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jiān)。國學指學問一說,產(chǎn)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于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后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后“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一說,產(chǎn)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于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tǒng)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jīng)世致用性。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jù)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但以經(jīng)、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jīng)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jīng)史非神話、經(jīng)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zhèn)?、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c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