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古典靈魂
 |
留耕堂一角 |
|
廣州番禺,有一個八百多歲的古鎮(zhèn),名字叫“沙灣”。論年紀,它并不是番禺首屈一指的“長者”,但它是廣州目前唯一的一座“歷史文化古鎮(zhèn)”。
慕名前來的游客,在跟沙灣接觸的最初階段,心里也許會有些訝異:縱橫錯落的街巷兩旁,屈指可數(shù)的老房子們,靜靜地隱身于光鮮亮麗、卻也是千人一面的現(xiàn)代建筑背后,一派蒼涼。這一點,跟廣州大多數(shù)的城鎮(zhèn),似乎并無不同。
驚喜是在不經(jīng)意間出現(xiàn)的。在已經(jīng)帶有明顯現(xiàn)代氣質(zhì)的街巷里走上一遭,如果你眼尖,馬賽克外立面的小洋樓的夾縫里,會發(fā)現(xiàn)不少古老的宗祠寺廟。推開沉重的門扉,你也就推開了一個新的世界。精雕細琢的檐緣梁枋,栩栩如生的磚雕、石雕、木雕、灰雕和壁畫……你會驚訝于這些“藝術(shù)品”的鬼斧神工,驚訝于它們在生猛的現(xiàn)代生活的侵蝕下,居然可以做到歷久彌新。似乎得到了時光格外的偏愛,它們保持著最初的完美。
更加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沙灣的人。走在綠樹成蔭的石板路上,會不時有飄飄仙樂溢出隔壁的小樓,一唱三嘆的粵曲唱詞讓人頓覺恍若隔世。對傳統(tǒng)的熱愛與堅持,似乎已經(jīng)與每個沙灣人融為一體。稍微上了點兒年紀的人,幾乎無一不是廣東音樂的狂熱“粉絲”,吟唱一曲只是信手拈來之事。
年紀小小的孩童也不例外。沙灣是民間傳統(tǒng)技藝“飄色”的故鄉(xiāng),這里的很多小孩子,在他們還不怎么會說話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大人姹紫嫣紅地裝扮成“飄”,參加舉鎮(zhèn)歡慶的民俗游行了。這是他們?nèi)松斨凶畛醯臉s耀,也是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記憶。現(xiàn)在他們慢慢長大了,放學之后,他們練習古箏、彈奏琵琶,還特別喜歡種植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的蘭花,是沙灣的傳統(tǒng)之花,每個沙灣人都愛它。
繁雜塵世,沙灣人對傳統(tǒng)堅固的守望,傳承了八百多年。在富足而喧囂的“面孔”下,沙灣有一個美麗的古典靈魂。

|
精雕細刻留耕堂 |
 |
留耕堂柱子有112條之多 |
改“姬”為“何”
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世人的眼中,嶺南還被視為蠻荒之地。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趙佗據(jù)有嶺南地區(qū)建國,定都番禺。番禺的大片地方仍是汪洋海灘。迄至東吳,廣州刺使步騭至番禺縣城舊址,登高遠望,還不禁發(fā)出這樣的慨嘆:“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
看看“沙灣”的名字,也就不難推斷它的由來。最初它只是一個古海灣——千年的浪花不斷地沖刷、積淀,不知道具體是在哪天,量變達到質(zhì)變,一個靈秀別致的半圓形沙灘,開始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
史籍記載,最遠可以追溯到五代,沙灣開始有了人的蹤跡。到了宋代,這里已形成村落。這個村落以北完全是陸地,以南尚是淺海。條件的艱苦,可以想象。
可是就有人慧眼獨具,相中了這個還貧瘠荒涼著的小沙灣。
他就是今天沙灣的主人——沙灣何氏的祖先。根據(jù)何氏族譜記載,沙灣何氏本姓為姬,是周武王支子虞裔的后代。后易姓為韓,是韓國貴族。秦并六國時,為避秦兵的追殺,改姓何。漢武帝平越,何氏從中原南遷至粵北湞陽,宋代遷至廣州。宋寶慶二年(1226),邑人李峁英,高中第一甲第三名進士,成為廣東歷史上第一名探花。李為官清廉,建樹很多,曾三次彈劾奸相史嵩之,宋帝稱他為“南人無黨”。李官至吏部侍郎,加中大夫,封為番禺開國男,食邑三百戶,晚年歸隱廣州。何氏族人何德明,博學多才,時為李峁英的西賓(家庭教師)。一個偶然的機會,何德明來到人跡罕至的沙灣,他觀察到珠江每年都會從上游攜帶大量泥沙在這里沉積,使沙灘年年增大,逐漸形成平原,土地極為肥沃。何德明心想,如果在這里筑堤圍田,繁衍生息,定會富甲一方。借助李峁英的顯赫之力,何德明向相平司(清廷財政機構(gòu))申請,購買在番禺沙灣一帶的土地、水面和山岡。據(jù)說,何德明當年購買的地域,西起九牛石,東至蕉門滘,南達大海邊,北抵沙鼻口,約有三百多頃,稱為“魚游鶴立三百頃”。
