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北京故宮館藏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賞析

 白雪紛飛 2009-07-24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文書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 420--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四寶品類繁多,豐富多彩,名品名師,見諸載籍。四寶以湖筆、徽墨、宣紙、端硯著稱,至今仍享盛名。

文房四寶不僅有實用價值,也是融匯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各種藝術(shù)為一體的藝術(shù)品??煞Q筆硯精良,人生一樂。

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zhèn)、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卷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寶多為清代名師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藝精美,代表了我國數(shù)千年來文房用具的發(fā)展水平和能工巧匠們的創(chuàng)造智慧與藝術(shù)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寶。




黑漆描金管黃流玉瓚紫毫筆,清,管長16.8cm,帽長8.8cm,帽徑0.9cm

筆頭紫毫制,形似蘭蕊,根部飾黃色毫毛。筆管、筆帽均為竹胎髹漆,黑漆地上描朱繪云龍紋,筆管末端及筆帽兩端分別描金回紋一周。管上端刻陰文隸書題“黃流玉瓚”四字,出自《詩·大雅·文王之什》中的“旱麓”詩:“瑟彼玉瓚,黃流在中?!痹娰澲芪耐跄艹凶鏄I(yè),修德政,恭敬祭祀而得福氣

古人用黑黍釀酒,以郁金草和之,則色黃味香,故稱此種酒為“黃流”,在神祭活動中用以灌地?!坝癍憽眲t是神祭中舀酒之器。“黃流玉瓚”之銘取自古代的禮樂文化,體現(xiàn)了清代宮廷御用筆題銘中所蘊含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



湘妃竹留青花蝶管紫毫筆,清,管長20.1cm,管徑1.1cm,帽長9.8cm。清宮舊藏

筆管湘妃竹制。管身雕飾留青折枝花卉,飛蝶輕舞于菊、梅之間,紋飾雅致精細。筆管裝紫毫,筆頭為蘭花頭式,此為清代中期以前紫毫筆筆頭的常見造型。



彩漆纏枝蓮紋紫毫筆,清,管長18.7cm,管徑0.9cm,帽長9.1cm。清宮舊藏

筆頭紫毫制,呈蘭蕊形,根部裝飾淺黃色毫毛,是清代流行的毛筆式樣。筆管、筆帽均為竹胎漆藝,黃色漆地上以朱、綠彩繪纏枝蓮,蓮紋漫卷,疏朗有致。筆管末端及筆帽兩端描朱幾何圖案。筆頂、帽口鑲飾象牙。

此筆為清代宮廷的御用之物,纏枝蓮紋甚為精細,寓意子孫綿長。



青玉管碧玉斗紫毫提筆,清,管長17.2cm,管徑1.3cm,斗長2.3cm。清宮舊藏

筆管青玉質(zhì),筆頂端鑲青金石,下端鑲碧玉筆斗。筆斗納束紫毫,筆頭的根部裝飾紅、藍、黃多種染色毫毛。

此筆乃清代制作,筆身光素?zé)o琢飾,質(zhì)瑩潤,色和諧,突出了玉材的自然之美。



青玉龍紋管琺瑯斗提筆,通長31cm,斗徑6.5cm

筆頭褐色,筍尖式。筆管為青玉琢制,管上浮雕龍鳳主題紋飾,兩端分別陰刻回紋、蓮紋為襯,筆頂鏤雕臥螭。管下端鑲纏枝蓮紋琺瑯筆斗,掐絲均勻,釉色純正光潤。

此筆為清代宮廷造辦處制作,集玉雕、琺瑯工藝于一體,制作精美,是罕見的、工藝鑒賞性較為突出的清代毛筆。



竹管經(jīng)天緯地四頭筆,清中期,通長21cm,直徑0.9cm,小筆全長6cm

此筆運用連環(huán)裝插的手法,將兩支雙頭的微型紫毫毛筆共納在一支帶腔的竹制筆管中。筆管上有填藍色隸書“經(jīng)天緯地”四字。

關(guān)于此筆,清人沈初著《西清筆記》記載:“浙省供御之筆……有名經(jīng)天緯地者,管中藏四筆,尚可用,微嫌其鋒短少滯,其余雖飾適于用?!币陨虺踉谇鍖m的任職經(jīng)歷,可知此筆大約的歷史年代、特點及生產(chǎn)地域。

此筆設(shè)計精妙,表現(xiàn)出清代制筆工匠的卓思睿智,是清代毛筆的經(jīng)典之作。



青玉繩紋管提筆,通長28.3cm,斗徑2.9cm

筆頭為褐色筍尖式。筆管青玉質(zhì),浮雕旋轉(zhuǎn)狀繩紋。筆斗壁上陰刻四枚荷瓣,宛如荷花盛開,管頂圓雕的荷苞與之呼應(yīng)。

筆頭與筆管通過金屬連接,筆斗的頸部鑲嵌數(shù)顆紅色寶石及金屬裝飾。此種工藝富有濃郁的痕都斯坦風(fēng)格。筆管的玉色較筆斗略顯淺淡,但工藝風(fēng)格與筆斗渾然一體。

此筆管乃清宮舊藏仿痕都斯坦玉雕風(fēng)格的作品,是清代毛筆藝苑中吸取外來文化的典型之作。



雕漆紫檀木管提筆,筆管長25cm,筆斗長2.5cm

  提筆直管無帽,筆管飾紅、醬色雕漆并拼以紫檀木,紫檀斗,筆鋒為貂毫竹筍式。此筆反映了明嘉靖年間雕漆的風(fēng)格。



竹雕云龍管筆,管長9.1cm,直徑1.8cm,帽長6.3 cm

筆竹制,有帽。筆管雕留青雙龍戲珠紋,中部鐫刻陽文隸書“文林便用”四字,頂端鑲嵌螺鈿口圈,頂下長方格內(nèi)刻陰文填藍楷書“萬歷年制”四字款。筆鋒為貂毫葫蘆式。



象牙八仙狼毫筆,管長25.2cm,直徑0.8cm

筆通體象牙管,管身線刻八仙人物圖,線內(nèi)戧墨彩,上端刻仙臺樓閣,隱現(xiàn)于云霧中。筆帽通體線刻“海屋添籌”圖景。管頂端及筆帽上下端均鑲嵌醬紅色染象口。筆鋒狼毫蘭花式,毫直順挺拔,剛力強。



玳瑁管紫毫筆,管長24.3cm,帽長9cm,直徑2.2cm

  筆直管,有帽。筆管以玳瑁甲制,是一種珍稀的筆桿。管與帽頂端均鑲嵌鎏金銅扣。制作工細,圓周不見接痕。筆鋒為紫毫葫蘆式,富有彈力,宜書寫小楷。



竹管大霜毫筆,長26.4cm,徑1.3cm

筆竹管。管上端陰文填藍楷書“大霜毫”,字體舒展。頂部貼錦裝飾。筆頭長碩豐滿,鋒光潤,色如霜雪,副毫染為藍、褐、橘三色,層次分明,有斑駁之美。此筆的制作簡約而不失精細。

宋代的《負喧野錄》記載:“韓昌黎為《毛穎傳》,是知筆以兔穎為正,然兔有南北之殊,南兔毫短而軟,北兔毫長而勁,生背領(lǐng)者,其白如雪霜,作筆絕有力?!边@段文字說明,古代用于制筆的兔毫,不僅有紫色、花色的,尚有白色的。“大霜毫”之名是對白色兔毫毛筆的形象稱謂。



白潢恭進天子萬年筆,管長18.8cm

  此筆以竹制管,體輕。筆管上方陰識填金楷書“天子萬年”四字,下方綴注填藍楷書“臣白潢恭進”。筆頭以珍貴的紫毫制作,腰部凸隆,似含苞的玉蘭,清人美其稱為蘭蕊式。筆頭的根部有黃色的副毫,可起支撐作用。

  “天子萬年”筆是清宮藏毛筆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毛筆之一,其題識提示了毛筆的制作時間,也說明了該筆是為恭賀皇帝萬壽節(jié)而進獻的禮品。



檀香木彩畫福壽筆,管長 26cm,直徑1cm

  此筆管、帽均采用名貴的檀香木制作,纖直細膩,散發(fā)淡淡的幽香,上以金彩繪壽桃、靈芝、蝙蝠、萬年竹等吉祥紋樣,并飾以朱、綠、絳等色彩。管、帽兩端嵌飾象牙。筆頭紫毫制,根部較細,色淺,至腰部凸隆,色漸深,呈蘭蕊式,此形是紫毫的天然特征所致。

