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

別名:洋荷花、旱荷花、草麝香、郁香。郁金香原產(chǎn)于中東,16世紀傳入歐洲。在中東,人們總是將其與穆斯林頭巾相聯(lián)系。由于其花似穆斯林頭巾,波斯語稱之為dulband,土耳其語借了過來,作tulbend,意即“穆斯林頭巾”。該詞通過法語tulipe / tulipan和拉丁文tulipa進入英文,演變成tulip這一形式。土耳其語tulbend一詞通過另一渠道進入英文,則作turban,仍指“穆斯林頭巾”。


















罌粟(yīng sù)

別名∶罌子粟、阿芙蓉,御米,象谷,米囊,囊子,鶯粟。原產(chǎn)于地中海東部山區(qū)、小亞細亞、埃及、伊朗、土耳其等地,公元7世紀時由波斯地區(qū)傳入中國。


唐 - 李貞白 - 詠罌粟子

倒排雙陸子,希插碧牙籌。既似犧牛乳,又如鈴馬兜。鼓捶并瀑箭,直是有來由。












花毛茛

別名:芹菜花、波斯毛茛、陸蓮花。原產(chǎn)于地中海沿岸,法國、以色列等歐洲國家已廣泛種植,目前世界各國均有栽培。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對切花品種引種栽培,較適宜昆明地區(qū)冬春季促成栽培,其花色鮮艷豐富,產(chǎn)量高,深受消費者喜愛,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加。





藍花韭












風信子

別名:洋水仙、西洋水仙、五色水仙、時樣錦。風信子原產(chǎn)于地中海和南非,學名得自希臘神話中受太陽神阿波羅寵眷、并被其所擲鐵餅誤傷而死的美少年雅辛托斯(Hyacinthus)。

風信子

風信子鱗莖有夏季休眠習性,秋冬生根,早春萌發(fā)新芽,3月開花,6月上旬植株枯萎。

風信子

中國栽培風信子始于19世紀末,主要在沿海的大城市,栽培不普遍。20世紀50年代開始,各地植物園和公園才有少量栽培,用于花壇觀賞。直到80年代以后,風信子才在全國各地有較大的發(fā)展,廣泛用于春季花卉展覽和盆栽銷售。至今,栽培風信子已開始進入家庭和公共場所的室內(nèi)點綴和擺放,需求量逐年增加。但目前中國尚未能自行繁種,尚需從國外引進。

風信子

歐洲人對風信子有一種特殊感情。司美與愛的女神維納斯,最喜歡匯集附于風信子花瓣上的露水,使肌膚更為漂亮光滑。在英國,藍色風信子一直是婚禮中新娘捧花或飾花不可或缺的代表新人的純潔,祈望帶來幸福 。







非洲金盞花






貝母

產(chǎn)于四川、云南、甘肅等地。貝母為名貴藥材,堪稱藥中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