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五百羅漢及講解——2

 昵稱88761 2009-03-16

第肆拾陸尊

波阇提婆尊者

波阇提婆尊者,本名難生,通稱脅比丘或脅尊者。中印度人。被禪宗尊為西天第十祖。

根據(jù)佛教傳說,尊者在母胎中呆了六十年,將誕生時,其父夢一白象背有寶坐,坐上安一明珠,從門而入,光照四眾,醒來尊者正好出生。禪宗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九祖伏陀蜜多游化至此,其父攜他前往致禮說:”此子處胎六十歲,因號難生,復嘗會一仙者,謂此兒非凡,當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伏陀蜜多遂將其剃度。他隨師修行,未嘗睡眠,因“其脅不至席,遂號脅尊者焉?!彼释接位寥A氏國,在一樹下小憩 ,以右手指地說:“此地變金色,當有圣人入會。”語畢,地果變金色,適逢富那夜奢前來,尊者即將其剃度,并付于正法眼藏,偈曰:“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闭f畢即現(xiàn)神變而入涅槃,化火自焚,徒眾各以衣襟盛舍利,隨處興塔供養(yǎng)。據(jù)北傳佛教載,他在膩色迦王時曾發(fā)起五百僧人在迦濕彌羅舉行第四次結(jié)集。

波阇提婆,又作波粟濕縛、波奢等。

第肆拾柒尊

解空無垢尊者

解空無垢尊者,即無垢光菩薩。為密教理圖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中尊文殊菩薩右方第三位之菩薩。是文殊菩薩的使者,顯文殊菩薩的空智。又稱無垢光童子。密號離塵金剛。

尊者以文殊特有的智慧斷除眾生的煩惱,引導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一切眾生開空慧道、入法明門。 為文殊院菩薩眷屬八大童子之一,主文殊畢竟空之理,以本性清靜無垢,外放光明,故稱無垢光菩薩。密號離塵金剛。形象為童子形,右手掌持瑪瑙之寶缽安于臍下,豎左手掌,屈食指、中指二指,持未開敷之青蓮花,趺坐于赤蓮上。印相為舒左手之五指,微屈第三節(jié),乃表由畢竟空智放五智之光明,如五道眾生入無垢本性之掌中。真言為:歸命系矩忙啰微質(zhì)怛啰蘗底矩忙啰么弩娑么啰莎訶。據(jù)《大日經(jīng)疏》卷十三載,其真言系顯示此菩薩以種種本誓愿行,示現(xiàn)童子身、壯年身或老年身等,以利益一切之義。

第肆拾捌尊

伏陀蜜多尊者

伏陀蜜多尊者,大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九祖。提伽國人,姓毗舍羅。

根據(jù)佛教傳悅,尊者年至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八祖佛陀難提率徒眾行化至此,見其家屋上有白光上騰,便說:“此家當有圣人,口無言說,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觸穢耳”。尊者見到佛陀難提,便起來禮拜,說偈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狈鹜与y提亦以偈相答,尊者聽后便行七步,佛陀難提對其父說:“此子昔曾值佛悲愿廣大,慮父母愛情難舍,故不言不履耳。”其父遂令出家,佛陀難提付于正法眼藏。他既受付囑,四處行化,至中印度,遇脅尊者,即與落發(fā)授戒,后又付正法眼藏于他,偈曰:“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說畢,即入滅盡三味而涅槃,眾人以香油旃檀阇維真體,收舍利建塔于那爛陀寺。

伏陀蜜多,又作伏馱密多等。此尊與第015尊同尊,可互參。

第肆拾玖尊

富那夜舍尊者

富那夜舍尊者,古印度華氏國人,姓瞿曇。脅尊者之弟子,馬鳴之師。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一祖。

其父寶身,虔誠崇奉佛教。受其影晌,他熟悉佛教理論及各種戒律。一日,佛教十祖脅尊者行化至華氏國,憩一樹下,突然以手指地,告眾弟子說:“此寺變金色,當有圣人入會。”言訖,地變金色,有長者子富那夜舍合掌立前說偈,說道:“我心非往尊者,我心非止尊者,我心不定,諸佛亦然?!弊鹫呗勓源笙?,當即度其出家。既具戒,以如來大法眼藏付之。說道:“佛祖如來的大法藏,今天我已傳給你了,你要誠意爰護,勤奮修念,傳給后人要慎重,傳法畢,脅尊者化火自焚,富那夜奢成為佛教第十一世傳人。之后,尊者將法藏傳給馬鳴尊者。

第伍拾尊

伽耶天眼尊者

伽耶天眼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佛教將眼分為五種: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禪定可得之,不問遠近內(nèi)外晝夜,皆能得見;三慧眼,謂二乘之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謂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備前四眼者。尊者通過修持禪定而得天眼通。據(jù)《智度論》卷五云:”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白鹫咧纱说滦信c神通而來。

第伍拾壹尊

不著世間尊者

不著世間尊者,名虛空無邊游步金剛。

諸佛修行初斯,也有無數(shù)心障煩惱,他們須經(jīng)長期修行,以強力的智慧破除煩惱,修成正覺,功德圓滿才能證得佛果。尊者感諸佛的勇健菩提心化生而成,呈現(xiàn)暴怒可畏相。尊者以大威大智摧毀一切難以降伏的邪惡,可使群魔束手、兇鬼斂跡,大惑魔主也因其威攝而屈身歸服。而使世間善良眾生則安樂吉祥。

第伍拾貳尊

解空第一尊者

解空第一尊者,即須菩提。"空"是佛教理論的核心之一,悟"空"是進入涅槃的重要法門。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

尊者出生于舍衛(wèi)國一個婆羅門家庭,其父鳩留富有無比。惜年老而膝下無子。鳩留每天虔誠地祈禱諸佛,一天突然空中顯現(xiàn)一位天神,對他說:"你當?shù)酶W?,不久有一天王奉命將投胎長者家。"后其妻果然懷孕,取其"善現(xiàn)"、"善見"、"善吉"、吉祥之意,名須菩提。又據(jù)《法華文句》二稱,其生時"家中倉庫筐篋器皿皆空。問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

尊者自幼聰慧出眾,但性情暴躁,所見人畜皆嗔罵。后離家入山,見山中鳥獸、風吹草動,仍嗔罵不止。后隨山神見佛陀。其時佛陀于祗園精舍講法,他當下睹佛相而生歡喜心。佛祖為他演說嗔怒果報之苦,尊者聞法后皈依佛門,經(jīng)過多年精進修習,對空有著獨特的體悟和透徹的理解。一次,有人問他是誰,尊者回答說:"我是世間人假立名稱為'須菩提'的那個人。"終獲阿羅漢果。

