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芳 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被有的學者稱之為“研究媒介與民意關系的新典范”。20多年來,框架理論被廣泛引用,國內外分析和研究框架理論的文章也很多,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式、多元的取向,但是國內全面介紹該理論的文獻卻并不多。 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對該理論做一系統(tǒng)的梳理,不僅包括框架理論的主要觀點,更重要的是該理論合理存在的理論假設和前提,對于正確應用框架理論,同時弄清楚框架理論與議程設置(Agenda-Setting)、顯化理論(Priming)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顯得十分重要。 框架理論的理論假設 框架理論的理論假設(理論前提)來自兩方面的研究:宏觀層面的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微觀層面的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層面的研究主要來自黑爾德(Heider)的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和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歸因理論假設人類不能理解紛繁復雜的世界,因此個人試圖從感官信息中引申出潛藏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由誰來負責。黑爾德認為,歸因是觀察的行為和對此行動負責的個人或社會、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連接。①也就是說,人們試圖對社會現(xiàn)象做出因果關系的判斷。高夫曼亦假設個人無法充分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為此,他們利用被稱為“主體框架”的詮釋基模②積極地對自己的生活經歷做出解釋。對于大眾傳媒來說,框架理論意味著在新聞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觀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這依賴新聞記者使用的框架。③換句話說,人們采用的框架的類型為實際描述事件提供了一條途徑。 認知心理層面的研究方法從個人層面分析入手,認為框架是個體處理和建構信息的方法。這種心理層面的研究主要來自舍瑞夫(Sherif)的參照框架理論(frames of reference)以及凱尼曼(Kahneman)和特威爾斯基(Tversky)的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舍瑞夫假定個體的判斷和認知不僅受到認知或心理因素的影響,而且是發(fā)生在一個恰當?shù)膮⒄湛蚣芟碌?。④這里的參考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性認識、邏輯評價或社會行為的標準、信仰或假設”。⑤正如沃爾特·李普曼所說,“置身于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我們一眼就能認出早已為我們定義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們也傾向于按照我們的文化所給定的、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⑥這就說明,對于大眾傳媒來說,存在著一種個體層面的框架會影響到媒介框架的效果。凱尼曼和特威爾斯基考察了本質相同的一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或呈現(xiàn),將會如何影響人們的選擇和他們對選擇的評價,即所謂的“框架效應”,即同一組資訊經由不同的表達導致不同的決策選擇,⑦這種框架效應是其預期理論所預測的現(xiàn)象之一。預期理論的基本原理是,人們采用不同的認知框架來體驗現(xiàn)實(表現(xiàn)為價值函數(shù),即對回報預期的心理感受),并根據(jù)這種框架采取行動(即做出選擇),從而建構出特定的現(xiàn)實(即選擇的后果)。但是人們在考察某一具體問題時,可能會超越某一框架,或采取不同的框架對現(xiàn)實做出不同的選擇。⑧ 框架理論的主要觀點 由前面的理論假設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架構分析的社會學和心理學淵源。那么,框架分析到底屬于哪一范疇的研究?威斯康星大學的Scheufele教授認為,框架分析既不是一個發(fā)育完全的理論范式,也不是一個連貫一致的研究方法。