在這之前,何氏宗族已經(jīng)有人生活在沙灣,但是如此大面積的置地,在何德明之前還從未有過。何德明在沙灣開基創(chuàng)業(yè),子孫繁衍生息,逐漸成為財雄勢大的名門望族。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是買受,二是報承所得,三是族人捐獻,四是領(lǐng)賞(官賜)。
何氏族人向官方不斷廉價購置沙坦,經(jīng)人工開發(fā)而成良田。在他們已經(jīng)擁有土地的周邊,隨著泥沙的淤積而變成大片沙灘,“魚游、鶴立、櫓迫、草埗”,按照這樣的演變過程,何氏宗族名下的良田,逐步蔓延。有了人力、財力的雄厚基礎(chǔ),何氏宗族開始發(fā)起向外擴張的步伐。他們報承沙坦和荒山野嶺,并辛勤耕耘使其變成大片沃土。
有仔唔憂冇老婆
到了明中葉以后,何氏族田已經(jīng)遠遠地超過鄉(xiāng)中其余各族,一躍成為當時番禺四大望族之一(其余還包括石樓陳族、員崗崔族、南村鄔族)。民國9年,沙灣何氏宗祠留耕堂擁有族田56575畝,為全縣之冠,是珠三角大名鼎鼎的巨族。如果再加上各坊的田產(chǎn)、廟產(chǎn)、鄉(xiāng)公所田產(chǎn)以及大大小小地主的田產(chǎn),和王、李、黎族田產(chǎn),沙灣一鄉(xiāng)的田產(chǎn)數(shù)目超過十萬畝。據(jù)說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何氏宗族擁有的土地一直綿延至從化境內(nèi)。
何氏宗族經(jīng)濟富裕,族內(nèi)男丁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均分配若干元,此外還有各種補貼,如結(jié)婚的時候有“大床金”,開學讀書有“學金”,生子女有“姜醋金”,死亡有“帛金”……以人口而言,何氏宗族主要分布在東、南、西、北四村??v橫數(shù)百里內(nèi),何氏宗族富甲一方,享有名門望族的美譽。鄰近四鄉(xiāng)之人都是羨慕不已。“沙灣何,有仔唔憂 ■老婆”。
建國前,沙灣鄉(xiāng)共有人口約兩萬。當時每戶平均人口是6.6人左右。因為當時沙灣有不少大戶蓄養(yǎng)婢女、雇用女傭,有些還有男工,叫做“后生”。
沙灣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消費市場。號稱有三街六市。三街是亞中坊的車碧街、市東坊的新街、三槐里王族的緣善大街。三條街的屋宇都是當?shù)丶椎茸≌簿褪墙裉焖f的“富人區(qū)”了。
六市是村中心的大市、安寧市、村東的第一里市、村南亭涌里和一文渡間的云橋市、村西蘿山里的蘿山市以及更西的三槐里市。此外還有賣雞圩、瓜菜圩以及大巷涌入口處兩岸的米機、店鋪……至于豬肉店、糧店、海味店、雜貨店、洋貨店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銀號、金鋪、當樓也有不少。以小吃聞名遠近的沙灣,各種粥粉店、牛奶甜品店和大大小小的餐館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這里的夜市特別旺,通常要開店到凌晨兩三時左右才打烊。
 |
沙灣人家的大門 |
宗堂流芳
幾乎每次提到一個顯赫的氏族,我們都無法忽略他們的祠堂。這個在中國文化中獨具意義的符號,記錄了一個家族、一個村落、一個民族的沿革與變遷。
富庶的沙灣,各族都建有自己的宗祠。何氏追遠堂(即玉山太公)、李氏流芳堂(即忠簡祠)、何氏孔安堂、何氏肯構(gòu)堂、王氏王家大祠、何氏光裕堂、黎氏世德堂……總占地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112座大大小小的祠堂,散落分布在沙灣古鎮(zhèn)的縱橫小巷中,不知道在哪個拐角,你就會跟他們其中的一個不期而遇。
