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人生只在一念間 談到人生,我們往往有很多話要說。古往今來,有不少前輩為人生作了詮釋和注腳,可是臨到自己頭上,似乎仍有些迷惘。人生究竟是什么?人活一世有什么意義?怎么度過才算有意義的人生?為了找到答案,我們開始閱覽古籍,遍觀世事,想尋找適合于自己的人生觀念,作為自己的生活指針。生活觀念決定人生的取向,也決定人生的價值是否有意義。 晉代的時候,有位隱士名叫陶潛,因不滿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不肯為五斗米折腰,遂歸隱田園。當(dāng)他無奈地面對社會黑暗的時候,不得不放聲疾呼,“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為了現(xiàn)實生活而扭曲心志實在是不啊!不如歸去,“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器之易安”,田園生活能夠還我本真,何樂而不為呢?隱士的生活一方面被人們視為無力抵抗現(xiàn)實而做出的逃避行為,另一方面千百年來又為人們所追求。因為田園里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寧靜、安詳,雖物質(zhì)貧匱,卻精神飽滿,心靈得以滋潤,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世事經(jīng)歷得多的人,機(jī)巧涉入太深的人,對田園生活尤其向往,那里是唯一的解脫之地,那里能找回自己!所謂“富貴非我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恬淡寧靜的隱居生活成了人們心中永遠(yuǎn)的向往。 南北朝以降,隋唐相繼,禪宗勃興,禪 詩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以自己的浪漫主義情懷和現(xiàn)實主義的精神,用如椽巨筆,為世人描繪了或千奇百怪,或崔嵬壯麗,或氣勢磅礴,或悲慨沉郁,或飄逸瀟灑的人間萬象。此外,還有學(xué)者的思慮,藝術(shù)家的激情,軍事家的謀略……處于不同的階層就有不同的身份含義。 本書綜合歸納了處于不同位層的幾種人的生活精髓,以期世人向他們學(xué)習(xí),把他們的獨特之處借鑒過來,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行為指針,作為自己的人生向?qū)А?/strong> 人生百年轉(zhuǎn)瞬即逝,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如何在如此匆急的人生軌道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何在短暫的人生舞臺上表演得有聲有色,如何在平凡的背景下做出不平凡的事跡,是我們每個人所關(guān)注的問題。而盲目地生活永遠(yuǎn)都只會走進(jìn)死胡同,沒有目的的航行只能導(dǎo)致擱淺或撞礁的結(jié)果,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向“他們”一樣生活,活得自我,活得自信,活得出色,活得精彩!茍能如此,就不枉費作者的一片心血了。 一、像詩人一樣浪漫 你想做一個詩人嗎? 你的回答或許充滿猶豫。曾經(jīng)我們都是詩人,而現(xiàn)在讀詩的年代已經(jīng)遠(yuǎn)去了。 如果我再問你,你希望像詩人一樣浪漫嗎?你的回答將毫無疑問。 我們并不都要做詩人,但我們都需要浪漫。 浪漫是湖中的漣漪,是和煦的風(fēng),是流星,是花朵,是兩個人的牽手,是一個人的遠(yuǎn)行…… 因為浪漫,我們的生活從此與眾不同。 多情自古傷離別 唐代時候,涇縣有個人叫汪倫,家道殷實,為人豪爽,喜歡結(jié)交朋友。公元755年,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中秋節(jié)后要到鄰縣宣城漫游,飲酒賦詩,豪興勃發(fā)。他便產(chǎn)生了一個念頭:何不請李白到?jīng)芸h來玩玩?這里山好水好酒也好,正適合這位大詩人的脾性。他當(dāng)即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宣城去。 李白在宣城遍訪舊友新知,登上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建造的謝公樓,懷念他所欽佩的這位前輩詩人,日子倒也過得暢快。自從他受人排擠,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丟了翰林學(xué)士職位離開長安以后,十年來一直漫游江湖,感受到各地友人的熱情溫暖,跟宮廷中一些官僚的勾心斗角大不相同。 