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泉 官園結(jié)緣蛐蛐罐
被圈內(nèi)稱為“中國匏器收藏第一人”的馬洪泉,前幾天剛剛把自己的三只清代蟈蟈葫蘆拿到央視鑒寶欄目上亮相,故宮博物院專家劉靜為這三只葫蘆估價80萬元。昨天本報記者來到馬洪泉家中,聽他講述了自己數(shù)十年的收藏經(jīng)歷和京城鳴蟲兒文化的有關知識。
-淘寶故事
自幼喜歡玩鳴蟲 官園結(jié)緣蛐蛐罐
馬洪泉說,他從小就喜歡鳴蟲兒,而且這種愛好并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減退,直到后來插隊、1979年調(diào)回北京,也一直沒有丟棄自己的鳴蟲情結(jié)。真正收藏蟈蟈葫蘆和蛐蛐罐子,是從上世紀80年代,在官園市場擺攤兒開始的。
那時候,喜歡收藏的人還不像現(xiàn)在這么多,東西的價錢也相對便宜,一些著名的京城“老玩兒家”多還健朗,經(jīng)?;顒?,馬洪泉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學到不少知識,也淘得不少好東西。著名文物鑒賞家王世襄也是一位有名的“蟲兒迷”,寫有不少關于秋蟲的著述,而且對于匏器(蟈蟈葫蘆)和蛐蛐罐子十分有研究,馬洪泉常與王老交流,從中獲益匪淺。馬洪泉收藏的蟈蟈葫蘆,王世襄基本都看過,而且馬洪泉還收藏了一對王世襄曾經(jīng)收藏過的葫蘆。王老現(xiàn)在年紀大了,但是依然惦記著馬洪泉的收藏。近來幾次提出想看一看馬洪泉收藏的蛐蛐罐,由于馬洪泉的收藏數(shù)量比較大,所以至今尚未如愿。
馬洪泉透露,上世紀80年代,在官園市場,一只品相很好的蛐蛐罐,幾百元,甚至幾十元就能買到,但是當時幾百元的蛐蛐罐子,現(xiàn)在沒有五六萬元根本別想買到,而且就算有錢,也未必有人愿意賣給你,因為現(xiàn)在這些古玩存世量非常少。依照現(xiàn)在的行情,這些蟲具的升值潛力是以10倍計的,價格幾年翻一番很平常。