最大的當然是何氏大宗祠,村民習慣叫它留耕堂。祠堂始建于元初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長長的731年的歷史中,留耕堂多次被毀。最后一次的重修,也是建筑得最為恢弘輝煌的一次,是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那也已經(jīng)是三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似乎并沒有減弱留耕堂的八面威風。祠堂的主體建筑有山門、儀門(牌坊)、拜庭(中座)、后寢(后座)和東西兩廡。山門宏偉和工麗之處,是在20多米寬的門面上。一列六條八面大石柱組成了檐柱,又有一列兩人合抱粗的圓形木柱做內(nèi)柱。12條柱子撐起五條檐梁,無一不是精美的木雕。它的兩頭,分別是相向的云龍和玲瓏一致的龍頭作支撐檐梁的“雀替”。而檐梁本身分別雕有文豹、雄獅、少獅、麒麟、駿馬、麋鹿、春牛、鳳凰、仙鶴、喜鵲、鳥雀、飛龍、鯉魚、螃蟹,還有牡丹、仙草、蘆葦以及寶相花紋。中間的一道檐梁,居然一共雕刻著9個衣冠不同的人物,3個是侍者,其余長者有坐有立,或品茗,或下棋,還有的喝酒賞花,精妙絕倫。
五條檐梁上,33座支撐三重如意斗拱的“櫨斗”(又稱駝峰)雕刻更為精妙。特別是中間的七座櫨斗上,松下弈棋、深堂講道、攜琴訪逸、林間對飲、春郊試馬……20多位的人物,有老有少,有高冠闊袖、有緊身盔甲,中間一桌4人正在弈棋的畫面更是讓人嘆為觀止——正在對弈的兩位老人,一個正按棋桌上,一個正舉手欲下,他們的身后站著一位少年,正把一足踏于高石之上……微風拂過,恍惚間,畫中人物的衣角也跟著飄動起來……
不過,最吸引我目光的,還是留耕堂高高的牌匾石額上幾個遒勁的大字:“詩書世澤”、“三鳳流芳”。它們是書法家陳白沙的真跡。何氏第十一世何宗濂,是這位在廣州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書法第一人”的入室弟子。
所謂“詩書世澤”,是表彰沙灣何氏攻書中舉、代不乏人的事情。據(jù)《番禺縣文物志·留耕堂》的記載:“沙灣何氏初祖居南雄,是宋代的翰林學士,三世祖何璽庵官封承事郎,四世祖何德明為承務(wù)郎,五世祖四人,何起龍是宋代進士,太常寺正卿,何斗龍是從事郎,何翊龍是文林郎。”
而“三鳳流芳”說的是:何氏得姓之后,第五十代的何棠(又名何集)、何栗、何榘兄弟三人,在北宋政和年間同中進士,被時人稱為“何家三鳳”,后人又稱其為“三鳳流芳”。
讀書有獎
沙灣人不僅生意經(jīng)算得爽利,會讀書更是遠近聞名。他們深諳一個宗族的不斷壯大,必須有文化做支撐。他們在族內(nèi)建立了求取功名的獎學制度。何氏族例:凡中秀才、舉人、進士者,分別可以獲得祖蔭二份、四份、八份。除此以外,還有花紅金、靴金、書金、彌補金等。清末廢科舉后,改為凡中學畢業(yè)者得祖蔭兩份,大學畢業(yè)者得祖蔭四份,留學畢業(yè)者得祖蔭八份,這樣的獎勵可以終身享用。
自宋代擇沙灣而居至明代,沙灣學塾多、讀書人多、獲取功名的人多、從政為官的也多,逐漸形成了一個知識分子群體。
然而,好景不長。清朝入主中原后,推行“禁海”與“遷界”,強令漢人“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同時又進行了殺戮無數(shù)的“文字獄”……一片血雨腥風中,何氏宗祠被毀一空。
前人在《留耕堂改革考》中痛心疾首地叮囑:“后人其知之。”——夷村毀家之害,后人千萬不可忘記。
在這個特定的背景下,沙灣的讀書人,深受明亡家破的切身之痛,一改過去“學而優(yōu)則仕”的習慣,開始只登科場,不入官場,考取功名之后,就會托言“侍奉雙親”歸隱家園,憑借豐裕的祖蔭,過起悠然的田園生活。
因為有文化,何氏宗族得以抓住契機,先于其他家族率先完成資本積累的過程,創(chuàng)造出驚人的財富;又因為有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何氏宗族才得以支撐起龐大的知識分子階層。孰為因、孰為果,一時之間很難說清。不過,在留耕堂里徜徉,你會發(fā)現(xiàn),112條石柱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建筑外在的恢弘與華美。這個祠堂之所以有震懾人心的力量,是因為它有一個強大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