第伍拾叁尊

羅度無盡尊者

羅度無盡尊者,即無盡意菩薩、無量意菩薩。賢劫十六尊之一,依《大方等大集經(jīng)》卷二十七《無盡意菩薩品》載。此菩薩居于東方不眩國普賢如來之世界。

尊者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外壇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薩。此菩薩因觀一切事象之因緣果報皆為無盡,而發(fā)心上求無盡之諸佛功德,下度無盡之眾生,故稱無盡意菩薩。

尊者佛理高深,曾為眾生講說八十無盡意法門,即《無盡意菩薩經(jīng)》,度無數(shù)有情離諸垢染,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間,右手持花云。

羅度無盡,音譯阿差未底,意譯無盡意,密號定慧金則、無盡金剛。

第伍拾肆尊

金剛破魔尊者

金剛破魔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金剛,金中最剛,佛教中用以譬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智慧。魔,梵文魔羅的筒稱,意譯為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有十魔、四魔、五蘊魔之分。破魔,這里指破滅四惡魔:一是煩惱魔,如貪、嗔、癡諸煩惱能損害身心;二是五陰魔。如色、受、想、行、識五蘊能生種種苦惱;三是死魔,能斷人之命根;四是他化自在天子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此魔之本,能害人之善事。

尊者經(jīng)過長期苦修,心性智慧堅如金剛,四魔不侵,魔根斷絕。能用佛性佛理破除四種魔障,提高人們的覺悟,行佛教化眾生之目的。

第伍拾伍尊

愿護世間尊者

愿護世間尊者,為護世四大天王之一。

佛教宇宙觀認為,有三千大千世界。大世界內(nèi)包含無數(shù)個小世界;小世界之數(shù)猶如恒河沙數(shù)一般多而不可數(shù),每個小世界內(nèi)教有一尊佛主宰。每個小世界都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東面叫東勝身洲,南面叫南瞻部洲,北面叫北俱羅洲,西面叫西牛賀洲。須彌山的半山腰又有一山,名犍陀羅,犍陀有四個山峰,每一山峰住一護世天王,每王各率二十八部眾鎮(zhèn)守一方。若有兇神惡鬼殘食世間眾生,天王便率本部神兵神將前往剿滅,保護世間眾生,使他們不受迫害。

第伍拾陸尊

中天在線禪定尊者

中天在線禪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中天在線,即破除了憂愁煩惱。人生在世,往往不能擺脫貪、嗔,癡的影響,生出無窮的憂惱。

佛教認為,修習禪定能除去煩惱。禪定,即止一處而拂去妄念。禪定有四種,由淺入深,亦稱四禪:初禪脫離欲惡不善法,可感覺到離開欲界的喜和樂,但心中仍有尋(覺)、伺(觀);至二禪時,尋、伺斷滅,達到內(nèi)等凈,得定生喜樂,即所得喜樂是對禪定自身的感受;三禪舍去二禪之喜樂,任住非苦非樂的行舍境界,修成正念、正如,產(chǎn)生離喜妙樂;四禪達致清凈和念清凈,即舍去三禪的妙樂,唯念修養(yǎng)功德,住于不苦不樂的境界。

尊者通過循序漸進地修習禪定,徹底離棄諸種憂惱,不苦不樂,終成阿羅漢。

第伍拾柒尊

無作慧善尊者

無作慧善尊者,即無作菩薩。

"無作"是佛教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之一,本世不做惡事,來世就聰慧善良。無作有三:一名身無作,要愛護世間的一切生命,不做任何有損于生命存在的事,否則就是罪惡;二名口無作,不說污穢的語言;三名心無作,心要清凈,排除對財物及感情貪戀,消除對他人的怨恨,也不要因為任何不順心的事而萌生憤怒。身、口、心以"無作"為本,一切都改惡從善,來生就不會有苦果的報應。據(jù)《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jīng)》卷一載,尊者以佛教無作、無用、無受、無智、無慧的規(guī)范教化眾生,做出無盡的功德事業(yè)。

第伍拾捌尊

十劫慧善尊者

十劫慧善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劫,意為極久遠的時節(jié),《智度論》卷五云:"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又四十里大城滿芥子,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而劫尚不盡。"慧,指分別事理,決斷疑念之心理作用,"《俱舍論》卷四云:"慧謂于法有簡擇"《大乘義章》卷二十云:"真心體明,自性無暗,目之為慧。"善,與惡相對,《大乘義章》卷十二曰:"順理名善,違量名惡。"

尊者具有極高的智慧和慈悲的品德,是經(jīng)歷了極長的時間獲得,也是說佛的濟世度人的事業(yè)是永恒的,不可變易的。自強不息,經(jīng)歷十劫,慧善日增,證得阿羅漢果。

第伍拾玖尊

旃檀德香尊者

旃檀德香尊者,即旃檀德佛;

佛教以救苦救難為大德?!队^虛空藏菩薩經(jīng)》載有旃檀德,其德之馨,若蓮花之清香。故又稱為旃檀香佛。旃檀德佛主救世間的一切苦難,眾生如有困難。向他禮敬,均能得解。如身患疾病,痛苦難忍,在其前述說自己種種的病痛,及醫(yī)生所開的處方,疾病便可迅速痊愈,此外,世人若想獲得超人的智慧,或使自己的手藝精巧過人,或使自己的子女健康,或?qū)λ俗鞒龉Φ拢驅(qū)λ略河兴┥?,或無惡而增加財產(chǎn),或脫離各種罪惡與災難,清除憂愁與煩惱,或健康長壽,家庭美滿等等,只要雙手合十,誠心誠意地向其禮拜,均可讓你滿足心愿。

第陸拾尊

金山覺意尊者

金山覺意尊者,為佛陀弟子。金山,喻佛之身如同金山。在佛教經(jīng)典中,佛陀有時被稱金山王,意即金山之勝妙者?!锻吩疲?quot;遙以瞻望彌陀如來如金山王。"有時也直接以金山譬喻佛身,《法華經(jīng)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深妙。"尊者常在佛陀身邊聆聽妙法,有如佛祖般的覺悟,摒棄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專意修習佛法,遵守佛祖教導,終獲阿羅漢果。