這天,他接信打開一看,原來是邀請他到?jīng)芸h游覽,上面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再看后面署名是汪倫,卻從來不相識。不過,這些年來他遇到類似的情況也不少了,他的態(tài)度向來是這樣:“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何況這位汪倫的信寫得既熱情又爽快,很合李白的心意,他便決定應(yīng)邀前往。 李白來到?jīng)芸h西南的一個村子里,受到主人汪倫盛情接待,陪著他住在自己的別墅里。宴席上,當(dāng)李白提起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時,汪倫哈哈大笑說:“這里有十里桃花潭,是一條清秀美麗的河流,還有一家姓萬的人開的酒店,名字就叫萬家酒店?!崩畎走@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一陣。有個陪客忙對他說:“先生,東道主家里釀的酒,在此地就很有名氣,先生不是已經(jīng)嘗到這美酒了嗎?”李白點頭說:“這酒確實好!絕妙!” 汪倫邀集一些朋友,天天陪著李白觀賞當(dāng)?shù)厣剿畡倬?,備了家養(yǎng)家種的葷素菜肴以及好酒招待李白。詩人在這里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興致極高,留下了很多詩篇,其中有《題汪倫別業(yè)二章》等名篇。 過些日子,李白向汪倫告別,要到別處去。開船時,汪倫帶著一些朋友趕來,一邊用腳踏地打著節(jié)拍,一邊高聲唱著當(dāng)?shù)孛窀?,熱情地歡送客人。 李白看到這種情景,感動極了,當(dāng)場口占七絕一首贈給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人用夸張的手法,極寫汪倫對他的深厚友情,真摯自然,富有韻味。據(jù)說,汪倫的后代長期把這首詩當(dāng)作寶貝一樣珍藏著。 多情自古傷離別,朋友之間總是不能常相廝守,離別才是人生的正題。俗語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面對離別,我們應(yīng)該像詩人一樣灑脫,把深深的情誼牢記于心,即使海角天涯走遍,朋友永遠(yuǎn)都是朋友。 友情似水,淡而綿長。純潔的友情,給予心靈無數(shù)的感動和安慰。即使長久的分離,天涯海角的相隔,也會感到對方深刻而清晰的存在。友情如泉,清冽酣醇,美得如同一壇千年陳釀,開蓋就可聞到沁人心脾的酒香,令人心旌搖蕩。 一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如比鄰”,涵蓋了你我,涵蓋了宇宙。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道盡了友情,道盡了寬慰。友情似水,抽刀斷水水更流。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緣,恐結(jié)在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 這首納蘭性德的詞,讓人深有感觸?!扒嘌鄹吒杈阄蠢希蜃鹎?,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迸笥严嘤觯匀豢犊吒?,載歌載舞,只是相見恨晚,惺惺相惜,再加上英杰落寞,只有互相寬慰,這樣的友情就像如水的月光那般皎潔。 朋友就是這樣,在你落魄的時候會鼓勵你,在你得意的時候會警醒你。要是有相同的經(jīng)歷,坎坷,落寞,孤寂,還會彼此產(chǎn)生共鳴,相互慰藉。有時會借一杯酒,或一根煙,或默默的注視。 朋友不需多,一知己足矣。知己是朋友中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怨無悔的付出,一種披肝瀝膽的誠懇,一種不加掩飾的坦蕩。友情可以是平淡的,卻是真實的,是心底最深處情感的迸發(fā)。友情似水,淡卻含蓄,天長地久。 胸襟豁達(dá)為人淡泊 唐代詩人劉禹錫,性格耿直,經(jīng)常因為直言相諫而得罪權(quán)貴,但他從不在意。 永貞元年,剛剛即位的唐順宗任用王叔文進(jìn)行社會改革,引起宦官反對,迫使順宗退位,擁其長子李純?yōu)閼椬冢①H逐王叔文。劉禹錫因與改革派合作,也被先后貶至連州、朗州。十年后,當(dāng)朝宰相賞識他的才干,召他回到長安。 劉禹錫回長安后,聽說長安朱雀街旁崇業(yè)坊有一座玄都觀。觀內(nèi)道士種植許多桃樹,桃花盛開如云霞,于是便去觀賞,并寫詩—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詩題中的 其實,從“戲贈”的“戲”字中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有另一層含意的,詩的后兩句是諷刺當(dāng)朝眾多的現(xiàn)任大官,說他們都是詩人遭貶后被提拔出的諂媚之臣。 