  該筆選材名貴,制作精工,是清宮中最具觀賞和使用價值的毛筆之一。



竹管小紫穎筆,管長17.1cm,直徑0.9cm,帽長9.1cm

  此筆管、筆帽皆竹制,直而均勻。筆頭選紫毫制成,其形根細腰隆,呈蘭蕊式,筆尖部鋒利透明,此乃湖筆之特征,“小紫穎”之稱由此而得。筆管上端鐫刻填藍楷書“小紫穎”三字。管、帽的頂部貼錦為飾,這是承康、雍時期的裝飾風(fēng)格。

  “小紫穎”筆是浙江吳興制作的貢筆,故宮博物院收藏較多。每筆現(xiàn)裝于一錦面紙盒內(nèi),每5件復(fù)共盛于一大錦面紙盒中。據(jù)清人《西清筆記》言,乾隆皇帝甚喜用小紫穎筆。

  《清朝宮廷文化展》一書收錄此筆。



琺瑯管羊毫提筆,通長20cm,斗徑2.8cm

筆頭為羊毫長鋒。筆管為銅胎掐絲琺瑯管,飾花卉圖案,淺藍的底色上點染著白、黑、粉諸種琺瑯釉色。圖案的設(shè)計與釉色的應(yīng)用顯現(xiàn)出清代晚期民間琺瑯工藝的風(fēng)格。

筆斗體態(tài)狹長,與筆管相連的曲線舒緩,表現(xiàn)出清代晚期提筆共有的造型特點。此筆是故宮博物院僅藏的琺瑯管毛筆,為傳世極少的品種。



斑竹管玉筍筆,通長30.7cm,徑1.1cm

筆管、帽竹制。表層有褐色斑紋,故稱“斑竹”。管上端陰文填藍、綠色楷書“玉筍”。頂及帽口均鑲象牙。筆頭羊毫制,長鋒造型。

羊毫筆以柔軟、耐久為特點。清嘉慶、道光時期,由于考據(jù)學(xué)盛行,書法風(fēng)格多樣,羊毫毛筆遂因適應(yīng)需求而為文人廣泛接受,并成為浙江湖州(當(dāng)時全國最負盛名的制筆中心)毛筆的主要產(chǎn)品。清代宮廷用筆亦與社會同步變化,清《竹葉亭雜記》載:“御用筆,向皆取紫毫之最硬者方得奏進,……以其不合用,命莫協(xié)揆(時為戶部尚書)以外間習(xí)用者進,試之,取羊毫、兼毫兩種,命仿此制造?!睆难蚝凉P的興起及清宮用筆的變化分析,玉筍筆應(yīng)是清中期之后貢進宮廷的湖州毛筆。




2#
發(fā)表于 2006-12-20 08:00 | 只看該作者




羅小華一池春綠墨,直徑8.0 cm,厚1.3cm

  墨圓式,兩面凸邊,通體涂金。一面中心陽文行書“一池春綠”四字。另一面為陽文畫面:海水中凸起蟠螭,回繞如蚰蜒形。墨一側(cè)陽文楷書“水云居制”四字,另一側(cè)“小華逸史”四字款。

  “一池春綠”墨是羅小華墨品中流傳有緒的珍品。墨名“一池春綠”,系由南唐詞家馮延巳《謁金門》中的“風(fēng)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而來。此墨的圖文設(shè)計頗具匠心,形制精美。其字體流暢,揮灑自如,遒勁有力。水紋蕩漾,一蟠螭嬉游其間,悠閑自得,給人以超脫世俗之感。



江正玄玉墨,明嘉靖,直徑8.1cm,厚0.9cm

墨圓形。墨餅兩面均凸起邊框,墨面雕刻一條螭龍升降于云水間,墨背題陽文篆書“玄玉”,墨側(cè)題“嘉靖庚子晴川江正制”。

江正制墨在明代麻三衡的《墨志》和清代《漁洋精華錄》等書中均有記載,但傳世實物僅見此錠?!凹尉父印睘榧尉甘拍辏?540年),此紀年可佐證文獻關(guān)于江正生活年代的記載。墨飾螭龍戲水紋始見于明嘉靖時期并流行于晚明,這一題材的時代風(fēng)格鮮明。此墨見于《中舟藏墨錄》,是流傳有緒的明墨精品。



方于魯文彩雙鴛鴦墨,直徑9.6cm,厚1.6cm

  墨圓形,周圍凸起邊棱,涂金。一面中央凸起長方形欄,欄內(nèi)涂金陽文行書“文彩雙鴛央”五字;欄外左側(cè)近邊緣處陽文楷書“方于魯制”名款,右側(cè)陽文“畫一星”三字。另一面雕雙鴛鴦,紅、綠、金三色彩羽,立于江岸礁石上,頭尾交錯,相互凝視。墨之側(cè)邊,鐫陽文楷書“大國香”三字。

  此墨收錄于《方氏墨譜》第二卷《國華》第五十四款,為方于魯傳世彩墨,墨模雕刻精致,墨質(zhì)堅瑩,是方于魯墨品中的典型之作。

  明初,墨上有施金彩者,但不多見。萬歷時期,墨上施金錯彩之風(fēng)開始盛行,反映了當(dāng)時崇尚豪華的社會風(fēng)氣。



方于魯文犀照水墨,直徑12.7cm,厚1.6cm

墨圓形,兩面均凸起邊棱,髹紫漆邊。一面浮雕文犀照水圖,并涂金,加紅綠彩。一面凹入的朱漆方框內(nèi)有陽文楷書“文犀照水”四字。墨一側(cè)邊有“萬歷辛丑方于魯造”款,另一邊為陽文楷書“菉竹居監(jiān)造”款。

從方于魯所制墨中可以看出明代墨模雕刻藝術(shù)的高超水平。其墨模渾樸,刀法自萬歷年以后變得奔放有力。此墨質(zhì)堅黑,為明代名墨,著錄于《中舟藏墨錄》。



清謹堂樂女墨,高6cm,最寬2.2cm,厚 1.3cm

  墨作美人形,背倚太湖石,抱阮作彈撥狀。通體作漆衣。背面陽文楷書“清謹堂”三字,“清”字略有磨損。此墨造型古雅渾樸,是明墨中的精品。

  明萬歷年間,徽墨制作進入鼎盛時期,文人士大夫爭相制墨自娛。此風(fēng)尚下,明代織造內(nèi)臣孫隆隨潮而動,制作了多種署名“清謹堂”的墨品貢入宮中,取悅于皇帝。明代善紹書《韻石齋筆談》載:“織造內(nèi)臣孫隆‘清謹堂墨’款式精巧,劑料極一時之選,曾進上方,神宗愛重之。



黃長吉玉蘭形墨,明萬歷,高6.8cm,長徑2.3cm,短徑1.1cm

墨圓雕作玉蘭花苞形,造型逼真,柔美中孕育著綻放的生機。一枚花瓣上鐫“長吉”篆文小印。

明代晚期是中國制墨業(yè)史上的繁榮階段之一,制墨名家輩出,裝飾題材豐富,且出現(xiàn)了圓雕造型的作品。此墨為這一時期少見的圓雕作品之一,藝術(shù)風(fēng)格寫實生動,體現(xiàn)出明清以來墨模雕制技術(shù)的精湛水平。



葉向榮風(fēng)云際會墨,明萬歷,長10.6cm,寬3.8cm,厚1.3cm

墨長方形,正、背面均凸起邊框,正面雕龍、虎相遇圖,背面題陰文楷書“風(fēng)云際會”四字,“風(fēng)”、“際”二字填金,“云”、“會”二字填藍,四字下有陽文楷書“徽(州)婺(源)葉向榮監(jiān)制”款。

《周易·乾》中“文言”釋九五爻之“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曰:“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焙笫浪煲浴帮L(fēng)虎云龍”喻明君賢臣意氣相投。風(fēng)云際會由此引申為難得的機遇。



吳去塵墨光歌墨,長8.7cm,寬4.2cm,厚0.9cm

  此墨形作漢碑式。墨面有陽識隸書《墨光歌》,全文錄于下:

  品茶欲白墨欲黑,古人風(fēng)雅千秋隔。

于今誰復(fù)弄蒼煙,掃盡寒燈夜無色。

神工和劑甚苦心,搗蘭屑玉用意深。

千聲敲冷春山月,四璧寒凝丹鼎金。

空齋清晝陳簾里,新水才添白玉洗。

宣州石硯雪灑殘,翰走煙云兒鹵起。

古香微覺染羅衣,銀屏激射桼影寒。

酒徒醉眼奪巖電,美女雙鬟敗碧輝。

坡仙雪堂數(shù)千鋌,昔間欣賞同彝鼎。

只從邊上付魚吞,忍使玄心類秋種。

湛晴老銕詎可齊,堅光未許李廷珪。

淋漓床上書千卷,卻笑胡人黑暗犀。

梅花閣里春得老,斗茶試墨成巒討。

歸來不入黑甜鄉(xiāng),為君題就墨光草。

歌后署“為去塵詞兄作光歌”,“錢塘社弟潘之淙無聲甫”,押“之淙”長方小印。

  背面陽識鐘鼎文字體題錄“崇禎元年八月塑始至三年春二月望止共采煙一百六十三兩,煉墨八十九錠止(通“之”)一”。

  墨側(cè)面陽識篆書“延陵吳去塵藏墨”款。

  該墨形質(zhì)樸雅,意趣蒼古,融匯著制墨者深厚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背面銘文言簡意賅,記述了吳去塵在崇禎初年的制墨經(jīng)歷,有史料價值