第陸拾壹尊

無業(yè)宿盡尊者

無業(yè),唐代著名法師。俗姓杜,上洛(陜西商洛)人,少小出家聰慧過人,十三歲就能暢讀《華嚴》、《法華》諸經(jīng),并能為眾講經(jīng),世稱神童。無業(yè)成年后,譽滿海內(nèi),然而尊者視名如垢染,畏而遠之唯求佛道精進。他長途遠涉,去江南拜訪當時的名僧玄素,盡學其教法,然后游訪長安。長安眾僧敬仰其名,想推舉他為"西街大德"(僧官),無業(yè)聽說此事后,當即離開長安,北游上黨。駐上黨節(jié)度使李抱真依佛教禮儀接待他,請教佛法的要旨,心生敬意,想請他主持當?shù)氐慕虅铡o業(yè)又離開上黨,居于汾州開元寺。唐憲宗曾兩次召他進京,他都予以謝絕,長慶元年(821年),唐穆宗備禮致聘,使者再三催促,無業(yè)見無法推辭,決定離開世間,升往凈土,便笑著對使者說:"行即行矣!"當天夜晚,端坐而化。穆宗得知無業(yè)示寂,不勝哀惜,封為國師,謚號"大達禪師"。

第陸拾貳尊

摩訶剎利尊者

摩訶,意為大。剎利,意為田主。摩訶剎利尊者,即經(jīng)剎利賢者。

尊者為大田主出身,后歸信佛法,在家修好。據(jù)《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卷一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舍衛(wèi)國王舍城舉行的法會。他修行精勤不懈,勇猛精進,終成阿羅漢。

第陸拾叁尊

無量本行尊者

無量本行尊者,阿彌陀佛之前世身。本行,指菩薩修煉能使自己成佛的方法。尊者原為國王,后放棄王位,出家修行,法號法藏。

據(jù)《無量壽經(jīng)》載,尊者曾對世自在王佛發(fā)愿說:我要在世間廣泛地宣講佛法,誠心修行,獲得無上正果。當我成佛之后,要救眾生于苦難之中。于是,世自在王佛為廣說妙法,法藏聽后大悟,在佛前發(fā)四十八大愿,四十八愿實現(xiàn)后即可成佛,法藏的誓愿感動天地,天空為他雨花。經(jīng)歷無數(shù)次轉(zhuǎn)世之后,終于遂愿。名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為接引佛,接引有心成佛的眾生,參學佛理,獲取果位。

阿彌陀佛,意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密教以阿彌陀佛之應化身為無量光佛,其報身為無量壽佛。《無量壽經(jīng)》卷上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觀無量壽經(jīng)》亦謂,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第陸拾肆尊

一念解空尊者

解空,悟解諸法之空相。一念解空尊者,即宋代高僧解空。名可觀,字宜翁,號竹庵,江蘇華亭人。生于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法嗣有北峰宗印、智地守(日文)、神辨清一等人。著有《楞伽說題集解補注》四卷、《山家義苑》二卷、《竹庵草錄》一卷。尊者好學深思,他深信世事皆空、眾生之不二法門,身體力行,并教化眾生。

尊者出家后從車溪擇卿禪師受教,后又于湖州見慧沈法師,雪窗下讀書時悟得"世間文字語言皆糠秕"之旨。宋高宗紹興八年,主持當湖德藏院,至孝守乾道七年秋,應邀移住北禪天臺寺,九月九日入寺,指法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頭上千莖雪未銷。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強登高。"聽眾無不悅脫。八十九歲時又移住延慶祖庭,不到二年又回當湖竹庵,不久圓寂,世壽九十一,僧臘七十八。園寂后,焚化日無風無雨,煙所到處皆舍利,眾建塔于德藏院供奉。(五百羅漢)

第陸拾伍尊

觀身無常尊者

觀身無常尊者,觀音菩薩的變化身。

觀世音大慈大悲專門觀察世人苦難聲音,人普現(xiàn)色身三昧,示現(xiàn)三十三變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上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宮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yōu)婆塞身、優(yōu)婆尼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紫那羅身、摩睺羅伽身、執(zhí)金剛神身。眾生有難,誦其名號,即有相應的化身前往拯救。

第陸拾陸尊

千劫悲愿尊者

千劫悲愿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劫,佛教表示十分長久的時間單位,人壽每百年減一歲,直到減盡后又每一年增一歲至一百歲為一劫。千劫,表示時間相當長久。《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卷下曰:"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歲數(shù)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重三銖,梵天日月歲數(shù)三年一拂,名大中劫;又八百里石,以凈居天衣重銖,凈居天日月歲數(shù)三年一拂,此石乃盡,故名一大阿僧祗劫。"悲愿,即佛度人于生死海之船筏,故佛教有"悲愿船"之說

千劫悲愿尊者久已發(fā)無上正等正覺,他悲憫眾生,遂發(fā)下弘誓,千劫之中不離世間,以自身大船筏,載眾生脫離苦海。

第陸拾柒尊

瞿羅那含尊者

瞿羅那含尊者即瞿師羅,意為美音。為古印度憍賞彌國之長者,乃優(yōu)填王三大臣之一。

尊者身長三尺,佛陀現(xiàn)身為三尺以化彼,令歸正法。又因尊者家中富有,歸依佛教后,在自家園林建造精舍奉施佛祖及其弟子居住,名"瞿師羅長者園"。據(jù)《中本起經(jīng)》卷下:"美音心念欲請世尊,佛知其念而告之曰:'彼無精舍,汝愿不遂。'美音悅解,喜白佛言:'我有別宅,愿為精舍。"佛祖在園中講經(jīng)多年,著成《唯識論》據(jù)考,園址在今印度朱木那河畔的柯桑村

據(jù)《賢愚經(jīng)》卷五載,尊者過去世曾轉(zhuǎn)身為一只小狗,以吠聲引辟支佛到主人家中供養(yǎng),故世世轉(zhuǎn)身,皆報得美妙好音,成羅漢果。

瞿羅那含,又作瞿私羅、夠史羅、具史羅。意譯為音美、妙音聲。

第陸拾捌尊

解空定空尊者

解空定空尊者即東晉著名法師僧肇。長安人,俗姓張。人稱"解空第一"。師從鳩摩羅什,參與翻譯、評定經(jīng)論,著有《般若無知論》等,后被后秦國主姚興所殺。臨就弄前說偈曰:"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

尊者家貧,以租書為業(yè),遂得博覽經(jīng)史。初好老莊,及讀《維摩經(jīng)》感悟而出家。善方等大乘經(jīng)典,兼通三藏,冠年名聲已震關中。才思幽玄,精于談論。聞鳩摩羅什羈留涼土,前往從之,羅什視為奇才。及至姚秦破涼,乃隨侍羅什入長安,稟姚興之命,與僧叡等于逍遙園禪定經(jīng)論,解悟彌深,被稱為解空第一。弘始六年,羅什譯出大品《般若經(jīng)》,尊者乃撰《般若無知論》呈之,頗受鳩摩羅什及慧遠之贊賞。后又撰述《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后人題名為"肇論"行世?!蹲⒕S摩詰經(jīng)》十卷等。惜英齡遽折,義熙十年示寂,年僅三十一。著述相傳又有《維摩詰經(jīng)序》、《長阿含經(jīng)序》、《百論序》等。

