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紀)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通高45.9厘米 口長16.4厘米 盛酒器,形體呈貓頭鷹狀,昂首、圓目、寬喙、小耳、高冠,雙翅并攏,雙足與垂尾共為三點支撐,后頸有口,上有蓋,內(nèi)壁鑄“婦好”二字銘文。背有獸首弓形鋬。器身滿布縟麗的紋飾,造型典雅凝重,為商器之精品
婦好玉象(商婦好玉象(安陽殷墟博物館) 婦好墓出土玉器的原料,經(jīng)專家對其中的 300件進行目驗鑒別,認為大部分是新疆玉,只有 3件嘴形器質(zhì)地近似岫巖玉,1件玉戈有人認為是獨山玉,另有少數(shù)硅質(zhì)板巖和大理巖。這說明商王室用玉以新疆和田玉為主體,有別于近畿其他貴族和各方國首領所用的玉器,從而結(jié)束了中國古代長達二三千年用彩石玉器的階段。婦好墓玉器的玉色以淺深不等的青玉為主,白玉、黃玉墨玉極少。除王室玉之外,還有來自地方方國的玉器,如有的刻銘說明是來自“盧方”的,這反映了商王室玉和方國玉器的工藝特色。琢玉技巧有陰線、陽線、平面、凹面、立體等手法,在一件玉器上往往有多種琢法,圖案的體面處理也有變化。婦好墓玉器的新器型有簋盤紡輪、梳、耳勺、虎、象、熊、鹿、猴、馬、牛、狗、兔、羊頭、鶴、鷹、鴟、鸚鵡、鴿、燕雛、鸕鶿、鵝、鴨、螳螂、龍鳳雙體、鳳、怪鳥、怪獸以及各式人物形象等,其中有些器型尚屬罕見。 婦好墓玉器的藝術特點不僅繼承了原始社會的藝術傳統(tǒng),而且依據(jù)現(xiàn)實生活又有所創(chuàng)新,如玉龍繼承了紅山文化的玉龍,仍屬蛇身龍系統(tǒng)而又有變化,頭更大,角、目、口、齒更突出,身施菱形鱗紋,昂首張口,身軀卷曲,似欲騰空,形體趨于完善。玉鳳是新創(chuàng)形式,高冠勾喙,短翅長尾,飄逸灑脫,與玉龍形成對照。玉龍、玉鳳和龍鳳相疊等玉雕的產(chǎn)生可能與巫術有關。玉象、玉虎等動物玉雕來自生活,用夸張概括的象征性手法準確地體現(xiàn)了動物的個性,如象的馴服溫順,虎的兇猛靈活等。玉人是婦好墓玉器中最為珍貴的部分,如絕品跪形玉人,頭戴圓箍形,前連結(jié)一筒飾,身穿交領長袍,下緣至足踝,雙手撫膝跪坐,腰系寬帶,腹前懸長條“蔽”,兩肩飾臣字目的動物紋,右腿飾 S形蛇紋,面龐狹長,細眉大眼,寬鼻小口,表情肅穆。其身份是墓主人婦好還是貴婦,難以確辨。無論是玉禽、玉獸還是玉人,均為正面或側(cè)面的造型,這是婦好墓玉雕以至整個商代玉器的共同特點。 婦好墓玉器的大量出土,說明玉器在商代貴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也是“玉不離身”的最早例證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紀)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通高36厘米 通長46.5厘米 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獸狀,頭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為卷龍紋,后部呈鳥狀,足為兩蹄兩爪,尾部有獸首形扳。通體飾細膩精致的紋飾,蓋內(nèi)與器身內(nèi)均有“司母辛”三字銘文。
齊縈姬盤,春秋后期,通高15cm,寬55.5cm,重11.39kg。 盤侈口,淺腹,圈足外撇。雙附耳起于腹部,耳之上邊緣處各飾一對伏犧。盤外壁以一蟠螭紋為主體紋飾。器內(nèi)底有銘文4行23字: 齊縈姬之 作寶盤,其眉 壽萬年無疆, 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大意是記齊國縈姬的侄女(“”在古文獻中指侄女)做寶盤,祈望萬年長壽無疆,了孫后代寶用此盤祭享