程君房云來宮闕墨,長13.9cm,寬5.2cm,厚1.3cm

墨長方形。正面雕云來宮仙境,在樹木的掩映中樓閣錯落,山高穿云。背面刻陽文隸書“云來宮闕”,鐫篆字“程君房氏”印款。墨頂陽文楷書“大國香”。

此墨松煙制,色黝無彩。其造型規(guī)整厚大,飾紋呈浮雕狀,刀法爽利且層次分明。程君房墨品多呈現(xiàn)此風(fēng)格,此亦為明墨之主要特征之一。



孫瑞卿神品墨,長19.5cm,寬6.0cm,厚1.4cm

  墨長方形,頂微圓,通體漆衣。墨面雕雙鳳于飛紋,神采飛揚,隙間飾如意形云紋,上方陰識楷書“神品”二字,偏左處陽識楷書“孫瑞卿制”款。背面雕二龍戲珠于海水之上,四側(cè)面浮雕梅竹紋。墨頂陽識楷書“孫玉泉”款。此墨紋飾施以金、藍、銀諸彩,絢麗斑斕。

  明末的徽墨帶有鮮明的時代風(fēng)格,如在墨模的制作上擅長以深刀陰刻花紋,所成墨品飾紋凸出墨面。此墨上的龍鳳雖然以陽紋線條表現(xiàn),但飾紋的整體輪廓卻凹陷于墨面,這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新。目前普遍認為“神品”墨是中國陰紋墨的肇始之作,是徽州墨業(yè)制作中的一個里程碑?!端募也啬珗D錄》收錄此墨。



吳去塵龍九子墨,長10.3cm,寬4.2cm,厚0.7cm

墨長方形,上下邊出弧。正面陽刻浮雕9條形態(tài)各異的蟠龍。側(cè)面陽文楷書“吳去塵監(jiān)制”五字款。背面陰文篆書“九子之墨,藏于松炱,本性長生,子孫無邊”十六字。

此種墨多作禮品用,特別是婚慶時所用。龍九子墨墨質(zhì)細膩,溫如瑩玉,為吳去塵的代表作。



程君房蟠螭紋圓墨,直徑8.8cm,厚1.6cm

墨圓餅式。中部凸鼓,至邊緣緩迤圓轉(zhuǎn)。正面雕一螭,隨墨形屈卷,張口怒目。腹、尾之隙間刻陽文楷書“君房墨”三字款,近緣處刻陽文楷書“非煙”二字。背面雕4條小螭相互蟠繞,口銜或足踏靈芝。

此墨系典型的明代墨品。其以深刀陰雕墨模,刀法簡潔流暢,紋飾精美生動,所雕螭體粗健渾圓而不臃,這種飾紋風(fēng)格被前輩鑒賞家稱為“珠圓玉潤”,與鋒棱峻整的雕刻風(fēng)格并行于明代晚期。



龍門氏天府御香墨,長11.8cm,寬4cm,厚1.4cm

墨牛舌形,兩條雕龍蟠繞墨體。墨額飾朵云,云紋下陰文隸書“天府”、“御香”;墨之一面左下方陰文楷書“龍門氏”。飾紋、題識皆施金、藍、朱彩,華貴富麗。

經(jīng)考證,龍門氏系清代第一任徽州知府。傳世墨中署有順治年款或可間接確定為順治時墨者寥寥無幾,此墨因而愈顯珍貴。

天府御香墨為明代舊有墨式,明《方氏墨譜》收錄。此墨造型渾厚,龍紋形態(tài)及雕刻中渾圓的刀法無不展現(xiàn)明墨的風(fēng)韻,說明清代開國之初制墨尚處于沿襲前代的狀態(tài)。



蘭臺精英墨,長7.1cm,寬1.7cm,厚0.7cm

墨長方形。正面陰文填金楷書“蘭薹精英”四字。背面陰文填金楷書“康熙乙亥”四字款,下陰文填藍“織造臣曹寅監(jiān)制”七字款。

此墨質(zhì)地堅實細膩,藍彩內(nèi)蘊,體現(xiàn)了清初墨品的質(zhì)感及當(dāng)時崇尚簡潔而不事繁華的審美取向。



曹素功紫玉光墨,長8.7cm,寬2.2cm,厚0.9cm

墨兩笏一式,均作長方形。一笏一面線刻填金“五岳真形圖”,上方陰文填金行書“紫玉光”三字;背面填藍雙螭龍,上方嵌米珠,二龍戲珠,擁托中央陰文填金篆書“藝粟齋”三字;右側(cè)面陽文楷書“康熙乙丑孟冬月曹素功頂煙”。另一笏一面陰文填金行書“紫玉光”三字;背面填金雙螭龍,上方嵌米珠,二龍戲珠,擁托中央陰文填藍篆書“藝粟齋”三字;右側(cè)面陽文楷書“新安曹素功選頂煙”。

此墨墨質(zhì)青黑、瑩潤,制作精細,是曹素功墨品中的第一墨。



葉公侶樂志圖墨,清雍正,長7cm,寬1.8cm,厚0.7cm

墨長方形,墨面填金楷書“樂志圖”三字,下題陽文楷書“歙葉公侶監(jiān)制”款,墨背雕飾螭紋,墨側(cè)題陽文楷書 “雍正乙巳年夏月”。

此墨制于雍正三年(乙巳,1725年),時值雍正皇帝繼位未久,正著手肅清政敵?!皹分尽钡涑銮f子《南華經(jīng)》,其中贊伯夷、叔齊“高節(jié)戾行,獨樂其志,不事于世?!敝颇咭浴皹分緢D”為銘或反映了特定歷史背景下文人韜晦自守的心態(tài)。



汪心農(nóng)菊香膏墨,高9cm,寬1.5cm,厚0.8cm

  墨長方形,頂端弧圓。一面陰文填藍楷書“菊香膏”三字,上方嵌米珠一粒;另一面陰文填藍楷書“乾隆辛亥心農(nóng)制”七字款。

  此墨是汪心農(nóng)套墨之一,共8錠,同裝一黑漆長方匣內(nèi)。

  菊香膏墨的制作,據(jù)《窳叟墨錄》中記載:“汪心農(nóng)榖,得明季阿膠一大匣,嗅之有菊花香,遂自制墨?!庇蒙鲜鼍栈ㄏ愕陌⒛z所制成之墨,就是菊香膏墨。到嘉慶中期,菊香膏膠料已盡,菊香膏墨也就無人制了。



龍戲珠御墨,長8.3cm,寬2cm,厚1cm

墨長方形。兩錠合裝于雙開錦盒中,各附明黃色繡龍綾套。墨面雕龍戲珠圖,襯以云水山石紋,紋飾描金,并點染朱色。墨背陰文填金篆書“御墨”二字。從墨之龍紋特征可判定此墨的制作時間應(yīng)為清乾隆年間。

此墨紋飾高凸呈浮雕狀,其以深刀陰雕墨模以及云紋的如意造型皆仿明代作品。此墨既有仿古特色又具清代風(fēng)格,為乾隆御墨中之珍品。



御筆題畫詩墨,一套9笏,按從右至左、自上而下的順序分別為:

沈周畫茄菜詩墨,直徑10.4cm,厚1.5cm;

吳歷畫山水詩墨,長15.8cm,寬8.4cm,厚1.4cm;

王蒙畫林壑云泉詩墨,直徑12cm,厚1.5cm;

王蒙畫竹趣圖畫詩墨,長14.1cm,寬7.1cm,厚1.5cm;

黃荃畫花鳥詩墨,長11.8cm,寬11.8cm,厚1.5cm;

文徵明畫松石畫詩墨,長14.6cm,寬7.6cm,厚1.4cm;

王寵畫山水詩墨,長16.5cm,寬7.9cm,厚1.4cm;

王紱畫山水畫詩墨,長11.6cm,厚1.5cm;

