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幻想與科學發(fā)現(xiàn)交織的歷史
刊發(fā)時間:2009-02-04 21:30:06 中華讀書報
《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尹傳紅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探索未知世界的歷程,歷來是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主要課題。然而把人類的幻想作為考察對象,論 不過,在《幻想》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例子,生動不過地說明幻想與科學發(fā)現(xiàn)、技術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內在關聯(lián),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的影響。書中提到,作為偉大的“科學預言家”,凡爾納用他的科幻作品,激勵和啟迪了眾多的科學家、發(fā)明家、探險家。這是一個長長的名單,他們之中有宇航先驅之一齊奧爾科夫斯基,火箭之父戈達德、第一個用球形潛水器進行深海觀測的威廉·畢比、第一個駕機飛往南極探險的伯德、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加加林、第一位在月球行走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美國科學家、潛艇發(fā)明者西蒙·萊克說:“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yè)的總指導。”法蘭西學院院士、法國元帥路易·利奧泰甚至認為:“現(xiàn)代科學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言付諸實踐的過程而已。”作為美國國家航天局的專家,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很多科學家矢志獻身于太陽系的探索(其中包括我自己),就是首先受了科學幻想小說的影響。”諸如此類的論述,充分肯定了科學幻想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過程中產生的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探索未知世界的歷程是一個無比廣闊的范疇,《幻想》一書選擇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和對自身奧秘探索兩個方面,前者又分別從月球探索、火星探索、航天時代和外太空探險這幾個層次加以論述,后者則側重克隆技術、克隆人和機器人。這不僅是因為大多數(shù)讀者對此感興趣,還在于這兩大領域恰恰是科幻文學始終專注的題材,有很多優(yōu)秀的經典作品可資證明。 關于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幻想》一書的講述有兩條線索:一條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史,另一條是科幻小說史。這兩條主線看似各行其道,如同遨游太空的兩顆星,然而實際上兩者之間是互動的,相互作用互為因果,有時候它們的運行軌道甚至交織在一起。科學幻想推動科學探索和發(fā)現(xiàn),科學發(fā)現(xiàn)反過來又調動科學幻想的升華,最終是科學技術的推動,使幻想變成現(xiàn)實。這個過程既漫長又艱難,同時又非常浪漫,充滿詩意。 在回顧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時,書中談到自古以來蒙上神秘面紗的月球,始終充滿浪漫的誘惑力,月光不僅照亮了人們研究天文學的道路,也激發(fā)人類一代又一代對月球的幻想。于是最早出現(xiàn)的是關于月球的神話傳說,繼而是對月球的觀測和探索,以及相伴而生的月球旅行的故事。從伽利略第一個用望遠鏡撩開月球神秘的面紗,到牛頓對月球及其引力的思考,伴隨人類對月球認識的深化,人類的幻想從最初的隨意性而變得更加開放,更加富有預見性。 凡爾納1865年發(fā)表的《從地球到月球》,預示著科幻小說太空時代的開始。1901年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威爾斯發(fā)表《登月先鋒》。凡爾納的作品講究細節(jié)的科學性,預見可能的發(fā)現(xiàn)發(fā)明,以準確的科學預見見長;威爾斯作品的風格是強調科學幻想和社會批判的結合,以深刻的社會意義取勝。從此,月球旅行的科幻小說和電影,在世界各地一發(fā)而不可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也是以月球旅行為主題,題為《月球殖民地小說》(作者署名荒江釣叟),1904年在文學雜志《繡像小說》上發(fā)表。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篇科幻小說的問世,也預示著新世紀的到來。 當人類進入20世紀50年代,隨著蘇聯(lián)發(fā)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和數(shù)個月球探測器,特別是1969年7月16日~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登月成功,月球表面的塵土上第一次留下人類的腳印,從此月球探索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當月球的真面目展示在人類面前,不論是科學技術專家,還是科幻小說家,他們思考的將是開發(fā)月球和建立月球基地的新課題了。 大量事實證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離不開幻想,不論是月球探索還是火星探索,無不顯示出幻想的決定性作用,正如作者所言:“有意義的成功,幾乎沒有不是從夢想起步的。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夢想,人類在太空探索中能走多遠。”這里所說的夢想,也即是科學幻想,這是建立在科學預見和技術基礎上超前的謀劃,這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最重要的想象力。正是如此,我以為科幻小說的繁榮是一個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的體現(xiàn),是建立創(chuàng)新型國家必不可少的條件,不可掉以輕心。 在人類歷史上,許多杰出的科學家想象力都特別豐富,他們不僅在專業(yè)領域卓有建樹,還寫過精彩的科幻小說。例如德國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既是行星運動規(guī)律的提出者,對天文學作出了重大貢獻,又在1634年出版了描寫探月旅行的科幻小說《夢》。齊奧爾科夫斯基1892年發(fā)表科幻小說《在月球上》。蘇聯(lián)著名古生物學家葉菲列莫夫寫過著名的《仙女座星云》,更不必說像卡爾·薩根、阿西莫夫、克拉克這些科幻大師,本身就是著名科學家或技術專家。這是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幻想》一書還有兩個特點,一是作者從中外科學發(fā)展史和科幻文學史(包括影視作品)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梳理出大量史料,以對照的手法,充分展開論點的鋪陳,具有充分的說服力。第二個方面是全書的行文風格,避免了史料的堆砌和枯燥的羅列,而是將史料消化,結合有關人物的生平、他們的科學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作活動、歷史事件的重現(xiàn)和作品的分析,將史料故事化、藝術化,科學與人文實現(xiàn)了有機融合,因而引人入勝。這兩點看似尋常,實際上能做到頗不容易。據(jù)我所知,作者寫作此書,是在多年積累的基礎上花費了很大功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