第陸拾玖尊

成就因緣尊者

佛家將善事善報稱為成就因緣。成就因緣尊者,當即超度因緣如來。

超度因緣如未,原為王太子。據(jù)《正法華經(jīng)》卷四載,過去有十六個國的王太子,個個聰慧絕頂。十六國國王都信奉佛教,諸太子也廣行善事,供養(yǎng)過無數(shù)僧眾,為世俗大眾作出無盡善業(yè),后來他們一起出家為僧。為尋求無上正果,前去求見佛祖佛陀,請佛祖講解佛教深奧的道理,希望以無邊的智慧指出解脫的方法,佛祖以法眼看出他們意誠心慧,便為他們講解佛法。諸太子聽完講法,心懷歡喜,繼續(xù)入靜室精思閑定,終獲菩薩果位。后十六太子都獲佛果,分別住于世界八方,其中尊者居于東方,為眾說法,救護世間,成就諸善因緣。廣行善事,后出家,曾請佛祖講說無上正法,因獲佛位,居于東方。

第柒拾尊

堅通精進尊者

堅通精進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堅謂豎固,指如樹之根株不能拔動;通謂通達,指自在礙之作用。精進,《輔行》卷二亦云:"于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指勇猛修善法、斷惡法之心作用。精進又作勤,《唯識論》卷六云:"勤謂精進,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yè)。"

尊者對佛法具有堅定不移的信仰,艱苦修行。持善除惡,永不松懈,終獲羅漢果。

第柒拾壹尊

薩陀波侖尊者

薩陀波倫尊者,即常啼菩薩。即大品《般若經(jīng)》卷二十七所說之菩薩。此菩薩得稱為常啼者,有諸神說法:或謂菩薩因見惡世之人身受貧苦老病苦惱而悲哀哭泣;或以菩薩生于無佛之世,然為利益眾生,追求佛道,于空閑林中憂愁哭七日七夜,天龍鬼神遂號之為常啼;或以幼時喜啼而得名。

尊者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羅蜜之行。據(jù)《道行般若經(jīng)》卷九《薩陀波倫菩薩品》載,尊者于夢中聞東方有般若波羅蜜之大法,為求法乃向東行,途經(jīng)魔所樂國,為供養(yǎng)其師乃賣身,遂過二萬里到達犍陀越國,見曇無竭菩薩而得其法。其中,犍陀越指北印度健馱羅,又《大毗婆沙論》編纂以前,般若流行于健馱羅地方,以此推之,尊者可能是實有其人,于當時從遙遠之印度西方來健馱羅求般若波羅蜜之法。據(jù)《大智度論》卷九十六載,尊者拯救眾生脫離苦海,積難苦之行以求般若波羅蜜,而被列為般若守護十六善神之一。

薩陀波倫菩薩,又作普慈菩薩、常悲菩薩。

第柒拾貳尊

乾陀訶利尊者

佛典中有乾陀訶提菩薩,當即此人。關于乾陀訶提的意義,說法不一?!斗g名義集》卷第一:"乾陀訶提,此去不休自,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初無休息。"《阿彌陀經(jīng)要解》 :"此云不休息,曠劫修行不暫停故?!栋浲咏?jīng)疏》:"不休息者,即教眾生不絕。"《阿彌陀經(jīng)通贊疏》卷上:"不休息,即化利有情,更無止息也。"又《阿彌陀經(jīng)義述》:"乾陀訶提,此云赤色。"《佛說阿彌陀經(jīng)疏》:"乾陀訶提者赤色。"又《阿彌陀經(jīng)義記》:"乾陀訶提,翻為香意。"可見,乾陀訶提,意為他是一位于永不止息地自我修行?;瘜Т蟊姷母呱?/p>

第柒拾叁尊

解空自在尊者

解空自在尊者,名不空金剛;祖籍北天竺,先祖唐時率族人船海來中國定居。

尊者自幼聰慧過人,十五歲出家,拜長安大慈恩寺印度名僧金剛智為師,深受金剛智器重,獲五部三密之法,成為當時名僧。他佛學博奧,悟解諸法無有疑礙。開元二+九年(741年)金剛智圓寂后,為履行金剛智遺囑,乘船由廣州去印度,深入探求佛法奧義。在印度游歷名寺,遍訪高僧,天寶五年(746 年)返回長安受到僧俗的倍加崇敬,親為唐玄宗舉行灌頂儀式,并受命遷居大興善寺。安史亂時 ,長安失守,留于興善寺的不空常遣弟子出京,向唐皇帝問候平安吉祥;唐肅宗也時時派密使來興善于寺,向不空請教佛法的疑難。安史亂后,不空被授予試鴻臚卿的職銜,將翻譯的七十部佛經(jīng)進獻給朝廷。代宗大歷九年(744年)圓寂。

第柒拾肆尊

摩訶注那尊者

摩訶注那尊者,佛陀弟子。

據(jù)《四分律》卷第十二載:"爾時世尊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五百人俱,與中夏安居,盡是眾所知識,如舍利弗、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劫賓那、尊者摩訶拘羅、尊者摩訶朱那……"可見,尊者是經(jīng)常隨侍在佛陀左右的大弟子之一,是當時僧眾中聲眷很高的一位名僧。

摩訶注那,又作摩訶朱那等。

第柒拾伍尊

見人飛騰尊者

見人飛騰尊者,即唐代名僧"騰騰和尚"仁儉。其籍貫、俗姓及生辰年月僧史侍記等均失于載。

尊者出家后入嵩山修學佛法,數(shù)年后悟法得道,身心寂然清凈深入禪定,通達諸法,×××見性,永斷疑悔,視生死涅槃無有去來。然而處世坦然,放曠不拘,漂游于城郊村野,居無定處,被世人稱為"騰騰和尚",作有《了元歌》廣行于世。他曾與武則天有過接觸。天冊萬歲年中(695),武則天訪得其行蹤,召他入宮內(nèi)詢問佛學奧旨。仁儉仰視武良久,對云:"這就是佛的奧意,明白了嗎?"武后笑答道:"不明白。"仁儉說:"老僧持不語戒,只宜意會,不宜言傳"言罷轉(zhuǎn)身而去。次日,仁儉進上短歌十九首,略說佛教真諦,武后讀后欣然歡喜,敕命仁儉住持洛陽福先寺。不久,又失其行蹤。