高12.5cm,口徑22.7cm,足徑15.2cm。 豆淺腹,口沿較寬??谝韵聺u內(nèi)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體雕刻紋飾。口下雕刻凸弦紋,腹部雕刻仿青銅器上的云雷紋,高足中部雕刻錢紋,上下分別雕刻變形回紋和饕餮(tāo tiè音濤帖)紋作輔助紋飾。修坯精細,形體線條剛勁有力。 白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xiàn)。至商代,由于燒成溫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較精細,致使白陶質(zhì)地更加潔白細膩。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音歸)、盉(hé音禾)、爵為主,紋飾有人字形紋、拍印的繩紋和附加堆紋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缽等,其裝飾除少數(shù)繩紋外,以素面磨光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燒制的鼎盛期,在黃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遺址與墓葬中均發(fā)現(xiàn)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點,器物有觶(zhì音智)、壺、尊、卣(yǒu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盤、簋(guǐ音軌)等食器。紋飾常見有云雷紋、漩渦紋、饕餮(tāo tiè音濤帖)紋、蟬紋、曲折紋、夔(kuí音奎)紋等。特別是將細膩的雕刻作為白陶的主要裝飾技法,顯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發(fā)展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來盛放腌菜、肉醬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銅器里,青銅豆還是一種禮器。
圓雕熊頭鳥身器 人是萬物之靈!古往今來的藝術品中,表現(xiàn)人類本身的作品不計其數(shù),玉人大概是這些藝術品中出現(xiàn)最早的品類之一,唯其數(shù)量稀少、內(nèi)涵豐富而備受關注。中國古代玉人的出土、傳世數(shù)量都很少,商代晚期玉人現(xiàn)世的也不多。玉人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顯然要比同期的其他玉器如玉禮器、玉肖生動物要高,這是因為,寫實性玉人不僅對研究當時人類的種族、遺傳、進化有很大的參考意義,而且,通過玉人的衣著、姿態(tài)還可以間接地了解當時人的生活、習俗、宗教禮儀以及社會地位等。另外,從藝術上講,玉人的藝術性遠比其他玉器種類高得多,玉人的砣刻要求很高,不僅要求玉器匠師要有很高的砣刻技術,還要求準確地表現(xiàn)人物的身軀比例、神情姿態(tài)、衣著打扮,尤其是人物的神情姿態(tài),要刻畫得栩栩如生、恰到好處就絕不是那么容易的了。玉人最為直接地反映了古人藝術審美意識。
帶蓋白陶罐 (R167) 直徑19.0,口徑10.6公分 小屯墓 331出土 帶蓋白陶罐形器。頸部有三道弦紋,肩部為頭尾相連的簡化龍紋。腹部飾以饕餮紋一道,饕餮紋以下則滿布云雷紋。器蓋中有一鈕,鈕頂飾冏紋,周圍繞以蟠龍紋。蓋內(nèi)及圈足內(nèi)各有銘文「五」一字。
根據(jù)對大量玉器和少量半成品的考察,得知武丁時期的琢玉工藝已達到高度發(fā)展,選料、用料、琢玉工藝首在選料、用料,有比較縝密的考慮。 【造型】 玉器的造型豐富多彩,刻劃細膩,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以來玉石的造型器的造型模式,創(chuàng)作了不少諸如人像、獸畜、禽鳥等多種圓雕作品。如墓中所出的某些玉石人像、有極強的寫實性,圓雕的獸禽和昆蟲或行或立,大多形象逼真,有些還突出了外形的主要特點,如象的長鼻、虎的利齒、螳螂的刀足等,相當神似。浮雕的獸畜和禽鳥,多設計成側(cè)視形,肥瘦適中,以作靜止狀態(tài)的居多;少數(shù)則作運動狀態(tài),如急馳的的虎、沖天直上的鷹。對于某些神話性動物,如蟠龍、鳳、怪鳥等,造型也很優(yōu)美。充公反映了當時的設計者對現(xiàn)實世界的深入觀察和對神話世界的向往。 【紋飾】 玉器的花紋,往往隨客觀形象而變化,自然諧調(diào)
夔紋轄飾 (R15328) 長11.0,寬4.0,高2.8公分 西北岡墓1137出土 商代的轄主體是木料,上端套以長方形的青銅杠頭,再以木栓固定之。本件的看面為浮雕的夔紋,背面紋飾同,但為平面圖案。頂端為蟬紋,前面則上段為蛇紋,中間為木栓的方孔,下段為蟬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