方壺畫葉菜圖畫詩墨,直徑9.9cm,厚1.5cm。

每笏正面為名畫,背面是御題詩。墨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有花瓣形、長方形、圓形、正八邊形等。其中年代最早的畫是五代后蜀黃荃(903-965年)的《杏花文禽圖》,又元末明初王蒙的兩幅畫《林壑云泉圖》和《竹趣圖》,其余的為元代方壺,明代王紱、沈周、文徵明、王寵,清代吳歷的作品。乾隆帝的題詩或以詩論畫,或借題發(fā)揮。題詩有五言、七言,有律詩、絕句。詩后分別鈐以“乾隆”、“畿暇怡情”、“畿暇臨池”、“得佳趣”、“乾隆宸翰”等印,均為乾隆帝之閑章。

乾隆皇帝對繪畫興趣濃厚,亦有一定的造詣。他收藏了大量中國歷代名畫,對其中的精品還賦詩以誌。這套墨的制作,是從弘歷題詩的名畫中精選出8位畫家的9幅佳作,由雕墨家依照數(shù)尺長的畫卷,微縮雕刻在幾寸長的墨模上再制成墨,以純熟的技藝表現(xiàn)出原畫的意境。

此套墨質(zhì)地優(yōu)良,墨模雕刻精細,是套墨中的稀世珍品。



巴慰祖石鼓墨,清乾隆,直徑4cm,高3cm。清宮舊藏

墨仿唐朝初年天興(今陜西寶雞)三畤原出土的石鼓形制成,故名。墨共10錠,通體漆衣裝飾,按天干編序號排列,鼓兩面分別摹刻大篆鼓文和楷書釋文,癸字號墨錠銘文末楷書署“乾隆甲辰三月歙巴慰祖縮臨”。墨十錠共裝盛于黑漆匣內(nèi),匣蓋填金題“石鼓墨”。

石鼓墨始現(xiàn)于清代,顯然是受金石考據(jù)學(xué)盛行的學(xué)風(fēng)影響而作,清乾隆朝便有數(shù)套石鼓御墨流傳。巴慰祖署名于此墨,既不冠以“臣”字,也不謙加“恭”字,說明此套石鼓墨是其為自娛而制。



乾隆款海水龍紋硯式墨,清乾隆,長13.5cm,寬6.8cm,厚1.8cm

墨制成硯式。上方雕雙龍戲水圖,龍紋貼金。墨邊框飾陽起夔龍。墨背刻陽文隸書御題七言詩句:

固因磨墨有陶泓,硯也何來即墨卿。

新樣非關(guān)夸巧手,別裁可識寓思情。

必偕出處猶為遠,相忘主賓莫與爭。

聲應(yīng)氣求求應(yīng)在,研來合相只天成。

后題“劉源者,康熙初年間人也。內(nèi)府藏所制博古墨,有以硯為式者,因題句?!辈⑹稹扒「俅涸律箱接}”,鈐“比得”、“朗潤”閑章,左、右邊框上分別刻填金楷書“遂初堂藏墨”、“大清乾隆年制”。

此錠遂初堂藏墨為仿劉源硯式御墨制成,為乾隆朝成套御墨中的一錠。庚寅年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時皇帝弘歷年高60歲。



汪節(jié)庵書函式墨,清乾隆,長7.85cm,寬3.7cm,厚1.7cm

墨書函式,其形作函套開啟露出書冊狀,書簽上題楷體“乾隆三十年汪節(jié)庵造”陽文款。墨上函套部位飾纏枝蓮花紋。文字與圖案原描金,現(xiàn)金色已褪。

清乾隆三十年應(yīng)為1765年。此墨之墨模雕刻雖不能反映汪氏制墨的最高水平,但其制作紀年款識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可證汪氏制墨生涯至遲在乾隆中葉已開始了。



程麗仲壓勝錢墨,清嘉慶,通長9.35cm,寬3.3cm,厚0.6cm

墨主體為長方形,上臥圓雕盤龍。正、背兩面皆起邊框。正面壓印陽起的龍、虎、螭、龜,托起一趺坐的仙人,仙人兩側(cè)各立一持花童子。背面布滿乳釘紋,并仿銅錢銹蝕剝落之狀貌。左側(cè)署陰文填金楷書“嘉慶七年程麗仲造”款,右側(cè)面為陰文填金楷書“壓勝錢”之墨名。

此墨造型仿金屬壓勝錢形狀。



汪節(jié)庵古泉墨,十錠為一組,盛以本色木盒,盒面陰識填藍楷書“仿古泉式”,下注“汪節(jié)庵監(jiān)制”,字體略小。盒內(nèi)貼襯龜背錦,作凹槽,墨嵌其中,排列有序

  古泉墨制造精巧,分別仿戰(zhàn)國、新莽時期的古泉形,每墨一式。其中一錠之墨面陰識填金楷書“子陶書畫墨”,子陶為古泉墨的主人,汪節(jié)庵為墨的制作者。

  清代中期考據(jù)之學(xué)盛行,許多學(xué)者熱衷于對古錢的研究與考證,在此學(xué)風(fēng)下,許多制墨家紛紛制出古泉形式的墨品,為今天的古墨文化增添了異彩。今存古泉墨中只有汪節(jié)庵的這一批保存最為完整,因此,其價值在同類墨中是無可比擬的。



胡開文八寶奇珍墨為八錠一套,造型各異。按自右而左、先上后下的順序分別為:

碑形墨,長10.8cm,寬3cm,厚0.9cm。墨正面陰文填金篆書“湘陰左氏藏墨”六字款。背面鐫刻“有虞十二章”圖。墨側(cè)陰文楷書“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斷木形墨,長11cm,寬3.4cm,厚0.9cm。墨通體卷云紋裝飾,上下兩端填金斷木輪紋式。正面陰文填金隸書“湘陰左式珍藏”。背面填金陽文卷云紋三輪。墨側(cè)楷書陰文“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亞形墨,長11.8cm,寬3.8cm,厚1.1cm。墨通體卷云紋裝飾。正面陰文填金行書“湘陰左氏珍藏”。背面鈐篆書“香”字印,下端填金雙龍戲球圖樣,墨側(cè)陰文楷書“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寶瓶形墨,長10.1cm,寬4.5cm,厚0.9cm。墨正面陰文填金隸書體“玉壺冰”三字,寶瓶頸部填金楷書“湘陰左氏”,瓶蓋以描金寶蓮花襯托佛光紋裝飾。側(cè)墨陰文楷書“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古編鐘形墨,長8cm,寬4.1cm,厚0.6cm。墨正面描金仿古編鐘紋樣,雙螭紋蒲牢圖,中間陰文填金篆書 “左氏珍藏”四字。

碑形墨,長13cm,寬3.2cm,厚1cm。墨上一龍飛騰,正面頭尾相接,通體龍纏碑圖樣,上下端均以如意紋裝飾。正面陰文填金楷書“湘陰左式藏?zé)煛?。墨?cè)陰文楷書“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舌形墨,長9.9cm,寬3.8cm,厚0.9cm。墨正面陽文描金雙龍戲球圖。背面描金四連寶相花邊裝飾,中央陰文描金隸書 “湘陰左氏藏?zé)煛弊謽?,墨?cè)陽文楷書“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碑形墨,長11.7cm,寬3.2cm,厚1cm。墨正面雙龍戲珠紋裝飾。背面周邊描金線,中央陰文填金楷書“湘陰左式珍藏”。

此套墨墨質(zhì)黑黝堅潤,做工頗細。8錠墨同裝一黑漆描金彩色雙龍戲珠圖盒內(nèi),盒面中央描金隸書“八寶奇珍圖”五字。



汪節(jié)庵名花十友墨,長10.7cm,寬4.4cm,厚1cm

墨十錠一組,嵌裝黑漆描金盒中。盒面中央隸書“名花十友”,飾云龍紋。

墨面各雕名花一種并加題識,分別為桂花“仙友”、菊花“佳友”、梅花“清友”、蓮花“浮友”、海棠花“名友”、酴釄“韻友”、茉莉花“雅友”、沈丁花“殊友”、薝蔔“禪友”、芍藥“艷友”。墨背面均題“名花十友”,涵真、草、隸、篆四體書法。墨左側(cè)面陽文楷書“汪節(jié)庵仿制”。

墨上花卉的表現(xiàn),運用陽線與淺浮雕相結(jié)合的形式,展現(xiàn)出花卉的俏麗,描金又增其華貴。

名花十友墨于明代已出現(xiàn),見于《方氏墨譜》?!斗绞夏V》引:“昔宋曾瑞伯以十花為十公友,謂桂仙友……薝蔔禪友,各為之詞。張敏叔又以十二花為十二客,各賦以詩。余囙(俗“因”字)戲輯為諸墨,一曰名花十友,一曰名花十二客?!蓖艄?jié)庵此墨雖襲用前人題材,制作中卻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嶄新的墨藝風(fēng)格。



