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露軍
孫維剛怎樣教數(shù)學?他說:“八方聯(lián)系,渾然一體,漫江碧透,魚翔淺底。”
老師回答:“這是數(shù)學上的規(guī)定,沒有什么。”
這一問一答被孫維剛聽到了,他為學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為老師輕率的回答而遺憾,甚至感到了殘酷—幾經(jīng)如此,求知的火花將熄滅,孩子們將會懶于思考。
孫維剛說:“科學上的任何規(guī)定都有為什么,數(shù)學尤其如此,世界上沒有沒有為什么的事。”
“讓不聰明的學生變聰明,讓聰明的學生更聰明。”
1980年9月,孫維剛開始了從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環(huán)”實驗,這下就3輪17年。
孫維剛說,應(yīng)當承認,學生的聰明程度是有差別的,有的老師曾用這樣的辦法—找來重點中學的練習與作業(yè)連夜復(fù)印,第二天布置給學生。重點中學講什么,怎么講照過來,這套辦法當然行不通。因為你的學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業(yè),這么做永遠趕不上重點中學的學生。
他說,根本的辦法在于提高學生的智力素質(zhì),“讓不聰明的學生變聰明,讓聰明的學生更聰明。”
第一輪實驗班上到初二結(jié)束時,不少學生的數(shù)學考試成績不及格,但孫維剛的教學實驗并沒有因此止步。等到這個班初三畢業(yè)參加中考時,數(shù)學平均分達到了94。47。
那次“春節(jié)談話”之后,孫維剛和蔡冰冰約定,談話內(nèi)容不要向別的同學透露,這或許是怕別的同學誤以為孫維剛在鼓勵“上課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績卻使他反思起“聽課”的效率——聽講要專心,專心的標準是什么?精神集中,不走神。孫維剛覺得這不是一個思想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師的講授內(nèi)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師的后面亦步亦趨,處在被動姿態(tài)。他建議它;一個例題提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去判斷它的真假;一個定理或公式寫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去證明它;一個例題寫出來了,自己先試著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學習進程中自己設(shè)想,該提出什么命題了,該定義什么概念了,讓思維跑在老師的前面。如果達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設(shè)想正在說著的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什么。
從1987年開始,孫維剛就不再給學生留家庭作業(yè)。而這時的第二實驗班,數(shù)學成績卻相當驚人——1989年,全國初中數(shù)學聯(lián)賽,北京賽區(qū)一、二等獎共15人,這個班占12名(北京擁用千所中學,重點賽區(qū)前137名,這個班占12名(北京擁有千所中學,重點中學50所以上),中考數(shù)學平均成績96分(滿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滿分120)。
大多數(shù)中學生,上到高三,數(shù)學課就不再學新東西,他們要開始整整一年的復(fù)習。而孫維剛則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內(nèi)容都講完——微積分、概率,他相信,讓同學們掌握的東西越多,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越強,而講課越瑣碎越重復(fù),學生思維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很多學生的家長信賴孫維剛這個“品牌”,盡管這個“品牌”的另一面聽起來頗為“殘酷”,1983年初,孫維剛給他的第一輪實驗班立下了班規(guī):不許留長頭發(fā),不許穿皮鞋,不許唱庸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許輕浮地說笑,不開生日晚會,不寄賀年卡。
孫維剛這套班規(guī)一出臺,就流傳于附近的諸多中學,在不少學生的想象中,孫維剛堪稱“兇神惡煞”。但10余年來,這套班規(guī)卻被孫維剛的學生遵守著,更有不家長正因為這種嚴厲,才更愿意把孩子交給孫維剛。
1991的,學生桑麗蕓母親把孩子送到孫維剛的初一新班時說:“我寧可孩子將來是個笨蛋,也不能讓她成個混蛋。”如今讓這位鄉(xiāng)親自豪的是,她的女兒桑麗蕓就讀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系。
“寧可孩子是個笨蛋,也不能讓他成個混蛋”這句話曾被孫維剛多次在家長會上引述。學生溫世強的父親還保留著1994年1月12日的家長會記錄——孫老師:“一如既往,我們要堅持品德第一,學習,第二;訓練發(fā)達的腦子第一,學分第二。”
孫老師說什么了呢?他給學生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講《普通一兵》,講“活著,是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數(shù)學講座之后,他給學生們布置的作業(yè)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媽媽問一聲好。
第三輪實驗班的建班方針是,第一,誠實,正派,正直;第二,樹立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爭取為人民做較大貢獻;第三,做一個有豐富情感的人。
1997年8月,這個班的學生畢業(yè)之后,孫維剛曾這樣談?wù)撍母呷?)班:“快樂幸福的標準因人而異對于我們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理想是成為劃朝代的科學家,他們應(yīng)考慮更大的例題,比如國家、人民。我以為,我他們的幸福快樂就是刻苦學習,磨煉自己,奉獻于他人。這一階段的成功就在于獲得一種高水平的思維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養(yǎng),人們說,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做人成長沒有惟一的標準,但我認為還是有最高標準的,比如正派、誠實、無私。”
一位學生家長回憶說:“那一年,孫老師患膀胱癌,手術(shù)治療時不去協(xié)和醫(yī)院,要去北京六院。因為六院離22中近,他住在高層,上課間操時,孩子們看見孫老師站在窗口。”
很難說是孫維剛的情感還是孫維剛的班規(guī)在無形中約束著他的學生——因為每個中學都強調(diào)紀律和秩序,但布鞋、短發(fā)、不談戀愛所標榜的價值觀正被普遍地漠視。孫維剛說:“作為一個中學老師,面對流俗,我是蒼白無力的,我無法左右社會上的大氣候但可以構(gòu)建自己的小氣候。”
· 55%只是冰山一角
· 解讀孫維剛老師(2)
· 解讀孫維剛老師(1)
· 解讀孫維剛老師的教學
· 教人要教心
· 神奇的孫維剛
· 全班55%怎樣考上清華北大
· 在教學中提高學生智力素質(zhì)的做法
· 讓教學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