第柒拾陸尊

不空不有尊者

不空不有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空"和"有"在佛教中是相對而立的概念??眨敢蚓壦ň烤固摱粚?,有如鏡花水月。有,指空并非龜毛兔角那樣虛無,故又稱假有。據(jù)《注維摩經(jīng)弟子品》曰:"小乘觀法緣起內(nèi)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宛義也。"不空不有乃是佛教的"中道觀",與中土無過無不及之中庸相類。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遷流無常,而又相續(xù)不斷,才是離開邊見的中道,因此認為"夫法者,非空非有,難用詮敘"。

不空不有尊者經(jīng)過長期禪定觀照,悟了空之真諦,達到"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的大乘境界。

第柒拾柒尊

周利盤特尊者

周利盤特尊者,侍統(tǒng)十八羅漢之第十六尊。

尊者系佛世時舍衛(wèi)城一婆羅門之子,后與兄摩訶槃特同為佛陀弟子。因前世為僧時精通佛典而秘不傳化,所以轉(zhuǎn)世后魯鈍無比,凡學之教法,隨誦即忘,故時人戲稱為愚路。后得佛陀加以點化,教示以筒短之"拂塵除垢"一語。尊者于日清掃寺院,深悟"除垢"二字真諦,業(yè)障漸除。某日忽然開悟,證得阿羅漢果。證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現(xiàn)各種形像,嘗現(xiàn)大神力為六群比丘尼說法。據(jù)傳,尊者與其一千六百阿羅漢眷屬共住于持軸山,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唐代善繪羅漢之貫休,曾為尊者作畫,其形像為身坐于枯樹中,舉出左手,手指或屈或伸。又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慶友)所說《法住記》,將師列于十八羅漢之第十六位,

所傳者,則列師于第十一位。

周利盤特,又作周利槃特、周利槃陀伽、注荼半托迦、掉利槃物、周羅般陀,略稱般陀、半托伽。意譯為小路、路邊生。此尊與第322尊周陀婆尊者、第498 尊注荼迦尊者同尊,可互參。

第柒拾捌尊

瞿沙比丘尊者

瞿沙比丘尊者,為婆娑四評家之一。瞿沙,意譯曰妙音、美音?!毒闵峁庥洝范Q他音聲妙,故名妙音。

相傳,瞿沙前世為狗,曾用犬聲將佛請到家中供食,因此善舉,轉(zhuǎn)世為人,聲音美妙。阿育王時,他住在善提樹伽藍中修行。時阿育王的太子拘浪拿雙目失明,瞿沙應邀為其誦經(jīng),太子雙目重見光明,明亮如昔。塑像右手持洞簫狀,正是象征瞿沙美妙悅耳,且能醫(yī)治各種疾病的聲音。尊者著有《甘露味阿曇論》二卷。

第柒拾玖尊

師子比丘尊者

師子比丘尊者,被禪宗尊為西天第二十四祖。婆羅門種姓,為中印度王子。

尊者博聞強記,聰慧過人。其父崇信佛教,由于受到家學的熏陶,尊者自幼立志學佛。一日,佛教二十三祖鶴勒那進宮說法,尊者向他請教如何使用心力學佛,鶴勒那語意玄妙且引人入勝,講解得非常清楚,尊者的身心當下決心出家為僧,師事鶴勒那。鶴勒那隨即傳正法眼藏給尊者,并預示師子后半生的劫數(shù)所在,囑咐他要善自護持,言畢,鶴勒那滅度。其時,罽賓國有五位修禪僧人,悟性過人,能言善辨。尊者遠游罽賓與五眾論道,挫敗五僧,其令折服,由此尊者名聞遐邇。罽賓國有一童子,自降生左手握拳不得伸展,與尊者相見后,拳手伸開,并將握于掌心的后顆珍珠獻給師子。尊著認定與童子前生有緣,遂將法衣傳給童子,是為佛教第二十五祖。但終為外教所污陷,被罽賓國王所殺。當?shù)匕紫笊较扇艘陨窳μ街鹫弑辉?,遂建塔禮葬比丘。此尊與第438尊同尊??苫ⅰ?/p>

第捌拾尊

修行不著尊者

修行不著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修行,修行,即遵循三世諸民說義理而行之戒定慧。即按佛教規(guī)定修習戒、定、慧三者,在身、口、意三方面進行修煉。著,即心情纏綿于事物而不離,如愛著、執(zhí)著、貪著等。佛陀在《法華經(jīng).方便品》中說:"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言演教,無數(shù)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釋門歸敬儀》卷中亦說:"著是病本"。可見,修行的首要目的便是破除"著"以拔掉病根。不著,不執(zhí)著于外部俗事的干擾,心胸開朗,一心行善,方能證得阿羅漢果。

修行不著者能通過戒定慧的實踐,對任何事物不執(zhí)著,心如明鏡止水。(五百羅漢)故人們稱之為修行不著者。

第捌拾壹尊

畢陵伽蹉尊者

畢陵伽蹉尊者,于五百世生在婆羅門貴族家。

依巴利文載,畢陵為舍衛(wèi)城之婆羅門種,初學隱身咒,得名聲,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為佛弟子?!对鲆话⒑?jīng)》卷三《弟子品》謂其言語粗獷,不避尊貴。《大智度論》卷二載,畢陵曾渡恒河乞食,對恒河神說:"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以走過乞食,因而得罪了恒河神。神到佛所訴告,佛使尊者道歉懺謝,他即時合掌向恒水神說:"小婢莫嗔,今特向你表示懺悔和歉意。"并謂其因五百世以來生婆羅門家,常自驕貴,輕賤馀人,故為本來所習之口言而已。蓋"馀習"又有"惡口'之稱,系基于此。又尊者亦擅長神通,有部《毗奈耶樂藥事》卷一謂其身患諸疾。

畢陵伽蹉,略稱畢陵伽、畢陵。又作畢陵伽婆蹉、畢陵伽筏蹉、畢鄰陀婆蹉、畢蘭陀婆遮。又梵漢文并舉,稱為畢鄰陀子。意譯馀習、惡口。

第捌拾貳尊

摩利不動尊者

摩利不動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為密教諸尊之一。摩利即未利,香花。摩利,又作摩梨、摩羅耶、摩羅延,意譯曰除垢,山名,在南印度摩利伽羅耶國。山中出產(chǎn)一種獨特的旃檀香,入此山者身心香潔,故云除垢?!吨嵌日摗肪矶唬?quot;如旃檀香出摩梨山,除摩梨山無出旃檀"。不動,菩薩名,譯作不去尊。摩利不動意謂此尊者佛法芳香,為眾生所親近。

摩利不動尊者經(jīng)過修行,已鏟除了貪、嗔、癡等毒垢,心性清凈香潔,定于一處而不散亂,安穩(wěn)如山,不為任何外物所動,遂至無苦無樂的境界,成阿羅漢果。