御制四庫文閣詩墨,套墨5錠,形狀各異

中央為一圓形十二辰墨,直徑7.6cm,厚1.6cm。正面中心描金圓圈內(nèi)為螭紋,紋飾中央篆書“御制”二字,圈外一周楷書十二地支名,再外環(huán)以楷書乾隆帝御制七言詩。背面雕十二生肖。

上邊為一磬形墨,長15.6cm,寬4.9cm,厚1.9cm。正面楷書御題文淵閣詩。背面鐫刻文淵閣圖景。右側(cè)面陽文楷書“文淵閣墨”。

左邊一長方云頭形墨,長13.8cm,寬6.2cm,厚1.9cm。正面楷書御題文津閣詩。背面鐫刻文津閣圖景。右側(cè)面陽文楷書“文津閣墨”。

右邊一牛舌形墨,長13cm,寬5.8cm,厚1.9cm。正面楷書御題文源閣詩。背面鐫刻文源閣圖景。右側(cè)面陽文楷書“文源閣墨”。

下邊一扇形墨,長15cm,寬4.9cm,厚1.9cm。正面楷書御題文溯閣詩。背面鐫刻文溯閣圖景。右側(cè)面陽文楷書“文溯閣墨”。

后四錠墨正面的御題詩后均有“臣彭元瑞敬書”字樣,墨左側(cè)面均有陽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套墨色黝黑,墨質(zhì)細膩,其正面御題詩均為描金小楷,背面所雕亭臺樓閣畫面紋路清晰。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下令編纂四庫全書。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書成,存于紫禁城內(nèi)的文淵閣。同年又抄成三份,分別存于熱河的文津閣、圓明園內(nèi)的文源閣、沈陽的文溯閣。墨上所題“四閣”,即四庫全書貯存之所。



胡開文制大富貴亦壽考五色墨,套墨5錠,每錠均長16.3cm,寬3.6cm,厚1.2cm

5錠彩色墨,分紅、青、綠、白、藕荷五色,其形狀、規(guī)格、圖案完全相同。墨均長方形。正面題陽文隸書填金“大富貴亦壽考”六字,下方為“仿易水法造”填金印款。背面浮雕牡丹異石圖,寓富貴壽考之意。

套墨5錠皆裝于黑漆描金彩色雙龍戲珠紋漆盒內(nèi),盒蓋面中央有描金隸書“大富貴亦壽考”字樣。

此墨用于繪畫。其墨質(zhì)精良,色彩艷麗純正,不易退色。




3#
發(fā)表于 2006-12-20 08:02 | 只看該作者




赤壁游故事箋,長130cm,寬31.5cm

箋為皮料印花紙,由數(shù)張褙厚,表層施粉,呈米色。紙面印宋代文學(xué)故事--“赤壁游”圖。畫面布局平遠開闊,人物刻畫生動傳神。

箋上圖案采用當(dāng)時最先進的餖板技術(shù)印成。景色由近及遠,線條的濃淡變化豐富。印花紙在明清時極為流行,現(xiàn)存作品的共性特征是裝飾的圖案化,其裝飾題材多為云龍、云螭、折枝花、博古圖等。此紙以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蘇東坡與黃庭堅、僧佛印泛舟赤壁的典故,文學(xué)氛圍濃厚,在眾多的古紙中別開生面。



仿明仁殿畫金如意云紋粉蠟紙,長121.5cm,寬53cm

  此乃仿元代名紙“明仁殿紙”,是以桑皮為原料制作的一種黃色粉蠟箋紙。紙兩面皆用黃粉加蠟,再以泥金畫以如意云紋圖案,紙背灑金片,紙正面右下角鈐有隸書“乾隆年仿明仁殿紙”字印。

  該紙平滑勻細,纖維甚少??芍饘咏议_3-4張,每張均可用。這種紙是乾隆時期內(nèi)庫藏品,造價極高昂,只供皇室專用。



桔黃色描金云龍邊粉蠟箋,長160.7cm,寬95.7cm

箋背色灑金,紙面印描金云龍紋邊欄。描金彩與云龍紋樣具清代中期的裝飾特點,為此紙年代鑒定的依據(jù)。

粉蠟箋的制作技術(shù)始于晉、唐時期,在清代加工紙中被廣泛應(yīng)用。此紙在裝飾上避免了通箋遍飾,采用邊欄的表現(xiàn)形式,乃其特色所在。從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紙張分析,此類云龍邊欄紋樣在清代中期開始出現(xiàn),及至清代晚期歷朝沿襲使用。



珊瑚色開化紙,縱33.5cm,橫26cm

開化紙紙質(zhì)柔軟堅韌,均勻細薄,紙色純白,無簾紋。珊瑚色開化紙是在開化紙上涂以珊瑚紅色的藥粉,其鮮艷奪目,且不變色退彩,用作書籍、冊頁的扉頁,可防蟲蠹,古時南方各省多用此法。此種紙與廣東佛山產(chǎn) “萬年紙”相似。

開化紙在清代康、雍、乾三朝產(chǎn)量最高,質(zhì)量最好,多作貢品。清代殿本圖書多以此種紙印刷。今故宮博物院即藏有以開化紙印刷的書籍。



御制淳化軒刻畫宣紙,縱130cm,橫65cm

紙為三層托裱而成。其中一層紙刻出龍的圖案,再用兩層宣紙將其夾托起來,迎光視之,夾層間的龍紋便透現(xiàn)出來。右下角鈐“御制淳化軒刻畫宣紙”朱文長方印一方。紙質(zhì)地勻細,宜于書寫。

此紙不見記載,唯內(nèi)務(wù)府制作,民間不見流傳。



乾隆雪綿純嘏詩箋,清乾隆,長53.6cm,寬38.5cm

此箋以韌皮纖維抄造,質(zhì)地平滑柔韌,本色。右下角有隸書朱文“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呈進雪綿純嘏詩箋”印款。因歷年久遠,箋面已現(xiàn)黃色斑漬。

此紙印文中的“雪綿”是對紙張性能的形象描述?!凹冐拧币辉~是用于祝壽的詞匯,有“大?!敝?,說明此紙乃為恭賀乾隆73周年誕辰而進呈的禮物,故此紙制作時間確切,制作背景清晰。



辟邪蓋三熊足石硯,漢,通高14cm,直徑14.6cm

硯青灰石制成,圓形高足式,三足熊形,作跪擎狀。硯蓋圓形,表面琢磨光滑,蓋頂?shù)耧棻傩埃w態(tài)雄健,四足直立,昂首高視,身飾減地凸起弧線,頗具神韻。蓋內(nèi)雕刻螺旋式弧線,雕刻痕跡明顯,略顯出黑白相間的石質(zhì)紋理。

此硯雕刻技藝嫻熟,造型顯示出漢代石雕藝術(shù)的風(fēng)格,古樸生動。



十二峰陶硯,通高17.9cm,寬21.5cm,徑18.5cm

硯細灰陶質(zhì),有3個扁形足,左右微高,硯面呈箕形。三面環(huán)峰,呈半圓形,分內(nèi)外兩重,內(nèi)3峰,外9峰,水可由中峰下龍口滴入硯面,兩邊山峰上各有一負山人像。

陶硯以陶土為胎,經(jīng)燒制而成。此硯形象古樸,造型奇特,出土于河南洛陽,是西漢古硯中陶硯之珍品。



箕形陶硯,唐,長12.6cm,寬9.2cm,厚1.9cm

硯陶制,造型小巧,呈風(fēng)字形。陶色青灰,陶質(zhì)較細,硯體薄而輕。硯首高翹呈圓弧形,兩側(cè)折腰,因似箕形而稱箕形硯。硯面下斜形成硯池,硯堂表面光滑,可與石硯相媲美。陶質(zhì)箕形硯為唐代較為流行的硯式。



李顥款風(fēng)字形硯,唐,長20.5cm,寬13.8cm,高4.6cm

硯陶制,風(fēng)字形。硯面池堂一體,硯首高翹,內(nèi)凹呈鳳池。陶硯兩側(cè)出峰,如刀削成,線條平直而流暢,硯素潔。硯底土色凝重,刀削梯形雙足,雙足間陰刻“李顥”二字楷書,清晰可見。

此硯陶土細膩,硯表光滑,硯體薄而輕,硯式獨特,頗具唐代風(fēng)韻。



青石雕魚紋硯,宋,長11.5cm,寬6.9cm,厚2cm

硯青石制,長方形,硯面上窄而下寬,略呈梯形,硯側(cè)下斂,背面為平直長方形。硯略有剝蝕,顯出粗糙的石質(zhì)。硯面開琢橢圓形硯堂,表面光滑,與硯池相通,硯池邊貼塑魚紋,如臨池觀魚,如魚在墨藻,頗為別致。