因為這首詩,權(quán)貴們大為惱火,于是劉禹錫又被貶到播州。當(dāng)時,播州是最邊遠(yuǎn)荒僻的地區(qū),可見權(quán)貴們的怨恨有多深。后來因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幫忙,加上他有年老的母親,于是便改為連州刺史。 十四年以后,即唐文宗大和二年,由于裴度向文宗推薦,劉禹錫才又被召回長安,任主客郎中官職。這年三月,劉禹錫又一次到玄都觀來,但這時的景象已和十四年前不同了。滿院云霞般的桃樹已蕩然無存,只有兔葵、燕麥在春風(fēng)中搖動。劉禹錫想到自己兩次被貶又兩次召回的經(jīng)歷,不由得感慨萬千,于是寫詩抒懷: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今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它也有深一層的含義。詩人感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時局變換如此莫測,那些一度得寵不可一世的權(quán)臣們都垮臺了,但是堅持正義的“劉郎”卻又回來了??梢姞幟鹄贿^過眼云煙,胸襟豁達(dá),為人要有幾分淡泊,才能笑到最后,做最后的勝利者。 做人要有幾分淡泊的心態(tài),要不然,欲望會讓你痛苦不堪。 人生貴在淡泊,古往今來多少名士終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著淡泊的心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著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范;錢鐘書學(xué)富五車,閉門謝客,靜心于書齋,潛心鉆研,著書立說,留下曠世名篇;齊白石晚年謀求畫風(fēng)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國畫巨擎。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然,豁然對待人生中的進(jìn)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從不好高騖遠(yuǎn)。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平淡中充實自己。 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沒有羈絆。淡泊是不慕名利,遠(yuǎn)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淡泊是別人都忙于趨本逐利時仍然保持恬靜。淡泊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氣質(zhì),一種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認(rèn)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tài)。榮辱不驚,去留無意。天使能夠飛翔,是因為把自己看的很輕。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幸福離你只有一個轉(zhuǎn)身的距離。淡泊人生,并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紅塵,甘于沉淪。淡泊是一種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沒有極大的勇氣、決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平常歲月,擁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現(xiàn)實主義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學(xué)習(xí)之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會一帆風(fēng)順,有進(jìn)有退,有榮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谷。如果我們認(rèn)識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時候都會保持心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選擇。 