第捌拾叁尊

三昧甘露尊者

三昧甘露尊者,即軍荼利明王,按其梵名本意為甘露,所以又稱為甘露軍荼利明王。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

尊者為南方寶生如來的忿怒身。據(jù)說尊者能示現(xiàn)千手,手執(zhí)種種金剛器杖,摧伏各種兇神魔鬼,調(diào)伏一切外道。同時,他還將甘露灑向人間,降福于一切佛教修行者。

尊者形相一般常見的有八臂像和四面四臂像。其中,四面四臂像,據(jù)《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yǎng)念誦成就儀軌》,四面表情各異,正面作慈悲相,右面作忿怒相,左面大笑,背面張口微怒,分別象征息災、降伏、敬愛、增益。此像以毒龍為瓔珞,虎皮為裙,身有威光焰鬘,坐于磐石座上。以慈悲方便之心顯現(xiàn)大忿怒形,能使眾修行者速得成就。以尊者為主體所修之秘法就稱為軍荼利明王法,據(jù)說修此法能降魔息災,驅(qū)除蛇障熱惱等各種疾病。

又,按尊者在胎藏界曼荼羅內(nèi)所處位置不同而有金剛軍荼利、蓮花軍荼利等不同名號。

第捌拾肆尊

解空無名尊者

解空無名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佛教認為所謂空,意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生,剎那生滅,究竟而無實體?!蹲⒕S摩經(jīng)》卷九曰:"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注引僧肇之言曰:"諸法之相,唯空唯無,然不以空無舍于大悲也。"解空無名尊者通過對佛藏的研習修持,了解世間一切現(xiàn)象皆是因緣所生,剎那生滅,"諸法究竟無所有",一切皆虛幻不實,只有理體空寂明凈。

尊者解悟世事之空幻而思考自身之疾苦。對于眾生,他亦關懷備至,心存哀憫,以眾生之苦痛為己身之苦痛,盡力加以救度。

第捌拾伍尊

七佛難提尊者

七佛難提尊者,佛教第七祖。古印度北天竺人。七佛,指佛陀及以前的七個佛祖。為人乞食耐勞,不避寒暑,行化各地,救度眾生,超升佛土。

佛陀在世時,攜弟子游訪北印度時,曾對大弟于阿難說:"我滅度后三百年,當有一個名叫佛陀難提的圣人在此降生人世,并在這里弘揚佛法"。至時,佛陀難提出世,智慧超群,辨才無礙,勝過當世口辨之士,善于理解一切道理。他能記憶前世的經(jīng)歷,曾對人說,過去劫曾親自向如來敬獻一寶座,由此因緣,現(xiàn)在劫我將在釋迦佛教中弘揚佛法,因此,他立志出家。

一日,佛教六世祖彌遮迦尊者游訪北天竺,遙望京城上空有金色祥云,便驚喜嘆道:祥云之下必有大士,可以嗣承佛法;入城后果然尋到佛陀難提,為之剃度出家。佛陀難提聰慧過人,一經(jīng)指點,對佛法全然貫通。于是,彌遮迦將法藏傳給佛陀難提,囑咐他廣傳法,利益世間。佛陀難提成為佛教七祖,最后,他在一次化乞食將要完畢時進入涅槃。眾人收其舍利,加以建塔供養(yǎng)。

七佛難提,又作佛陀難提。

第捌拾陸尊

金剛精進尊者

金剛精進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金剛,指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智慧,正如《大藏法數(shù)》卷四十一所說:"百煉不銷,至堅至利。"他佛性堅定,有如金剛之鋒利,能摧毀一切塵障與惡魔。精進,指勇猛向前、修善斷惡的毅力,正如《慈因上生經(jīng)疏》卷下所說:"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華嚴大疏》卷五亦云:"精進,練心于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即于佛性的鍛煉精純無污染,念念趨求,永無止息。

金剛精進尊者皈依佛法之心如金剛一般堅固鋒利,心中諸魔悉皆摧毀,諸垢悉皆滌除,功德與日俱進,永無懈怠。

第捌拾柒尊

方便法藏尊者

法藏(643一712),唐代僧。俗姓康,字賢首,號"國一法師",祖先康居國。至其祖父時,舉族遷至長安,為華嚴宗第三祖。

尊者早年師事智儼,深入《華嚴》玄旨。智儼示寂后。乃依薄塵剃度,時年二十八。初以能通西域諸國語與梵文經(jīng)書,參與義凈之譯場,先后譯出《大乘入楞伽經(jīng)》等十余部。曾為武則天演述《華嚴》十玄緣起之義旨,而指殿隅金獅子為喻,武后遂豁然領悟,后乃因之撰成《金獅子章》。尊者一生宣講《華嚴》 三十余遍,致力于《華嚴教學之組織大成,又注釋《楞伽經(jīng)》、《密嚴》、《梵網(wǎng)》、《起信》等經(jīng)論,并仿天臺之例,將佛教各神思想體系分類為五教十宗,而推崇華嚴之組織為最高者,華嚴哲學于現(xiàn)實世界中乃屬理想世界之實現(xiàn)。于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示寂于大薦福寺,世壽七十。著作甚多。計有《華嚴經(jīng)探玄記》二十卷等二十余部。他為弘揚佛法作了大量有益的功德,故稱方便法藏。

方便法藏尊者,又稱香象大師、康藏國師。

第捌拾捌尊

觀行月輪尊者

觀行月輪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因之其德性像清冷而又明亮的月亮一祥,無暇無垢。故名。

佛教以月輪明晦譬喻人心中的清凈佛性的顯晦?!赌υX般若經(jīng)》曰:"一切有情于心質(zhì)中有一分凈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回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當合宿際,但為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xiàn)。后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日圓滿無礙。"故現(xiàn)心中之月輪為重要修行方法,《秘藏記本》曰:"唯一向觀月輪周遍良久以后,月輪周遍法界,俄須忘身與月輪,專注無分別智。然后為利眾生,住大悲門出觀,卷縮月輪,收劍自心?quot;  觀行月輪尊者依此修行,常用佛法的原理原則,對照反思自己的行為,有過則改。達到了"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境界,正象《證道歌》所說:"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五象森羅影現(xiàn)中,-顆圓光非內(nèi)外。"