三堂款陶硯,宋,長21.5cm,最寬13.8cm,厚3.3cm

硯以細陶土燒制而成,色微灰,有用墨痕跡。硯為抄手式,上窄下寬,兩側(cè)內(nèi)斂呈梯形。硯池深凹呈曲線狀,硯堂寬闊,中央略凸起。背面弧形深凹,作抄手式,底部陰刻篆書“三堂”款識,字體清秀。

此硯體寬廣,陶質(zhì)細膩光滑,造型具較為典型的宋代風(fēng)格。



端石雕蟾紋長方硯,宋,長19.8cm,寬12cm,厚6.5cm。清宮舊藏

硯端石制。硯面長方形,略有剝蝕,硯堂呈橢圓形,硯額雕刻彎月形硯池,硯上部又雕出云形和葉形雙水池,硯面左下角雕飾蟾蜍吞吐云氣。硯側(cè)面分別雕飾海馬、魚、象、牛4種動物。硯背面深凹成內(nèi)抄手,并刻焦葉紋。

此硯石體厚重,石質(zhì)較粗,雕工簡略。抄手硯式為宋代遺風(fēng)。



長方石硯,元,長14.5cm,上寬11.3cm,下寬12cm,厚3cm

硯粗石質(zhì)地,上窄下寬,周側(cè)均向底面內(nèi)斂,硯面上方有深凹的花瓣式硯池,池下以雙陰線雕出橢圓形硯堂。硯尾部兩端凸鼓一雙矮足。

依此硯的造型可見宋硯風(fēng)格的遺緒。硯表面未經(jīng)細致的打磨,雕刻線條亦顯狂草,于簡練之中見粗獷。這種風(fēng)格正是蒙古民族的氣質(zhì)在工藝美術(shù)領(lǐng)域中的反映。此硯被認為是元代制硯的典型作品之一。



澄泥風(fēng)字硯,明,長26.5cm,寬17.3cm,高2.5cm

硯澄泥質(zhì),鱔魚黃色,略具“風(fēng)”字造型。硯背刻陰文草書題銘:“太守清貧不畫絹,孫翁擬持蜀麻面。象氣時之升與石,千年高節(jié)今如見。”款署“洪武庚申孟夏晦前一日”、“南宮里人宋克”,左下方鐫“龔”字篆印。

此硯銘文為明初宋克所作,其內(nèi)容說明是為友人孫翁而題,孫翁乃此硯主人,其人生平不詳。



端石長方硯,明隆慶,長9.8cm,寬9.5cm,厚2.5cm。清宮舊藏

硯端石制成,長方形,色青紫黑,硯面有青花、焦葉白及火捺紋。硯左側(cè)鐫刻陰文楷書“隆慶辛未(隆慶五年,1571年)孟冬識”,其下署一陽文篆書印。硯右側(cè)鐫陽文楷書:“劃石骨出云腴,供吾翰墨,礪我廉隅。”下署“弇州山人”四字。硯背面鐫陰文隸書“直以方,虛能受墨,動如靜,靜則壽”,且署“彭年”篆書方印。

此硯與墨兩錠、筆兩支、銅水丞、銅勺共裝于一紫檀木匣內(nèi),組合成套。硯石為舊坑端石,細膩瑩潤,且具確切年款,極為少見。



端石琴式硯,明末,長8.5cm,寬3.7cm,高1.6cm

硯端石制,琴式。硯面內(nèi)凹,硯池和硯堂相通。硯背面有四小足,底刻“河?xùn)|君研”,署“錢謙益題”。其下題詩:“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又“崇禎壬午年”,“因亦柳隱錄”。隨形配雕紅木盒,盒面嵌竹刻“還硯圖”,并題:“丁未初夏,戲作還硯圖,以應(yīng)竹亭一兄。清玩。”其下署名“程庭鷺”。

此硯石質(zhì)細膩,造型小巧精致。實用與鑒賞相結(jié)合為清代硯式特點。



澄泥夔紋硯,明,長16.8cm,寬10.5cm,厚3.6cm

硯澄泥制成,束頸雙連式,頸下為硯堂,硯額為橢圓形硯池,硯堂與硯池邊沿雕飾不同的勾云紋,連頸處亦飾繁縟的云紋。硯側(cè)面雕飾夔紋和獸面紋一周。硯背面深凹呈環(huán)渠,也可作硯池、硯堂受墨。背面略有剝蝕,底下凸出獸面紋兩足。硯配隨形嵌玉黃色漆盒,漆盒輕薄,盒內(nèi)髹黑漆。用漆盒藏硯在明清時較為流行。

此硯泥質(zhì)細膩,色澤淺黃,造型新穎,紋飾古雅繁縟,頗為華貴。



端石高空懸月抄手硯,明,長19.1cm,寬11.2cm,厚6.9cm。清宮舊藏

硯端石制,石質(zhì)黝黑細膩,石品紋理明顯,為舊坑端石。硯為長方形抄手硯式,硯池深凹,池上圓形石眼宛如高空懸月,妙趣天成。硯首側(cè)壁鐫刻清乾隆皇帝御制銘:

一月懸高空,有形惟映水。著物則不然,可悟虛實旨。

是硯出舊坑,色白而側(cè)理。鴝眼闊于眉,相映方池里。

其下柱近百,柱柱眼堪指。是為一印千,禪機示些子。

乾隆癸卯御題。

并“比德”篆書小印。硯背面密布大小石柱眼,又稱“鴝眼”,巧作成76柱。硯底上首鐫刻“眉山蘇軾”方印。

此硯因材施藝,成懸月之雅意。硯底石柱眼之多亦頗為罕見。



端石漱石銘長方形硯,明,長23cm,寬12.7cm,厚5.8cm。清宮舊藏

硯端石制,長方形。石質(zhì)細膩,顏色紫中泛綠。硯面平滑,中間深凹形成彎月形墨池,其上題銘:

質(zhì)之剛也,柔以運之。性之靜也,動以振之。 經(jīng)摩詰以著其功,由元暉而昭其勝。

后署“漱石人銘”四字,并“伯”、“衡”二印。硯背深凹成長方形槽,光滑規(guī)整。

此硯石質(zhì)、石色上佳,造型簡潔,僅墨池稍作雕飾,與硯銘相應(yīng),愈顯樸雅之風(fēng)。



端石雕九龍云從硯,明,長23.5cm,寬16.7cm,厚3.2cm

硯端石制,紫色深沉,石質(zhì)細膩。硯體厚重,作橢圓形,周邊雕飾云龍戲珠紋,以石眼巧作圓珠。龍首下方凹作云池,池上有石柱眼。硯背面亦雕云龍繚繞,中央平滑處題銘:

維彼靈根,神物聚所。龍德正中,君子是與。

署款“鹿原”。右題詩:

巗穴鍾靈藪,蒼壁鬼工剖。庖義作龍書,高陽志蝌蚪。

君若丁其時,神奇無不有。展也席上珍,淡濃皆可久。

壬子春三月,余甸書銘。

此硯雕飾繁細華美。



乾隆御題端石龍池硯,明,長17.3cm,寬12.3cm,高4.2cm。清宮舊藏

硯端石制成,色黑紫。硯為橢圓形,浮雕海水龍紋硯池,左上方有一石眼。硯背覆手深及寸許,有長、短二柱,亦各有石眼。周側(cè)錄乾隆皇帝御題:

舊坑之白,號蕉林兮。玉潤金堅,剛?cè)釁f(xié)兮。

既圓而橢,制穩(wěn)貼兮。墨池弗涸,有波疊兮。

龍守其珠,緯蕭涉兮。書而供跳,王之帖兮。

文而寓雕,劉之勰兮。問誰所珍,蕉林篋兮。

何來西清,伴蕓笈兮。一誦旅獒,慙弗愜兮。

乾隆戊戌季夏御銘

并鐫“得佳趣”篆印。

硯裝黑漆隨形盒內(nèi)。盒面填金隸書“龍池”、“蕉林珍賞”,旁鐫“玉立”篆印。蓋壁填金隸書乾隆御題,文與硯側(cè)同。

此硯造型厚重,雕刻刀法奔放,具有明代制硯風(fēng)格。原系梁清標(biāo)之物,后為清代宮廷收藏,并收錄于《西清硯譜》之卷二十。



澄泥蟠螭紋長方硯,明,長11cm,寬6.8cm,厚4.3cm

硯澄泥制,長方形石渠式。硯體小巧,長方形硯堂,周環(huán)水渠,一端設(shè)深凹的小方池,受墨處平滑,硯渠邊框內(nèi)環(huán)飾“S”形紋,硯體四側(cè)面各雕一螭紋。硯底面深凹為長方形,底淺刻“申國公研”四字。硯出四足,均為獸面形。