雕刻精美的玳瑁芯子

雕有梅花圖案的象牙芯子

“樹皮”外觀的清代蛐蛐罐
|

造型別致的“四季花”蛐蛐罐

一對清代蛐蛐罐

一套清代象牙水牌
買對葫蘆四千元 現(xiàn)在價值二十萬
上世紀90年代中的一天,有一位上海朋友突然告訴馬洪泉,京劇新譚派創(chuàng)始人譚富英先生收藏過的一對蟈蟈葫蘆將要流向市場,問馬洪泉有沒有興趣收購。馬洪泉一聽,想起譚富英先生當年也是一位著名的“蟲兒迷”,馬上來了精神,連夜乘火車趕往上海,去看這對葫蘆。馬洪泉說,看到這對葫蘆后,他發(fā)現(xiàn)葫蘆頂端的“芯子”是用黑褐色玳瑁鏤空雕鑿的“松鼠偷葡萄”造型,雕刻細膩而且精美,器身光滑,有布狀紋理,象牙做成的口框也十分講究,心中暗喜,但是他不露聲色,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便以4000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對葫蘆。買下之后,馬洪泉一刻也不停留,當晚就乘飛機回了北京。他告訴記者,這對葫蘆現(xiàn)在價值20萬元,那次收購,也算是一次小小的“撿漏兒”吧。
拿到央視去鑒寶 三只葫蘆八十萬
馬洪泉非常低調(diào),很少向外人提及自己的收藏。不久前經(jīng)朋友推薦,央視《鑒寶》欄目的記者來到馬洪泉家中,觀看了他的收藏。馬洪泉從自己的藏品中選了三件拿到《鑒寶》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第一件蟈蟈籠高17厘米,象牙鑲口,玳瑁鏤雕纏枝花蝶籠蓋;第二件藏品高15厘米,象牙鑲口,象牙籠蓋上有四只獅子,主體周身無紋飾;第三件藏品高12厘米,象牙鏤雕鑲嵌玳瑁靈芝紋籠蓋,主體紋飾為范制龍鳳呈祥,頸部范制“道光年制”四字隸書款。
故宮博物院竹木器具專家劉靜女士當場為這三只葫蘆定價80萬元,而且說是比較保守的估計。
記者了解到,馬洪泉現(xiàn)在收藏有170多只精品蟈蟈葫蘆和100多只明清兩代的蛐蛐罐。其中葫蘆全部都是象牙口框,象牙或者玳瑁鏤空雕刻的芯子;蛐蛐罐則都是名家制作的精品,而且其中不少罐子流傳有緒。
-收藏心得
蟈蟈葫蘆好不好 共鳴效果很重要
馬洪泉自己認為,拿到央視鑒定的三只葫蘆,并不是自己藏品中最好的。這三只葫蘆的特點是有年款,雕工比較精細。但蟈蟈葫蘆是一種實用器具,決定其品質(zhì)的不僅僅是外形,更重要的是葫蘆的共鳴好不好。一只共鳴好的葫蘆,能把蟈蟈的叫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有些葫蘆雖然很精致,但本身的胎質(zhì)不好,也不能算是上等的好葫蘆。
說著說著,馬洪泉給記者拿出幾只更為得意的藏品,讓記者觀賞,有“長壽字”、“滿貯秋聲”、“雙福雙壽”、“四季花”等。記者注意到,這些花飾都是凸出來的,但是又不像是雕刻出來的。馬洪泉說,葫蘆上面的花飾和文字,是事先做好模具,套在小葫蘆上,讓小葫蘆在模具中長大,就會“長出”花飾和文字。這種葫蘆種植十分不易,經(jīng)常是1萬個葫蘆里,才能長出一個有完整花飾和文字圖案的成品來。
存世奇少子玉罐 京城不足二十只
馬洪泉說,老北京的蛐蛐罐,以明末萬禮張和清康熙年間趙子玉二位高手制作的最為著名。其中趙子玉制作的蛐蛐罐,以上好的澄泥為原料,制作十分精細,罐底和蓋上往往還有落款。在清代,趙子玉制作的蛐蛐罐尤其流行,而且數(shù)量也很大。老北京斗蛐蛐講究把24罐算做一桌,馬洪泉說,現(xiàn)在他手中有8個子玉罐,他的一位朋友手里有兩個,其他人手里還有一些,全北京所有的“子玉罐”都加到一起,也不到20個,連一桌都湊不齊,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如果再不加以收藏和保護,也許過些年“子玉罐”就會絕跡京城。
多年收藏蟲具,馬洪泉對蛐蛐和蟈蟈也很有研究,現(xiàn)在每年秋天仍然要養(yǎng)一些,而且一般用自己收藏的、價值十萬元的清代蛐蛐罐養(yǎng)。
-玩蟲歷史
斗蛐蛐古已有之 京人玩蟲有傳統(tǒng)
馬洪泉介紹,中國人玩蟲兒在宋代就曾經(jīng)盛極一時,南宋權(quán)相賈似道是一代“蛐蛐的高手”。咱北京人玩蟲兒也是有傳統(tǒng)的,清朝不但皇宮里玩兒,京城百姓只要有經(jīng)濟實力的,都要玩兒上一玩兒。那時候,每到秋天,就有山東人挑著籮筐到北京來賣蛐蛐,大戶人家經(jīng)常數(shù)百只地買進。馬洪泉收藏有一套象牙制作的“水牌”,上面記載著京城某位蛐蛐迷斗蛐蛐的經(jīng)歷和輸贏情況。
相聲藝術(shù)大師侯寶林、李金斗的師爺王長友,當年都是京城著名的蛐蛐迷,王長友曾經(jīng)收藏有36個上好的趙子玉蛐蛐罐。現(xiàn)在喜歡玩的人也很多,演藝界的王鐵成、王剛,主持人趙忠祥等人都喜歡蛐蛐,也收藏有不少蛐蛐罐,郭林家常菜的老板郭林也是一位蛐蛐迷。
-不傳之秘
市上子玉仿品多 鑒別要看三方面
有關專家認為,趙氏真品的表面有一層光亮的漿皮,仿制的就沒有。20世紀30年代,北京城有一個綽號叫“大關”的人,極善仿制子玉罐,手法之高幾可亂真。分辨子玉罐的真?zhèn)?,還是要從罐本身的各方面特征來考察。首先是罐器的神,后人所仿的子玉罐,即使是“大關”的作品,其形象上可以摹仿而器神卻絕難相似。第二是用泥,子玉所用的澄泥為泥中上品,泥質(zhì)極細,泥的細后人可以仿造,但是上品泥卻是難尋難覓,這從泥色上,手感上可以比較出來。第三是罐的保濕因素,總體來講都是泥的質(zhì)地,而真品罐填土細潤又不光滑,沾水后有“慢喝水”的特質(zhì),就是“不汪不干,慢慢陰干”,而仿品則滲水迅速。這些特征是因為子玉罐制作工藝上的絕密而具備的,絕非仿品所能具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