人生短暫,與浩瀚的歷史長河相比,世間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皆為短暫的一瞬。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歷程的潮漲潮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的禪機(jī),便會豁然開朗。 十種最值得學(xué)習(xí)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tài)度(二) 《文泉杰散文:像他們一樣生活》 文泉杰 鄭國明 二、像和尚一樣達(dá)觀 暮鼓晨鐘,咸菜稀粥,屋前瓦后,木魚聲聲,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不知疲倦,這就是和尚。 和尚最寶貴的品質(zhì)就是一切都看得開,看得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是要我們?nèi)プ龊蜕校窍M覀兿窈蜕幸粯訐碛幸活w豁達(dá)的心,對待一切我們要學(xué)會“放下”。 是的,要學(xué)會“放下”。我們不放棄努力,失敗了也不絕望。 飲水思源,做人要懂得感恩 馬祖道一禪師派侍者送給弟子百丈禪師三壇醬。百丈禪師收到三壇醬后,立刻鳴鐘集眾上堂,拿起拄杖子指著醬壇,對大眾說道:“這是老師道讓人送來的鹽醬,你們?nèi)绻苷f出個什么來就不打破,否則就打破!” 學(xué)僧大眾面面相覷,無人回答。 百丈禪師見大眾不答,便用拄杖子把三壇醬缸都打破了。 侍者回到馬祖禪師那里,馬祖禪師問道:“你把醬送到了嗎?” 侍者答道:“送到了。” 馬祖禪師再問道:“百丈收到我的鹽醬以后,有什么表示?說了些什么?” 侍者回答道:“百丈禪師收到鹽醬后,就集合大眾上堂,因沒有人道得,就用拄杖子把醬缸都打破了。” 馬祖禪師聽后,哈哈大笑,贊美道:“這小子不錯!” 后來,馬祖禪師帶口信給百丈禪師,希望他將修行的近況不時地寫信回來報告。 百丈禪師在回函上誠懇地報告說道:“老師!謝謝您的關(guān)心,自從將醬缸打破以后,三十年來,弟子從來不曾缺少過鹽醬。” 馬祖道一禪師非常滿意,特別再寫了八個字送給百丈禪師,這八個宇為“既不缺少,分些給人”。 后來馬祖創(chuàng)了叢林,百丈就立了清規(guī),從此禪林繁衍不絕。 既不缺少,分些給人,馬祖道一的言外之意就是說,百丈禪師既然你已經(jīng)知道感謝我的恩德,就不要對后世有所保留,要把我的禪心,一代一代傳下去。這種“既不缺少,分些給人”的心境就是感恩的胸懷。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卻自己何以生,何以樂,何以得福,飲水思源,才是做人的根本和正道。 基督的世界中人們要經(jīng)常向上帝感恩,因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類,并拯救人類于迷途當(dāng)中。其實,在人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要存在感恩的心。感恩是無處不在的,并不是誰幫助了你、關(guān)懷著你才要感恩。感恩是一種心態(tài),也是一種境界。 我們要對恩人感恩,無可厚非。但是不僅僅恩人才值得感恩。生活中一切事物和事情都存在著感恩的情結(jié),父母的恩情、朋友的情誼、戀人的愛情、大自然的一花一木、生活中的挫折的境遇、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都需要我們用感恩的心態(tài)感知和對待。 人的一生糾纏著很多事情,愛情,親情,友情,成功,得失,進(jìn)退,榮辱……總有一些帶給你苦痛,總有一些帶給你欣喜,苦樂酸甜才是人生。惟有常常感恩,才能時時收獲慰藉和幸福。 有一句話,大致是這個意思:父母思念兒女,就像源源不斷的泉水,汩汩的從泉眼中流出,一年四季沒有休止,而兒女對父母的思念,就像秋風(fēng)掃落葉,嗖的一下,風(fēng)歇葉落,戛然而止。讀來讓人好不愧疚。 父母恩,似海深。有了時間,不要忘記帶著妻兒一起去看望父母。不用帶什么貴重的禮物,父母這個年紀(jì),還有什么特別的需求?他們能見到你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就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 還有愛情,想一想就讓人怦然心動,久久不已。記得當(dāng)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雙方羞澀含情,脈脈流盼,也忒溫存。后來,彼此進(jìn)入內(nèi)心的世界,相約相誓,共度一生,無論風(fēng)雨坎坷,還是貧病交加,都只同心同德,毫無后悔。