卡一輩子都對朋友、親屬嘮叨自己的感受。而斯圖雅特一輩子都把想法埋在心里。對他來說,就像大多數(shù)男人,聊天是提供信息。他覺得在家里沒有聊天的必要。
然而有很多這種男人站在社交舞臺的中心,他們說笑不斷。他們用談話來吸引注意力以及娛樂大眾。女人最終會很傷心,她們的丈夫同相對陌生的人談天,卻不跟她們講話。
為了避免這種誤解,男女都得調整。女人應該注意到男人看報的渴望,而別去關注被拒絕這件事。男人則要理解女人聊天的需要,別把它當成被人控制,也不是什么心靈入侵。
命令 vs. 提議
戴安娜通常這樣展開談話“讓我們”她會說“讓我們把車停那兒吧”或者“讓我們在午餐之前清掃一下。”
這讓內森生氣。他把戴安娜的“讓我們”理解為命令。跟很多男人一樣,他拒絕被指使。但對戴安娜來說,她只是建議,沒有要求去做。跟很多女人一樣,她明確的以提議來表述她的請求,而非命令。她說話的風格習慣于讓別人做她所想的事,但得先達成共識。
對于某些男人,比如內森,這種策略適得其反。要是他們察覺到有人試圖間接指使他們做事兒,他們會感到受人控制,絕不會照你說的做,而會充滿憤怒的回應你。
沖突 vs. 妥協(xié)
為了努力防止對抗的出現(xiàn),一些女人不會公開反對他人的意愿。但有時,女人堅持自己要有效得多,即使存在產生沖突的風險。
多拉被一堆二手車搞得很沮喪。她要開車上下班,卻由她的丈夫漢克選車。漢克總是找來那些“有趣”但是毛病纏身的車。
一次多拉的剎車失靈,險些喪命,車禍之后,他們去市場選購二手車。多拉想從她朋友那兒買一輛新款轎車。漢克中意一輛有15年老的運動車。她努力說服漢克,買輛無趣但可靠的車要有意義的多,可他毫不動搖。
過去她會妥協(xié)。這次多拉買下了那輛無趣但牢靠的車,下決心應付漢克的怒火。讓她吃驚的是,漢克沒有一句抱怨。過后,她對他說了自己的期望,漢克嘲弄她的擔心,并告訴她照自己的想法做。
如同多拉發(fā)現(xiàn)的那樣,小沖突不致命。同時,那些習慣否定他人的男人們應該改改自己的行為方式以減少對抗。
在我們不了解各自行為的差異時,我們時常作出錯誤結論:“你不講道理,”“你不關心我。”但只要我們把握住這兩種典型的行為方式,我們就有大的機會防止不和的急劇失控。
學習他人交談的方式,讓男人與女人越過交流的鴻溝,向真正的了解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