更準確地說,框架分析是話語分析領域的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的方法,盡管有時會出現(xiàn)部分的矛盾。⑨也就是說,框架分析從屬于話語分析的范疇。目前,我國國內的許多研究就是在此范疇內展開的。 迄今為止,研究框架理論的學者很多,例如Erving Goffman,Tuen van Dijk,William Gamson等。但是,對框架理論貢獻比較大、人們經常援引的要屬美國社會學家歐文·高夫曼。他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一書中,把學者們對框架理論的分析和研究進行了理論上的連結。他假定“人們對某一情景的定義是建立在與組織原則的協(xié)調一致上的,這種原則操縱著事件以及我們對這些事件的主觀卷入?!雹庠诖饲疤嵯?,高夫曼探討人們建構某特定現(xiàn)實所遵循的規(guī)則,關注人們如何建構現(xiàn)實一隅(one realm of reality),或“意義的一個特定范疇”(one finite province of meaning)。高夫曼指出,框架是元傳播層面的資訊,是傳者提供給受者應當如何理解符號的詮釋規(guī)則。高夫曼的“架構分析”部分地建立在這種元理論的基礎之上,他指出,人們的日常活動隱含或使用了特定的詮釋框架,它在特定行動場景下意義自明,欲使原本混沌的情境變得具有某種意義。⑾ 臺灣學者潘忠黨認為,高夫曼的“框架分析”就是一個關于人們在建構社會現(xiàn)實過程中如何交往的研究領域,包含以下幾個觀點:1.社會現(xiàn)實是人們經過社會行動和互動而建構的。架構分析是對人們如何建構社會現(xiàn)實——裁選和詮釋現(xiàn)實生活的某一部分,將之置于某特定意義體系內——的分析。2.社會現(xiàn)實的建構源自建立共同生活場景的需要,通過交往互動發(fā)生,并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的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即由相互主觀而構成的外在性)。架構分析考察的是人們如何遵循話語或敘事建構的某些具體規(guī)則展開交往行動,從而實現(xiàn)在具體行動場景下對情景的共同定義。3.發(fā)生在現(xiàn)實的政治經濟場景中,這種建構現(xiàn)實的話語或敘事活動表現(xiàn)為話語的爭斗(discursive contestation),即討論和爭辯。架構分析必須考察爭斗的過程,并在規(guī)范和經驗兩個層面同時展開。4.在公共領域發(fā)生的話語爭斗,亦即架構的過程,是民主社會中人們公共生活的核心組成部分。架構分析就是考察人民如何展開公共生活,它是在廣義的政治傳播研究領域研究商議民主的一種重要分析手段。⑿ 可見,潘忠黨是基于社會建構主義的基本思路,以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結合現(xiàn)代社會公共生活、商議民主等觀念考察架構分析,認為架構是這樣一個過程:在社會交往中,人們通過話語的途經,形成并交流對現(xiàn)象的認知,建構共享的話語環(huán)境(discursive environment),使得公共生活得以展開。 其他學者如美國學者甘姆森(Gamson)可能是迄今引用框架理論最重要的研究者,他曾指出,“框架乃是人們組織事務的原則,其功能在于提供人們整體性的思考基礎,針對一連串的符號活動發(fā)展出中心思想,建構其意義?!彼选翱蚣堋钡亩x分為兩類:一類指界限(boundary,如攝像機的鏡頭)之意,可引申為對社會事件的規(guī)范;另一類則指人們用以詮釋社會現(xiàn)象的“架構”(building frame),以此來解釋、轉述、或評議外在世界。前者代表了取材的范圍, 后者則顯示意義的結構, 是一種觀察事物的世界觀。⒀ 然而,“框架”也有其反面的內涵,即人們常說的“習以為常”,因為熟悉客觀世界的某些事物,而習以為常地以此為架構,因而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框架界限以外的真象?!翱蚣艿恼嬉饬x固然在于協(xié)助人們思考或整理迅息,但另一方面,框架也成為人們意識形態(tài)或刻板印象的主要來源,‘框限’了主觀認知世界的活動,具有負面效果?!雹?/p> 新聞框架分析 那么框架理論具體到新聞傳播研究領域是如何得以應用的? 潘忠黨對新聞架構作了細致地分析,他認為,新聞架構分析是在高夫曼的象征互動視角和凱尼曼、特威爾斯基的預期理論視角的基礎上,加上了公共生活的基本現(xiàn)實特征,關注的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如何建構意義。他在總結了多位學者論述的基礎上,提出新聞架構分析的基本理論觀點包括了五個部分:1.意義在傳播(或交往)的過程中得到建構;2.傳播活動是使用表達載體的社會活動,構成一個社會的符號生產領域;3.但是,它發(fā)生在由物質生產構成的實體場域;4.