此硯形式古樸,表面有剝蝕,硯體色紅如古銅,是極為難得的澄泥硯品種,明清時期均有仿制者。



青石魚子紋長方硯,明,長18.2cm,寬12.2cm,厚2.8cm

硯青石制,長方形。石體厚重,石色深沉,質(zhì)精良,呵氣可研墨。石肌紋理密布金色斑點,似魚子紋。硯面光滑,硯堂開闊,深凹月形池。雕工圓潤,不露鋒芒。

此硯造型簡潔,以自然石肌紋理取勝,配有灑金黑漆盒,盒胎薄而輕,制作講究。



白鶴山人端石長方硯,明,長21cm,寬14cm,厚3.6cm

硯端石制,長方形,石質(zhì)黝黑潤澤,呵氣生津。硯面平滑,硯池深凹寬綽。背面刻有篆書“白鶴山人”方印。硯一側(cè)陰刻“龍津”二字,另一側(cè)銀線紋理直通硯底,為石肌本身所生。硯雖有剝蝕,但石質(zhì)精良。



端石瓜田硯,長18.3cm,寬13.5cm

 硯紫色端石制。巧做天然石子為纏枝瓜瓞形。硯面受墨處頗細膩,雕作一瓜,瓜蒂上方深處為墨池。自然石紋作葉蔓縈繞硯背。

硯面右方刻有隸書題銘“瓜田半畝”四字,硯背刻有篆書題銘“緜綿瓜瓞”四字,署款“鹿原”二字。又“石室”下署“誦先人之清芬”一長方印。

  此硯石屬明端石老坑,石質(zhì)較好。清初人制,題款。



萬斯同銘端石瓜式硯,長20.4cm,寬18.9cm,厚3.1cm

硯端石制,紫色,隨材成形。硯堂琢為一瓜,肥大的葉子遮成硯邊,葉上有斑斑蛀痕。瓜蒂處鏤雕出硯池。硯背陰文篆書題“維彼瓜瓞,載詠綿綿,根深蒂固,于萬斯年”,末署陰文楷書“萬斯同銘”,并刻“季”“野”篆書印;左下方鐫篆書“山陰吳氏珍玩”款,吳氏乃萬斯同后又一鑒藏者。

此硯造型厚重,構(gòu)思巧妙,頗具情趣。雕刻刀法簡潔流暢,圓潤無鋒,于渾樸隨意中表現(xiàn)出工匠純熟的技藝,反映出明末清初的制硯風(fēng)格。



端石云紋硯,長14.9cm,寬18.1cm,厚3.2cm

硯為端石質(zhì)地,材質(zhì)細膩、溫潤,隨石材形狀略加打磨而成,下端尚存留黃色膘皮。硯面的上方生有一顆碧瑩瑩的石眼,借此,制硯工匠在硯之左、右肩處雕出飄浮的云紋,創(chuàng)造出“流云遮月”的意境。

此硯體現(xiàn)了清代初期的制硯風(fēng)格,紋飾布局簡練,構(gòu)思精妙,刀法流暢,達到了雕飾無痕的境界,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



澄泥石渠硯,清早期,長12.4cm,寬12.4cm,高6cm

硯為澄泥燒制,硯體方形,較重,澄泥紅色。硯面中央硯堂受墨處為方形,四周環(huán)水渠,故稱石渠硯。硯邊沿飾回紋,四側(cè)面各雕飾一螭紋。硯背面正中雙邊框內(nèi)篆書“子孫壽昌”四字,邊框上刻銘:“石渠之名始自漢……乾隆辛丑御制”等,字跡剝蝕不清。

此硯為仿古式,清代制作較多。



松花石海水龍紋長方硯,硯長18.5cm,寬12.6cm,高3.2cm。硯盒長19.5cm,寬13.8cm,高5.3cm

此硯松花江石制成,色澤碧綠光潤。硯面有較規(guī)則的黃、白色石脈,呈橫向紋理,此乃松花江石之特征。硯面上方浮雕海水云龍紋。硯池處嵌飾螺鈿一枚,螺鈿呈五色光彩,營造出壽山福海的意境,成為該硯的點綴。硯堂圓形,僅微加打磨,露出芒理,無使用痕跡。

該硯配有紫色石盒。盒面鏤雕后嵌平板玻璃,周緣雕飾古樸的蟠螭紋。

松花江石質(zhì)地堅滑,宜研朱墨。松花江為清廷發(fā)祥之地,故松花石硯為清皇室所珍視。



莘田款端石硯,清康熙,長26cm,寬21.5cm,厚4.3cm。清宮舊藏

硯端石制成,色紫深黑,石質(zhì)精良。硯隨形巧作,硯體呈朵云狀。云形硯池,池上隱起一石眼柱,硯堂受墨寬廣,硯邊環(huán)刻云紋。背面內(nèi)凹成池,凸起一石眼,為端石獨有的石品特點。周邊環(huán)刻文字:

月受日光,當(dāng)心而出。前掞長庚,遙聯(lián)太乙。

露滴方諸,花生不律。瓊瑛兆貴,茲寶無匹。

其下署名:“辛卯夏五月得于羚羊峽,莘田寶用?!辈ⅰ叭巍弊钟?。

此為清代黃任藏硯,后入藏宮廷。



莘田款端石東井硯,清康熙,長19.2cm,寬12.5cm,厚3.4cm

硯端石制,隨石形。硯堂寬闊,硯首開方井式硯池,池旁題“東井”二字,硯堂邊署“鹿原”并“林”、“佶”小印。硯背面鐫刻四言隸書:

汝端祖明,我研既平。天一資生,汝司其貞。

源泉盈盈,雨施云行。人文郁極,猗歟化成。

署名:“莘田任”,并“黃”、“任”篆書小印,其下又刻篆書“十硯軒圖章”長方印。硯一側(cè)有“飛泉涌流”四字,其下為“東井山房”印款。

此硯石質(zhì)精良,硯體厚重,所署莘田、林佶者均為清代藏硯家。



松花江石瓜池硯,清康熙,長15.6cm,寬10.5cm,厚1.4cm。清宮舊藏

硯松花江石制,長方形。硯面平滑,硯池斜淺,池上琢飾瓜形圖案與螭紋,琢工精細,紋飾古樸。硯面四周雕出邊框,磨出圓形硯堂。硯底面中央康熙帝御題:

壽古而質(zhì)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

后署篆書“康熙宸翰”印款。硯配隨形黑漆描金硯盒,盒胎薄體輕,其上繪飾秀石花卉與貓捉飛蝶圖,生動可愛。

硯石肌為橫向紋理,綠色濃淡相間,清晰美觀,石質(zhì)易發(fā)墨。此硯制作講究,為清康熙朝宮廷特制的御用硯。



五彩長方形瓷暖硯,清康熙,長14cm,寬9cm,厚6cm

暖硯瓷制,長方形,硯腹中空,可置放炭火。硯通體施釉,硯面辟長方形硯堂,硯首開橢圓形硯池,池內(nèi)飾以海藻紋。硯側(cè)在花錦地上飾五彩海獸圖案。硯底平滑,不施釉。

五彩瓷始燒于明宣德朝,而瓷暖硯可耐高溫,在清代燒制較多。



松花江石桃式硯,清康熙,長6.7cm,寬6.4cm,厚0.8cm。清宮舊藏

硯松花江石制,桃式造型,石綠色,質(zhì)細膩,絲絲紋理深淺相間。硯面圓形硯堂,雕小淺池。硯背淺刻“康熙年制”四字款。硯盒亦為石料雕成,盒面雕桃枝果實,石色紫、綠與赭石色相間。

松花江石又稱松花玉,因產(chǎn)自東北松花江流域而得名。其石質(zhì)堅密、細膩、溫潤,紋理色澤清晰,以綠色為多,深淺相間,細如刷絲,亦有赭石色間雜黃色者。清初康熙時開采松花江石制御用硯品。此硯小巧玲瓏,造型構(gòu)思巧妙,以石料雕作硯盒亦別具一格。此為康熙御用硯。



雍正款松花江石硯,清雍正,長12.5cm,寬8.4cm,厚1.2cm。清宮舊藏

硯松花江石制,紋理清雅。硯長方形,硯堂尚留有朱墨痕跡。硯池琢飾折枝柿和如意紋,寓事事如意。硯背面刻御題銘“以靜為用,是以永年?!毕率鹱瓡坝赫曛啤庇】睢4藶榍逵赫贸?。



