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貼子談到了美國綠卡,今天就接茬說說這個“卡”字。往前追溯一些日子,2007年高考全國卷I作文題是“摔了一跤”(看圖作文)。我注意到,“摔了一跤”這個作文題目東北三省沒有選用,如果他們選用的話,他們會說“ka了一跤 ”,寫出來應(yīng)該是“卡了一跤”而不是“摔了一跤”,因為摔了一跤,多半是因為被卡了。但如果寫出來“卡了一跤”讓其他省份的人念,那就會五花八門了,因為“卡”字的讀音可不簡單,且不說各地方言,就是普通話里面也有兩個讀音:kǎ(咖的三聲)和qiǎ(掐的三聲)。
到底“卡”字什么情況下讀kǎ,什么時候讀qiǎ?一般說來,凡是與英語詞card(卡片)對應(yīng)的意義或者外語詞的譯音,就發(fā)kǎ的音,除此之外其他的場合就發(fā)qiǎ音。舉例來說,“圣誕卡”、“信用卡”這種舶來品中的“卡”字當然是念kǎ,“卡路里”、“卡賓槍”、“卡爾·馬克思”這樣的外國名詞、人名譯音,也發(fā)kǎ的音;而凡是與卡片無關(guān)的“關(guān)卡”、“卡殼”之類的詞匯就發(fā)qiǎ的音。換句話說,發(fā)kǎ音的“卡”字是外語,而發(fā)qiǎ的“卡”字是國粹。
“卡”字在漢語中出現(xiàn)很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沒有這個字,唐詩宋詞中也沒有這個字,直到明代《篇海類編》才見“卡”字,音“直甲切”,很接近qiǎ。從字型來看,是個會意字,上不去下不來的卡住了??滴踝值涫杖肓?#8220;卡”字,“楚屬關(guān)隘地方設(shè)兵立塘謂之守卡”。從清朝學(xué)人鈕琇《觚剩.粵觚上.語字之異》(成書與1700年)一文中,我發(fā)現(xiàn)這個“卡”字當時很不常見,被認為是個粵語中的“俗字”。鈕琇在談到“廣東語言文字之奇異”時寫道:“粵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妳,謂子曰崽,子女未生曰孻,衣一襲曰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其字之隨俗自選者,如安坐之為(上大下坐),音穩(wěn)。人物之短者為(上不下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巖洞為(上石下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汊。”請注意這最后一句“路之險隘為卡,音汊”,這個“汊”字普通話中讀音為chà,指河流的分岔。
古代漢字中沒有“卡”字還有一個旁證,那就是歷史上輸入了大量漢字的日本人沒有從中國學(xué)到這個“卡”字。中國人說“關(guān)卡”,日本人說“関所”。日語中有一個自造“漢字”“峠”(とうげ,tougai),一般解釋為“山頂”,但是其最初的意義應(yīng)該是指上山下山分道的山嶺。英文中card所指的那種東西一般來說是又薄又小又硬的長方型體,無論是在古代中國還是日本都是不存在的,那時的“名刺”、“帖子”多半是寫在布帛、宣紙上,又厚又大又軟,與card完全對不上號。所以翻譯card找不到對應(yīng)的漢字詞,不得不用音譯。日本人翻譯card的辦法是用片假名音譯為カード(kado),而中國人則采用了漢字來音譯。
19世紀在上海編輯《英字指南》的楊勛在《別琴竹枝詞》100首連載于同治十二年二月的《申報》上,“別琴”就是pidgin的中文音譯,現(xiàn)在維基百科上翻譯為“皮欽”,指洋涇浜英語?!秳e琴竹枝詞》的第36首寫道:“小車名片總稱揩,灰二車輪沙四鞋。買得塵帚勃臘喜,照牌新做煞因排”。這段順口溜中有7個洋涇浜英語單詞:小車、名片總稱“揩”,“揩”就是car或者card;“灰二”就是wheel(車輪),“沙四”就是shoes(鞋);勃臘喜就是brush(塵帚),而“煞因排”應(yīng)該是sign-board。請注意car、card都被翻譯為“揩”,沒有用“卡”字。中華書局1935年重印的《中華大字典》(初版于1915年),“卡”字那時還沒有收入外語譯音kǎ,只有兩個這么兩個讀音:(1)從納切,音雜,指兵卡、稅卡;(2)楚嫁切,音汊,見《觚騰》。這樣看來,“卡”字在明代前后才進入漢語,或音“雜”,或音“汊”,路之險隘為“卡”,屬于一個生僻的地方俗字。但是也許正是因為這是個偏僻字,才用來翻譯鬼佬的話,比如首任英國香港港總督,被廣東人翻譯為“臆甸乍”。 “卡”被選用來翻譯英語car和card應(yīng)該是是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事情。用“卡”來表示car的音還勉強,翻譯card不是少了一個d的音嗎?詞尾的輔音不念出來,這是中國南方人(波及到東南亞)說英語的一個常見現(xiàn)象。種種跡象標明,把card翻譯為“卡”是中國南方人所為,此后“卡”字以表示關(guān)隘的俗字和表示card的洋字雙重身份的逐步北上,“卡”字也就有了含義不同的qiǎ 、kǎ兩種讀音。
近年來,雖然卡介苗、卡車、卡賓槍、卡爾已經(jīng)很少提及,但信用卡、積分卡、貴賓卡、優(yōu)惠卡、IP卡、手機卡、公交卡等等甚囂塵上,上班還要在會社“卡一下”,外加卡通、卡拉OK、奧斯卡,讀書還有卡夫卡,因此發(fā)音為kǎ的外來語“卡”字大有取代那個不上不下、發(fā)音為qiǎ的國粹“卡”字的趨勢。比如“哨卡”、“關(guān)卡”這些詞中的“卡”字,現(xiàn)在很多中國人都習(xí)慣成自然地發(fā)kǎ,而不是標準的qiǎ。前些天中央電視臺報道大陸居民赴臺的消息,我聽見主持人問嘉賓:“大陸赴臺旅游到底kǎ在那里?”據(jù)說國家語委已經(jīng)有意考慮將“卡”字的發(fā)音統(tǒng)一規(guī)范為kǎ,如果真有這一天,那么“卡”字就完成了從一個廣東俗字演變?yōu)槭飞献钛鬂h字的過程。
不過,令我疑惑的是,在全國人民都成為“卡奴”的時候,一貫引領(lǐng)時尚新潮流的香港人還有一些廣東人卻不再使用“卡”這個字了。不信您去香港翻翻當?shù)貓蠹垼愀廴速I東西從不“刷卡”,而係好多時用“信用咭”的啦。我這里香港的讀者不多,哪位廣東網(wǎng)友幫助解釋一下左個“咭”字怎么唸的啦。
翟華的blog《東方文化西方語》http://blog.sina.com.cn/zhaihua
轉(zhuǎn)載、約稿請電郵 huazhai@yahoo.com |
|