因此受到規(guī)范該場域的公共利益原則以及政治與經濟的邏輯之間的張力制約;5.位處特定歷史、經濟和政治坐標點的社會個體或團體達成其特定理解或意義所遵循的認知和話語的組織原則,就是他(她)們的“框架”。⒂第一句話強調了傳播的重要性,意義要在傳播過程中建構;第二句話的“表達載體”在現(xiàn)代社會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指出傳播活動是使用大眾傳媒的社會活動;第三句話指出傳播活動是現(xiàn)實的,而不是虛擬的;因為傳播活動是現(xiàn)實的,因而這種活動遵循的現(xiàn)實的公共利益原則,同時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最后一句話對前面的四點做出了總結,指出“框架”即是社會個體或團體遵循的認知和話語組織原則。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新聞框架研究的四類取向以及三大范疇(話語、話語的建構以及話語的接收)。 張克旭指出,過去對新聞框架的討論,大部分集中于審視新聞媒介如何介入受眾主觀選擇客觀現(xiàn)實的過程?,F(xiàn)在一般認為新聞并非自然產物,而是一種客觀現(xiàn)實的建構過程,且是媒介組織與社會文化妥協(xié)的產品,具有轉換或傳達社會事件的公共功能。因而新聞報道是“框限”部分事實、“選擇”部分事實以及主觀地“重組”這些社會事實的過程。而在新聞媒介建構社會事件的過程中,新聞媒介和受眾都啟動了主觀的詮釋基模,透過選擇機制以強調(或省略)事件中的某一部分。這種建構意義或轉換符號意旨的主觀策略,是新聞框架形成的主要依據(jù)。⒃ 由此可見,框架理論突破了美國政治學家伯納德·科恩(Bernard Cohen) 在《媒介與外交政策》一書中的經典論述,即“在多數(shù)時間,報紙在告訴人們該怎樣想(what to think)時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想些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時,卻是驚人地成功?!钡捎谠谏鐣F(xiàn)實的構建過程中,存在著新聞工作者(或組織)的框架和受眾個體層面的框架,因而二者之間并不存在高度的相關性。 注釋: ?、?Dietram A. Scheufele, 2000. “Agenda-Setting, Priming, and Framing Revisited: Another Look at Cognitive Effect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 Mass communication &Society, 3(2&3):300. ?、冖邰堋盎!笔钦J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認知心理學認為,“基?!笔钦J知的基礎。所謂“基?!笔侨藗儍Υ嬗诖竽X中的一個個抽象的知識單位;來自于他們與過往事件、情景或物體相交流的經驗,對他們當前的行為其決定性的作用(McNeil,1984)。 ?、?維基百科 ?、?沃爾特·李普曼著 閻克文 江紅譯:《公眾輿論》,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2頁 ?、撷啖息孝优酥尹h:《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第1期 ?、?Thomas Knig ,Frame Analysis: Theoretical Preliminaries, http://www./methods/publications/frameanalysis/ ?、?Goffman, Erving.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NY et al.: Harper & Row. “元傳播”(meta-communication)的概念首先由葛列格果·貝特森(Bateson)在觀察了動物間貌似打斗的游戲后提出。所謂“元傳播”,指的是傳播者在傳播活動中,就如何詮釋所用符號而相互傳遞信號。這些信號可能包含了特定的資訊,即“目前采用的記號并非它通常所指的意義”。貝特森指出,任何一個傳播活動,同時在傳遞三個元素構成的資訊組合:(1)感官刺激的記號;(2)此記號的指代;(3)區(qū)別此指代與其他指代以及參與者必須采取的對應行動的規(guī)則。這第三項就是“元傳播”的內容。 ?、癣覄山骸缎侣効蚣芾碚撎轿觥?,《大學時代(B版)》,2006年第3期,第25頁 ?、詮埧诵竦龋骸稄拿浇楝F(xiàn)實到受眾現(xiàn)實——從框架理論看電視報道我駐南使館被炸事件》,《新聞與傳播研究》,1999年第2期,第4頁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影視藝術與技術學院) 來源:青年記者2008年6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