雍正款松花江石硯,清雍正,長11.9cm,寬8.2cm,厚1.3cm。清宮舊藏

硯松花江石制,硯體長方形,綠色石肌紋理濃淡相間,清晰雅致。硯首墨池飾靈芝如意紋,琢工精細。硯背面有雍正帝御題銘:“以靜為用,是以永年。”下署篆書“雍正年制”印款。

此為清代雍正皇帝的御用硯。硯配黑漆描金盒,盒蓋面飾描金山水亭榭圖景,幽雅怡人,漆盒內(nèi)點綴黑漆描金折枝花朵,為清雍正朝漆盒裝飾風(fēng)格。漆盒制作精美,與硯體相得益彰,為清宮廷造辦處所制佳硯。



歙石雙螭壽字池長方硯,長16.3cm,寬10.4cm,厚3cm

硯歙石制,長方形,色青綠。硯周邊凸起,上端辟成一長方形深墨池,池外下方正中雕陽文篆體“壽”字,左右兩邊各雕螭虎一,螭首相對,螭身繞池翻卷。

此硯為淺浮雕,雕工刀法圓潤,不露鋒芒。硯背略凹,石質(zhì)瑩潤細膩,硯面有眉子紋、粗細水波狀羅紋。此歙硯堪稱石美工精,裝于一紫檀木盒內(nèi)。



澄泥乾隆御制賞硯,六方一套,楠木盒長40cm,寬44cm

  六方硯分別呈圓形、橢圓形、八角形、長方形、風(fēng)字形、瓦當(dāng)形。每方硯之硯背或硯面上方均鐫陰文乾隆御題詩一首。各硯皆裝于紫檀木嵌玉珮匣內(nèi),匣蓋上均刻陰文填金乾隆御制詩一首。六方硯同裝于一楠木盒內(nèi)。

  此種賞硯均成套,其硯型在一套中各不相同,是清代流行的宮內(nèi)賞賜用品,常用端石、歙石制作,而用澄泥制作的較少,澄泥硯的制作在明代已達到成熟階段。



端石壽山福海紋硯,清乾隆,長22cm,寬15cm,厚3cm。清宮舊藏

硯以端石制,石質(zhì)細膩,色黝紫,堅潤如舊坑端石。橢圓形硯式,硯堂寬闊,硯池處雕飾蝙蝠云紋,5只展翅的蝙蝠錯落有致,寓五福之吉意。硯邊周飾云紋。硯背面雕刻海水仙山圖,意寓壽山福海之祥瑞。

此硯雕工圓潤,石質(zhì)精良,隨形配有紫檀木盒,為宮廷造辦處硯作所制。



端石雙龍硯,長22cm,寬18.2cm,厚3.6cm

此硯端石制,橢圓形。硯面上部及硯邊雕作波濤洶涌的海水,正中一龍四旋盤繞,翻騰踴躍。右側(cè)一游龍突現(xiàn)藏尾露頭,昂首仰望,二龍之間,嵌金珠一顆,形成二龍戲珠圖。硯下方為硯堂,金珠煌煌生輝,周圍間以飛云、駭浪,有云海相接之意。藝術(shù)家以巧妙的手法,在龍身之下,激流低凹處作暗通的墨池三。云水四合于硯背,激浪和疾風(fēng)形成兩個急卷的漩渦,前后渾然一體,氣勢酣暢。

  硯石色青紫,純凈無暇,石內(nèi)隱含“火捺胭脂暈”等紋理。質(zhì)地極為細膩,溫潤,制作精妙,構(gòu)圖新穎,造型典雅,刀法圓潤流暢。為清代硯中佳品。

硯左側(cè)隸書銘“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月恭制小臣劉源”,并篆書“源”字方印款,硯背有乾隆御題。

  硯臺裝一紫檀木盒內(nèi),硯盒亦頗為考究。盒嵌玉佩飾件,盒面有乾隆御制詩,并錄蘇軾的詠文,盒內(nèi)雕一龍并顯“龍光”二字,盒底外面刻二十八宿圖,其圖填金“天府永寶”四字。盒雕線條流暢,華貴富麗。



歙石荷葉式硯,清乾隆,長14.5cm,寬13cm,厚2.5cm。清宮舊藏

硯歙石制,石色青紫,石質(zhì)堅潤,紋理細密,或似眉紋,或如刷絲,稱牛毛紋或古犀羅紋。硯隨石形雕琢為荷葉式,硯堂寬闊。硯池邊緣琢作卷葉形,自然地形成凹池。硯配有黑漆嵌螺鈿龍戲珠紋盒,華美考究。

此硯為清乾隆朝宮廷造辦處所制御用硯。



歙石井字大方硯,清乾隆,長32.5cm,最寬32.5cm,厚6.5cm

硯歙石制,方形,石色黝黑,石質(zhì)細膩。硯面中央圍繞方形硯堂周環(huán)成渠,呈井字形,硯堂外圍及硯邊上分布河圖紋。硯背光素,顯出石質(zhì)的潤澤,底內(nèi)深凹方形覆手。

此硯硯體寬大,古樸厚重,制作精良



歙石瓶池長方硯,清乾隆,長15.5cm,寬10cm,厚2cm。清宮舊藏

硯歙石制,長方形,石色黑而深沉,風(fēng)格古樸。硯面雕雙螭耳瓶,瓶口部位深凹作橢圓形硯池,瓶腹辟為硯堂,硯堂表面隱現(xiàn)眉子紋石肌紋理。硯背面光素。

此硯造型簡潔,石質(zhì)精良潤滑,通體顯現(xiàn)金星斑點。



菊花石秋潭菊形硯,長27.5cm,寬19.5cm,高8cm

硯菊花石制,取材于圓狀石料,依形略加斧鑿。硯石茶綠色,圓形硯堂,猶如一潭秋水。硯堂內(nèi)外各有白菊紋一朵,注水后,恰似菊花倒映于水中,情趣盎然。硯堂右上方有一天然孔洞,可作墨池。此硯因材施藝,造型自然,雕工刀法簡練,構(gòu)思奇巧,意趣天成。



澄泥仿古石渠硯,清乾隆,長7.9cm,寬8cm,高4.8cm。清宮舊藏

硯澄泥制成,近于正方形,澄泥色紫紅,仿古銅色。硯面周環(huán)水渠,邊沿飾勾云紋。硯四側(cè)面浮雕環(huán)耳獸面鋪首,四角小足均飾獸面。硯底部內(nèi)凹,刻篆書“貽子孫”三字。底邊環(huán)刻乾隆帝隸書御銘:“方盈寸有半,圍以渠而周,銅乎石乎泥乎,合一相閱千秋,邊幅雖小,其用無穹,如寸田贊化工。乾隆丁酉春御題?!辈ⅰ疤薄庇?。

澄泥硯的制作始于唐而興于宋,本效仿漢名。宋人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曾描述澄泥硯制法,其制作工序頗繁細。此硯式古雅,色如紫玉,細潤而堅,為清乾隆朝仿古硯之佳品。



端石書卷式小硯,清乾隆,長9.4cm,寬7.2cm,厚1.6cm。清宮舊藏

硯端石制,長方書卷式。石色灰中泛綠,石質(zhì)堅而潤,硯體表面顯現(xiàn)出石眼與鐵線紋理,天然生動。硯面光素,硯池較小,與硯堂斜通。背面雕作書頁翻卷狀,以陰刻線表現(xiàn)層層書頁,書頁之界格及裝訂線雕刻逼真。

此書卷式小硯可于掌中把玩,小巧而雅致。隨形做書卷式紫檀嵌玉螭硯盒,制作規(guī)整,為宮廷造辦處制品。



端石鼓式硯,清乾隆,直徑10.3cm,厚2.5cm。清宮舊藏

硯端石制,石質(zhì)細膩潤澤,石色紫而深沉。圓鼓式,腰飾凸起的鼓釘。圓形硯堂顯蕉葉白石品紋理,恰似池中一輪圓月,皎潔生輝。硯面周遭深凹成圓形渠,作硯池用,可貯水,便于磨墨點硯。硯背面光素?zé)o紋。硯隨形配有紫檀木盒,為清代宮廷造辦處所制。



端石醉翁硯,清中期,長24.7cm,寬17.5cm,厚3.3cm。清宮舊藏

硯端石制,石質(zhì)黝黑細膩,有明顯的“火捺”、“青花”、“焦葉白”等石肌紋理,為舊坑端石。硯隨自然石形而作,硯堂平闊,斜通硯池,池上浮雕一醉翁,倚書暢飲,酣然自得,旁立一酒壇。硯背光素潤滑,也可研墨。

此硯體厚重,石質(zhì)精良,側(cè)面略有剝蝕。附隨硯形而作的嵌玉紅木匣,匣以整木掏成,內(nèi)髹黑漆,制作講究,頗具宮廷特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