自己曾經(jīng)的愛情故事,從青絲凝結(jié)演繹到雙鬢飛雪,忠貞可鑒,竟驗證了詩經(jīng)上那句古語,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感恩愛情,至愛難得。彼此能走到一起,就是一種緣份,要珍愛這個緣份,否則定會飲下悔疚的苦水。愛是一份使命,要相愛的人去把愛傳承,發(fā)揚,使整個人間都能嗅到愛的味道。 感恩友情,友情跨越千山萬水,把兩顆思念的心系在一起,猶如一種心靈的碰撞,更像一個美麗的童話,優(yōu)美、溫暖、情深,有說不出的曼妙。友情沒有隔膜的時候,縱使有瞬間的誤會,也會消彌于時間的過濾中。友情如河,脈脈的流入,脈脈的流出。流入的是傾聽不盡的交心話,流出的是綿綿不絕的呵護(hù)和忠告。 親情,愛情,友情,沒有先后,一樣的重要。人何以生,人何以不生,全在“親、友、愛”上。人其實不過是一副空殼,有了這三者才豐富了血肉,變得飽滿和充實起來。若沒有,臭皮囊而已。 人生不要悔,也經(jīng)不住悔。倘若你現(xiàn)在有悔,請及時挽回。等到了無以挽回的地步,淚也無用。 感恩吧,生命中的感動太多了,不必轟轟烈烈的,平凡中照樣有許許多多感動的故事。感謝生命賜予了我們?nèi)缭S的感動,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充實和質(zhì)感。年輪在不住地增長,歲月在一天一天逝去,惟感恩可以滋潤生命。 平平安安就是福 慧光禪師四處云游,行大慈悲之道,普度眾生。 一天,禪師正在大道上行走,看見一條小河,清澈見底,水中游魚可現(xiàn),游來游去毫無掛礙。禪師對身邊的人說:“做人要像魚兒一樣,明心見性,從容自得,要是做什么事情都執(zhí)著,不懂得提起放下的道理,人生便苦惱不堪。”徒弟們合十稱是,若有所悟。這時天已將傍晚了,暮色蒼茫,野鴉歸巢。徒弟們都勸慧光禪師返回寺院,以免受傍晚清冷之苦,慧光禪師卻搖頭說到:“你等先回吧,不要以我為牽掛。別人若是問起你們我在何處,你們怎么回答?”徒弟們說:“不在那時,不在那處,四方云流,了然無痕。”慧光禪師很滿意,擺手讓徒弟們退下了。 暮色越來越濃,慧光禪師來到一家飯館。禪師剛坐下,老板娘就迎上來,一看是個和尚,便雙手合十,連忙吩咐小二將素齋素飯給禪師端上來。禪師稱謝,埋頭吃飯,可是邊吃的時候,卻聽見老板娘愁苦的嘆息聲?;酃饩蛦枺?span>“女施主,有何事解不開,不妨說與老衲聽聽。”老板娘道:“大師,我們這個小店小本經(jīng)營,沒有多少收入,我丈夫是個老實人,不會鉆營取利,一天忙下來沒有什么收獲,心中十分的苦惱。這樣下去,我們的生活實在沒有什么起色,也沒有什么勁頭,哎……” 慧光禪師說:“一天之中,你的孩子可曾遭遇不幸?你的丈夫可曾有損身體?你的小店可曾遭遇強(qiáng)盜?”老板娘說:“沒有。” “這就對了,”慧光說,“小本經(jīng)營卻沒有破產(chǎn)的風(fēng)險,收入不多卻可以供給己用,丈夫老實,自是沒有三心二意,至于生活沒有起色,全在于你的一個心境。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家羨慕你這殷實的小康之家。施主,平平安安過一天即是福,沒有什么比這還重要,難道你為了生活上的起色,愿意你的丈夫涉險嗎?所求過多則痛苦叢生,切記!”老板娘豁然開朗,面露微笑。 人生若只有歡樂,便顯得輕浮,沒有沉淀。若只有愁苦,又顯得沉郁,讓人壓抑。故此,人生需要些許的歡樂,也需要些許的愁苦,這樣的苦樂相間,既有意義又有內(nèi)涵,方為真切的一生,要是有不切實際的欲求,就會無比糟糕,痛苦非常。很多時候應(yīng)該懷著“平安即是福”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必然和偶然。 現(xiàn)實生活中,行色匆匆往往是迷惘的表現(xiàn),自己對自己所追逐的價值都不熱切也少信心,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做什么才是有意義的。盡管終日的忙碌,無休止的營求,到頭來并沒有充實飽滿的感覺,反而時時感到空虛和無助,仿佛一場疲憊的夢幻。原因就在于心中丈量幸福的尺度有所不同。我就是我,我的幸福不是別人的,標(biāo)準(zhǔn)只在內(nèi)心。學(xué)別人一樣機(jī)械的追逐,幸福的標(biāo)準(zhǔn)就會脫離實際,衍生出許多的煩惱來。 平平安安的度過每一天就是福分。不要被鏡花水月的念頭所滋擾,不切實際的追求是痛苦的根源。淡茶粗糧雖比不上滿漢全席,如果吃得順口,心中有愜意,便勝過熊掌燕窩。一家人能擁有多少財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相守,愉愉快快的過活。 只自覺心安,東南西北都好 無相禪師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這時看到有一個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車,無相禪師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肯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xué)道。