第捌拾玖尊

阿那邠提尊者

阿那邠提尊者,古印度舍衛(wèi)國城人,與佛陀生活在同時代。

尊者家中富有,樂善好施,救濟貧窮孤寡之人,被人稱作"給孤獨者"。崇信佛教,凡佛祖及弟子有所需求,皆施舍不吝。曾向波斯匿王太子祗陀購花園建祗園供佛陀作說法道場。家中的女仆認為須迷愚癡,被出家人的幾句話迷惑,至使僧眾乞求無厭,她發(fā)出惡愿,希望早日看不見這些僧人,聽不到他們的名字。舍衛(wèi)國波斯匿王的妻子未利夫也崇信佛教,聽到此事后氣憤異常,命令須達將女仆趕出門去。據(jù)《觀佛三味海經(jīng)》卷六載,須達向未利夫人提議說,佛象太陽一樣潤養(yǎng)萬物,大惡人鴦掘摩羅、賤人尼提,都被我佛感化而調(diào)伏,何況這個老婢不能調(diào)伏呢?未利夫人采納了須達的意見。一日王宮施齋飯給佛陀及其弟子,女仆受命持寶瓶前來助興,由于受佛的感化,對僧眾的誤解頓然煙消云散。

尊者對佛陀的學說有全面的體會,不僅自己信奉佛教,還使他的七個兒子也皈依佛門,他終得正果,升為大阿羅漢。

阿那邠提尊者又稱須達長者,須達阿那邠提。

第玖拾尊

指塵三昧尊者

指塵三味尊者,即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禪僧神秀。汴州尉氏(河南開封之南)人,俗姓李。身長八尺,龍眉秀目,有巍巍威德。

尊者少覽經(jīng)史,博學多聞。既剃染受法,尋師訪道,后至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受心于弘忍。忍深加器重,令其為上座、教授師。據(jù)《宋高僧傳》卷八,唐高宗上元二年十月,弘忍寂后,尊者往江陵當陽山傳法,道譽響四海。錙徒靡然向風。武則天聞之,召至京城內(nèi)道場,特加敬重,曾肩輿上殿,親加跪禮。敕于當陽建度門寺,以表旌其德。中宗即位亦厚重之,中書令張說執(zhí)弟子之禮。神龍二年二月示寂于洛陽天宮寺,世壽一 二。敕號"大通禪師",為禪門溢號最早者。

尊者原與大鑒慧能互有啟發(fā),后亦曾數(shù)度奏請武則天召請慧能。但在闡揚禪旨上力主漸悟之說,與南宗禪慧能主頓悟恰成對照,故禪史上有"南頓(能)北漸(秀)"之稱。法嗣著名者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其法行盛于長安、洛陽一帶,門庭隆盛,世稱北宗禪之祖。然其法流僅數(shù)代即衰。

第玖拾壹尊

摩訶俱絺尊者

摩訶俱絺尊者,即唐代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生卒年、俗姓、籍貫等均不詳。

尊者屬洪州南岳懷讓之系統(tǒng)。常誦俱胝(準胝)觀音呪,世人遂之為俱胝。嘗止于浙江婺州金華,后因無以答復實際尼之質(zhì)問,遂起勇猛精進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龍禪師到庵,尊者乃迎禮陳其事,天龍一指而示之,尊者當下開悟。其后逢有參學僧前來問法,尊者皆一指以答之,除此別無提倡,世稱"俱胝一指"、"一指禪",尊者于入寂前,嘗謂: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景德傳燈錄》卷十、《無門關》第三則等皆載有其事。

第玖拾貳尊

辟支轉(zhuǎn)智尊者

辟支轉(zhuǎn)智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辟支,舊譯為緣覺,新譯為獨覺。指未經(jīng)佛指導就獨自覺悟,卻又不對人說或教化的圣者。《智度論》云:"初發(fā)心時值佛,而思惟世間之法,后得道,身出無佛世,性好寂靜,加行滿而無師友之教,自然獨悟,故名獨覺;又觀竺內(nèi)外之繃,而悟圣果,故名緣覺。"可見,獨覺是謂辟支佛雖生于"佛法已來"的無佛之世,但因其前世修行的因緣,遂依靠自己的智慧證得正道:緣覺是謂辟支佛"自覺不從他聞",觀悟十二因緣之理而得道。藏經(jīng)中有《辟支佛因緣論》二卷,說八辟支佛覺悟之因緣。佛教有八辟支佛,其首為波羅捺國王,或即其人。

第玖拾叁尊

山頂龍眾尊者

山頂龍眾尊者,佛祖弟子。

迦葉波佛在世時,蘇娑伐窣堵河(今印度河上游)的源頭有個名叫殑祗的人,此人精通咒語,善于調(diào)御惡龍,禁止龍王暴雨成災,使得當?shù)仫L調(diào)雨順,五谷豐收,糧食年年有余。當?shù)匕傩崭屑勳蟮亩鞯?,每年每家自愿送一石谷子給他,作為報酬。年歲既久,居民對殑的感激心情漸漸淡漠,有人忘記了送谷子。殑祗心懷憤怒,發(fā)愿化作毒龍,用狂風暴雨毀壞禾苗,令田畝無收。他死后轉(zhuǎn)生為一條地龍,潛伏山頂?shù)娜?,每年雨季泉流白水,禾苗觸白水盡皆枯殆,至使當?shù)匕傩杖币律偈常嗖豢把?。佛陀降臨世間,憐憫這里百姓遭受苦難,前來教化此龍,隨行力士用金剛杵敲擊山崖,龍王畏懼,浮出水面皈依佛教,靜聽佛祖講法,頓時心地清凈,惡念全消,并聽從了佛祖的勸導,不再毀壞當?shù)厍f稼,從此,百姓無不豐衣足食,此龍也證得羅漢果位。

第玖拾肆尊

羅網(wǎng)思惟尊者

羅網(wǎng)思惟尊者,即寶思惟。北印度迦濕彌羅國之剎帝利種。唐代譯經(jīng)家。

據(jù)《開元釋教錄》卷九、《宋高僧傳》卷三等載,尊者自幼出家,修習禪要,受具足戒后則專習律品。尊者慧解超群,學兼真俗;尤擅長呪術,而以化導為志。長壽二年至洛陽,奉敕住天宮寺。未久,于天宮、佛授杞、福光等寺譯出《不空了魍勇弈峋貳ⅰ端媲蠹吹么笞栽諭勇弈嶸裰渚罰ㄓ殖啤端媲缶罰┑繞卟烤啪懟L觳嵬蛩暝輳第壹佰零壹尊

除憂尊者

除憂尊者,為除去眾生一切憂惱的羅漢。為佛弟子。密號為大救金剛,位在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最上端。

憂愁是世間眾生的巨大苦惱,清除憂愁冥想才能得到解脫,獲得愉快與自在。據(jù)《佛說離垢施女經(jīng)》載,除憂尊者曾在舍衛(wèi)國祗樹孤獨園聽佛陀講法,他受佛的教誨,當時已盡除世俗的塵垢,捐棄人生的憂愁與煩惱,脫離了脫離了因果轉(zhuǎn)世的束縛,成為聰慧、通達、明智的仁人。釋尊涅槃后,除憂尊者居于胎藏界曼萘羅地藏院,發(fā)愿要解除一切眾生的憂愁煩惱及一切無益的冥想。

除憂尊者,又作除一切藏冥菩薩、除一切憂惱菩薩、除眾憂冥菩

薩、除一切憂冥菩薩、大救金剛。

第壹佰零貳尊

大忍尊者

大忍尊者,南朝著名僧人。

據(jù)《智者大師別傳注》載,他于梁朝剃發(fā)出家,入隋以后才圓寂。根據(jù)《續(xù)高僧傳》卷二七及卷三十、《隋智者大師別傳》等載,大忍在梁,陳二代是德高望重的高僧,匿影鐘山,修道于開善寺,不與世俗之人往來。"天臺大師"智顗(被尊為天臺宗四祖,實為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在法會上傳布禪法,大忍曾去聽講辯論并贊嘆說:"此非文疏所出,乃是觀機縱辯。般若非飩非利,利飩由緣,豐富適時,是其利相,池深華大,飩可意得。慶余暉之有幸,使老疾而望疲。"得到大忍稱贊,智顗更加頌聲說道。

尊者但對后進獎掖不疲。名僧真觀亦曾遠道專程登門拜訪大忍。用呈玄妙,蒙其稱譽:"龍樹之道,方興東矣。"

第壹佰零叁尊

中天在線自在尊者

中天在線自在尊者,即早于釋尊七十一劫出世之過去七佛之首毗婆尸佛的弟子,時釋迦牟尼尚在修菩薩行,曾經(jīng)向毗婆尸佛請教。

尊者勤于讀教,佛理通達,于佛教的各種三味耶通達明了、進退無礙,遠離了世俗的憂愁與煩惱,心性清凈無垢染,住于佛法無退轉(zhuǎn)。

第壹佰零肆尊

妙懼尊者

妙懼尊者即妙幢菩薩。懼有俱怕之義,但懼怕有時可以使人不邪路,故有妙懼之稱。

據(jù)《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二、《最勝王經(jīng)·夢見金鼓懺悔品》,載有"金鼓說法"的故事。尊者曾在夢中拜見佛陀,見光明晃耀之大金鼓宣說"懺悔品"。他對佛陀說、"世尊,我夢中見婆羅門南妙金鼓,聲中演說微妙伽陀,明懺悔法。我皆憶持,愿世尊聽我所說"佛陀聽畢,贊日:"善哉!善男子,如汝所夢,金鼓出聲,贊嘆如來真實功德并懺悔法,若有聞者,獲福甚多。"

第壹佰零伍尊

嚴土尊者

嚴土尊者為佛祖的聲聞弟子。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曾在毗耶雜羅園聽佛祖講經(jīng)。此時,他已獲菩薩果位。據(jù)《維摩詰所說經(jīng)·佛國品》載,尊者的佛學理論宏富而博達,宣講佛法聲如雄獅怒吼,聲聞十方。他禪功深厚,心地慈善清凈,從修禪中獲得了無盡的智慧,已永遠脫離世俗情障的纏繞。善解法相,能知人前世善惡。辯才敏捷銳利,令信仰者心悅誠服,令外道屈服而皈依佛教,如堅固的城池一樣保護釋尊的學說,尊者有佛祖一樣慈悲的心愿,不需邀請,便可與每個人作朋友,并使對方在生活中獲得平安與吉祥。

又據(jù)《佛名經(jīng)》卷二十二載,他是為使眾生得到解脫而住于世間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第壹佰零陸尊

金髻尊者

金髻尊者即金髻菩薩。

佛經(jīng)對金髻菩薩名的由來向有不同的說法?!蹲⒕S摩詰經(jīng)》卷第一:"金髻菩薩,金在髻也。"《維摩經(jīng)義疏》卷第一:"金髻菩薩,閻浮檀金在髻。"《說無垢稱疏》卷第二:"觀無為法,不離心首,如以金為髻,故名金髻。"〈維摩經(jīng)略疏〉"卷第二:"金髻者,實相慧明如金,髻者即權智也,以嚴心首,故云金髻。"尊者實相慧明如金,教化眾生,能妙用佛法,權智極為希有。

第壹佰零柒尊

雷德尊者

雷德尊者,即光明電王阿揭多,是掌管雷電的羅漢,能制止一切因雷霆閃電所引起的災難。

佛教認為有四方雷電王,即:東方之阿揭多、南方之設羝嚕、西方之主多光、北方之蘇多未尼?!蹲钚胀踅?jīng)·如意寶珠品》有載,云"東方有光明電王名阿揭多。"密教有用以避免雷電的四方電光法之稱修法,又稱四方雷光法。據(jù)〈金光明經(jīng)〉卷七:《如意寶珠品〉所載,若書寫四方雷電王之名,并將之安置于住處,就可避免雷電以及其他諸種厄難。尊者可使遠離一切災厄,也可以制止諸惡雷電。元代皇帝及貴族舉行宴會時,都在宮殿的一角供奉光明電王,由僧人誦念避雷經(jīng)。

第壹佰零捌尊

雷音尊者

雷音尊者即雷音菩薩。雷音,神名,護伽藍神。《敕修百丈清規(guī).沙彌得度》有"伽藍(伽藍神簡稱)土地,增益威光,護法護人,無諸難事"?!镀叻鸢似兴_大陀羅尼神咒經(jīng)》卷四列舉守護寺院之十八護伽藍神護伽藍神,尊者為第七神。唐宋以降,我國即有禪宗奉祀伽藍神的記載。

據(jù)《大寶積經(jīng)》等載,尊者原是雷音王如來佛國的菩薩。他到佛陀說法之處,希望聽到秘要法教。為了表示對佛陀和法教的尊敬,他曾在虛空中作法,使鮮花象雨一樣地飄下,空中還奏起美妙的音樂。霎時,雷音從虛空中下來,稽首佛足,繞佛七匝。佛陀對雷音的誠意表示贊賞,便讓密跡金剛力士代表自己向雷音和其他菩薩宣講佛法秘旨。此外,在佛教典籍中有多處載他受佛陀教誨。如《維摩詰經(jīng)》所載參與法會諸菩薩中,尊者即為其中之一?!妒嘟Y(jié)經(jīng)》還載有雷音之語,曰?quot;于諸善本,觀其法界不增不減,不見諸法有窠窟者,于中凈身口意,是為菩薩慧。

伽藍神,又作伽藍十八善神、護伽藍神,守伽藍神、寺神。狹義指伽藍守護神,廣義泛指所有擁護佛法之諸天善神。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