不過,我出家后不會像您那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好好參禪打坐,而不再拋頭露面。” 無相禪師含笑問道:“哦!那你什么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屬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zhì)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無牽無掛,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無相禪師問道:“你最了解水車,我問你,水車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離開水面會什么樣子呢?” 青年答道:“水車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zhuǎn)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漫在水里,不但無法轉(zhuǎn)動,甚至?xí)患绷鳑_走;同樣的,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說道:“水車與水流的關(guān)系不正說明了個人與世間的關(guān)系嗎?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同樣,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 “出家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fā)度眾生的宏愿才好。出世與入世兩者并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xué)道應(yīng)該持有的態(tài)度。” 青年頓悟,并決心繼續(xù)打水車 緣如風(fēng),隨時來,隨時散。緣分總是飄忽不定,你越是有強(qiáng)烈的要求,它就離你越遠(yuǎn)。強(qiáng)求只是一廂情愿,到頭來方知一切不過是個玩笑。難怪蘇子說,心安處即故鄉(xiāng),不一定生你養(yǎng)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故鄉(xiāng),那只不過是個具體的物態(tài)定義,而抽象的故鄉(xiāng)就是精神棲息的地方。 真正的隨緣,不是這樣的,而是平常胸懷,坦蕩人生,得亦不歡,失亦不惱,悟得得失進(jìn)退不過尋常人生小小插曲,終究會棄我們而去。我是誰,何須問。我不過滄海一粟,不過千山一石,塵埃般的微渺怎敢強(qiáng)求千仞崖頂?shù)男Π撂煜拢颗c周圍的人相比較,似乎我們還要進(jìn)取,還要奮斗,還要競爭,但與宇宙相比較,我們算什么呢!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謫居黃州,心中肯定老大失意。一次野游,途中遇雨,密雨如織,嘩嘩的落下來,片刻路上一片泥濘。蘇子一行人等,渾身盡濕,如落湯之雞。隨行之人,怨聲載道,大罵不已,心中頹然。而蘇子卻等閑視之,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感時傷神,大鳴不平,相反,詩興陡起,吟詞《定風(fēng)波》一闋云: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有的人一生,汲汲于名利,終究逃脫不了名韁利鎖的羈絆。其實,有什么用呢?我只要一蓑煙雨就足矣了。你可以說我清高,但不可誣蔑我虛偽。人總要些名利的,但何必執(zhí)著呢,人的痛苦全來自于執(zhí)著。 蘇子大雨澆頭終得妙悟。事物往往這樣,你怎樣看待,便是什么樣子。你的心境是樂觀的,縱使是再大的困厄,也便無懼;相反,如果你的心境是悲觀的,縱使是處于大歡喜中,還是能瞧出愁郁來。 其中,蘇子在《赤壁賦》中寫道:客亦知夫水與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卻。
十種最值得學(xué)習(xí)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tài)度(三)
2008-10-17 16:19
十種最值得學(xué)習(xí)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tài)度(接一)
2008-10-17 16: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